05.14 歷史的星空|偉人風采(十九)——彭德懷:滄桑大西南(二)

歷史的星空|偉人風采(十九)——彭德懷:滄桑大西南(二)

●●●

1965年11月底,彭德懷奉毛澤東之命,出任西南大三線建委第三副主任。有異於常人春風得意的履新就職,受任到大西南的彭德懷更像是在荊棘叢生的崎嶇道路上艱難跋涉。

所謂 “三線建設”,是指從1964年開始,在中國中西部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1958年中蘇決裂後,嚴峻的戰略形勢與東南沿海脆弱的防務系統讓中共領導層開始考慮在西部建設後方的戰略問題。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命脈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三線範圍是指長城雁門關以南、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腹地,包括川、滇、黔、陝、甘、寧、青、晉、豫、鄂、湘、粵、桂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當時要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是較理想的戰略後方。

作為一代開國元帥,彭德懷馳騁沙場、金戈鐵馬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彭德懷在三線工作一年多的經歷卻鮮為人知,他將一生戰鬥工作的最後歲月留給了中國大三線這片熱土。當時的情景下,他是忍辱受命,出征三線的,雖然身處逆境,他巡視的足跡仍然踏遍三線的座座大山深溝,帶動了全國人民積極支援三線建設。

1965年11月30日,彭德懷到達成都,落腳永興巷7號,頭幾天他的精神很愉快,每天聽完工作彙報就打拳散步品嚐美食,他還不知道,接下來等待他的是當頭一棒。12月4日,彭德懷偶然翻閱11月30日的《人民日報》,上面刊登了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他氣得一拳擊在報紙上,彭德懷認為這是在影射自己。他大口地抽著煙,在屋裡來回踱步。他隱約覺得這不是一個好兆頭,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彭德懷來到成都時,大三線的籌備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三線的整體佈局大體已經確定,鄧小平、賀龍、彭真、薄一波等人都親自到過三線視察。彭德懷到任後,花了五天時間聽完三線負責人員的專門彙報後,謙虛地說:“我沒有搞過工業,對三線建設是外行,我是來學習的。”實際上彭德懷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雖然沒有實際領導工業的經驗,但軍事家特有的戰略眼光和縝密思維還是讓他一語中的道出了三線建設的發展方向。“縱觀全局,應該突出‘一點、一片、一線’戰略,集中力量保攀枝花建設,在大西南地圖上,這是一個點。”接著他轉過身,指著掛圖說:“成昆鐵路、貴昆鐵路是通向攀枝花的大動脈,與攀鋼要同步建設,這是一線。貴州六盤水煤礦基地的建設要跟上,與其配套的電站及其他國防工業項目也要跟上,這是一片。”聽者連連點頭。彭德懷希望可以儘快到三線各工地看看。他接著說,“我彭德懷也67歲了,還想拼命幹一下,只要我們苦幹幾年,就會打開三線建設局面。”

彭德懷在三線建設工作中只是分管煤炭、天然氣、水電工作的“西南三線建委第三副主任”,在實際工作中,從來沒有人敢單獨向他彙報情況,而且建委各局向他彙報工作時,從來也沒有彙報過軍工規劃建設情況。

歷史的星空|偉人風采(十九)——彭德懷:滄桑大西南(二)

這並不是簡單的遺忘。1965年冬天,中共中央西南局的一位主要負責同志,在重慶渝州賓館召開的某系統領導幹部會議上,轉達了中央對彭德懷三線工作的任命後,曾若有所思地說:“他的指示,你們覺得不合適可以不辦,三線軍工就不要接觸了,群眾也少接觸。”西南局內部還確定了一條原則,有關軍工生產建設的會議不讓彭德懷參加。

儘管彭德懷對這一切心知肚明,但他始終都深埋在了內心。他顧全大局,為了國家的安危,在沒有平反的情況下,到西南支援三線建設,其磊落、寬廣、一心為公的胸襟,是值得我們永遠歌頌和讚歎的!

1966年初,彭德懷決定去成昆鐵路沿線看看,那是他曾經血灑戰場的地方,他對那裡飽含感情。成昆線在當時堪稱鐵路修築史上的奇蹟,其氣候多變,有“早穿棉衣午穿紗,風起飛沙天變黃”的說法,沿線地質複雜,其修建難度在世界鐵路修建史上都屬罕見。

1966年3月22日,彭德懷坐在顛簸的汽車上到達了成昆鐵路峨眉山段,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有很多三線單位負責同志在此迎候,邀請他視察。這讓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3月24日,彭德懷一行來到了烏斯河隧道,如雷的掌聲響徹漫山遍野。透過望遠鏡,彭德懷看到了峭壁上的人影在向他歡呼。他激動地回應:“你們乾得很頑強,我感謝你們,向你們致意!”接著,他踩著泥漿走進了3000米長的隧道。彭德懷敢言的性格一點沒變,他一針見血指出了花果山煤礦存在的弊病,在那個報喜不報憂的年代,人們都為他捏把汗。這只是彭德懷三線視察工作的縮影,短短一年時間內,他三次長途視察,足跡遍及四川以及貴州20個縣市,15個工礦企業區。

歷史的星空|偉人風采(十九)——彭德懷:滄桑大西南(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