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历史的星空|伟人风采(十九)——彭德怀:沧桑大西南(二)

历史的星空|伟人风采(十九)——彭德怀:沧桑大西南(二)

●●●

1965年11月底,彭德怀奉毛泽东之命,出任西南大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有异于常人春风得意的履新就职,受任到大西南的彭德怀更像是在荆棘丛生的崎岖道路上艰难跋涉。

所谓 “三线建设”,是指从1964年开始,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1958年中苏决裂后,严峻的战略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让中共领导层开始考虑在西部建设后方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命脉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三线范围是指长城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腹地,包括川、滇、黔、陕、甘、宁、青、晋、豫、鄂、湘、粤、桂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当时要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是较理想的战略后方。

作为一代开国元帅,彭德怀驰骋沙场、金戈铁马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彭德怀在三线工作一年多的经历却鲜为人知,他将一生战斗工作的最后岁月留给了中国大三线这片热土。当时的情景下,他是忍辱受命,出征三线的,虽然身处逆境,他巡视的足迹仍然踏遍三线的座座大山深沟,带动了全国人民积极支援三线建设。

1965年11月30日,彭德怀到达成都,落脚永兴巷7号,头几天他的精神很愉快,每天听完工作汇报就打拳散步品尝美食,他还不知道,接下来等待他的是当头一棒。12月4日,彭德怀偶然翻阅11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面刊登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他气得一拳击在报纸上,彭德怀认为这是在影射自己。他大口地抽着烟,在屋里来回踱步。他隐约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彭德怀来到成都时,大三线的筹备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三线的整体布局大体已经确定,邓小平、贺龙、彭真、薄一波等人都亲自到过三线视察。彭德怀到任后,花了五天时间听完三线负责人员的专门汇报后,谦虚地说:“我没有搞过工业,对三线建设是外行,我是来学习的。”实际上彭德怀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虽然没有实际领导工业的经验,但军事家特有的战略眼光和缜密思维还是让他一语中的道出了三线建设的发展方向。“纵观全局,应该突出‘一点、一片、一线’战略,集中力量保攀枝花建设,在大西南地图上,这是一个点。”接着他转过身,指着挂图说:“成昆铁路、贵昆铁路是通向攀枝花的大动脉,与攀钢要同步建设,这是一线。贵州六盘水煤矿基地的建设要跟上,与其配套的电站及其他国防工业项目也要跟上,这是一片。”听者连连点头。彭德怀希望可以尽快到三线各工地看看。他接着说,“我彭德怀也67岁了,还想拼命干一下,只要我们苦干几年,就会打开三线建设局面。”

彭德怀在三线建设工作中只是分管煤炭、天然气、水电工作的“西南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在实际工作中,从来没有人敢单独向他汇报情况,而且建委各局向他汇报工作时,从来也没有汇报过军工规划建设情况。

历史的星空|伟人风采(十九)——彭德怀:沧桑大西南(二)

这并不是简单的遗忘。1965年冬天,中共中央西南局的一位主要负责同志,在重庆渝州宾馆召开的某系统领导干部会议上,转达了中央对彭德怀三线工作的任命后,曾若有所思地说:“他的指示,你们觉得不合适可以不办,三线军工就不要接触了,群众也少接触。”西南局内部还确定了一条原则,有关军工生产建设的会议不让彭德怀参加。

尽管彭德怀对这一切心知肚明,但他始终都深埋在了内心。他顾全大局,为了国家的安危,在没有平反的情况下,到西南支援三线建设,其磊落、宽广、一心为公的胸襟,是值得我们永远歌颂和赞叹的!

1966年初,彭德怀决定去成昆铁路沿线看看,那是他曾经血洒战场的地方,他对那里饱含感情。成昆线在当时堪称铁路修筑史上的奇迹,其气候多变,有“早穿棉衣午穿纱,风起飞沙天变黄”的说法,沿线地质复杂,其修建难度在世界铁路修建史上都属罕见。

1966年3月22日,彭德怀坐在颠簸的汽车上到达了成昆铁路峨眉山段,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很多三线单位负责同志在此迎候,邀请他视察。这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3月24日,彭德怀一行来到了乌斯河隧道,如雷的掌声响彻漫山遍野。透过望远镜,彭德怀看到了峭壁上的人影在向他欢呼。他激动地回应:“你们干得很顽强,我感谢你们,向你们致意!”接着,他踩着泥浆走进了3000米长的隧道。彭德怀敢言的性格一点没变,他一针见血指出了花果山煤矿存在的弊病,在那个报喜不报忧的年代,人们都为他捏把汗。这只是彭德怀三线视察工作的缩影,短短一年时间内,他三次长途视察,足迹遍及四川以及贵州20个县市,15个工矿企业区。

历史的星空|伟人风采(十九)——彭德怀:沧桑大西南(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