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投資賺錢的基本邏輯與4月投資市場觀察!

在我看來,投資賺錢只有三個基本方向,分別是

息差、價格以及博彩。

息差市場風險與收益齊升!

投資賺錢的基本邏輯與4月投資市場觀察!

投資賺息差這一點不難理解,就是放貸關係賺取利息,主要的風險就在於能不能順利收回本金。平時我們在做這項投資的過程中接觸到的金融機構與品種非常多,而最近也出現了風險與收益同時抬升的現象。

1.銀行大額存單收益大幅上升。近五年銀行存款搬家了一半,這對於我們國家過去的金融基礎體制造成了巨大沖擊。過去銀行那種通過低息攬存,然後相對高息補貼國企的形為是越來越行不通了。因為存款的減少,造成銀行本身貸款的額度增長減少,所以近幾年銀行貸款額度增長十分有限,總是面臨無額度可貸的問題。近期銀行的大額存單業務比較活躍,基本上年利率可以達到3.75%。在收益率上與貨幣型基金已經非常接近,但確定性與安全性上還是要高一點的。

2.信託收益抬升,但是卻可能面臨資產荒。目前信託業的基本狀況可以概括成以下情況:“清理通道,資金池業務。清理地方政府的PPP業務,清理非標業務,限制房地產信託業務!”在這種指導精神上運行的信託業,今年將很困難,並極有可能下半年會出現一個資產荒。因為近幾年的信託主體就是發展資產池業務,像中融的資金池業務一度超過了5000億的規模。當然,非標業務、地方政府PPP業務、房地產信託業務也是信託業近幾年的主要產品類型。現在一下回到解放前,我都在想信託後期能夠通過發售什麼產品來保持目前理財產品市場份額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同時近一階段時間好的信託產品確實是很難找,因為信託按新的資管規定除了銀行和信託直銷團隊以外其他機構不得銷售。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引導高淨值客戶迴流銀行,共和國長子的地位也不是白給的。目前信託市場中的資產池信託、PPP信託、非標信託也都屬於高風險品種。以資金池為例,其就是一種拆東牆補西壁的東西。當沒有新水流入時,池子本身就要進行最終清算,如果有洞,就得最後一個接棒者買單。所以近期有投資信託的平臺好友,可以諮詢小助手相關產品的風險,做一個簡單的評測。

3.P2P備案基本上可以說是九死一生,風險會集中釋放。有句話叫君子不立危牆之下,2018年的P2P就是這面最危險的牆。P2P備案標準與權利己經收歸上層,但是卻沒有正式通知備案延期。這說明上層正在綜合考量應當如何處置P2P,可是在這個節骨眼上爆出了善林金融的600億大案。於是各個部委聯合聲明今年要重點打擊非法集資,對於其他亂七八糟的黑色金融部分也基本上是“殺無赦”!而P2P這個處於兩者之間的地盤就比較麻煩了,因為按照目前可以預見的六條標準,1700家P2P平臺最終通過的數量應該在150家左右。如果在6月就強行執行,那管理層基本上就要背鍋了。可是不執行,夾雜在P2P中的亂象對社會的危害又在不斷加大。我個人認為備案有可能再次延期,但是不會像之前長達一年半,而且在這一段時間估計會通過行政手段分批式清退一些問題明顯的平臺。具體哪六條標準看本頭條號發佈的視頻《什麼樣的P2P平臺可以通過備案》。

投資賺錢的基本邏輯與4月投資市場觀察!

4.電商理財產品荒越來越嚴重。近一段時間隨著新的資管條例出臺,和管理層呵護銀行的行為越發明顯,電商平臺這個不是親生的自然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好在電商平臺本身是市場化的產物,反應比較快。比如京東說自己未來不做金融,而是信息服務商!具體的表現就是京東上基本看不到過去的產品類型,而全部換成代銷一些傳統金融機構產品。百度、螞蟻、蘇寧都是如此,所以最近電商平臺如果還有高一點收益的產品大家可要且投且珍惜了!

5.私募、資管產品通道在收窄,風險識別度加大。最近我在幫一位年費客戶做方案時發現他投了一份私募股權,但是卻是10萬起的。可以斷定他已經上當受騙了。近幾年的私募產品非常多,即有固定收益類的,也有股權類的。可是問題卻非常大,就連剛剛爆雷的善林金融都有自己的私募機構。當初線下四大天王中的一家更是發售了多款私募產品,這雷遲早得爆。私募固定收益類的主要是一些非標資產和借貸業務,產品的風控水平普遍很差,其中還有一部分從一開始就是準備騙人的,業務員的提成可以到15%-30%。這也是為什麼新資管要求私募門檻拉高至500萬的原因之一。錢多一點你就會謹慎一點,再則錢多一點也虧得起一點。關於私募投資的基礎知識我後期會出一些視頻課程講解。

價差市場的勝利者屬於時間與眼光!

投資賺錢的基本邏輯與4月投資市場觀察!

價差市場的典型就是證券市場,包括債市交易市場、股票市場。

股市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市場,也是投資重點。通過交易獲得價差,這意味著交易原素裡包括一買一賣,一虧一賺。雖然股市不是一個零和市場,但是在存量市場中還是無限接近的。也就是說你賺得錢肯定有人買單,而你虧損的肯定是在幫別人買單。

遍地黃金,卻難以堅守!近一段時間我堅持了一年半的龍頭白馬策略完全失效,龍頭白馬組合裡的幾隻成份股在這一週接連爆雷跌停。先是復星受其最主要的子公司國藥控股業績變臉的影響一路下跌。後面又是三安光電、伊利股份分別因為業績不達預期而跌停。而萬億醫療組合中二十隻成份股除去幾隻龍頭醫藥股外,其餘股票近兩個月的平均漲幅超過30%。說我自己沒有動搖那是騙人的,可是我又怕兩邊打臉,十年積累的操盤紀律嚴格控制著我的雙手。腦子一邊認為現在是遍地黃金,想抄底!一邊想參與創業板,正海生物、基蛋生物、康美生物天天在股票池中瘋漲。

勝敗未分,盈虧互轉。股市是一個價差市場,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博弈市場。尤其是目前不知所謂的牛熊市是一個存量資金博弈市場。漲跌之間的關係,勝負隨時都有可能互轉。更何況按照我原本的思路,大小之爭將在這個6月決出勝負。就目前的態勢來講,龍頭白馬非常不利,創業板則非常強勢,賺錢效應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歷史無數次證明最終笑到最後的還是龍頭白馬,因為他們永遠都有後手。

投資賺錢的基本邏輯與4月投資市場觀察!

目前龍頭白馬有三大後手力量。第一手:中金在整個4月己經出手增倉了龍頭白馬超過200億,主要買的品種就是最近下跌的品種。第二手:養老金,人社部已經明確表態近一期的養老金3000多億已經準備到位進入市場投資。第三手:5月入摩名單公佈,滬港通、深港通額度增加數倍。北上資金近一段時間的動向其實還是很明顯的,你賣的就是他買的。

事實上,內心的爭扎永遠都是存在的,因為投資股票買的是未來,而我們永遠只看得到眼前而已。

投資賺錢的基本邏輯與4月投資市場觀察!

能夠戰勝騰訊的不是阿里,而是未知的生活方式。把騰訊拿出來說,是因為近期騰訊的股價很少見的連跌了三個月。而目前的市值也來到了37000億港幣的水平,再加上港幣最近跌得一塌糊塗,所以有人開始討論阿里和騰訊的未來是不是到頭了。我對於騰訊的評價:“中國互聯網世界最大的毒瘤,其抹殺了中國互聯網世界的多樣性與創造性,因為它太過於強大,未來十年它註定是中國第一大市值公司。”

反過來講,當騰訊的股價連續下跌,其它公司的市值開始接近它時,也意味著它上漲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可以投資港股的朋友們,是時候考慮長線增持一波了。

博彩才是保險公司的實質!

投資賺錢的基本邏輯與4月投資市場觀察!

博彩在常人的理解裡就是賭博,而我的理解是博取小概率事件後的超額收益。我們平時買的彩票,賭場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其實保險的本質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博彩,保險公司通過給客戶提供小概率獲勝的賠率去獲得大概率的超額收益。在這一點上保險公司和賭場是沒有區別的。

舉幾個例子:

1,我個人開了十年的車,每年的車險平均投保額是6000多,但是一次理賠也沒有發生過。在這裡我相當於白送保險6萬元,而我獲得的是以防萬一。

2.近期在幫一個客戶挑選保險,他要買的是壽險,保額是1000萬,所以平均每年要交20萬,終身的。另外一個選擇是保到88歲,每年交10萬。在上述這個二選一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客戶能不能活到88歲的問題。能夠活到88歲,很顯然終身的要好一些,如果活不到,明顯後者更好。

其實這個問題只要用數學計算一下,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很不善意的博彩題。

客戶現齡29歲,活到88歲,也就是59年以後,1000萬的購買力,按CPI3%的年化來算只相當於目前的234萬,如果按6%的年化來算則相當於目前的57萬。同時,按6%來算,2000萬保額,年交291000,投保人買該保險只要活過59歲就是虧。另外,如果按6%計算,每年交20萬,第25年的貨幣價值開始基本等同於保險額度。說白了,如果活不過54歲,那麼保險公司就是虧錢的,如果活過了,每多活一年保險公司都是賺錢的。如果按3%計算則往後延8年左右,也就是賭活不活得過62歲。

說起來也挺有意思的,每一個買了保險的人買之前都應該算算性價比,可是買了之後,都應該希望錢白送給保險公司,因為按照這種博彩率,你贏了,那就只能用一個詞概括:“杯具!”

因而我給每一個要買保險的客戶的忠告都是:“買保險,你肯定是虧的,你為的只是以防萬一。如果你願意為萬一買單,就不要想太多!”

如果有人跟你說買保險如何賺錢,如何佔便宜,那麼意思基本上等同於說到賭場去賭輪盤一樣。(輪盤從概率上來講,賭場勝的概率超過80%。)

換一種思路,難道保險公司請的精算師都是傻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