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甘肅省天水茯苓培植技術

甘肅省天水茯苓培植技術

1 菌種來源

茯苓的一級原種由科研單位培育,二、三級栽培菌種由菌種生產廠家培育或生產者培育生產。栽培茯苓在田間氣溫達到12℃以上時進行,栽培原料專用松木,以利用華山松、油松撫育時出產的松梢、松枝和小徑木作松材原料,每窩栽培需要15kg 木材原料。

2 培菌制料

菌材製備以秋冬兩季生產的為好,選用無病蟲和雜菌感染的松材原料鋸成75~80cm 木段,對直徑3cm 以上的木段要進行加工制棒,順大面削箱刮皮,寬2cm,中間間隔留皮3~5cm;防黴防感染,曬乾備用。茯苓菌種培育週期需45~50 天,需要提前組織訂購或生產。

3 栽培選地

栽培茯苓選擇背風向陽,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緩坡地作栽培地,坡度20°以下,土層100cm 以上,土壤疏鬆富含腐殖質最好,栽培密度似其面積而定,每窩用地150~160cm2。旱地採用水平橫行,潮地採用順坡豎行,窩行距50cm×50cm。

4 整地接種

栽培地塊在冬前全面整地,深翻30cm 以上,揀淨草根石塊,讓土壤充分熟化,消除地下病蟲害和雜菌感染,春季再翻1 遍,翻耕打細,佈設窩臺,窩深15cm,栽培按窩配放菌材,大料放窩底,小料配上面,削箱面貼緊,把菌種接貼在菌材的側面,正面或菌材中間,用八成幹松枝松梢填平菌種菌材縫隙,上覆蓋熟化土10~12cm,培成饅頭狀的窩面。

5 管理措施

栽培後半個月全面檢查1 次接種情況,刨開窩面覆土,如果松梢菌棒上出現乳白色菌絲體,就證明接種已經成功,否則需補接菌種。栽培或翻窩以後每半月和下雨之後,都要定期檢查,覆埋菌窩露出的菌材、菌體和裂縫,酌情開展鬆土、除草,嚴防人畜踐踏和雜菌感染,同時加強田間綜合管理。

6 采苓加工

茯苓栽培和翻窩後生長4~5 個月採收1 茬,細料栽培採收2 茬,大料栽培採收3 茬以上。3 月底栽培,7 月底採收,7 月份栽培,11 月份採收,翻窩採收要選0.5kg 以上的大苓球,防止小苓球創傷,每次採收後每窩增加新料5kg,及時覆埋細土,繼續培育下一茬苓生長。採收的鮮苓先洗淨泥土,再曬乾成茯苓幹,或加工成切塊,稱為茯苓塊,切片稱之為茯苓片等產品。

甘肅省天水茯苓培植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