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做為一箇中學生教師,怎樣教育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學生?

憶往昔7363


做為教育工作者,而對孩子的逆反,首先應予以接納,把它視為孩子逐漸成熟的過程。其次,在教育中要深入瞭解孩子行為或想法的邏輯是怎樣的,針對孩子那些不成熟的或有害於成長的想法和選擇給予耐心的指導,也就是說,即要讓他們思考和嘗試(利於人格的發展),又要不斷的從長遠的利益上來分析期判斷思考的侷限性,擴大他們看問題的視野。我的經驗是,只要幫助孩子們弄清這樣的道理:“現在你的選擇的確讓你快樂,可是這樣的選擇還是帶有太多孩子式的任性,這樣的做法有可能為你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你現在長大了,需要學習成年人的思考方式,為了長遠利益要學會用理性控制自己對眼下快樂的需要,只有這樣做才能幫助你長成一個真正的成年人。” 青春期的孩子是很渴望被成人社會所接納的,就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需要來指導他們,指導逆反期的孩子,所使用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一定要用平等和尊重態度對待他們的想法,無論這些想法有多幼稚,但這畢竟是來自他們獨立的思考,在這一點上一定要予以尊重,然後指出其中幼稚的成份,告訴他們怎樣做才是成人的態度,教會他們把眼光放遠,把心胸放寬。一般說來,經過這樣的對比,孩子發現和理解了自己想法中不成熟的地方,他們會主動調整和按照教師的指導去做。當然這樣做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


後青春故事666


這個問題真是問對人了!我幾乎天天都跟這樣的孩子打交道,說說我的做法吧。

第一,做好預防工作

我會通過各種渠道,得知我班孩子在小學時的情況(如果當初一的班主任)。一般而言,非常“出名”的學生,肯定已經在小學做了不少“大事”,對於這些的學生,要提前與其進行溝通,比如作出一些關心他的行為。在跟他熟悉的情況下,在他已經對我有好感的情況下,如果他違紀我要處罰他,那他的牴觸情緒會大大降低。

第二,先立威,再開明

剛認識孩子們的時候,必須要立威+立規矩。具體而言,就是立下規矩,當孩子違反規矩時,要進行嚴厲的處罰!當然,處罰不需要重,但必須要細微,要深入毛細血管!比如我指定的處罰單,涵蓋早讀、課前帶讀、課堂說話者、晚修說話者、自習課發呆者!在立了威,學生已經習慣的情況下,再實行優待政策,比如做了好人好事,可以獲得免罪符。比如上次的籃球比賽,只要上場就可以獲得一個免罪符,如果覺得自己在賽場上表現不錯,可以跟我說多拿一個,反正這種場合裡大家開心點也沒關係,不用那麼嚴肅。

第三,與家長溝通

當然也是有技巧的,尤其是當孩子犯錯時與家長的溝通。要讓家長意識到,老師的目的不是處罰,而是挽救!對於孩子犯了錯,老師也很痛心!只要家長認為老師是真心為孩子好的,那家長會很感激老師,也會對老師提出的要求積極配合。

當然,如果遇到天不怕地不怕的學生,又或許遇到蠻不講理的家長,那我是束手無策的,我只能避其鋒芒,把問題交給領導,交給上級解決了。


明17890714


人的一生是都要經受許多坎坷,一帆風順只是美好的想法。青春叛逆既是好事也容易做出格的事,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處在建立期,認為自己想法和行為都是正確的,對外部環境有很大的不適應性。只要不如意,不順心,不認同,從情緒表現出反感。這樣的孩子好教育,好溝通。只要與他們把利害關係講到位,適時幫勸與點撥,都能接受,從而達認可身邊人和事,認可社會,而融入社會的目的。最怕的把情緒藏起來,埋在心底不顯露的青春叛逆性的孩子,對這種孩子的教育確實非神。明明很溫順的一個孩子聽了幾句別人挖苦羞辱的話,經受不了能跳樓。江蘇建湖十三歲孩子殺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所以碰到像這樣的孩子真叫人糾心。如何讓這些孩子平安渡過叛逆期,本人認為,一是老師,家長,要留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有沒有反常現象,如果發現適時開導,暗中保護,千萬不有過激的語言刺傷他。嚴重的請心理醫生進行心理疏導,憂鬱的用藥物治療。二是放心他們的情緒,特別是家長要親近孩孑,常過孩子讓家常帶他們參加體育活動,那怕是打一場球也能使其忘記一切。千萬不能設及他們心靈的痛處。老師遇到什麼事要多和家長溝通,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是他們平安渡過青春叛逆期。


葉老翁620


【社會生活類話題】

也有問父與子誰更處在叛逆期中?人生整體看,賢達一百年,糊塗一百年,都要學到老。按照現行相應的法律法規劃分,基本上有五個時段,即:童年01歲-06歲,少年06歲-13歲,青年14歲-44歲,中年45歲-59歲,老年60歲-100歲並百歲以上一一這之中至少有三個問:一問所謂的青春期和更年期的發生,一般會在哪個年齡段出現?二問還有一個叛逆期,又是從幾歲到幾歲反應?三問特別緊要的是,父母在青春期或更年期內與叛逆期子女之間又當如何論斷?

1994年,83歲的季羨林的87歲的妻子彭德華因病去世。在4萬元喪葬費用中,季羨林要求其59歲的兒子季承出2萬元。一個要求出,一個不願出,結果父子交惡。這不是錢的問題了吧?此後父子二人十三年時間裡不曽相互往來。其實,2002年,得知父親生病的時候,季承曾想見父親,但受到了阻撓。直到2008年,在父親的學生等牽線下,季承帶著無比激動的心情來到醫院,終於見到了97歲高齡的父親。季承跪地向父親賠罪認錯,季羨林看著兒子也老淚縱橫,冰釋前嫌。



季承把自己再婚的事情告訴了父親,父親為他們祝福。與父親和好後,季承經常帶著妻子和兒子去看望父親,不時陪伴父親身邊。

我的母親劉蕊華,1948-1952在北京輔仁大學文學院中國語文學系讀本科、1952-1953在中央文學研究所讀研究生、1954起任《文藝學習》編輯,工作之一是協助主編韋君宜籌辦名家講座和回答讀者來信。但是,她在我20週歲時,毫無文藝色彩、有意無意地向我透露說,人生有三關,父母關、夫妻關、子女關。我當時只請母親解釋一下父母關。她當即就對我說道,所謂父母關就是父母雙全,都在,離婚的父母,也都在。她是在我青春期的時候,與我溝通和釋放信號吧!

我母親是大連生人。她在戰亂中求學不輟、動亂中教學相長、改革開放以來助學慷慨解囊。在最困難、最窘迫的日子裡,她帶我去寄賣店賣掉皮大衣和自行車,換得一點點錢暫度飢寒,也將名家書畫保存下來。她一生為一個學習的“學”字付出了無盡的辛勞和極大的忍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的忍耐力,是我一生受用的錦囊。我這裡所說的“忍耐力”更多是指母親的樂觀向上、辛勞努力的一生,她與人為善,就與人方便。


又過若干年有部電視劇《浪子回頭記》,請我作主題歌的歌詞。我接活兒後查資料發現:人有三個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發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不同,當然,受到的困撓也不會輕易排除或淡忘。好傢伙,叛,叛,叛一一1、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寶寶叛逆期”。2、6-8歲時,則來到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3、12-18歲時,是人生第三個叛逆期,大家常見又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上圖小畫框左下角即家慈,母親在婦產醫院生我後第四月,參加一個全國性會議被臨時通知進中南海,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可就是,那一次,我還發現我有理由寫出人生第四、第五個叛逆期,發生在14-44歲之間!不是麼?閃婚閃離的男歡女愛,僅限於兩個人也便罷,七年之癢的年輕父母,有子女也離婚則另說,這不比任何一個子女的叛逆更加叛逆嗎?所以,子女的叛逆會給父母帶來困撓,反之亦然。就決定寫《金不換》《銀髮絲》兩首歌詞一一至今仍然覺得一一青年和壯年兩個時期,哪兒還有好日子過,全是需要好好溝通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哪裡單是大人和小孩溝通好不好的叛逆期?

這也就是說從06歲到60歲的每一年,都應該是人生主動與被動的質量年(此前和此後被動性大)。從遺傳學意義觀察,父母與子女就血緣關係而言,似乎都在青春期或更年期相互纏繞之中:父母在與子女有關叛逆期的“度過”與“渡過”時,按照現代漢語規範一一度光陰的時間“度”和渡難關的空間“渡”,不過是前一個沒有三點水而另一個必須有三點水,無論如何兩個“度”與“渡”不都是同在叛逆期之中的麼?因此我好像知道了“度”與“渡”是溝通解決困擾有無“淚”的全過程:


李蘭頌


個人認為,首先我們不要去過分渲染青春期的各種問題。其實青春叛逆是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過程。絕大多數孩子都會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的。個人以為,目前學校、社會和家長可能有過分渲染青春叛逆期的現象,以致於某些孩子產生“我叛逆,我怕誰?”“我在叛逆期,所以全世界都應該向我低頭。”等心理。在日常教學中,我就遇到過類似的孩子。我會在孩子冷靜後,冷靜地告訴孩子:“你是在叛逆期,但你更是社會的人。是人就得遵守社會規則,在學校就要遵守學校紀律,在家就要尊重父母。你是叛逆,但社會不會因為你的叛逆,而改變規則。”

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首先應該高興。孩子叛逆了,證明孩子開始真正長大了,開始有主見,有思想了。這應該是讓我們開心的好事!我們誰願意孩子永遠長不大呢?有了這樣的心態,教育他們就有了良好的開始。

叛逆,是因為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這些想法有些是對的,有些是錯的。當孩子固執於己見時,衝突就發生了。對於有想法、有思想的孩子,我們只有用“想法”和“思想”和他們溝通。那麼我們就不能用命令教訓的語氣,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和他們對話。因為這不是溝通的語氣和姿態。只有我們放下身段,以友者的姿態和他們交流“想法”和“思想”時,他們才有可能打開心扉。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以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智慧,糾正孩子的非理性認知,教會他們如何和朋友、師長相處的原則,最終幫助他們早日度過叛逆期,實現真正的長大。

總結一下:1.不要過分渲染。2、為孩子高興,孩子開始長大。3.用“想法”“思想”溝通“想法”“思想”,糾正其非理性認知,讓孩子真正長大。

補充一點:學會傾聽,瞭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是幫助他們度過叛逆期的開始。要傾聽,不要抱怨;要和風細雨,不要雷霆萬鈞。


鯤鵬說教育


俗話說“半大小子,氣死老子”,就可以看出,孩子在青春期叛逆是很普遍的現象。

作為老師,如何教育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學生?

我認為,教師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事情:

1、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我想凡是師範專業畢業的,教育心理學都是必修課程,然而,當老師們真正走入教師崗位後,學過的那點教育心理學知識早都拋入腦後了,遇到問題學生時,要麼束手無策,要麼就向家長告狀。

因此,作為老師,應該瞭解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們的心理特徵和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

2、尊重孩子不同的意見和想法。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對事情擁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老師的回答他們會慢慢開始提出疑問甚至質疑。作為老師,應該明白這是孩子慢慢走向成熟的標誌,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增強,應該認真聆聽孩子們真實的想法,對於那些偏激和錯誤的想法和觀點及時予以糾正和引導。聽到不一樣的心聲,千萬不要大聲呵斥甚至是嚴重批評,這樣會導致孩子們不對老師說心裡話。久而久之,孩子們和老師的距離會越來越遠,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


3、開展好主題班會。班會的主題可以圍繞青春期性知識、青春期心理健康、同學的純潔友誼、良好的人際關係、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感恩教育、愛國教育等等。當然班會的形式,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視頻資源和發生在孩子們周圍或者他們身上的事情、給孩子們塑造真實的環境氛圍。同時,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到班會的活動中來,讓他們感同身受,親自體驗。


4、做好家訪,及時和家長交流。當然,家訪並不是向家長告狀,也不是家長向老師訴苦。而是及時準確地反饋孩子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老師和家長們一起認真分析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給家長們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如充分利用好寒暑假時間,讓孩子們參加社會實踐或者“打暑假工”,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父母的艱辛。


5、建立各種各樣的興趣小組。這個階段的孩子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建立各種興趣小組有利於培養孩子們的特長,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分散一下精力,適當放鬆自己,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


侃侃英語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想給大部分新入行的同行,以及孩子剛剛進入青春期的父母說。

一定要“引”“導”!

不要強制!


至於有些人說的什麼立威呀,感化啊,簡直笑出豬叫。

家長們千萬不要這樣做啊。給已經升入中學的孩子立威簡直是最瘋狂的行為之一。如果你想要一個叛逆到極點的孩子,你倒可以這樣試一試。已經有太多家長在我面前這樣嘗試了。

至於感化就更讓人可惜了。可惜的是家長都四十多歲的人了,還信那些雞湯和小說作品。請把你們的腦子亮出來。。。。。。


“做朋友”是一項很高明的操作。因為家長要記住一點,“做朋友之前,先做好家長。”家長本身的職責沒有做好,再去做朋友。只能帶來一個輩分的混亂吧。如果在這之前,家長已經做好了家長的指責,那麼“與孩子做朋友”是很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就我這些年的經驗來說。“引導”才是教育叛逆期學生的最佳道具。

無論是“青春期”、“中二病”還是“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都處於一個自我的覺醒期。他們渴望的是認可,而不是武斷的禁止。

那麼我們作為老師或者家長,就應該像太極拳一樣(我不會太極拳,但我感覺這個例子是對的。)先接下來,然後順著他走,然後慢慢偏離,最終導向正確的方向。而這個過程,也是要在“大部分肯定”對方的前提下進行的。

記住一點,所有人都不喜歡以“不”做每句話起點的人。 作為引導者,應該儘可能地多說“對!”

孩子需要的是肯定,所以我們要用許多許多個“肯定”來讓孩子的叛逆方向轉到正確的方向。


章魚老師就是我


首先對青春期的叛逆我們自己先要搞明白。

為什麼在青春期叛逆呢?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僅青春期叛逆,在兒童時期也會有一段叛逆的時候,只是現在孩子青春期的叛逆遇到學習的關鍵期,我們更多關注,越關注越亂。這種亂反饋出我們是拒絕青春期的。但從本質上這是孩子因為身體的快速發育與精神的不協調所造成的,這種不安在情緒和行為上的表現就是對抗我們。

叛逆早晚會來的,尤其到了高三下學期。如果在學生時代沒有表現出來,那在生活中會不會是一個隱忍自己的人。該來就來,讓我們溫柔相待。

對抗是最失敗的方式,它使問題更加複雜和矛盾激化。理是說不明白,如果彼此能說明白就不會發生衝突。所以還是放慢節奏,慢慢來,聽聽說。那些溫和的語言會有強大的力量。

尊重是最有效的方式,只有尊重才會認可。要尊重,就要平等的對待。當孩子感到被尊重,被需要,被希望瞭解他的內心世界就會以你希望的方式進行對話和交流。

將選擇權給孩子,我們更多的提供建議。孩子會發現我們建議的價值就會在意我們的提議,如果事實證明孩子正確,那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有趣有料懂你啊


教育生態有問題,老師必定難教,家長必定難當。

北大學生吳謝宇弒母案,震驚全國,令人深思和警醒。麻辣無言覺得,這是中國教育金錢化、功利化的又一失敗佐證,除此以外的其它說辭,都是不敢觸及問題本質的託辭與藉口.

什麼叫文化?什麼叫人才?……我覺得自從教育金錢化、生意化、產業化後,有人把這些基本的教育理念觀念,刻意搞混亂了。我們的教育,越搞越問題百出了。

這些人為何這麼做,因為生意化市場化後的教育,每多出一個問題,就會多出一門於此有關的生意甚至產業。放眼看看,難道不是嗎?由此也可以看出,生意化、市場化、金錢化後的中國教育,至少客觀事實上,早已偏離教育本真。我們現在的教育,出發點和目的,至少客觀上都是為了把教育如何做成最純粹的生意和產業,如何把教育生意教育產業做得更大更紅火,這是多麼可悲。

文化,本是道和術的結合體,不可分離不可偏離。道,就是三觀就是品德;術,就是技藝技巧(包括上學和考大學的各種解題技能技巧)。有道無術,可能淪為滿腹經綸誇誇其談之輩;有術無道,可能淪為奇技淫巧甚至是十惡不赦之徒。吳某就是後者。

教育,本是文化的傳授,就是古人所言的傳道、授術(業)、解惑。教育既要教授學生技藝技能,還要化育學生品德修為,因此必須教與育並重,才能稱之為教育。

現在的上學讀書,在功利和名利驅使下,輕“道”重“術”,重“教”輕“育”。投射到中國當今的教育層面,就是隻重學生考分不重學生修為,只讓老師和學校教書、不讓老師和學校育人,只讓學校教學生如何解題考學的本領、不讓學校教孩子如何立身處世的道理,因此才有很多如吳謝宇這樣的社會怪胎。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整個社會功利化的大背景下,重術,可以獲得看得見的各種名與利;而授道,則是短期內各方都難見效益的費力不討好的苦活兒。

因此,就以上這個層面說,吳謝宇雖然是北大的所謂高材生,但是就文化層面來說,他只是一個只有術而無道的文盲,談不上什麼人才。說到底,十惡不赦的吳,如果說還能對其有點悲憫的話,頂多一點,就是他是當今教育金錢化、功利化的殉葬品。

一個國家的教育,唯有“道”“術”並重、“教”“育”並行,要求學生品學兼修,才能培育出有文化有品德有知識的真正的人才。古人云,傳道、授業、解惑,這裡的業,就是我說的術。教育如果搞成純粹的生意,只重術不重道,這樣的功利主義教育,培養出來的大部分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甚至是直接或間接禍國殃民的雞鳴狗盜之徒。很多危害社會危害國家的大壞蛋,大部分都是名牌大學出來的所謂高材生,就是例證。僅舉一例,比如那些研製地溝油禍害百姓的壞蛋和這幾年抓的很多的貪官汙吏,有幾個不是上過名牌大學的?

中國教育市場化、金錢化、生意化、產業化、功利化,必然導致教育價值觀念和人才標準的多元化和混亂化,必然導致我們的教育重術輕道,在大學就讀的人才選拔上只重考分不重品德,這是當今中國教育的總病源,是當今中國教育之殤!

教育生意化、金錢化、功利化後,中國的的所謂名校、包括一些從事教育的人,也變得越加庸俗,教育隊伍也是魚目混雜,有的所謂的教育人士教育機構甚至早已經墮落。這非常可怕。號稱中國頂尖學府的北大,招錄和培養出來的學生,居然是殘忍殺害其親生母親的心狠手辣的暴徒,這是對當今中國教育生意化、功利化的絕佳回報與諷刺。

吳謝宇弒母案,萬民擁戴的翟天臨學術造假案,等等,已為充滿銅臭氣息的當今中國教育,敲響了警鐘。金錢化、生意化、功利化的中國教育,如果不做徹底的革新,我相信像吳謝宇這樣的社會怪胎和豬狗不如的畜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

吳謝宇這種畜生,殺母手段殘忍、狠毒,人神共憤,天地不容,是北大的恥辱和中國名校在教育金錢化功利化後墮落的標誌,必須對其依法嚴懲。否則,會產生極壞社會示範效應,整個社會的公序良俗就可能崩塌,正常的教育理念和人倫天理就會被徹底踐踏。這種後果將難以估量和想象。

網絡上有一些譁眾取寵的混蛋,處於各種目的是非不分,假慈悲,為其開脫罪孽甚至美化,這不是別有用心,也如同其作惡幫手,官方部門應該管控這樣的混賬輿論。如果吳謝宇殺母如此殘忍的罪惡都能輕饒,這就會給當今更多嬌縱的青少年極壞的社會誘導和殺人犯罪的心裡暗示,這比吳殺母本身更可怕。

再說一說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是教育金錢化功利化的產物和怪胎,這種教育出來的人,因為只重考分忽視其它,考分會掩蓋一切劣性和病態,這樣的人就會持術而驕,自私、冷血、麻木、心理變態將被遮掩,因此必須徹底革新,否則,它只會培育出更多像吳謝宇這類天地難容的孽畜。

實踐證明,市場化生意化不是萬能藥膏,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中國把教育把醫療市場化、金錢化、生意化,雖然看似欣欣向榮,實則金玉其表敗絮其裡,並且問題多多、積重難返。

很多人把吳的犯罪,單純怪罪為家庭因素、父母教育、心理變態等等。其實,心理也好,家庭因素也好,父母教育和影響也好,都是社會功能的子系統,都必須從社會屬性社會大背景大環境去探究。在不健康的社會大環境和教育大背景下,單純的心裡建設、家庭教育、父母說教、老師甚至學校的說教,不是徒勞無功,也會無濟於事甚至適得其反。我相信中國當今億萬學生家長都面臨我說的這種窘境。所以,不要將吳某殘忍殺母的原因,單純歸咎為家庭、心理、挫折、壓抑等等之類的子原因,這是再為其殘忍狠毒變相開脫罪責,也在掩蓋我們整個教育生態存在的真實問題和病因。

總之,吳謝宇,是中國教育市場化、金錢化、生意化、功利化的又一殉葬品和悲劇。如要這類悲劇徹底獨絕,就必須正視我們的整個教育生態的病態和問題根本,並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徹底革新當今中國的教育理念、教育體制與機制,重構整個中國教育新的健康的大生態。


麻辣清談


孩子上了初中,逐漸進入青春期,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想法,有的孩子在家長面前沉默寡言,不喜歡多說一句話,也不家長對他說教。有的家長可能在網上看到初中生自殺的消息太多了,所以也不敢過分管教,有的乾脆不管,害怕孩子離家出走等等。

作為一箇中學生老師,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教育正處於叛逆期的孩子。

1、多和學生溝通交流

這個時候的孩子想法獨特,你要真正瞭解他,走進他的內心,才能對他進行很好的教育。我一般都是趁著下課,或者學生上體育課休息時和孩子溝通交流,談天說地。讓孩子從內心接受你,才能去接受你的大道理,不然你就是一個蚊子,在他耳邊一直嗡嗡叫。

2、無規矩不成方圓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立好規矩才能更好的去管理班級,管理學生。定好規矩,有獎有懲,實施過程中有憑有據,公平公正,這樣孩子們才能心服口服,願意去遵守這些規則。之前聽到一個專家講到,人都是喜歡遵守遊戲規則的,這是天性。

3、用心與學生交流

作為一個老師,靈魂的工程師。一定要真誠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你用真心待學生,學生也會真心待你。記得有次培訓,有個教授講了一個案例,有位老師特別情緒化,非常愛哭,也不太會教課。但是她有個優點,就是非常喜歡孩子,真心的喜歡的孩子。所以她帶的孩子成績都很優秀。這就是愛的教育吧,但可能不一定適合所有的老師,比較適合女老師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