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詩經》是孔子收集古代各種詩歌編訂而成,在文學史上有著怎樣的影響和地位?

朱八戒CC


首先,便是《詩經》的誕生

《詩經》是儒家經典之一,或可稱作《詩》、《詩三百》、《三百篇》。在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設“五經”博士,才更名為《詩經》。相傳,《詩經》是由西周時期尹國國君尹吉甫收錄,孔子編訂而成,故為儒家“五經”之一。

其次,是《詩經》的內容及形式

《詩經》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前十一世紀至前六世紀)的共三百一十篇詩歌。內容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上層貴族文人所作;另一部分是由專門的“采詩官”從民間採集而來再經樂官加工整理的民歌。兩部分詩歌的作者大多均已不可考。兩部分的內容包括周王室的頌詩、怨刺詩等,還包括一些具有民間風俗的詩歌,如婚嫁詩、愛情詩、徵役詩等,豐富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詩經》的三百一十一篇詩歌,其中有六篇詩歌流傳下來,只有題目卻無內容。研究學者認為這六篇詩歌是演奏曲目,就是可以通過樂器演奏出來,但是卻沒有內容,故將其稱為“笙詩”,這“笙詩六篇”分別為《南陔》、《白華》、《華黍》、《由儀》、《崇丘》、《由庚》。故《詩經》中有標題和文辭的詩歌現存三百零五篇。

《詩經》中的詩歌按照他的不同內容可將其分為風、雅、頌三種。①《風》有十五國風,《風》中,共有一百六十首詩歌,它主要是收錄一些地方性的民歌,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極大的反映了當時社會不同地區的風俗人情,也是《詩經》中不論是思想上還是藝術上價值最高,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精華部分。

十五國風如下:

《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②《雅》中,共收錄有一百零五首詩歌。雅字,取“正”意,在先秦時期,王宮之聲為正聲。故《雅》所收錄詩歌多是一些士大夫或卿大夫所寫並敬獻給王上的詩歌,以表敬仰歌頌,當然也有一些唱和詩為大臣和王上共同所唱。

《雅》分《大雅》、《小雅》兩種,區別如下:

1、描寫的對象不同。《大雅》主要歌頌周朝王室祖先功德;而《小雅》描述了周代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習俗文化,包括一些婚姻嫁娶等。

2、創作者和創作時間不同。《大雅》中的詩歌大部分創作於西周初年,多為西周貴族所做;而《小雅》創作時間貫穿於西周,創作者有貴族、君王等。

3、體裁不同。《大雅》多為讚美詩,讚頌君主的功績或生活。《小雅》多為怨懟詩、宴饗詩,表達下層官員的不滿,及上層社會生活的奢靡歡樂,存在唱和詩。

③《頌》中,共收錄有詩歌四十首。頌,顧名思義,歌功頌德。故《頌》中詩歌主要是一些宮廷的祭祀樂歌,為了歌頌祖先,感恩上天。

《頌》又分為《周頌》、《魯頌》、《商頌》三種,其區別如下:

《周頌》主要記載的是西周初年的詩歌,與歌頌祭祀周王室祖先有關。

《魯頌》只與春秋時期魯國的君主魯僖公有關。

《商頌》主要是記載一些產生於殷商和周朝時陳國的詩歌。

那麼,接著,就是對於詩經中的表現形式。我想,如果聽過《風》、《雅》、《頌》的讀者也一定聽過賦、比、興。這三者便是貫穿於詩經的表現手法,眾所周知,一般寫詩,詩中的運用手法是詩的一大特色。那麼,《詩經》作為先秦時期的詩歌作品,雖不如唐詩近體詩成熟,但賦、比、興這三種手法確是當時社會的運用特色,值得深究探討。

對於賦、比、興三者的解釋,朱熹曰:“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其實,用現在的語言來說,賦,就是排比敘述,平鋪直敘,不磨蹭不含糊,以便交代事情明明白白;比,就是我們熟悉的比喻了,如《詩經.國風.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興,其實是一種鋪墊,起興起興,就是先說其他類似的東西從而聯想起要敘述的事情,相當於現今的“承上啟下”中的“啟下”。

當然,賦、比、興是我國詩歌較早運用的手法,它後世的影響深遠,即使是今天的排比比喻等也不乏與它有關。明人王文錄說:“作詩不明賦、比、興,醫藥不明君臣佐使也,豈得為詩?”,在此其影響可見一斑。

那麼,最後,我想強調一下對於《詩經》中的“四始六義”。詩經中的“四始”眾口不一,但《史記》中的說法較為令人接受。《史記·孔子世家》:“《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就是說“四始”指的是詩經中分別位於《風》、《小雅》、《大雅》、《頌》四篇首位的詩歌,當然也有人認為,“四始”指的就是《風》、《小雅》、《大雅》、《頌》四篇。對於“六義”,《詩經》的“六義”,最早記載於《周禮·春官》,漢代《毛詩序》中明確提出:“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即“六義”是說風、雅、頌、賦、比、興。

再者,是《詩經》的成就及其地位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意義非凡。它是我國詩歌的源頭所在,它具有豐富的內容,現實性突出,是我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源頭。同時,它也在思想上、藝術手法上、藝術價值上具有高度成就,在我國各朝各代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和研究價值。同時,最重要的是,它為我國開創了詩歌的優秀傳統,為後世詩詞文學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瀛幻


中國詩歌真正始於《詩經》時代。在文學史上被儒家奉為經典,是立言、立行的標準。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理、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的社會功用(包括士大夫與朝廷統治者)利用它來宣揚和實行修身養性、治國經邦。



孔子十分重視《詩經》認為“不學詩,無以言”。《詩經》“風雅頌”、“賦比興”,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學的發展。

《關雎》中國文學歷史的開篇之作。是一首“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民間情歌。把《關雎》用在婚禮上,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歌頌的是一種感情剋制、行為謹慎、以婚姻和諧為目標的愛情。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美麗的女子似嫩嫩的桃枝,鮮豔的桃花。

《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霸。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

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匈牙利也都有《詩經》譯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巴次大陸都正在傳播《詩經》。越南社會科學院列《詩經》越文全譯為國家項目,蒙古文全譯也即將完成。《詩經》正以凣十種語文在世界傳播,在各國的《世界文學史》教科書上都有評介《詩經》的章節。詩經學是世界漢學的熱點。


日月詩語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反映從西周到春秋中期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風貌,在文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詩經》 開創了現實主義的詩歌傳統 。

《詩經》對勞動、打獵、婚嫁、祭祀、徭役等真實的生活進行了具體的描寫,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這種以事實為基礎的寫真作風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從漢樂府民歌直至現代詩詞都繼承發展了現實主義傳統,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和作品。

《詩經》賦比興的手法為後世廣泛應用,並形成了我國詩歌含蓄、蘊藉的民族特色。

賦是直接敘事,興是由彼物轉此物,《詩經》常以景物起興,再引出要表達的主題,情景交融,意境十分優美。《詩經》還採用了大量的比喻,如“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有女同車,顏如舜華” ,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建築“如鳥斯革,如翬斯飛”……比喻新穎獨特、生動傳神。

賦比興手法的運用為後世文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鑑,如《楚辭》的託物言志,唐宋詩詞的寓情於物,以及其它作品的諷諭手法,無一不是從詩經中學習,繼承、發展而來。

《詩經》除少數篇章敘事外,基本都是抒情詩,《詩經》為中國詩歌奠定了抒情為主的發展方向。比興手法的應用,使抒情委婉細膩、曲折動人,從而形成了中國詩歌特有的內涵和韻味。

《詩經》語言生動、優美、精煉,是後世學習的典範。

《詩經》除了運用賦比興手法外,還應用對仗、排比、疊詞、雙聲詞、對比、反覆多種表現手法,使詩歌的詞句工整、音調優美、形象逼真、感情真摯,達到絕佳的藝術效果。 《詩經》詞彙豐富,以簡練的四言體為主,節奏和諧,韻律鏗鏘,因而《詩經》語言十分形象準確、韻律優美。

《詩經》是中華先賢和無數民眾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後世爭相學習模仿的詩歌典範。

先秦諸子常引用詩經中的句子,進行說理論證,漢代《詩經》被列為的必讀五經之一,直至現代也是我們國人學習的經典。古今的多少文人學士已經將《詩經》融會貫通,並運用到文學作品中去,因此很多文學作品中,我們處處可見《詩經》的靚麗身影。

《詩經》的風雅精神引領後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詩經》高度關注現實,關心政治,抨擊時弊,憂國憂民。《詩經》的這種風雅精神引導後人形成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該領會、學習並實行的。

《詩經》在我國古代詩歌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語學習國學經典,感悟經典,從經典獲得薰陶、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風搖蘭杜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來自於民間,有孔子編訂,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涵蓋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間風俗,政治經濟,統治階級的內涵。先秦時期稱為《詩三百》,到了西漢時期尊為儒家經典。

他開創了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里程碑。多以重章疊句的形式出現,曲韻優美,不加修飾,適合民間傳唱。

現代社會在學習中多以教本形式教閱,重在瞭解古代文學修辭手法,瞭解當時社會背景,人文風貌……




恆語3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詩經》現存305篇(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出自各地的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詩經·國風》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詩經》的語言不僅具有音樂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詩經》時代,漢語已有豐富的詞彙和修辭手段,為詩人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詩經》中數量豐富的名詞,顯示出詩人對客觀事物有充分的認識。《詩經》對動作描繪的具體準確,表明詩人具體細緻的觀察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

《詩經》在文學史上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四個方面:一、關於《詩經》的性質、時代、編訂、體制、傳授流派和研究流派的研究;二、對於各篇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研究;三、對於其中史料的研究;四、文字、音韻、訓詁、名物的考證研究以及校勘、輯俠等研究資料的研究。《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從《詩經》開始,抒情詩成為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詩經》的"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古代詩歌創作中一直被繼承和發展著,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詩經》的誕生(包括產生、採集與編成),首先在詩歌體裁形式上創立了中國詩歌史上的新體式--四言體,且這種體式影響波及了後世各代的詩歌創作。從詩歌的節奏韻律上說,《詩經》也為後世詩歌創了先例,尤其在詩歌的押韻形式與韻部等方面,為後世詩歌提供了範式與典型,這在詩歌創作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更重要的是,《詩經》在創作上首開了寫真的藝術風格--以其樸素、真切、生動的語言,逼真地刻畫和表現了事物、人物及社會的特徵,藝術地再現了社會的本質,為後世文學創作(尤其詩歌創作)提供了藝術寫真的楷模與借鑑範式。具體地說,《詩經》為當時和後世活畫了一卷社會與歷史圖畫,真實地反映了上古時代社會的面貌,謳歌了上古時代人民的勤勞、勇敢,鞭撻了統治階級的卑劣、無恥,為後世留下了立體的、具象的歷史畫卷,是一部豐富生動的上古時代百科全書。


大漠拓荒牛


  孔子的《詩經》是我國古代文學鉅作其中之一,也是我國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創作於春秋中期,《詩經》反映出了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風俗等面貌,反應出來自於社會底層的現狀。

《詩經》採用立體化的展現方式,描述了三千年前的我國社會的一種狀態,明主階級關係、愛情婚姻,還有生產勞動,歷史事件、禮儀習俗等具體描述,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展示了我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場景畫面,通過對《詩經》的賞析,我們既可以瞭解古代社會的生存環境,又可以更真實的瞭解民俗風情。



正是從多個角度的描寫手法,所以奠定了《詩經》在古代乃至文學界的地位,在我國古老的文學歷史長河中,以真情流露的描述來記錄古代的現狀,說明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真實的事件記載為基礎,彙集成我國的文化精髓,再加上《詩經》的風格平易質樸,所以《詩經》表現出熱情、積極的人生態度。
《詩經》的誕生直接影響了後代詩人的創作,所以說《詩經》在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以及深遠的影響,熟讀《詩經》教育一代又一代後人,詩歌中主人公有著鮮明的形象特點,這些詩通過感情的傾訴,讓人感受到其個性。


文化指路人


《詩經》寫實,風雅頌,賦比興,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學的發展。也是周人史詩。

著重於現實生活的民風,對真善美,假惡醜的表白,源於現實批判的詩歌,植入文史之靈魂。孔子十分重視《詩經》,不學詩,無以言。

"關睢"開篇動人心絃,勞動之美,淑女之質,君子之器。引領風騷千萬年。

"在水一方,有位佳人"山水情緣,詩意人生,愛情之美,如夢如幻。

"知我者,謂我心憂",憂患意識激勵仁人志土。發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的高歌,引領公平正義,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文學源於生活。對現實生活的批判,覺醒才是文學之目的。

不讀《詩經》不懂文學。


隴右行思見聞錄


《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作品三百零五篇。《詩經》成書的時間,大約在春秋後期。這部詩集是周王朝命其樂師把那些由各國樂師蒐集、經諸侯進獻、彙集到王朝的詩歌和王朝的公卿列士、巫史等專職人員製作的詩歌,加以整理、編纂而成的。從《詩經》用韻的規律和語言形式的統一來看,可以推斷,這些詩篇曾經過後人整理、編訂過。有人認為《詩經》三百篇是孔子最後刪訂而成,這無據可考,並不可信。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都是由於所用音樂的不同而得名的。“風”是地方樂曲的統稱,共一百六十篇。通常所說的《詩經》中的民歌絕大部分在這裡面。“雅”借作“夏”,周人把西周王朝直接統治的區域叫做“夏”,其樂歌稱為“夏聲”。周王朝把夏聲看作是正聲,因“雅”有“正”意,所以把“夏聲”作品稱為“雅”,共一百零五篇,多數出於士大夫之手。“頌”主要是用於宗廟祭祀的舞曲,共四十篇。

《詩經》的主要藝術特色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詩經》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寫了現實生活,表現了不同階級和階層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真實地反映了現實事物。二是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詩經》運用的賦比興表現手法,樸素、鮮明、貼切、形象,獲得了顯著的藝術效果。三是獨特的結構形式。《詩經》中的詩篇在結構形式上,多數是四字一句,隔句押韻,讀來韻律感強,郎朗上口;同時又常常根據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而衝破四言的定格,採用參差錯落的形式,增強其表現力;還有章節上的復迭,通過反覆詠唱,增強其音樂性與節奏感。

《詩經》是我國文學光輝的起點,在我國乃至在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很高的地位。它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給後世的作家樹立了楷模,啟發和推動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命運和人民的痛苦,把反映現實作為創作的出發點。自楚辭、漢樂府民歌以下歷代進步文人的優秀詩作和歷代勞動人民的優秀民歌,都深刻地體現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詩經》中比、興的表現手法,在我國古典詩歌創作中一直被繼承、發展著。此外,《詩經》民歌重迭反覆的形式,準確、形象、優美的語言,都被後世詩人作家大量吸取運用。可以說《詩經》既為我國古典現實主義詩歌奠定了基礎,又以豐富的文學藝術滋養和哺育了歷代文學家,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菩提在身佛在心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直接開啟漢樂府詩歌、唐代新樂府運動,對唐代現實主義詩歌巨人杜甫的詩風有直接影響。《詩經》歷來備受重視。孔子曾編訂、修改《詩經》,後來漢武帝將其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作為儒家經典著作。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而《毛詩大序》中把“風雅頌”與“賦比興”合稱“六義”。其實前三者指的是詩的分類;後三者賦、比、興指的是詩的表現手法。


青梅煮酒不論英雄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產生。  

詩經表現出的關注生活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後人歌贊傳頌,甚至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

可以說,沒有詩經,我國的詩人至少會延遲數百年才會產生,詩經記錄並證明了我國人民很早就擁有了高水平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