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鴉片戰爭時有抵抗,而到了英法聯軍打廣州時人民卻不抵抗了?

予知君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人民的三元里抗英鬥爭可歌可泣。那麼,此後還廣州有沒有抵抗英法聯軍的舉動呢?

當然是有的。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廣州一直是中英爭鬥的焦點,核心爭執就是入城的問題。

南京條約雖然規定英國商民能寄宿在通商口岸,但沒有規定是否准許外國人隨意進入廣州城內。

廣州老百姓對於英國人入城的事非常反感。例如,1849年4月6日,廣州集結了大量紳民反對英國人入城,甚至集結在廣州巡撫衙門面前,導致英國人知難而退,英國駐廣州領事文翰(George Bonham)乾脆放棄了這個請求。

因此,說廣州在鴉片戰爭後沒有抵抗過英國人,這是不對的。

但是, 如果具體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情況就有一些特殊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目標不是廣東,更不是廣州。

英法聯軍的軍事目標很明顯,就是從浙江定海突入天津,然後直逼北京。

英法聯軍在廣州的行動,只是要使總督葉名琛就範,並以此威嚇清朝。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速度解決廣州問題,自然是不會有那麼激烈的反抗。

總而言之,不要給廣州人潑汙水,這是不客觀的。


HuiNanHistory


為何第一次鴉片戰爭人民堅決抵抗,第二次反而喜迎王師?一切都怪清朝

在我國近代史上,有一個非常令人痛心的現象。那就是,當西方列強侵略者來襲時,大量的國人,不僅沒有奮起抵抗,反而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彷彿這些侵略者,是來拯救他們的。

按照社會向前發展的總體趨勢看,至少,中華民族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應該是越來越堅決的。可是,我們發現,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東人民堅決抵抗英國殖民者,打出了三元里抗英戰鬥,可是,當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廣東人民卻沒有大規模進行抵抗。這是怎麼回事呢?

當中國曆史跨入19世紀時,英國已經在進行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可是清朝卻還在享受"天朝上國"的迷夢。當1840年英國從堅船利炮打過來時,幾乎是一臉懵逼,這些敵人從哪裡來,這些武器莫不是上古的巫術吧?

這種情況下,清朝軍隊不怕犧牲英勇抵抗,就已經成了常態。雖然,抵抗的動作看起來就像傻b。

曾經鎮壓白蓮教起義的百戰名將楊芳,來到廣州時,聽說英國大炮打得準打得遠,覺得他們一定有巫術,於是在廣州城內蒐集了數千個馬桶,組成馬桶陣。戰場上屎尿起飛,實在是不忍直視。

在全國各地的對英戰爭中,陳連升、關天培、葛雲飛、裕謙、陳化成、海齡等將領壯烈犧牲。可是,他們給敵人造成的傷亡實在是太小了。

這就是降維打擊,完全不是一個時代的文明,武器技術,以這種方式見面,自然是單方面的屠殺。

正如三體人說的"你們是蟲子"。英國人也這麼看。

但是,英國人還是小看了中國人。

當英國人圍困了廣州城,到農村去尋找食物時,遭到了三元里人民的堅決抵抗。

事情是怎麼回事呢?

英國人在廣東的農村,一開始打算用金銀購買,後來發現,這些中國人表情呆滯、反應遲緩,直接拿槍搶豈不是更好。於是,原本的物資採購,變成了無底線的搶劫。

英國人沒想到的是,在中國農村,各種秘密社團的力量,遠超過朝廷的力量。

英國人搶劫到三元里時,有一個英國士兵一時興起,強姦了村長的媳婦。這下通了馬蜂窩,村長是天地會的香主,農村的大人物!噹噹噹三個火銃放出去,"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齊相見!"十里八鄉的農民趕到三元里,與英國軍隊迎頭相撞!

好巧不巧的是,天空下起了雨,英國軍隊的火繩槍,全部不能發射。上萬農民,在天地會組織下,圍攻著數百英國軍隊,英國人很快就要全軍覆沒。

老天爺都幫著農民,但是作為父母官的縣令來了,他們卻是來救英國人的。

就這樣,英國人被清軍拯救了,前一天,他們還在炮轟廣州城。

清朝地方官的想法很簡單,這次救了英國人,英國人一定會感恩戴德放過廣州。

事實卻是,廣州贖城費一分錢都沒搞下來,先前答應的600萬元贖城費,隨著《南京條約》的執行,全部交付,分文不少!

而抗擊英軍的天地會和農民,遭遇了清軍的殘酷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這就是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基本邏輯。

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天地會這些人,成氣候的,都被太平天國招安,去南京小天堂"享受"去了。自然沒有抵抗了。

而英國人和法國人,則審時度勢,只打官兵,不打百姓。

老百姓認為,這是來了"仁義之師",幫著英法軍隊送補給,幫著洋人打清軍,也就順理成章了。

等到中華民族真正覺醒,那要等到1931年抗戰爆發了,當然另一個條件是共產黨倡導全民抗戰。如委座那樣,在老百姓看來,不過是一個軍閥取代另一個軍閥而已,所以河南老百姓把國軍繳械,也實屬正常。

你覺得呢?


歷史知事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先說一下廣州人民在鴉片戰爭期間為什麼抵抗!

眾所周知,第一次鴉片戰爭起於虎門銷煙,此事就是發生在廣州,鴉片戰爭也在廣州打響,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關天培等清朝官兵都是在廣州戰死。

而著名的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已經入選了高中歷史教材。對於這次抗爭推薦大家看閱讀一本書叫做《大門口的陌生人》,有詳細的解說。

第一次鴉片戰爭未爆發前,廣州是中國唯一對外交往的口岸。外國人一般來都會去廣州,自然這裡抵抗最烈。

再說說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什麼廣州抵抗不劇烈

英法聯軍到來,是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此時除了廣州,還有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也為對外通商口岸。這一次英法聯軍侵略的目的就是開放內陸,廣州已經不是英法的目標了。

更重要的是英法聯軍的軍事路線並不打算走廣州,而是從浙江定海,沿路到天津,從天津再到北京。自然廣州人民不需要怎麼抵抗。


文史工作坊


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從未停止過反抗。

鴉片戰爭中:林則徐堅守廣州;陳連升、關天培、葛雲飛、裕謙、陳化成、海齡在戰爭中壯烈捐軀;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等。

英法聯軍打廣州戰爭中,廣州人民同清軍也同樣進行了奮勇抵抗,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

第一、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据,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時代呼喚巨人,上臺的卻是侏儒。”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各級決策者錯誤頻出,上層指揮簡單低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導致不知己不知彼,對戰局應變低效。

戰爭過程中,同樣的決策錯誤在各地重複上演。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

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西方列強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下面再來帶領大家一起來分析說說英法聯軍攻陷廣州的故事!

咸豐七年(1857年)三月,法國政府委派葛羅為辦理對華交涉的高級專使,率兵來到中國。“亞羅號”事件發生後,正在上海交涉修約的美國駐華委員伯駕聞訊趕回香港,準備參與行動。

咸豐六年十月,美艦兩艘由珠江駛向廣東,被清軍誤擊,美國軍艦緊接著攻克了5座清軍的炮臺。事後,葉名琛對誤擊事件道歉,美軍退出所佔炮臺。儘管伯駕等美國在華官員一再要求武力侵華,建議佔領臺灣、舟山等處,然而美國對外用兵權歸於國會,國內又南北對立,勢如水火。因此,美國政府仍堅持用“和平”的方法達到修約的目的,婉拒英國結為同盟的要求,但在修約問題上卻答應同英法一致行動。

咸豐七年(1857年)三月,美國政府派列衛廉為駐華公使。此外,還有俄圍。俄國由於侵華方式和目的與英、法、美有所不同,所以俄國的侵略對中國造成的損害最大。這樣,當時世界上最強太的四個國家——英、法、美、俄聯手對付清王朝,其中英、法是主兇,美、俄是幫兇。而此時的清王朝正處於國內普遍反叛的困境。

太平天國、天地會和各少數民族紛紛豎起義旗,關內十八行省中,已有十三省捲入於戰爭,其餘直隸、山西、甘肅、陝西、四川等省,也不時爆發一些頗有規模的聚眾抗官事件。這種清朝自建立以來從未遇見的混亂局面,使清王朝陷於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危險境地。

因此,儘管咸豐帝內心仍堅持對外強硬的主張,但在葉名琛一再奏報“勝利”之後,仍然害怕英國會再次報復,引起戰爭,諭令葉名琛儘早了結中英爭端至於停止對外貿易,歷來是清王朝“駕馭外夷”的重要手段,但此時國內戰爭的規模,使清政府財政空前緊張,粵海關每年數百萬兩的關稅已成為清王朝堅持戰爭的重要餉源。原來一直是外國人要求恢復通商,而現在卻變成了清朝皇帝要求恢復通商,並在給葉名踩的諭令中多次提出。

葉名琛早已得知額爾金來華的情報,但他認為,這是因為英國政府不滿意包令等人與中國挑鮮,因而另外派人來廣東訂約。七年閏五月,額爾金到達香港,想要聯合法、美進行交涉,但法、美新使未到,想要進攻廣州,兵力又不足。此時,印度爆發了士兵起義,使得原來想要調往中國的英軍不能如期前往。額爾金見此時留在香港毫無意義,便返回印度,並將已調往香港或尚在途中的英軍撤回印度,用以鎮壓士兵起義。

葉名琛卻把額爾金的行動誤認為是英國無能的表現,認為他的“以靜制動”方略取得很大效果。九月,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先後抵達香港,十月,額爾金返回香港。此時,英國已基本控制了印度的局勢,將兵力轉移到中國。英在香港、廣州一帶有軍艦43艘,艦上官兵5500餘人,香港還有陸軍4000餘人。

法國在香港、澳門一帶也有軍艦10艘。兵力已集結完畢,四國使節在商議後,於二十七日讓額爾金、葛羅分別照會葉名琛,提出三項要求:第一,入城;第二,賠償英國自“亞羅號”事件以來的損失,為馬神甫事件向法國道歉、賠償:第三,清朝派“平儀大臣”與英、法進行修約談判。這個照會限定葉名琛十日之內答應前兩項,否則“令水陸軍重為力攻省垣”這無疑是最後通牒。但是,葉名琛卻不這麼認為。

中英爭端以來,他在香港等處派有大量探子收集情報,但他仍用陳舊的觀念去分析情報。他所感興趣的是,額爾金在印度兵敗逃至海邊,正好得到法國軍艦相救,才逃過這一劫難,英國女王“國書”剛剛送到香港,令“中國事宜務使好釋嫌疑”,“毋得任仗威力,侍強行事”等此類子虛烏有之事。根據他的分析,額爾金新到任,如果將以前英方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害怕國內的輿論對他不利,因而這次的照會不過是試一下而已,另外,印度士兵起義後,英軍沒有餉銀來源,如果能像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奕山似的給予銀兩600萬,也能解燃眉之急。

於是,葉名琛得出結論,額爾金的照會是英國在無計可施之後的“求和”行動。葉名琛還據錯誤的情報認為,葛羅的這次照會是英國從旁慫通的結果,不是法國自己的要求,而且在美國的大肆嘲笑後,已感到慚愧。根據以上分析,葉名琛於十月二十九日復照額爾金、葛羅,拒絕了英、法的要求。三十日,英法聯軍佔領廣州珠江對岸的河南。

十一月初九,10天期限已經到了,英、法專使通知葉名深,他們已經把事務移交給軍事當局。同一天,英法陸海軍司令也照會葉名琛等大吏,限二日內,廣州清軍退出九十里之外。葉名琛無視這些行動,仍拒絕接受英、法要求。兩日過去了,英法聯軍還沒有行動。葉名琛以為英、法不過是情嚇而已,再加上葉名琛好扶戰,此時成語都是吉祥的預告,使其增強了這種認識。

廣東著名行商伍崇曜,看到這種情形想要出面向英、法賄賂以求和,託人向他進言,遭到痛斥。十二日,他上了一道長達七千言的奏摺,聲稱“英夷現已求和,計日準可通商”,表示要“乘此罪惡貫盈之際,適遇計窮力竭之餘”,將英方的歷次要求“一律斬斷葛藤,以為一勞永逸之計”。

咸豐帝接到此奏摺,心中懸慮已久的中英爭端,竟能得到如此圓滿的解決,總算放下心來。諭令中稱:“葉名琛既窺破底蘊,該夷伎倆已窮,侯續有照會,大局即可粗定。”他指示葉名琛,“務將進城、賠貨及更換條約各節,斬斷葛藤”。

咸豐七年(1857年)十一月十三日,即葉名琛上奏的次日,英法聯軍以戰艦20餘艘、地面部隊5700餘人向廣州發起進攻。炮彈落到總督衙署,兵士們又一次一轟而逃,而葉名琛仍然獨自在府內尋拾文件,聲稱“只有此一陣,過去便無事”。十四日,英法聯軍攻入城內,廣州城陷,葉名琛等大吏仍居城中,並不逃跑躲避。廣東巡撫柏貴請行商伍崇曜等人出面與英法議和,伍崇照進見葉名踩,葉仍然堅持不許英國人人城會見。

二十日,他還再次重複過25天就沒事了,各士紳說和就可以了,萬萬不可允許英法入城之類的昏話。二十一日,英法聯軍搜尋廣州各衙署,捕走葉名琛,送上英艦。他仍保持欽差大臣的威儀,準備與英法專使談判,然而額爾金、葛羅根本不見他。第二年,他被送往印度。仍以“海上蘇武”自居,因死異城。葉名琛的所作所為,當時人們曾譏諷為:“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

葉名琛的所作所為天津條約簽訂打下了基礎。


二師兄聊歷史


提起鴉片戰爭,相信許多人都不會陌生,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清庭並非沒有頑強抵抗,畢竟在當時的清庭看來,洋人完全就是蠻夷,異邦,洋人的入侵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深刻矛盾,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因此,洋人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嚴重受挫,雖然憑藉著船堅炮利攻無不克,但依舊被清庭嚴防死守,除卻清庭,百姓的態度也大抵相同。

雖然有這種民族意識,但百姓的民族意識還是太淡泊了一點,淡薄到什麼地步,如果列強拿著槍炮經過普通百姓家門口,百姓的反應大抵是躲得遠遠的,不會參與戰鬥。



事實上,百姓的反應確實是這樣的,雙目無神,目光呆滯,隨遇而安,這一切都是形容那個時代百姓最好的詞彙。

鴉片戰爭一開始,清庭也沒打算一觸即潰,也曾經誓死拼搏,為此站死的將領也有數個,但終究戰鬥的雙方戰力差了不是一星半點,清軍不僅大敗,更是被步步逼退。在這樣情況下,洋人驕傲的心理也漸漸顯露了出來,從一開始的,要求百姓替他們有償做工,到後來的,直接來硬的,驅使百姓,讓百姓苦不堪言。

當然,若是沒有帶頭的,百姓即使有心反抗,也多半是有心無力,團結不起來,在這個時候,清朝鄉紳階級就站了出來。

這個階級在歷朝歷代都有存在,鄉紳階級往往在一定範圍內有著不小的影響力,但脫離了這個範圍,影響力就會小很多,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正是因為英國人惹惱了當時的鄉紳階級,這才導致了鄉紳階級團結了百姓,數萬百姓奮起抗英,打了一場漂亮的三元里抗英戰役,讓英軍損傷慘重,一時間組織不起來足夠的戰力繼續進攻。


但清庭這時候就站出來捅刀子了,百姓打的英國人痛不欲生時,清庭竟然派兵剿滅百姓,剿滅這些將英國人打的痛不欲生的百姓。

清庭的做法很單純,百姓打英國人,清庭便打百姓,博得英國人的好感,換取和平,可惜清庭始終是沒有料到,英國人雖然獲得了清軍官兵的幫助,卻並不領情,緩過勁來以後繼續攻打清庭。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因為百姓曾經受到了清軍的殘酷鎮壓,因此,百姓不敢再站出來了,而英法聯軍的素質也高了不少,不僅沒有欺壓百姓,反而給百姓錢財,驅使百姓為他們服務,如此一來,第二次鴉片戰爭哪裡還有人願意為了清庭拼死拼活?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得罪了鄉紳階級,這才引起了百姓的大反撲,而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沒有重蹈覆轍,因此百姓的反抗意識也淡薄了很多。


除開這些,曾經試圖抗英的百姓,卻反被自己的政府殘酷鎮壓,百姓安敢反抗?


魏青衣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時的滿清老百姓,還沒有什麼國家民族的意識。

由於滿清的奴化教育,要求老百姓只需要過日子,不需要干預國家大事。

國家大事由官員去管理,不需要老百姓操心。

在當時的滿清,文字獄橫行,妄議國事甚至會有大麻煩。

在話劇茶館裡,有個旗人心憂國家,說了一句“我看大清國要完”,就被兩個特務抓到監獄裡面坐了一年牢。

這種情況下,老百姓不願意管,也沒法管。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所以有三元里抗英,是英國兵跑到三元里這裡調戲婦女,挖開鄉民祖墳(棺木)尋找財物。

鄉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失,忍無可忍,這才群起而鬥爭。

如果當時英國兵不是這麼胡亂,三元里事件未必會發生。

而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學乖了,將作戰的主要對準滿清政府。

英軍在出發之前,為了一改之前缺乏輜重騷擾滿清老百姓的事情,準備在香港等地搞了個偽軍組織 苦力團,由他們負責一切民夫的工作。

這樣一來,英國人就不需要抓捕滿清的鄉民來做工,不會騷擾後者。

同時,英軍也有劫掠行為,但就後勤補給上,一般採用花錢向中國鄉民購買的方式。

因為當時英國是全世界頭號強國,有的是錢,軍費充足,不在乎這些伙食費。

所以,很多中國鄉民將東西賣給英國人,換取現鈔,都是當場結算,絕不拖欠。

這樣一來,搶劫鄉民財物現象也減少了。

總之,這種軍事行動對鄉民的騷擾大大減少,鄉民也就無法起來和英國佬開戰。

本來朝廷也不允許鄉民隨便組織起來,形成武力組織,這形同叛亂。

還有,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人活捉 大傻帽葉名琛以後,扶持兩廣總督柏貴建立了廣州傀儡政府,由中國人去管理中國人。

柏貴也成為了中國第一位被西方殖民者操控的傀儡。為維持傀儡地位,柏貴不斷說服同僚放棄抗戰主張,為侵略者開脫罪責。

然而,中國人去管理中國人,橫豎也比連中國話都不會說的英國鬼子管理要好。

所以廣州市面相對穩定,並沒有出現家破人亡的局面。


薩沙


近段時間一群嶺南百越仔天天扛著鍵盤把千百年來的貶謫流放之地都能“粵吹粵響”成千年商都,還有什麼是它們做不出來的呢?

唐宋時期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蘇軾……被髮配到“千年商都”的地方去了,匪夷所思。[捂臉]

也就19世紀英國堅船利炮打出來的通商口岸就把嶺南百越仔驕傲的不得了了,區區二百年都能演繹成千年,幫英國佬搬箱子裝的東西,嶺南百越仔能賺錢,為什麼要抵抗呢?(後來被林則徐給禁了——虎門銷煙)


鳥言夷面


歷史的發生,為歷史發聲!


對待外軍兩次截然不同的態度,關鍵在於人民的利益是否受到侵害。



三元里抗英鬥爭

1840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為藉口,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1841年,英軍攻佔了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這為三元里人民痛擊侵略者埋下了伏筆。

三元里原本是廣州附近的一個小村莊,英軍來到後開始搶劫周邊民眾物資,更有甚者強暴了村民的老婆,這下子點燃了三元里人民的怒火。三元里附近103個鄉的村民及團練揮動著農具、棍棒圍住了四方炮臺,與英軍展開你死我活的激戰。



廣東一帶的農村宗族勢力是真的團結,一個村子可能就一兩個大姓宗族組成,村民們本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合力痛擊英軍。恰逢天要下雨有些潮溼,英屬印軍配備的燧發槍受潮不能發射,村民佔據了優勢。

最後英軍威脅當地政府,揚言要攻佔廣州進行屠城,懼怕洋人的官員只好給村民施壓,此事才逐漸平息。

人民不反抗的根源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因為有了上次侵略的教訓,這回學乖了,他們只攻打清軍,老百姓的財物不硬搶了。英法聯軍採取了與上次不同的方式來獲取物資,他們與村民達成協議後,出錢購買東西。窮苦百姓很樂意用這種方式來獲得報酬,對待英軍不再像第一次鴉片戰爭時那麼痛恨,英軍甚至僱傭百姓為他們操作物資。

老百姓對待英法聯軍兩次截然不同的態度,根本原因在於第一次老百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相較於清政府的腐敗、壓榨,老百姓更為痛恨,愚昧的底層人民沒有像抗日戰爭時候那麼痛恨侵略者,同仇敵愾。



結語

就好比電視臺記者採訪老農:“你有10頭牛你會捐嗎?”

老農不假思索:“捐!”

記者又問:“那你有一頭牛呢?”

“不捐!”老農斬釘截鐵地說。

“為什麼呢?”記者不解。

老農無奈:“因為我真的有一頭牛。”

只有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時,會斬釘截鐵地說不甚至反抗。


歷史的發生


首先必須澄清一個概念,無論是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所謂的“抵抗”都不是民眾自發的抵抗,而是士紳動員的結果。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民眾抵抗的典型例子是三元里抗英。但三元里抗英之所以會爆發,一方面是因為英軍在進入三元里時,確實與村民發生了衝突,另一方面也是士紳長期利用和引導的結果。

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廣東的士紳就不斷散發揭帖,宣揚華夷之分,加之英國與清朝之間頻繁爆發外交糾紛,又輸入鴉片,在廣州城郊與村民尋釁,導致廣州周邊的民眾對洋人印象極差,甚至是刻骨仇恨。可以說,民眾對洋人的誤解和仇恨,士紳的利用和引導可以說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民眾沒什麼見識,他們對於外界的認識更多都是盲從士紳和讀書人,那些揭帖也不是出自百姓之手,而是士紳炮製的結果。

再加上林則徐主粵時,就定下了重用團練的傳統,即通過士紳將廣州周邊地區的民眾武裝起來,在政府兵力不足的時候,起到協同作戰的作用。所以,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無論是林則徐,還是之後的楊芳、奕山等人,包括周邊福建、浙江一帶的戰事,其實官方多多少少都有倚重團練的傾向。



所以,有官方的默許,有士紳的組織和推波助瀾,民眾與洋人之間的仇恨愈演愈烈,加之洋人也有尋釁的行動,所以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民眾的抵抗始終存在,而且也的確付諸實踐了。

其實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士紳也在利用和引導民眾。但之所以沒有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浩大聲勢,原因有二:

第一,英法聯軍改變了統治策略。英法聯軍在攻克廣州城後,除了把兩廣總督葉名琛擄到印度,然後繼續沿用了以廣州巡撫柏貴為核心的清朝廣州地方官,自己躲在後面成立了佔領委員會,與柏貴等人一起維持廣州城的局面。在英法聯軍與柏貴的配合下,廣州很快揹著清廷和咸豐帝恢復了對外貿易,還嚴厲打擊販賣華工的行為,城內的士紳、紳商和商販看到有錢賺,也就不再鬧事了,老百姓也因為販賣華工現象的緩解,對英法聯軍也就沒那麼仇恨。而面對廣州周邊一觸即發的團練勢力,由於柏貴等官員的存在,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勸說周邊的知府、知縣幫助他與士紳們講和,多少緩和了廣州周邊民眾的抵抗。



第二,咸豐帝戰和不定。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團練是咸豐帝親自下旨興辦的,由兩廣總督黃宗漢領導,由士紳羅惇衍等人具體經辦。但是由於咸豐帝本身忽戰忽和,導致團練一直在城外駐紮,沒有真正發動過攻勢。後來英法美俄四國和清廷簽訂了《天津條約》,咸豐帝就下令將團練解散了,所以說民眾壓根就沒機會抵抗。而這批團練由於沒了朝廷錢糧的供給,被解散後大半淪為盜匪,給地方帶來了非常大的騷擾。


達摩說


回答問題前,先要讓大家明白一個事實:封建社會的底層老百姓,他們是不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男兒何不帶吳鉤”這類愛國思想情懷的。

有人會問:那古代戰爭中軍民齊上陣,共同守城的戰例不勝枚舉,這作何解釋?少荃大膽地告訴你:底層百姓永遠是被動員的目標,他們很容易因眼前的小利益而被綁到戰車上。當然,他們也有“機靈”的時候,當戰爭不威脅到他們的“一畝三分地”利益,他們就會事不關己。

目的

現在來看,我們都知道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目的是以武力轟開清王朝的大門,迫使其開口岸進行通商貿易,實現貿易順差。但在當時的清王朝卻不這麼認為,晚清的統治階層視洋人為蠻夷,更驕傲自己為天朝上國,自給自足的經濟對外貿並無依賴,加之英國人投機取巧的鴉片貿易予以阻斷,英國人被逼無奈才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

既是侵略戰爭,那必須有反抗。關於人民反抗英軍的事件,三元里戰爭最為著名。

起因其實都能想得到。英軍在佔領廣州城同清廷交涉期間,開始騷擾廣州城西北郊的三元里村鄉。期初只是小股的英軍前來購換物品,發生淫掠婦女的行為。村民見狀這小部分英軍如此猖狂,遂將其全部殺死。

村民預感英軍會前來報復,因此開始聯絡全村組織抵抗,理由自然是英國人豺狼虎豹之徒,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不抵抗必遭屠村之禍。

一村一鄉必是勢單力薄,因此村裡的鄉紳開始發揮自身的優勢開始動員周邊的鄉里一起抵抗。於是103個鄉的農民組成近15000人的“平英團”,在英軍前來的必經之路埋伏好,開始了著名的“三元里百姓抗英戰爭”。

三元里抗英戰爭其根本是百姓出於對自身安全的“被動自救”。而當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將矛頭清晰地對準統治階層時,人民的抵抗則明顯減弱,即使發生炮轟廣州城的情況下。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

這場戰爭要比第一次有意思的多,關鍵問題就在於清政府的“忽悠”態度。

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的《南京條約》裡面有五口通商的細則,就是在廣州,福州,寧波,廈門,上海開設通商港口,讓英國人自由貿易。雖然條約是這麼寫的,但落實起來就有問題了。

按照大清的條例,同洋人做外貿生意的一直是廣州的“十三行”。這是在珠江邊上的一個官方貿易點。但英國人卻想的是到廣州城內居住並開設洋行(不經十三行),但廣州城內的百姓是堅決反對的(一是打過仗,二是十三行的利益受損)。於是英國駐華公使濮鼎查,要兩廣總督耆英趕緊解決問題。

但耆英是個官場老油條,他一面私下默許老百姓鬧事,一面對濮鼎查無奈這是民興所向,自己沒有辦法,同時又安慰這不是問題,但得慢慢來。你們英國人先在城外做生意,等一兩年就沒問題了。

之後濮鼎查調走換來新的一個公使,公使要耆英在廣州城帖告示,說英國人有權進入廣州城居住開洋行。結果此事一出百姓群情激憤,甚至有人跑到知府衙門放火。

新公使害怕這樣的環境對僑民居住十分危險,但更可恨兩廣總督的不作為不遵守條約。

有意思的是,衙門並沒有對放火一事做出嚴肅的處理態度,可見當時官員對百姓的肆意妄為是私下默許的,目的就是不讓英國人進城。

踢皮球

就這樣從1844年一直拖到1849年。結果耆英調回北京了,新調來廣東巡撫葉名琛。葉名琛自然知道阻止英國人進城的“使命”,因此完全不照顧英國人的脾氣,更不認可之前耆英同英國公使照面過的所有內容,而後“重啟”廣州來百姓不好惹的理由,開始又一輪搪塞英國人。

你想想英國人當時會是什麼情緒?

自此,英國人做了一個決定:不再和廣州官員進行談判,而是去照會上海的兩江總督府(廣州地方官太不講談判信用了)。

結果兩江總督收到咸豐皇帝的摺子,說你不要當攪屎棍,把英國人打發回去廣州,讓廣州官員和他們“磨洋工”去。

“這是一群什麼樣的談判對象,上下都不守信!”英國人此時的心理就是如此。

等一個藉口

為啥英國人受此鳥氣還還不打,因為此時正值克里米亞戰爭,英國無暇東顧。而且此時太平天國也興起來了,而且勢頭非常大。英國人一瞧還是個基督政權,在信仰上能談到一起,於是開始接觸太平天國。結果發現太平軍還不如清政府了,天父天兄,神魔諸仙一大堆,還要英國朝奉。終於,英國人徹底放棄了談判這條路。

時間到了1856年,英國人終於騰出了手,而且開戰的理由也有了——亞羅號事件。

說廣東水師扣押了一個掛著英國國旗的海盜船。清廷的理由是這船在香港的註冊日期到期了,是非法船。英國人則說掛著英國國旗,應該自己處理,要葉名琛放人並道歉。結果葉名琛氣憤的死活不給道歉。就這個理由,英國人在10月份炮轟了廣州城。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打的就是談判對象

英國人此次戰爭目標很明確,打的就是清廷。佔了廣州城抓了葉名琛。轉而夥同法國直接開船衝著北京方向就去了。

天津大沽口打勝,上了岸直奔北京城去。

其實在天津清廷和英法的談判代表團準備談判一次來,結果又被清廷給擺了一道,居然扣押了代表團。英法徹底被激怒,衝進了圓明園放火焚燒。

其實就第二次鴉片戰爭看,英法發動戰爭的目的其實是在為第一次談判條約做“抗議”;是對清廷不守條約內容的一次懲罰;是英法對清廷統治階層的一場針對性的打擊。

總結

廣州是這場戰爭的開端,英軍炮轟廣州城開始老百姓事實上組織反抗的,但規模甚小,戰果甚微,也就不被人所熟知。再一來英法的目的很明確,沿海直上天津大沽口,直衝清廷皇宮而去,沿途並沒有同軍民接觸,也就沒有大的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