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嗎?

慾火重生19


歷史上的楊家將是真的。

楊家將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保家衛國的故事。

楊家名將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 可是奸臣當道。雍熙三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潘美被削三任,降為檢校太保。次年,又復舊官。遼國皇帝約請太宗,赴金沙灘 “雙龍會”,暗藏殺機,兵困行宮。大郎、二郎和三郎戰死、四郎和五郎失蹤,七郎被潘仁美萬箭射死。


歷史齋錄


有關楊家將的傳說從宋朝開始就在民間流傳,一千多年以來,在中國的各種戲曲小說之中,楊家將的故事比比皆是,中國的百姓耳熟能詳,現在很多影視劇都在放關於楊家將的故事,例如《楊門女將》、《楊門虎將》、《少年楊家將》、《穆桂英掛帥》、《忠烈楊家將》等。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和傳說中的楊家將到底有什麼不同,楊家父子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這麼著名的人物呢?讓我們來撥開歷史的迷霧,來探尋真實的楊家父子。

楊業

提起楊家將,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楊老令公楊繼業,楊老令公原名楊重貴,山西臨州人士,曾效忠於五代十國之中的北漢政權,其父楊信效忠後周,這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代屢見不鮮。北漢國主非常欣賞楊重貴,賜其姓劉,改名繼業。劉繼業就一直未北漢效力。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周自立,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北宋建立之後,開始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針進行統一戰爭,很快就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劉繼業也感到統一不可阻擋,就給當時的北漢國主上疏要求“奉國歸宋”,但北漢君臣反對,劉繼業雖然主張投降宋朝,但從來沒有背叛過北漢。公元979年,宋太宗統一中原,就領兵攻打北漢,北漢無力抵抗,國主投降。但劉繼業仍然在堅守城池,宋太宗知劉繼業是名將,想招降他,於是叫原北漢國主去勸降劉繼業。劉繼業看到原北漢國主的詔書之後,伏地痛哭,然後歸降宋朝。宋太宗知其威名,將其派往山西前線戍邊,歸宋之後劉繼業恢復原姓,改名業,於是後人一般將其叫做楊業。

宋太宗在滅亡北漢之後,想趁著滅北漢的餘威收復被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是指中國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位於今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16個州。這是中原王朝抵抗少數民族的第一道防線,所以宋太宗在不顧大將們的反對和師老兵疲的情況下繼續出兵,攻打燕雲。剛開始宋軍一路前進,一直打到幽州(進北京)城下。遼國幽州守將韓德讓堅守幽州城,固守待援。


遼國大將耶律休哥率領9000遼軍騎兵南下,雙方在高粱河相遇,發生激戰。然而當時的宋軍連續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城,士卒早已疲殆,故而雖然戰勝,從中午到傍晚只追了十餘里。令宋太宗始料未及的是,耶律休哥率軍出其不意間道而來,人人手持火炬直衝,宋軍不知其多寡,未等接戰心裡已經發怵,故不敢接戰,欲據高梁河為抵禦之計。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敗軍,使之回去再戰,與宋軍相持,然後與耶律斜軫各自統帥精銳騎兵,從耶律沙的左右翼挺進,乘夜夾攻宋軍,實行兩翼包圍鉗擊之勢。戰鬥激烈非常,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被三創猶力戰。


城中耶律學古聞援軍已至,也開門列陣,四面鳴鼓,城中居民大呼,響聲震天動地。耶律休哥繼續率部猛攻,這時宋軍才發覺已被包圍,又無法抵抗遼軍的猛攻,只能紛紛後退。耶律沙從後面追擊,而休哥與斜軫兩軍也對宋軍實行超越追擊。宋軍大敗,宋太宗親自上陣,結果腿上被射兩箭,狼狽逃離。耶律休哥領軍追擊,宋太宗帶著箭傷向南逃跑,一路上可以說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結果太宗皇帝身陷沼澤,動彈不得,仰天長嘆“吾命休矣”,後悔不聽他言,正閉目待死。

這時,宋朝援軍趕到,領兵的正是楊業,他看到太宗皇帝正在嘆氣,楊業就下馬涉水將太宗從沼澤中救出。楊業想讓太宗騎馬回去,但宋太宗腿受了傷無法騎馬,只好坐驢車回去。這時,宋軍潰兵追來,遼國追兵也趕到,楊業義正言辭地勸告潘美要求整軍再戰。此時,遼軍怕中宋軍埋伏沒有繼續追擊,宋軍也借坡下驢。高粱河一戰以遼軍的勝利落下帷幕,宋朝第一次伐遼失敗。

公元980年,遼軍南下,遼國駙馬蕭咄李直抵雁門關,時任宋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避其銳氣,率數百精騎繞過遼軍,在敵後迂迴,出其不意,在雁門關北口痛擊遼軍。遼軍攻關受挫,背後又被楊業打得措手不及,頓時潰亂。雁門關守軍趁勢開關掩殺過來,接應楊業,前後夾擊,遼軍大敗潰逃,蕭咄李被楊業一刀斬於馬下。雁門關大捷之後,楊業威震遼國,人稱“楊無敵”。


遼兵一看到“楊”字旗號,就嚇得不敢交鋒。楊業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邊防將領的妒忌。有人給宋太宗上奏章,說了楊業許多壞話。宋太宗正要依靠楊業,不理睬那些誣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給楊業。楊業見宋太宗這樣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動,在戰場上就更加賣命了。

公元982年,遼國皇帝遼景宗去世,子耶律隆緒繼位,是為遼聖宗,由他的母親蕭太后執政。宋知雄州(今河北雄縣)賀令圖等上言,說遼主少國疑,母后專權,寵臣用事,國人怨疾,建議乘此機會,直取幽雲。公元986年宋太宗趁其國主新喪孤兒寡母之際,就發動第二次北伐,史稱“雍熙北伐”。


宋軍分兵三路,東路軍以曹彬為主帥,米信為副帥,中路軍以田重貴為主帥,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其中東路軍是主力。三路大軍在河東雁門關和飛弧與河北的雄州同時穿越國界。西路軍與中路軍開始打得比較順利,東路軍以引誘遼國耶律休哥的主力部隊。遼國統帥耶律休哥將計就計將東路軍誘入遼境,遠離補給使宋軍處於不利的處境。

這時,蕭太后已率軍進抵涿州東,與耶律休哥形成對宋軍鉗擊之勢。曹彬見勢不利,引軍冒雨南撤。耶律休哥率精騎馳追。在五月初三於岐溝關大敗宋軍,曹彬領潰軍逃至拒馬河,連夜搶涉,慌亂中人馬相踏,傷亡甚眾。殘部退營易水南又被遼軍追及,士卒驚遁,被殺數萬,餘眾奔往高陽(今河北高陽東)。


很快遼軍移師西線,耶律斜軫以10萬大軍實施反攻,連下蔚州、飛狐。宋太宗以東路主力潰敗,無法實現合圍幽州意圖,急令中路軍撤守定州,中路軍撤的及時沒有被殲滅。西路軍是三路大軍之中打得最順利的一支部隊,當時已經佔領了燕雲十六州中的四個州,當中西路軍失敗時候,宋朝要求撤回西路軍,同時將佔領四個州的百姓帶回來,這樣行軍速度就慢了。

遼軍追擊在即,潘美楊業與監軍王侁一起商量對策。楊業提出要求相互掩護撤回來三州百姓,潘美沉吟不語,監軍王侁譏笑楊業畏敵,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意思就是你是什麼出身了,河東降將,現在大軍戰敗,難道你有他志乎?楊業是軍人,脾氣耿直,一聽這個說:“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利,令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你要我死我就死給你看。


楊業見爭論不果只好出去迎敵,臨走的時候,楊業也知道現在他凶多吉少,他流著眼淚對主帥潘美說:“這個仗肯定要失敗。我本來想看準時機,痛擊敵人,報答國家。現在大家責備我避敵,我不得不先死。”接著,他指著前面的陳家峪(今山西朔縣南)對潘美說:“希望你們在這個谷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敗之後,退到這裡,你們帶兵接應,兩面夾擊,也許有轉敗為勝的希望。”


吩咐好之後楊業就整軍帶領幾個兒子和部下與遼軍決戰,楊業軍隊剛一動,監軍王侁為貪功要求潘美進軍,很快宋軍退兵下來。王侁就要求潘美退兵,潘美當時也知道如果大軍一撤,楊業必將全軍覆沒,但潘美的私心戰勝了公義,就跟著王侁將部隊撤了下來。等楊業殺到陳家谷的時候,看到原本接應的宋軍早不見人影。

而此時楊業身上多處受傷,部下不足百人,他悲憤異常地對部下說:“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蓋也,可走還報天子。”部下被其感召,不肯離去,反身與遼軍作戰,皆戰死。楊業也殺紅了眼,刀鋒所到之處遼軍死傷慘重。最後遼國大將蕭達攬射中楊業坐騎,被其生擒。楊業被生擒之後,仰天長嘆:“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絕食三天而死 。


在評書演義之中說楊業是撞死在李陵碑上的,實際上是絕食而死的。楊業戰死的消息傳到東京,朝廷上下都為他哀痛嘆息。宋太宗喪失了一名勇將,自然也感到難過,楊業死後,宋太宗削潘美三級,把王侁除名流金州。在演義裡面說是潘美害死楊業的,實際上真正害死楊業的是王侁,當然潘美也有一定的責任,身為主帥,明知這樣做不對的情況之下不制止,沒有履行職責。


實際上潘美也是一名百戰名將,要論戰功的話潘美不亞於楊業。當初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是潘美在穩定局勢的,在統一十國的過程中潘美功不可沒。在攻打南漢的時候,面對南漢的象兵,宋軍有懼色,潘美臨危不亂,給部下講述三國時諸葛亮平南蠻的事情,利用火箭射殺象兵,大敗南漢兵,可謂是智勇雙全。而且潘美此人宅心仁厚,心胸寬廣並非像演義中那麼不堪。

楊延昭

楊業作為楊家將的第一代,也是死的最壯烈的一代。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就是楊延昭,楊延昭小時候沉默寡語,喜戰爭遊戲,其父看到後說:“此兒類我。”以後每次打仗都帶在身邊,楊延昭也很快鍛鍊成一位善戰的將領。在北宋第一次伐遼的時候,宋太宗被陷沼澤,楊業與其子楊延昭趕到救了太宗。雍熙北伐時潘美、楊業率西路軍進攻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州)、雲(今山西大同),寰(今山西朔縣東)四州,楊延昭擔任先鋒,衝鋒陷陣。


在朔州城下,他滿懷收復失地的激情,帶領所部戰土與遼軍鏖戰,不幸流矢貫臂,血染徵袍,他卻毫不在意,越戰越勇,殺傷遼兵無數,為西路軍連克寰、朔,應,雲四州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陳家谷戰鬥中,楊延昭冒死突出重圍。北伐失敗,父親捐驅疆場,楊延昭悲痛之餘,更堅定了抵抗契丹、收復失地的決心。後楊延昭保舉出任巡檢使,在河北邊防前線任職。


鹹平二年(999年)七月,宋真宗獲悉遼兵將大舉南下,便任命馬步軍都虞候博潛為鎮、定、高、陽關行營都部署,調任楊延昭為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負責警備保州、安肅軍(今河北徐水)、廣信軍(今河北徐水西30裡之遂城村)三地。十月,遼軍在蕭太后的親自督戰下,進攻遂城。


遂城城地狹小無備,遼兵集中兵力猛攻,長圍數日。進城危在旦夕,城中軍民驚慌失措。當此之際,楊延昭顯現出一位優秀將領善於因地制宜的良好素質和卓越才能,他除發動軍民登城堅守外,並利用當時天寒的自然條件,命軍民汲水澆到城牆外皮。第二天早晨,遂城變為冰城,滑溜溜得無法攀登,遼軍無可奈何,只好撤退。楊廷昭乘機追殺,截獲了遼軍許多武器,因功被提升為莫州刺史。


一直到澶淵之盟之前,在對遼的作戰中,楊延昭可以說功不可沒。民間戲曲多稱楊延昭為“六郎”,並不是說他在家中排行第六,而是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而楊延昭就是那顆閃亮星斗的人間化身。楊延昭不僅智勇善戰,而且還具有許多高尚的品德,他關心士兵,所得到的賞賜全部犒勞部下;生活儉樸,與士卒同甘共苦,出入騎從如小校;號令嚴明,遇敵必身先,行陣克捷,推功於部下。故人樂為之用,在邊防20餘年,威名震契丹。他去世後,宋真宗甚為悼惜,遣中使護櫬以歸,河朔主人多望樞而泣。

楊文廣

楊家的第三代為楊文廣,楊延昭的三子,相對於其父祖,楊文廣的戰功略顯不足,他主要跟西夏打仗。在防禦西夏之時,受到范仲淹的賞識,將他召請到自己的幕府任職。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嶺南廣源州的土豪儂智高造反。皇佑四年,智高陷邕州、圍廣州,楊文廣隨狄青征討儂智高。


皇佑五年(1054年),儂智高被平定,楊文廣因功被授予統領“德順軍”的軍職,署理宜、邕二州,然後再晉升為“左藏庫使、帶御器械”。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年),皇帝與群臣談論到在地方負責守衛的邊將時,認為“文廣,名將後,且有功”,就提拔他為成州團練、龍神衛四廂指揮使,升遷為興州防禦使。


韓琦曾命楊文廣在篳篥和擦珠谷築城。其間西夏曾經來犯,被楊文廣擊退。建城後兩城分別稱為甘谷城、通渭堡。宋神宗熙寧七年,彼時宋朝在山西與契丹的邊境修築工事,契丹藉故對宋朝的將領挑釁,又派人到宋廷施壓,逼迫皇帝改變命令拆除工事,並且要修訂疆界。


當時屯軍在河北定州(今河北定州)的楊文廣知道這件事後,新仇舊恨再次湧上心懷,因為晉北一帶是他的祖父楊業與契丹奮戰三十餘年而未果之地。所以他就開始準備向朝廷進獻與遼作戰的兵陣圖和收復幽燕的軍略,結果方略還未即上報,已約75歲的文廣就病死在屯所(河北定州)。

點評

楊家三代一門忠烈,為國戍邊,奮勇殺敵。父子皆死於任上,於是就有了楊宗保,穆桂英,十二寡婦徵西,畲太君百歲掛帥,這些都是民間美好的願望。對於英雄的渴望。覺得他們爺仨還不夠,多來幾個,就給編出來了。在《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與《射鵰》、《神鵰》中的楊康楊過都是楊家將的後代。而楊家父子的的業績也鼓舞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特別是宋朝“建炎南渡”之後,對於楊家將的事蹟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更是大力地提倡宣揚,所以千載而下就形成了很多美麗的傳說。但也反映出民間對這種保家衛國忠君之士的愛戴。


鄜延路節度使李


有楊家將,但是沒有楊門女將,楊家男將虛構的故事比較多,沒有專門與楊家作對的奸佞之臣。

1.楊家第一代。楊業(也叫劉繼業、劉重貴、楊繼業),原北漢大將,後投降大宋,因通曉虜情,得到宋太宗的重用。曾參與宋伐遼的高粱河之戰、雁門關大捷、後戰死在西路軍伐遼的陳家谷之戰中。在雁門關大捷中以數千人(4000人左右)大勝遼10萬大軍,斬殺遼主將駙馬蕭拙李,生擒副將殿前都點檢李重悔而聲名大噪,宋遼皆稱之為“楊無敵”。

2.楊家第二代。楊延昭。人稱楊六郎。但是絕對不是楊業的第六子,很可能是長子。楊六郎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北斗七星第六星為將星,延昭子承父業繼續抗遼,故稱楊六郎;另一種說法是宋朝以六為大,郎為尊稱敬稱,因宋真宗召見楊延昭時稱其為楊六郎,故而朝野都叫楊六郎。曾參加高粱河之戰、雁門關大捷、西路軍伐遼、陳家谷突圍、遂城大捷,也曾在宋遼澶淵之盟後,遼軍退兵途中多次截殺遼軍。在遂城大捷中,以數千之眾(3000人左右)擊退遼數萬大軍的進攻。也是在此戰中聲名鵲起。

3.楊家第三代。楊文廣。根本沒有楊宗保這個人,因為楊文廣出生時其父楊延昭已經40多歲(好像是45歲)。按古代慣例少了一代人,故小說家們就虛構了楊宗保這個人。楊文廣的戰功遠遜於父祖。大約49歲參軍,在宋神宗時,也就是69歲時,採用聲東擊西,長途奔襲篳篥堡,大敗西夏党項騎兵。



老沈講史


你好!

歷史上並沒有楊家將這些人所謂的楊家將只是被虛構出來的,但確實有個叫楊業的武將。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劇中常稱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

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涼宮歡


的故事,源遠流長,一門忠烈的楊家將早已深入人心,但多數人知道楊家將和楊門女將,是在演義、評書或者當代影視作品中,那麼歷史上,楊家將和楊門女將是否真實存在呢,或只是小說家們虛構的人物?

實際上,楊家將在歷史上確實存在。在正史中,楊家將祖孫三代都有記載。

無敵楊業

楊業其實是名降將,他原先一直在北漢軍中為將,是北宋的勁敵,在北漢時期,就已得名“楊無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在宋太宗的親征下終於投降,楊業也因此歸宋,得到趙光義重用,將他任命為右領軍衛大將軍,仍舊在邊關駐紮,防禦遼國入侵。

楊業一生都在邊關,對邊事相當熟悉,他與另一員名將潘美搭檔,多次擊敗遼軍,威震邊境,成為契丹人的眼中釘。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為了收復漢土燕雲十六州,決定出兵北伐,這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

宋太宗派遣二十萬大軍,傾舉國之力兵分三路伐遼,決心成就後周世宗柴榮和哥哥趙匡胤未竟的事業,楊業仍然和潘美搭檔,統帥西路軍。西路軍也是最強的一路宋軍,從三月到四月,西路軍勢如破竹,連戰連捷,接連攻下了燕雲山後九州中的四州之地。

西路軍進展順利,大將曹彬的東路軍卻遇到了麻煩,他按計劃進展涿州之後,卻被契丹南院大王耶律休哥派兵截了糧道,大軍無糧,只能後撤,這是沙場老將曹彬犯下的最大錯誤。

東路軍迅速後撤,四月初就直接撤回了國境線內,這速度可真夠快的。趙光義得到消息,明白大勢不好,他嚴令曹彬立即進軍,務必推進到原先的陣地。

為什麼,因為東路軍一撤,潘美和楊業的西路軍就成了一支孤軍,深入遼國境內,必將被包圍殲滅。

可惜已經晚了,東路宋軍士氣已洩,更重要的是,遼軍得到了生力軍的增援,遼國蕭太后玉駕親征,遼軍士氣爆棚。此消彼長,再次攻入遼境的東路宋軍,被遼軍無情地擊敗、摧毀,在山前戰場,宋軍遭遇了徹底的失敗。

再看山後戰場的西路軍,遼國當然不會放過他們,清理完東路宋軍,遼軍轉向山後戰場。此時,西路軍已成為孤軍,東路軍被殲滅,中路宋軍田重進接到趙光義命令緊急撤軍,西路軍同時也接到了撤退命令。

楊家將小說裡,把楊業陣亡歸罪到潘仁美頭上,潘仁美這個人物是虛構的,潘美確是實實在在的,但潘美同楊業的死,沒有任何關係。潘美本身也是北宋名將,同楊業搭檔多年,兩人配合一直相當默契,如果要說誰有責任,那應該是監軍王侁。

西路軍接到撤退命令,本該同中路軍一樣,立即將百姓內遷,放棄佔領地,退回國境。

監軍王侁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西路軍很強大,還能跟契丹人拼一拼,取得更大的戰果。潘美是主將、楊業是副將,但他們都大不過監軍王侁。楊業建議分兵應州,以誘遼軍主力,再以千名強弩手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附近),

王侁譏諷楊業:“領數萬精兵,而怯懦如此!”

楊業被激怒了,在根正苗紅的大宋軍界大佬們眼裡,他本就是降將,在出身上低人一等。如今又被無端懷疑,唯有死戰以明心志。

楊無敵率部出征,再也沒有回來,他在狼牙村遭遇了遼軍主力,重傷被擒後,絕食三日而死,部眾全部陣亡,其中包括他兒子楊延玉。

潘美本來已在陳家谷口設下伏兵,準備接應撤退的楊業,但自知必敗,一心求死的楊業率軍深入太遠,已經撤不回來了...

千年之後,人們只知潘仁美而不知潘美。楊業的好搭檔潘美就這樣被黑化了...

楊家後人

演義裡,楊業有七個兒子,從大郎到七郎,個個都是虎將。

歷史上,七個兒子確實存在,分別是延朗、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延彬。

其中,長子是延朗,父親死後,延朗改名延昭,有為父親的死昭雪之意,他就是著名的楊延昭,也就是演義中的楊六郎。

其他幾個兒子,楊延玉戰死於狼牙村,其餘五子也都在朝廷任武職,但沒有出戰的記錄,歷史上明確繼承楊業衣缽的,只有楊延昭。

楊延昭同楊延玉一起,從小就隨父親征戰,楊業死後,楊延昭接過重任,在邊關抗遼,他的主要活動範圍,是在河北一帶。同楊業一樣,楊延昭威震邊關,被宋真宗趙恆稱讚為“治兵護塞有父風”。

1014年,楊延昭在57歲時病逝,史書記載他有三個兒子,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

三人都被詔錄任用,傳永、德徵隨後失去官方記載,文廣在軍中任職,他先是跟隨狄青出征,討平了邕州蠻族首領儂智高的叛亂。隨後一路升遷,職位頗高,一度做到地方軍事一把手的防禦使和相當於軍區副司令的定州路副都總管,當時宋遼和議已經達成,但西夏已經崛起,他主要負責對西夏作戰,被稱為當時名將。

楊家一門,主要湧現出來的軍事將領大概就是以上幾位,從979年楊業歸宋到1074年楊文廣去世,歷經一百多年,為宋朝守衛邊疆,稱他們為滿門忠烈,實至名歸。當然,楊家後人遠遠不止這些,以上只是最出名的幾位。

楊門女將

至於楊門女將,則大部分是演義的虛構,但根據考證,楊業的妻子佘賽花確有其人,也是女中豪傑。

佘賽花應為“折”姓,賽花之名估計是小說家為她加上的。折姓,羌族,是宋朝西北望族,據記載折氏是折家族長折德扆之女,嫁與楊業。

《岢嵐州志》:“楊業‘娶折德扆女’,‘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

北宋時期,西北的折家軍和種家軍都是著名的宗族軍隊,世代抗擊契丹與西夏,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名將輩出,比楊家將戰功更為卓著。《水滸傳》中的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就是指的種家名將种師道和种師中。

佘太君出生在將門世家,同一般大家閨秀不同,從小就喜歡騎馬射箭,文武雙全,是楊業的賢內助,楊門女將之名,名不虛傳。

《晉乘搜略卷二十》:“鄉里世傳,折太君善騎,婢僕技勇過於所部,用兵克敵如蘄王夫人之親援桴鼓然。”

所以,楊門女將,應該是演義作者們在佘賽花形象基礎上,結合了楊家將們的元素,進行創作而來。


孤獨的魂1234


有的。

五代十國的時候,北漢有大將楊業,就是小說中的令公楊繼業。

在北漢滅亡以後,楊業也歸到宋朝,但是職務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還是在晉北一帶防守,以避免草原少數民族的進攻。

楊業的好幾個兒子,都子承父業,繼續在北疆做守將。其中最有名的叫楊延昭,但是沒有證據證明他是楊業的第六個兒子。

宋朝的行武,常常是世家。楊延昭的兒子也繼續防守北疆。只不過名字不是小說中的楊宗保,而是楊文廣。

是的,楊宗保是虛構的人物。佘太君、穆桂英,都是虛構的人物。歷史上的楊家將,主要是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


棲鴻看紅樓


歷史上有楊家將七子。“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 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楊業、楊延昭等人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

楊業本命楊重貴,楊業是太原人,原來是北漢的將領。當時北漢只是一個臣服於北漢的政權,但是遼國一直侵擾北漢的邊境。當時楊業負責鎮守北漢邊境,所以經常和遼軍交鋒,30多年一直沒有落於下風。在北漢滅亡之後,宋太宗知道楊業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所以有招安。

還給他封了左領軍大將軍等官職。其實在歷史上楊業的妻子並不是佘賽花,而且也沒有穆桂英,楊宗保等人,這些都是後世的評書中虛構出來的人物。楊業的兒子除了有正史記載的楊延昭之外,還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

但是除了楊延昭之外其他幾個兒子的記錄並不詳細。而在後世的傳說中楊延昭為什麼成為楊六郎,也不是因為他是楊業的第六個兒子來決定的。其實楊延昭應該是楊業的長子,之所以被稱為楊六郎。是因為遼人認為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是專門剋制遼國的。

而楊延昭非常擅長行軍打仗,在遼軍裡面有很強的威懾力,所以以為他是第六顆星轉世,是大遼的剋星。楊業在歸順大宋之後,也發揮其有勇有謀的帶兵才能,曾經和潘仁美一起合擊契丹,不僅殺了敵人的節度使和駙馬,還生擒了都指揮使李重海。

也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勝仗,後來契丹人看到楊業的旌旗都會慌忙逃竄。歷史上楊業的死也不是潘仁美造成的,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想趁著遼國皇帝更換的機會北伐遼國,由楊業擔任副主將,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王侁為胡軍。

在攻下了雲州等四個州之出兵不利,大軍返回代州,朝廷命令潘仁美等人以保護百姓為主。但是王侁嫉妒楊業的威名和功績,譏諷楊業面對遼軍猶豫不決。後來王侁等人在陳家谷和楊業一起合計契丹,但是楊業出兵之後,等候在陳家谷的王侁等人布好陣之後,登上託邏臺眺望。

以為遼軍被打跑,又想著爭功,於是不顧潘仁美等人的反對立即撤軍。楊業在陳家谷苦戰數日,得不到援軍,被契丹俘虜絕食三日而死。在楊業死後,其子楊延昭繼續擔任了大宋抗擊遼軍的重任,在遼軍中享受赫赫威名。

楊家的第三代將領是楊文廣,常見鎮守邊疆,楊宗保等人都是歷史上杜撰的。在楊文廣之後,楊家將慢慢沒落,很少有再能夠帶兵打仗的將領出現了。


古今歷史觀文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楊家將歷史上確實有,但和影視劇裡有很大差別。楊家將是以北宋為歷史背景的系列故事小說及戲曲劇作,以北宋楊家的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楊家三代戍守北疆及精忠報國的抗遼/西夏之人物事蹟為原型藍本,經過漫長的發展,歷朝眾人所改編杜撰虛構添加人物及情節演繹而成。原本載於史實上北宋楊家三代主要三位將領被鋪寫成了五代數十位男女英雄;原本只是男兒的鐵血沙場,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英雄。這些小說和戲曲與歷史事實出入已經很大,成了英雄傳奇。

楊家將裡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等確有其人。楊業(923年-986年),本名重貴,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少事北漢開國之君劉崇,賜姓劉氏,改名繼業。官至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領建雄軍節度使,號稱“太原驍將”。宋太宗平定北漢,命其恢復楊氏,單名業,授鄭州防禦使,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防禦契丹,以功升雲州觀察使。在陳家谷之戰中力戰被擒,絕食三日而死,卒年六十四歲,追贈檢校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授其子供奉官楊延朗崇儀副使,殿直楊延浦、楊延訓為供奉官,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為殿直,另有一子楊延玉已在陳家谷戰死。

楊延昭,本名延朗,是楊業六子,長期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高陽關路馬步軍副都部署,官至莫州防禦使,在邊防二十餘年,與另一名將楊嗣並稱“二楊”,契丹頗為忌憚,目為“楊六郎”。死前兩年因避諱趙玄朗而改名延昭,卒年五十七歲。授其子傳永、德政、文廣班行。

楊文廣,字仲容,楊延昭之子,隨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狄青南征,以供備庫使充廣南西路兵馬鈐轄。長期在夏、遼邊境任職,官至興州防禦使、侍衛親軍步軍都虞候、定州路兵馬副總管,追贈同州觀察使。


孤膽騎俠


楊業(923年-986年),本名重貴,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少事北漢開國之君劉崇,賜姓劉氏,改名繼業。官至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領建雄軍節度使,號稱“太原驍將”。宋太宗平定北漢,命其恢復楊氏,單名業,授鄭州防禦使,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防禦契丹,以功升雲州觀察使。在陳家谷之戰中力戰被擒,絕食三日而死,卒年六十四歲,追贈檢校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授其子供奉官楊延朗崇儀副使,殿直楊延浦、楊延訓為供奉官,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為殿直,另有一子楊延玉已在陳家谷戰死。

楊延昭生平\t

楊延昭,本名延朗,是楊業六子,長期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高陽關路馬步軍副都部署,官至莫州防禦使,在邊防二十餘年,與另一名將楊嗣並稱“二楊”,契丹頗為忌憚,目為“楊六郎”。死前兩年因避諱趙玄朗而改名延昭,卒年五十七歲。授其子傳永、德政、文廣班行。

楊文廣生平\t

楊文廣,字仲容,楊延昭之子,隨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狄青南征,以供備庫使充廣南西路兵馬鈐轄。長期在夏、遼邊境任職,官至興州防禦使、侍衛親軍步軍都虞候、定州路兵馬副總管,追贈同州觀察使。


克萊爾Claire


歷史上的楊家將是真實存在的 。

楊繼業 ,又叫做楊業,(約932-986年),原名重貴,又名楊繼業,(幷州太原)今太原人,名將。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都很器重的名將 。楊家將的故事 ,大都是後來的說書演繹的 。但是真實的楊家將確實存在過 。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楊業、楊延昭等人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

戲說中,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杆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 怎奈奸臣當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楊家名將遭到嚴重迫害。遼國皇帝約請太宗,赴金沙灘 “雙龍會”,暗藏殺機,兵困行宮。聲聲怒吼,陣陣擊鳴,戰車交錯,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戰死、四郎和五郎失蹤,七郎被潘仁美萬箭射死。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

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