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宋朝第一武將(不單指武力值)是誰?

歷史交流小達人


說起宋朝第一武將,那肯定首選岳飛。

眾所周知,岳飛能文能武。第一咱們先說武,岳飛是南宋人,當時的抗金名將,岳飛帶領的岳家軍,是一支神奇的存在,有句話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成為金進攻南宋的最後一道屏障。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有岳飛這樣的民族英雄,想必能成為他的一個士兵,也是榮耀之至。

第二咱們說文。岳飛在詞的方面造詣極高,一首《滿江紅》名垂青史,成為後人最喜歡的一首詞之一。“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首詞威武豪放,足可以奠定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了!


陋室空堂


如果單看武力值去評宋朝第一武將,我可以這樣說所有的人都禁不起參考?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單從這個點去看宋朝每個人寫的都是一廂情願的自我以為,參考的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看問題的角度,我的切入口南宋和北宋,希望我說的一堆不是廢話?

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系列——海州之戰

說南宋軍隊弱的人,其實是不瞭解南宋,南宋一點兒都不弱,弱的是北宋。“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不知道這樣說是不是有人會丟磚頭!

南宋能打的將領,說出來一大堆,岳飛、韓世忠、吳玠、吳璘、劉錡、李顯忠、孟珙、魏勝...隨便挑一個,足夠讓金軍聞風喪膽。

可擁有這麼多猛將的南宋,卻很慫,老是被金軍壓著打,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就出在“自己人”。

從岳飛開始,南宋這些名將們,都紛紛栽在“自己人”手裡,所以,防不好自己人,你就得被人玩死。

姚平仲在“靖康之恥”前偷襲金軍,就是因為自己人走漏了風聲,最後弄得身敗名裂;韓世忠在“大儀鎮之戰”中,就是防好了自己人,才贏得了一場漂亮的勝利;李顯忠在符離又差點兒被邵宏淵“坑”死。自己人,真是防不勝防!

再說一個被自己人坑的悲情英雄——魏勝,看完你都有揍這些人的衝動。

魏勝是宿遷人,記住,宿遷是霸王項羽的故鄉。

“靖康之恥”的時候,魏勝才7歲,雖然他還小,但他親眼目睹了大宋的滅亡和重建,經歷了金兵入侵時的顛沛和流離。在魏勝心中,早就播下了一顆對金人仇恨的種子。

長大後,魏勝練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藝和強勁的氣魄。他先是到“中興四將”韓世忠那裡投軍,眼看岳飛、張俊的大軍可以收復河南,宋廷卻和金朝達成了平分天下的“紹興和議”。“三大帥”韓世忠、岳飛、張俊的兵權被奪,魏勝恢復家園的夢想也隨即破滅。

但魏勝並沒有放棄,他主動脫離了韓世忠的軍隊,做起了一名自由抗戰人士。

魏勝大膽潛回家鄉,在那裡刺探金國情報。金主完顏亮篡位後,揚言要蕩平江南,在全國各地大肆徵兵,聚集糧草、打造兵器。

魏勝將收集到的重要情報提交給南宋楚州知府,並建議主動出擊,防患於未然。你知道,南宋官員是不敢私自行動的。

於是,魏勝帶著自己組織的幾百勇士(忠義軍),直接和金國幹了起來。

魏勝的主要目標是金國的海州(今連雲港市),他先收復了海州附近的漣水,並用滿腔的愛國熱情感化了當地的群眾,大家紛紛加入到魏勝的隊伍。魏勝竟憑著這支“雜牌軍”,出其不意的攻克了金國的重鎮——海州。

隨後,魏勝向南宋戍邊部隊提出援助請求,可是被拒絕。

最後只想說宋朝的武將有幾個是雄兵破敵在外的?更多是打打防禦戰,在自家的倆分三畝地抗禦敵軍,卻還是大多被自己人和朝廷打壓!最後也眼看著自己倆分三畝地越來越小。


門窗科普朱先生


宋朝雖然被稱為“弱宋”,但同時也被稱為“鐵血大宋”,如此極端的兩個稱號,還是因為宋朝雖然軍隊頗有戰鬥力,但卻因為缺乏騎兵,尤其是大規模的騎兵,一直以來都被北方的遼國和金國壓制,贏了也只是小勝,敗了卻是大敗;所以雖然宋朝勝利率很高,卻依然被壓著打。

但就是在這份屈辱下,宋朝誕生了很多歷史上的名將,而且這些名將不論能力還是資質,絲毫不弱於漢唐時期的名將;不過宋朝時期,武將一直被文臣壓制,這也是武人的悲劇;來看看歷史上宋朝的名將都有哪些。

1、楊業

楊業少時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獵獲總比他人多。讀書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年僅弱冠的楊業即追隨北漢世祖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遠近聞名。後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國人號為"無敵"。宋太宗素聞楊業之名,於北漢滅亡後,遣使召見楊業,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980年,楊業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986年隨軍北伐,因監軍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帶兵出征。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於陳家谷力戰被擒。楊業無限悲憤,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追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

楊業的成名戰當屬雁門關大破遼軍,以數千騎兵奇襲十餘萬遼兵,取得大勝。但也因為戰功太盛,導致被同僚所妒忌,也釀下了後來孤立無援之禍。

2、岳飛

岳飛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1126年岳飛應招在相州參加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金軍南下江南,岳飛獨樹一幟,堅持抗金,收復建康。1133年被任命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次年春,岳飛收復襄陽六郡。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

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趙構、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飛班師。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

3、狄青

狄青出身貧寒,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累官延州指揮使。他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常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中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都與他的關係不俗。

范仲淹甚至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後以功升樞密副使。狄青平生主要經歷二十五戰,尤其以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4、曹瑋

曹瑋是樞密使曹彬第四子,曹瑋出身將門,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曉《春秋三傳》。少年時便隨父親在外任職。宋真宗即位後,任渭州知州,馭軍嚴明,賞罰立決。知鎮戎軍時,招降外族、襲破李繼遷,並據地形修築工事、鞏固邊防。

曾親自率軍帶回歸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輕舉妄動。此後與秦翰破章埋族於武延川,分兵滅撥臧於平涼,屢立戰功。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入侵,曹瑋於三都谷大破其軍,斬獲頗多。曹瑋為將四十年,未曾失利。他治軍嚴整,史稱其“平居甚閒暇,及師出,多奇計,出入神速不可測”。死後諡號“武穆”。

5、高懷德

高懷德為人忠厚倜儻,有勇武之名;其父高行周鎮守延、潞二鎮,留守洛陽,節制宋、亳二州,皆署任高懷德為牙將。高懷德在年輕的時候,曾多次打退遼國的入侵,後漢時,高行周移鎮魏博、天平,朝廷以高懷德為忠州刺史。

高行周死後,高懷德擔任鐵騎都指揮使;在後周時期,高懷德便以勇猛著稱,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改朝換代之後,娶宋太祖之妹燕國長公主為妻;並跟隨宋太宗消滅北漢,移鎮曹州,受封冀國公。死後追封渤海郡王,諡號“武穆”。

宋朝的名將,無論是南宋還是北宋,都是悲劇的,因為宋朝歷代君王都謹記當初他們宋家的江山是怎麼得來的,擔心手下武將再次發動一個“陳橋驛兵變”,而文臣則不同,再怎麼貪財腐敗也好,終究無法改朝換代,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也是所有軍人的悲劇。


公子靈均


戰爭通常都有防守和進攻兩方,有人善於進攻有人擅長防守,所以我們為武將排名自然也要按照這兩個方面分開來考慮。

我認為宋朝的第一武將如果按照進攻和防守兩個領域分別排名的話,那麼攻之第一武將乃岳飛,守之第一武將乃孟珙。

一、大宋之矛——攻無不克嶽鵬舉

岳飛成名於宋金戰爭期間。他的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北伐。

他出生在北宋末南宋初,靖康之變的時候他才二十歲,也正是這一年岳飛加入行伍,成為一名敢戰士,要是他能早出生幾年,也許能在靖康之變中扭轉局勢也未可知呢。

可惜他效力於南宋的趙佶,又堅持北伐迎還二聖,自然和趙佶不對付,這個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歷數兩宋三百年的所有武將裡面,在主動進攻方面成就最大的就是岳飛了,數次北伐收復襄陽六郡、鄭州、洛陽,一直北上打到朱仙鎮,要是沒有“十二道金牌”和“莫須有”的罪名,完全可以一直收復中原。

岳飛之所以能夠在北伐中屢次擊敗金軍,主要是他把宋朝重甲步兵

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配合岳家軍之精銳背嵬騎兵,一舉扭轉了宋軍此前面對金軍屢屢敗北的頹勢。

金人的鐵浮屠出現之初,是曾經令宋朝士兵絕望一般的存在,當人馬全身包裹重甲的鐵浮屠向宋軍陣地發起衝鋒時,大部分宋軍都會不戰即潰。

兀朮 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宋史•劉琦傳》

但岳飛卻找到了破解鐵浮屠的戰術——斬馬腿。

紹興十年(1140年)郾城之戰中,金兀朮以鐵浮屠為主力正面進攻岳家軍陣地,左右翼又輔之以“柺子馬”夾擊,此兩軍都是金軍的精銳部隊。岳飛則令其子岳雲率背嵬騎兵迎戰糾纏往來衝殺,又令重甲步兵攜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敵軍下砍馬腿,使鐵浮屠、柺子馬都失去威力,殺傷了大量金兵。此戰岳家軍“無一人肯回顧”,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最終斬金軍五千餘人,俘士卒二千餘人、將官七十八人,獲馬三千餘匹。戰敗後的金兀朮言:

“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屨見挫衄”,鐵浮屠從此銷聲匿跡。

岳飛是一個完美的愛國主義者,基本沒有任何汙點,也這正是這一點讓他遭到奸人所害,但話分兩頭,他的死也成就了自己的青史留名。

二、大宋之盾——機動防禦孟璞玉

孟家是南宋有名的將門,孟珙祖上都在岳家軍從軍,從這一點來看孟珙和岳飛很是很有淵源的。

孟珙成名於宋蒙戰爭期間。與岳飛不同的是,他的作戰主要圍繞一件事——防守。

宋蒙戰爭爆發後,孟珙統領南宋川蜀、京湖兩大戰場,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他作戰靈活多變,不像以往宋軍拘泥於被動守城,多次出其不意以騎兵閃襲蒙軍後方,遲滯蒙軍進攻,有“機動防禦大師”的之稱。

比如鄧穰之戰中,孟珙命部將王堅襲順陽,將蒙古軍積聚的造船材料全部燒燬,又派遣部將張德、劉整分兵攻入蔡州,焚燬敵人的物資倉庫,將蒙軍的渡江作戰扼殺在萌芽之中。

孟珙的守城能力也非常變態。1237年黃州保衛戰,孟珙先是派水軍攻擊蒙古水軍,俘獲蒙古戰船兩百餘艘,致使蒙古水軍渡江計劃完全破產,隨後又兵分七路夜襲蒙軍大營,蒙軍營盤大亂。而面對蒙軍的挖城牆戰術時,孟珙又派人預先在蒙軍挖牆的地方再築一道城牆,並在被挖城牆的內側挖大坑當陷阱。蒙軍挖開原來城牆後本打算乘勢衝殺進城內,發現竟然還有一道城牆,前面還沒反應過來的士兵被後面蜂擁而上的士兵推擠著紛紛掉進大坑裡又被宋軍用石頭檑木砸死,死傷不計其數。黃州之戰從1237年十月一直打到第二年春天,最後蒙軍損失慘重,十去七八隻能撤退,南宋長江防線危機被化解。

孟珙不僅戰術層面無人出其右,戰略層面也提出了很多觀點,最後都影響了宋蒙戰爭的走向。

比如他多次向宋理宗上書陳明襄陽、樊城對於南宋長江防線的重要地位,要求南宋用心經營襄樊。

襄、樊為朝廷根本,今百戰而得之,當加經理,如護元氣,非甲兵十萬,不足分守。與其抽兵於敵來之後,孰若保此全勝?上兵伐謀,此不爭之爭也!

後來蒙軍“由西向東”的滅宋戰略在四川碰了釘子之時,正是以襄樊為突破口,轉變思路改為“由北向南”,一舉滅了南宋,可惜此時孟珙早已不在人世,否則襄陽絕對不會失守。

所以岳飛作為大宋之矛,孟珙作為大宋之盾,是保衛南宋的雙子星,當以無愧南宋最強武將。

歡迎關注【江湖小生】,本文屬一家之言,如有不當之處,請多批評指正!


江湖小生


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他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累累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後25戰,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令,諡號武襄”



靈兮講史



耶律休哥,是大遼名將,但生活在北宋這個時代,而且契丹族也是中華民族之一,所以,不要歧視他。

耶律休哥,字遜寧,是遼太祖族兄。965年,隨北府宰相蕭千徵烏古、室韋等部。973年,他率兵西伐党項,大勝而歸。

然後,耶律休哥屢次對北宋作戰。979年7月,與耶律斜軫大敗宋軍於高梁河,宋太宗僅以身免。10月,隨燕王韓匡嗣與宋兵戰於滿城,識破宋詐降計,規勸匡嗣嚴兵以待,遭拒,遼國中計而軍敗,他整兵救援,解圍。980年,擢升為北院大王,總南面戍兵。10月,隨景宗南下,圍瓦橋關大敗宋兵,追至莫州。他均戍兵,立更休法,勸農桑,修武備,邊境大治。

986年,耶律休哥面對宋三路進攻。避免正面作戰,出奇兵、夜襲薄弱,晝疲敵軍,斷絕糧道,致使宋軍疲憊,進展緩慢。5月,與援軍大敗宋兵於歧溝關,追至拒馬河。繼率軍西助耶律斜軫,復寰州、朔州,擒宋名將楊業。因功進封宋國王。

11月,任先鋒都統,隨聖宗南伐,12月,大敗宋軍於望都、君子館,盡殲劉廷讓軍。988年9月,再隨聖宗親征,12月,在唐河受挫,尋攻滿城,下祁州。989年5月,與宋軍戰沙河北,獲勝,以功特賜免拜不名。6月,與排亞破宋兵於泰州。7月,在徐河附近遭宋軍襲擊,傷臂。

耶律休哥一生征戰,聲名遠振,史稱“雖配古名將,無愧矣”。


菊蘭廡主人


宋朝的第一武將非趙匡胤排莫屬,這個觀點對不對,為什麼?看看趙匡胤的成長經歷,以及他經歷的烽火戰爭,以普通軍官出身的他,一條盤龍棍打下四百座軍州,其機智、勇敢、善戰的戰績,絲毫也不遜色於狄青、岳飛、韓世忠等人,確實可以稱為當時最強悍的武將。

趙匡胤出身于軍人家庭,父親叫趙弘殷,後梁的時候,趙弘殷為成德軍節度使王鎔部將,後唐的時候,為禁軍將領。927年,趙匡胤出生於後唐首都洛陽夾馬營。948年,樞密使郭威受命征討叛軍李守貞,22歲的趙匡胤入伍從軍,此後成為了郭威的部屬。951年,郭威建立了後周。954年,郭威病逝,去世前將皇位傳給妻侄柴榮,是為周世宗。柴榮繼位後,趙匡胤便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戰功,才開始嶄露頭角,步步高昇的。而且,從後周到奪取皇位,再到統一戰爭,期間趙匡胤參加了一系列的戰爭,戰功赫赫,我們可以在此梳理一下他的戰績。

高平之戰:柴榮繼位後,北漢聯合遼國進攻後周,柴榮御駕親征,雙方在高平(今山西高平)會戰。戰鬥打響之後,由於先鋒樊愛能臨陣脫逃,後周軍隊開始自亂陣腳,即將潰敗。當時,柴榮身邊只剩趙匡胤和張永德所率四千親兵。面對危機,趙匡胤鎮定自若,決定以攻為守,他與張永德各率一支軍隊直撲敵陣,殺得難解難分,激戰中,趙匡胤的左臂被箭射中,他不顧疼痛,流血繼續戰鬥。經過殊死拼搏,終於等到了後周增援部隊的到來,各路直攻敵軍,一舉打敗漢遼聯軍,取得了“高平之戰”的勝利,這一年,趙匡胤28歲,他也以戰功升殿前司都虞候,兼嚴州刺使。平定李筠叛亂: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後,一些在後周時代資歷和權位都顯赫一時的節度使,明確表示反對。

960年四月,昭義軍節度使李筠率軍進逼開封,公開反宋。趙匡胤對李筠反叛非常重視,先派石守信、高懷德率軍阻擊。五月,又派慕容延釗和王全斌支援,與石守信形成合攻。趙匡胤仍怕有失,接著御駕親征,幾乎是傾全力對付李筠。不久,李筠被打敗,退守澤州。宋軍繼續圍攻澤州,十日後攻破,李筠自殺。

所以說,趙匡胤才是宋朝第一武將,當然他開啟了宋朝歷史,而狄青、岳飛也都可以稱為宋朝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





徐夢建


趙光義

千軍萬馬帶出去,全軍覆沒,他竟然還能夠全須全尾的蹦回來。可謂是武將之神。


王涉


御魔殺神孟珙

在宋朝歷史上誕生了一個又ー個的歷史名將,如果要問誰是其中最閃耀者,岳飛當仁不讓,李繼隆、吳玠等亦不遑多讓。但如果要從統計數據出發,比起殲滅敵軍的數量,只怕無人能與孟珙比肩。

有人粗略統計過他僅在紹定六年和端平元年這兩年間殲滅金軍的數量就達到驚人的60萬!其後殲滅的蒙古軍數量更無法統計。更重要的是,正是他最後帶兵攻破金國首都,將金帝屍首帶回臨安祭祖。嚴格說來,僅論戰績,孟珙只怕還在岳飛之上。

孟珙(1195年-1246年),字璞玉,隨州棗陽(今湖北棗陽)人,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南宋傑出的軍事家,抗金、抗蒙名將。四世祖孟安是岳飛部將,祖父孟林也是岳家軍一員,父孟宗政。

北宋滅亡後,孟家祖上從山西絳州投奔岳飛的“岳家軍”,此後便隨軍定居在隨州、棗陽一帶。孟珙便生於將門世家,曾祖孟安是岳飛部將,曾立過軍功。祖父孟林也是岳飛部屬。

其父孟宗政在開禧二年(1206年)的宋金戰事中嶄露頭角,授京西兵馬鈐轄,鎮守襄陽。孟珙是孟宗政的第四個兒子,由冀國夫人馬氏所生。從少年起,孟珙和孟璟、孟璋、孟瑛兄弟四人就被孟宗政帶在軍中。軍旅生涯的鍛鍊,使他不僅練就了良好的武藝,而且培養出了對戰場形勢的敏銳觀察力。

擊敗武仙,破金最後幻想

紹定五年(1232年),金軍主力被蒙古軍擊潰,金國恆山公武仙竄逃到南陽收攏潰兵,數月之間聚眾數十萬人,聲勢大振。此時金國朝廷因為蒙古大軍的不斷追擊,勢力日衰,已遷都到蔡州(今河南汝南)。武仙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設想,計劃奪取南宋的四川作為落腳之地,從襄陽打開入蜀通道。對此,孟珙早有防備。

紹定六年(1233年)六月,孟珙大敗武仙手下割據一方擁有鄧州一帶20萬人馬的武天錫,斬首5000級,俘虜400餘將士,戶口12萬餘。孟珙又攻破金國呂堰(在今襄陽東北古驛鎮),斬首3000級,俘虜52兵士,戶口3.2萬餘。金國鄧州主管移剌瑗舉州投降,南宋盡得鄧州五縣二十餘鎮、馬軍1500、步軍14000、戶35300、口125553。金國順陽令李英、申州安撫張林、漢兒將領劉儀一部也紛紛投降。孟珙於岵山之戰擊敗並殺死金將兀沙惹,俘虜七百多人。七月,孟珙攻破馬鐙山石穴九砦,敗金國恆山公武仙於銀胡蘆山,武仙本人“易服而遁”,孟珙“降其眾七萬人,獲甲兵無算。”。

聯蒙滅金,雪宋靖康之恥

八月,孟珙圍唐州,金哀宗命權參政烏林答胡土領忠孝軍百人、並詔西山招撫烏古論換住等援軍2萬騎救唐州守將烏古論黑漢。孟珙乘金國援軍一半入城將入未入時,伏兵四起夾攻,斬首1200級,烏古論換住戰死,烏林答胡土帶著三十騎逃走。烏古論黑漢在唐州城內糧盡,殺妻子兒女作軍糧,有漢兒部下開西門投降,唐州被攻克。此時,蒙古要求聯宋滅金。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率宋軍支援蒙古軍在蔡州攻滅金國,當時蒙古軍攻城北,孟珙所部宋軍攻城南,先於蒙軍入城。“至金字樓,列雲梯,令諸軍聞鼓則進,馬義先登,趙榮繼之,萬眾競登。”

金哀宗剛傳位給金末帝完顏承麟,典禮剛完,“而南面已立宋幟,俄頃,四面呼聲震天地,南面守者棄門。” 進城的宋軍打開西門放下吊橋,蒙古軍方得入城。金哀宗自縊,金末帝為亂軍所殺,金國滅亡。孟珙將金哀宗遺骸帶回臨安府供於南宋太廟,以功升任建康府諸軍都統制,又兼權侍衛馬軍行司職事。

抗擊蒙古,保宋半壁江山

宋蒙戰爭爆發後,孟珙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可謂南宋擎天之柱,他建立起一體化的防禦體系,確保南宋挺過了宋蒙戰爭的前十餘年(1235年〜1241年),使得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停滯在江淮一線。


鄜延路節度使李


狄青\r

在北宋民間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做,狄青之後無大將,狄青死後宋朝一直是在被欺負的情況下苟延殘喘直到岳飛出現才真正意義上出現了第二個武將。\r

文言文中寫到:\r

出身貧門,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於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憑藉戰功,累遷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r

在這一段文言文中不難看出面涅將軍的厲害,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入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精通騎馬射擊。早期是隸屬於御馬直的一名騎兵,後選做散置。寶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詔選擇衛士到邊疆,任命狄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當時前線的偏將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行軍打仗時經常親自做先鋒。臨敵作戰時,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披靡,沒人敢擋。

狄青他應該是一個跟蘭陵王很相似的大將軍,因為他們都喜歡帶面具上戰殺敵,憑藉著他卓越的軍事指揮作戰能力,他立下了赫赫戰功,殺退了無數的敵人,並且范仲淹等文臣都非常的欣賞他,與他私交甚好,關於他最有名的戰役就是夜襲崑崙關。狄青不僅心思縝密,軍事能力高,就連對待下屬也是賞罰分明,深得士兵的信任,所以士兵們跟著他都意氣風發,沒有膽怯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