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回应潜伏期问题!钟南山团队论文正式发表

回应潜伏期问题!钟南山团队论文正式发表


2月29日,记者从广州医科大学获悉,28日,钟南山院士团队论文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

截至2020年1月29日,研究团队从31个省、市的552家医院中提取了1099例经实验室确认的,由2019-nCoV引发的急性呼吸道疾病(ARD)患者数据。该研究分析了患者各年龄段人群分布特征、感染者症状、病毒传播途径、防护方法、治疗方法、病死率等。该研究指出,严格、及时地采取流行病学措施,对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关重要,对于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仍需持续不断努力探索。

回应潜伏期问题!钟南山团队论文正式发表

研究有哪些亮点呢?以下梳理了几条主要结论:

//

仅1.9%的患者直接接触过野生动物

//

研究的亮点有哪些?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关伟杰、梁文华、何建行教授和通讯作者钟南山教授在“NEJM医学前沿”回应,该研究首次收集全国范围的新冠患者,通过分析大样本量数据明确了该研究所确定的病死率(1.4%),与国家卫健委官方报道数据更为贴近;发现了仅有1.9%的患者有直接接触过野生动物的病史,在生活在武汉以外的居民中有31.3%的患者在近2周曾到过武汉,72.3%患者曾在近2周接触过武汉地区人员。

值得留意的是,该研究指出,近一半的新冠患者在入院时可能尚未出现发热,但随着疾病进展,将近90%的患者出现发热

;明确了消化道症状较为少见,但是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证据(在粪便、胃肠道破损粘膜、出血处分离出病毒),提示社会各界需要注意预防粪口传播。

此外,该研究还指出确实存在部分核酸检测阳性、有临床症状但是在入院时无任何影像学异常表现的新冠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这类患者的比例远高于重度新冠感染患者;首次明确了重度新冠患者入住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死亡的风险为非重度患者的9倍。

//

最新的潜伏期中位数为4天 最长有24天

//

此前,该研究曾在医学预印本(MedRxiV)网站公开发表,随即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潜伏期最长达24天是大众关心的热点。

对此,研究团队表示,潜伏期主要根据患者上报最近一次接触传染源(疫区人员、野生动物)的时间以及首次出现症状(含疲乏、咳嗽、发热等)的时间确定。整个人群的潜伏期各异,研究者使用了中位数以及最小、最大值以呈现潜伏期的集中、分散分布趋势。

该研究发现,重度、非重度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潜伏期达24天。然而,仔细查阅整个人群的潜伏期分布规律,发现潜伏期大于14天的共13例(12.7%),而潜伏期大于18天的仅有8例(7.3%)。单纯根据最小、最大值评估人群的潜伏期容易引起误读。

此外,长期居住在武汉或者与武汉地区人员接触的患者,其潜伏期多为0天(接触时间按照最后一天计算);研究者在剔除这些不合理数据后重新计算,得出最新的潜伏期中位数为4天。因此,为更好地表示人群的离散趋势,研究者确定了潜伏期的四分位间距为5天(2天-7天)。

//

近一半患者入院初期无发热症状

//

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和咳嗽,但入院时仅有43.8%的患者有发热症状。随着病程发展,住院期间则有88.7%的患者出现发热。恶心或呕吐、腹泻则不常见,仅分别有5%、3.8%的患者出现此类症状。

研究强调,虽然明确消化道症状较为少见,但是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证据(在粪便、胃肠道破损粘膜、出血处分离出病毒),提示社会各界需要注意预防粪口传播。

//

有患者就诊时无影像学异常

//

研究指出,确实存在部分核酸检测阳性、有临床症状但是在入院时无任何影像学异常表现的新冠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这类患者的比例远高于重度新冠感染患者。

在入院时进行的975次CT扫描中,86.2%有异常结果。胸部CT的最常见表现为磨玻璃影(56.4%)和双肺斑片状影(51.8%)。而877例非重症患者中的157例(17.9%)和173例重症患者中的5例(2.9%)无影像学或CT异常。入院时,83.2%的患者有淋巴细胞减少。

//

重度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

远高于非重度患者

//

主要复合终点是送入重症监护病房(ICU)、采用机械通气或死亡。67例患者(6.1%)发生了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包括送入ICU的5.0%、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2.3%和死亡的1.4%。

173例重症患者中有43例(24.9%)发生了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在全部患者中,复合终点的累积风险为3.6%;在重症患者中,累积风险为20.6%。

回应潜伏期问题!钟南山团队论文正式发表


回应潜伏期问题!钟南山团队论文正式发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