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養成的?

飛龍在天9783


一.朱元璋的狠毒表現在哪些方面?

二.朱元璋的殺人方式有哪些?

三.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養成的?

一.朱元璋的狠毒表現在哪些方面?

1.誅殺功臣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初六,丞相胡惟庸以謀反罪名,同黨御史大夫陳寧等一起被殺。之後不斷深挖,受此究牽連而被處死的有三萬多人。

在眾多受牽連而被處死的人中,值得一提的是太師李善長。李善長是較早追隨朱元璋的一名元老,同時也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封韓國公。胡惟庸是李善長推薦上來的官員,與李善長有來往。多年以後,洪武二十二年(1389)被人舉報與胡惟庸案有牽涉,結果被朱元璋以知情報、大逆不道治罪,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僅存的只有李善長之子附馬爺李祺與公主以及公主的兩個兒子,但也被剝奪了公爵的世襲權利。如果不是因為公主,李善長就要被滿門抄斬了。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大將軍藍玉被告發謀反。藍玉是朱元璋打天下後期最主要的將領,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封涼國公。藍玉案同樣牽連無數,被誅殺一萬五千人。

胡惟庸案一發生,就讓朱元璋疑心病發作,開始對所有功臣都持懷疑態度。因此,胡惟庸、李善長、藍玉三案並沒有當時結案就不再追究,而是後續不斷深挖,一共有十萬多人被殺,如藍玉案後朱元璋親自編寫《逆臣錄》,裡面記錄的重要功臣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基本上殺光了所有功臣。

朱元璋三次大屠殺的對象,幾乎都是他立國之前追隨他打天下的人。共患難時,情同手足。享富貴時,痛下殺手,毫不手軟。

除了這三次比較集中的大屠殺之外,實際上朱元璋隨時隨地都在誅殺功臣。這些被誅殺的功臣,有時是因為居功自傲,有時是因為欺壓下級官員和百姓,至於謀反大多則是莫須有的罪名。

更有一些讓讓人莫名其妙,死都不知道是為什麼死的。譬如御史中丞劉伯溫病死,有人說是被胡惟庸毒死的。也有人認為是朱元璋毒死,然後栽贓胡惟庸,朱元璋問右丞相汪廣洋是否知道確有此事,汪廣洋不明就裡,回答:“沒有此事。”朱元璋大怒,將汪廣洋貶到了廣南,中途又下令將他處死。朱皇帝的思維的確匪夷所思。

朱元璋在位三十歲,殺了二十多萬人,開國功臣得善終者,幾乎寥寥無幾。以致於,在世人眼前風光無兩的朝廷大員,每天上早朝,都要跟家人鄭重其事作訣別,因為不知道還能不能回家。

2.肅貪反腐

明代是政府官員活得最慘的一個時代,堪稱官不聊生,因為貪腐而被處死的達數萬人之多。

朱元璋最為憎恨官員的貪汙腐敗,他想要創造一個讓百姓安居樂業的王朝,就必須肅貪。而他頒佈的肅貪法令是歷史上最為嚴厲的:凡貪汙六十兩以上的銀子,斬!受賄一百二十貫,充軍!

為了杜絕腐敗,朱元璋軟硬兼施,既有嚴酷的法律威懾,也有語重心長的告誡勸勉。據說,地方官上任,朱元璋都會親自找他們談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認識到貪腐於己於國的種種危害性,鼓勵他們做一個清廉的官員,保持高潔的道德情操。

然而,人性之惡永遠無下限。儘管朱元璋那一套嚴刑峻法,今天的人們聽來匪夷所思,而官員之貪婪,幾乎是壓抑不住從內心深處汩汩地往外冒。貪腐不斷,前赴後繼,殺了這一批,自有後來者,似乎殺都殺不完。朱元璋只好下令:不必限定在六十兩,凡貪必殺。

朱元璋甚至想出發動群眾,藉助群眾的力量來遏制貪腐的招數。他規定老百姓可以檢舉揭發貪腐的官員,如果在地方解決不了,也可以到京城告發。甚至老百姓只要發現貪官汙吏,可以由有地方有聲望的老者帶頭,直接將這些貪官汙吏捆綁起來,押送進京,而且,進京途中任何人不得阻攔,如果有膽敢阻攔,不僅處死,甚至株連九族。朱元璋自己就曾經很得意地記述了一件縣老爺向老百姓求饒的事:河北樂亭縣的主簿因為苛剝百姓,被當地百姓押送進京,押出縣境四十里,主簿向百姓跪地求饒:“我自幼讀書,多年的寒窗苦讀,才換來今天的一官半職,你們就免了我這一次吧,別毀了我的前程。”

懲貪的力度之大空前絕後,範圍之廣史無前例,以至於朱元璋在位期間,官場上出現最為奇特的現象:因為官員被殺太多了,全國各地各大小衙門,嚴重缺員。但總得維持政府機構的正常運行,怎麼辦?於是,明王朝的衙門裡出現奇葩的一幕,許多官員戴著鐐銬枷鎖辦公。這又是朱元璋腦洞大開的一大發明:戴死罪和徒流罪辦事,先打幾十大板,再到衙門去辦公。公堂審案時,堂下被審的案犯戴著鐐銬枷鎖,而堂上坐著的審案老爺也戴著鐐銬枷鎖。

3.文字獄

朱元璋出身貧寒,自幼就沒讀過書,就連名字都沒有,後來成了起義軍的首領,有了大名,也識得幾個字,但終究文化程度不會高。當上帝王之後,面對讀書人就有幾分天然的自卑感。他除了出身農民之外,他還多了一些其他的身份:和尚、乞丐,甚至在餓得不行的情況下,還幹過小偷小摸的事情。這就使得他比其他同是農民出身的人多了幾分敏感。

其實,朱元璋也明白“世亂則用武,世治則用文”的道理,立國之後,他也開科取士,選拔讀書人來管理國家。但是,當讀書人不斷走上領導崗位,佔據官場,對那些立國之前追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將軍來說,他們的革命成果,他們手中的權力,無疑是被分流了。他們發現自己的九死一生敵不過書生的子曰詩云,內心自然難以平靜。而這些將軍,也大多是沒有什麼文化的大老粗,有與朱元璋一樣的心理。於是,有人就向朱元璋挑唆:“讀書人最會譏諷訕議。你看,張士誠這名字就是罵他是小人的意思。張士誠原來叫張九四,讀書人欺他不識字,給他起名士誠,《孟子》中說:士誠,小人也。”挑唆的人也不知是故意,還是自己也是真糊塗,這句話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士,誠小人也。這些人的推波助瀾,無疑增加了他原本就有的對讀書人猜忌的心理。

因為自卑和敏感,朱元璋特別忌諱有人提起自己過去那段不那麼光輝的歷史。

“睿性生智”、“天生聖人”,這是諷刺他當過僧人。

“光天之下”,這是諷刺他是光頭禿驢。

“體幹法坤”,“法坤”諧音“發髡”,這也是諷刺他沒頭髮。

“天下有道”,“道”諧音“盜”,這是諷刺他是盜賊。

“作則垂憲”、“儀則天下”、“建中作則”,用朱元璋的家鄉鳳陽話讀起來,“則”諧音“賊”,這當然也是在罵他了。

“藻飾太平”,“藻飾”諧音“早失”,這是要他的天下早失太平。

這些文人本為討好而來,寫的都是粉飾太平、歌頌皇上英明的文章,他們搜索枯腸,平平仄仄,不意換來的卻是人頭落地,真是冤煞也哉!

印度僧人來複頗受朱元璋禮敬,回國前向朱元璋辭行,還寫了一詩謝恩:“殊域及自慚,無德頌陶唐。”“殊域”,這是表示自己來自異國,但朱元璋不這麼認為,“殊”者,“歹朱”也,這是罵我不是好人啊!殺!“無德”,這是罵我沒有品德!殺!殺!

最慘烈的是明代詩人高啟的死。蘇州知府魏觀疏浚河道,重修衙門,這本是造福民生,想留點德政的意思,只是蘇州曾經是與朱元璋爭天下的對頭張士誠的舊府,因此有人告發,說魏觀的行為是“典滅王之基,開敗國之河”。結果魏觀被腰斬。魏觀在新修衙門竣工上樑時,請翰林院編修高啟撰寫《新府上梁文》。這不過是一篇應景之作,按行文套路,不外乎是先來一通天下太平,形勢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當今聖上如何聖明,然後歌頌歌頌地方父母官如何愛民如子,如何造福一方,最後嗚呼尚饗。自古及今,我們從來就不缺這類馬屁文章。馬屁人人受用,按理說統治者應該聽著舒坦才對,但裡面有一句“龍蟠虎踞”,卻讓朱元璋勃然大怒:“龍蟠虎踞”不應該是說南京的嗎?怎麼用來頌揚張士誠的舊皇宮了呢?文人更可恨,結果被腰斬八段!

學成文武藝,售於帝王家。古代士子,十年寒窗,為的是進身仕途,光宗耀祖,成為人上人。讀書人對權力的趨迎,如蠅逐臭,學而優則仕,這可是聖人的教導啊。只有明初的洪武年間,讀書人會視官場為畏途。但是,不當官也不行,朱元璋頒佈的律令中,“不為君用”也是殺頭的罪。有人甚至為了逃避被徵召去做官而自斷手指,我都不能提筆辦公了,能不能放過我一馬?當然不行!這是明目張膽地公然對抗聖意,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你自斷手指是不孝,殺你有錯嗎?

二.朱元璋的殺人方式有哪些?

朱元璋殺人,手段之殘忍,心態之陰毒,可謂登峰造極,無以復加!

除了歷代統治者所常用的斬首、車裂、凌遲、滅族之外,朱元璋奇思妙想層出不窮,譬如他曾賞賜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一美妾,常遇春的老婆吃醋了,砍掉了美妾的手,朱元璋就把常遇春老婆殺了,並煮成一道菜,命令常遇春及眾大臣食用。最為駭人聽聞的是,他還發明瞭慘絕人寰的剝皮揎草!

1. 剝皮揎草。剝皮揎草,是專門用來對付貪官汙吏的一種刑罰,是將案犯的皮膚完整地剝下來,然後用稻草填充,做成人皮稻草人,並懸掛於衙門大堂之上,用以威懾官吏。朱元璋洪武年間,各州縣都設有剝皮亭,官員一旦被指控貪汙判處剝皮揎草時,劊子手行刑,也如凌遲,不能讓案犯幾刀斃命,必須活剝,“有即斃者,行刑之人坐死。”

2. 廷杖。就是俗稱的打板子,這本來是縣衙裡縣太爺責罰刁民的一種手段,朱元璋把它搬到朝堂之上。只要是膽敢冒犯龍顏,讓朱元璋不爽,他就可能當廷發怒,讓侍衛把犯案者捽伏在地,扒開褲子,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打朝臣的屁股。一般人撐不了多少板子,就得一命嗚呼,撐過去了也只剩半條命,醫治屁股的創傷也得大半年。這些侍衛活幹多了,摸索出各種技巧。想放過你,他可以重起輕放,看著是打得狠,卻不致要命;他要不想放過你,可以輕起重放,打下去連皮都不破,但痛徹心扉,筋脈盡廢,血管破裂,抬回去用不了多久必死無疑。更重要的是,這是極為羞辱人的一種責罰,讓他們顏面無存,尊嚴盡失。

3. 腰斬。前文提到的魏觀即被腰斬,而幫他寫文章的高啟,因為是文人,更招朱元璋忌狠,被腰斬八斷。

4. 活殉。朱元璋死後,用了46名妃妾、宮女殉葬。

三.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養成的?

柏楊在他的《中國人史綱》中說:

朱元璋的性格,是一種絕對自私和愚昧的蛇蠍性格──他的後裔也具有這種性格,表現在行為上的是短見、冷血,喜歡看別人流血,看別人痛苦,看別人跪下來向他哀求,而他又拒絕寬恕。這是人類中最卑鄙最可怕的一種品質,具有這種品質的普通人,對他的朋友和他的社會,都能造出最大災害。身為皇帝而具有這種品質,更使這種災害擴大,無法加以控制。歷史上任何一位暴君,偶爾都還有他善良的一面,朱元璋則完全沒有,除了一些故意做出來的小動作。

然而,事情可能並不如此簡單。朱元璋是否真的是完全沒有善良的一面?是否他的惡就是與生俱來的人生本惡?朱元璋的愛民以及各種惠民政策真就是做出來的小動作?

朱元璋出身貧寒,小時候的朱元璋是個放牛娃,17歲那年,各種天災驟然而至,大旱、蝗災蔓延、瘟疫流行,由此引發的大饑荒,改變了少年朱元璋的命運。那年,父兄在大饑荒中死亡,朱元璋經人介紹入寺廟落髮為僧。當和尚的目的是為了能有一口飯吃而不致於餓死,但在天災面前誰也無法倖免,寺廟也很快就糧食告罄,三餐不繼。當了一個月和尚的朱元璋從此開始了三年的乞丐生涯。

大饑荒年代,官府的不作為,父兄餓死的慘狀,四處乞討的過程中見慣了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悲慘,也見慣了貪官汙吏的橫暴,一定是他腦子裡揮之不去的陰影。這樣的出身和生活遭遇,讓朱元璋對農民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和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他甚至規定,公主不能嫁給當官的,而皇后必須來自民間。貌似例外的,一是明成祖朱棣,娶的是大將軍徐達的女兒,二是女兒嫁給李善長的兒子。但那時的朱元璋還是草莽,而朱棣也不是皇儲,朱元璋壓根就沒想讓他當皇帝。

成為帝王之後朱元璋,他想建立一個能讓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安居樂業的王道樂土。客觀上說,他是一個不貪圖享樂,勤於政事的帝王。他的政策,都是傾向於老百姓的,他會經常性地提及“士農工商,惟農民最苦”這樣的話,他見不得老百姓受苦,對救災更是不遺餘力。

譬如,朱元璋規定,凡各地遭遇災荒,地方官員必須及時上報朝廷,隱瞞不報者死。如果情況緊急,地方官應該直接開倉放糧,事後再補報戶部備案。中央政府更有賑災的責任,要減免受災地區的錢糧賦稅。

因為同情百姓,所以對苛剝百姓的貪官汙吏尤為深惡痛絕,他想通過嚴刑峻法來遏制官員為非作歹的行。因為愛百姓之深,所以恨貪官之切。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多面體,往往是善惡一體,崇高與卑鄙並存。人性之惡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從來就沒有消失過。當一個人權力不受限制時,人性中惡的一面就會膨脹,肆無忌憚地表現出來。而當一個人的權力至高無上時,更是如此,四處氾濫,猶如洪水猛獸。朱元璋正是處於這樣一個位置。當他用嚴酷的法令想制約官員的貪腐,卻沒有看到他意想中的令行禁止,不受任何力量監督、約束的他,只能尋求更嚴酷的懲罰措施。

朱元璋對為非作歹和貪汙腐敗是痛恨,而對讀書人,則是猜忌。

英雄不問出身,這話也就當今社會能接受,屌絲逆襲是很勵志的事情,甚至有些成功人士還喜歡在公開場合賣慘。但在朱元璋時代,放牛娃、農民、乞丐、和尚,每一種身份都可以讓朱元璋感到自卑。現在叫農民起義軍,過去只能稱流寇,朱元璋喊不出:“我是農民,我驕傲!” 相較於同是農民出身的劉邦,只能說朱元璋流氓得不夠徹底。劉邦可以用極其輕蔑的態度耍弄讀書人,像他對待酈食其就是這種態度。而朱元璋心中還存有一絲敬畏,“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在他心中還是有份量的,他知道讀書人的筆是可以撼動乾坤的,讀書人還喜歡皮裡陽秋、暗藏褒貶。他得治一治他們,讓他們老實點,免得他們舞文弄墨,讓自己成為他們“譏訕”的對象。

所謂過猶不及也,朱元璋對官員痛下殺手過於殘酷,對讀書人因文罹罪過於兒戲,且手段之慘忍,可以說是前來古人後無來者。


歷史的犄角旮旯


大家好,我是“京州太守項少龍”,作為明史愛好者,我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這是個性格心理問題。俗話說,心不狠,立不穩。朱元璋為什麼狠毒,原因千千萬,但我認為都可以歸結為核心的一點:是因為內心的不安全感的驅使。這種不安全感伴隨著他的一生。

1:朱元璋小的時候,那時他還叫“重八”,當時的社會和現實對他太狠!太狠!

一個月內,朱元璋的老爸老媽,大哥大侄子,全部被餓死!看仔細,是被餓死!餓死了連下葬都沒錢。

社會對他這麼狠,讓重八內心不安全到有朝不保夕之感,很可能下一個餓死的就是他,他怎麼能不狠毒。所以這個小朋友從小內心的恨、狠就埋下了。

2:家人去世後,朱元璋為了謀生,開始浪跡江湖,甚至出家為僧,只求溫飽。在此過程中,他目睹了太多貪官汙吏,地主權貴豪強勾結欺壓草民。朱元璋亦處於被欺壓的對象,只有仰人鼻息,四處化緣方可存活。

3:造反後,打天下過程中四面強敵,稍有不慎萬劫不復。

4:得天下後,胡惟庸試圖篡位。朱元璋本來對大臣就不信任,這下更坐實了他的感覺。於是,找了由頭大殺特殺,宣洩恐懼感和不安全感。

希望我的回答大家喜歡。



京州太守項少龍


朱元璋真是一個狠人,開局一個碗,結局一個國,總管整個歷史也還真就朱元璋做到了,畢竟連劉邦還是亭長呢,有一幫自己的小兄弟,而朱元璋是啥也沒有,朱元璋是啥活都幹過,放牛、農民、和尚、要飯、造反,這經歷說實話,實在是太豐富了,讓人不服都不行,同時,朱元璋也是一個十分狠的皇帝,朱元璋喜愛殺功臣,卸磨殺驢讓後人詬病,其實這就是人。


朱元璋的目的就是穩固自己的江山,臥榻之旁豈能讓他人安睡?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打天下一起受苦行,坐享天下的時候天下只能是我一個人的,而且古代殺功臣的案例比比皆是,就不列舉了。所以,朱元璋殺功臣的目的就是讓朱家自己人穩固天下,可是人畢竟沒有說天生就是惡人,惡毒和無情,所以朱元璋也不例外,那他的狠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其實,朱元璋的狠毒就是在當皇帝時候養成的,曾經和現在不一樣了,需要轉變而且他作為皇帝必須要保證住自己的江山,自己手下的人和兄弟都是極有威望的尤其是在軍中,自己在的時候還能壓得住他們,自己死了,自己的子孫肯定是弄不過他們,所以,朱元璋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將自己一手打造的江山的荊棘全部為祖孫除掉,而且,底下的人可能還不知道他們曾經的大哥變了,已經不是曾經的他,現在他是皇帝,就必須要給足他的面子。向徐達、藍玉這樣的就是擺不清楚位置,而湯和就能活下去。


鵬正


要說朱元璋的狠毒,很多人可能都會想到他誅殺功臣的事蹟,在歷史的長河中,可以說是殺得最多、殺得最冤、殺得最絕的。但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朱元璋變得如此的狠毒呢?下面由筆者分幾個方面慢慢道來

1、自身的經歷

朱元璋家境貧寒,出生在貧苦農民的家庭之中,正好趕上元朝末年,元兵壓榨百姓,民族矛盾尖銳,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行童。不久後,寺裡鬧饑荒,得不到施捨,主持只能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朱元璋只能邊走邊乞討,可以說這段時間是他的轉折點,在這期間,他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相當的社會經驗,受盡了世人的冷嘲熱諷,後期他大破陳漢、一統江南、建立大明,突然之間,從一個乞丐變成一個皇帝,過大的落差讓他覺得好像是在做夢一般,朱元璋一生受到了太多的精神衝擊,地位的卑下、處境的惡劣、戰鬥的艱苦、犧牲的慘烈,在他的心裡留下了太多的創傷,他常常幻想這不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唯恐得而復失。自卑、恐懼、危機意識糾結在一起,在他的精神上形成了一種變態的被害妄想。這也就讓他變得如此的狠毒,進而誅殺功臣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2、大形勢

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國家剛建立,百廢待興,各種社會矛盾並未徹底消除,被朱元璋消滅的陳友諒、張士誠等殘餘勢力依然存在,北元政權雖被趕回蒙古,但時時南侵,都威脅著剛建立的大明王朝的安全。一但明朝內部出現了內亂等現象,就會引發各種反對勢力的反撲或者死灰復燃。因此朱元璋絕對不容許出現威脅大明王朝的事出現,當威脅明朝的各種因素出現時,朱元璋就一定會將其掐滅。

3、貪腐的客觀存在

建立明朝後,慢慢的國家安定,百姓過上幸福生活,明朝的官員隨著權利的增加變得懶散、墮落、貪腐,基於這些情況,朱元璋被迫誅殺功臣。

4、為朱家後世子孫鋪路

他通過常年累月的觀察,發現他的子孫後代都比較溫順柔弱,就連他看好的皇孫朱允炆,在這方面也做的不夠好,而反觀與他一起打天下的這些功臣,個個手握兵權、功高蓋主、不可一世,他擔心百年之後,他的子孫無法控制局面,同時他也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當這些因素都融合在一起時,就讓他痛下了殺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讓朱元璋變得如此狠毒,一部分是客觀原因,一部分是主觀原因。


巨蟹座的意志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分析:

建國前和建國後,建國前用一個字總結:善,建國後用也用一個字總結:狠。

一,建國前:善

當年朱元璋行軍打仗之時糧草匱乏,他擔心將士腹中飢餓沒有力氣做戰,於是省下自己的乾糧分發給手下的兵。還有將士們生病後,他親自探望,問寒問暖,和將士們就像親兄弟,這是何等的良善。有這種英明的領導,手下怎麼能不甘心付出自己的性命。

二,建國後:狠

當朱元璋成為了明成祖之後,他擔心手下的將士功高蓋主,害怕自己死後兒孫鎮壓不住大將,於將他們一個個都殺了。這徐達常遇春可都是武功蓋世之人,最後還不是落得一個慘烈的下場,一生戎馬殺人無數,到了最後卻死在了自己的兄弟手中。這是有多狠,可明朝國力強盛,並未有外邦來犯,這不得不歸功於明成祖朱元璋。

站在歷史角度:朱元璋是一代梟雄,從一個要飯的靠自己奮鬥成為一代君主,這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他的善可以理解,他的狠也是有原因的,為的江山穩固,不讓老百姓受苦。


讀毛選改變人生


飽受壓迫

元朝末年的腐敗政治,讓他下定決心要整頓吏治;童年的壓迫經歷,更是讓他對汙吏心存戒備。少年的朱元璋目睹了元朝的如虎苛政害了無數的勞苦大眾,包括他的父母兄弟,在殘忍的黑暗社會中相繼去世,造成了他流浪於民間的悲劇,歷盡了艱辛。他親身體會到了官吏們是怎樣的殘害虐待百姓,作為受害者,在他身上深深的體現出來了嫉惡如仇的性格,對毫無人性可言的貪官恨之入骨。殘酷的現實、悲慼的經歷,官吏的怒喝、百姓的哀求,一幕幕景象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所以在經過千辛萬苦掌握政權之後,他不允許官吏有徇私舞弊欺壓百姓的行為。對百姓充滿了憐憫與體恤,對貪官充滿了憎恨與防備。朱元璋為了使他的江山穩固,為了使官吏們盡職盡責,為了使百姓們不再受苦受難,他曾斷然的說:“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終不可得”。設御史臺,加強了對百官監察,遠遠超過了歷代王朝。對官吏施用重刑,對貪官的懲治尤其嚴厲,凡貪贓60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食草。 把誅貪官的事蹟列入《大誥》中,以示眾人,警戒官員。在懲治了貪官之外,朱元璋的態度往往過於偏激,感情用事,認為人人都是貪汙的,這使得他在治貪過程中才取了過激的行為,獨斷專行,是許多人死於不白之冤。他一手製造了“空印案”與“郭桓案”,涉及株連數萬人被害。他支持官吏之間的互相檢舉告發,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誣告成為一種風氣,冤案遍地都是,吏治的殘酷性使朝廷內外惶惶不可終日。

性格多疑

出身貧農的朱元璋,沒有家產,生活上無保證,十七歲出家當和尚,以乞討為生。他沒有任何文化,當了皇帝以後,每天面對一些學富五車的儒臣,可憐的文化水平,使他產生了自卑心理。他之所以得了天下,依賴於一批文人武將,他的自卑心情緒越壓越大,因之形成了猜忌多疑的性格。隨時隨地都懷疑臣民們不尊重他這個沒文化的皇帝。


水龍吟天問


試想下,一個人家境貧困,受盡剝削。17歲時父母、大哥相繼去世,只剩下兄弟二人,朱元璋和二哥。後來,二哥入贅了一個地主家中,替人幹苦力活。

舉目無親,朱元璋只好投奔了皇覺寺,當了小和尚。在當和尚期間,也是受盡欺負,師兄師父都是把朱元璋不當人使喚的。

和尚沒當多久,皇覺寺就沒有糧食供給,朱元璋只好四處化緣,過著如同乞丐般的生活。

朱元璋向南到了合肥一帶,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向北進入了汝州、陳州等地,三年後又回到皇覺寺。

在這段時間裡,朱元璋看盡了人間百態,對其思想有著深刻的印象,為了活著可以“不擇手段”,這也塑造了朱元璋堅毅且殘忍的性格。

在打天下之時,朱元璋治軍嚴明,賞罰也分明,有時候脾氣也很大,但也沒有說隨意誅殺有功之臣,最多是給人穿個小鞋,懷恨在心罷了。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由於當時社會環境的因素,因重典治吏,所以對於官吏的治理一直都是使用嚴刑峻法,個人認為這個不能說是朱元璋性格所致。

但是,在對待功臣方面,在胡惟庸案前後有了一個質的變化。

一開始,朱元璋曾批評過劉邦的君臣相處模式,肯定了李世民的君臣之道,內心是希望君臣和諧相處的,所以一直都是採取優待功臣的方式。

可是,後來功臣勢焰熏天且獨攬大權,危及了皇權,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大肆誅殺功臣武將,坐連的人眾多,也因此落下了“暴君”的罵名。

從此可見,朱元璋是比普通的帝王更加的“殘忍”,而且前後有很大的變化。在人治的時代,君王的性格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治國之道,影響君臣之間的相處方式,但根本原因是為了鞏固皇權。

正如朱元璋這樣,殘忍的性格讓其在處理功臣上有點操之過急,不顧情面地誅殺功臣,但是根本原因還是為了鞏固皇權,只是方式比其他帝王更加殘暴。


【小皮】


十點烏托邦


朱元璋的狠毒與他的出身、所處的歷史環境、戰爭殘酷、皇子之爭、內宮混亂,特別是能同甘共苦,不能同時坐天下的封建思想束縛,及歷代帝王的影響所造成的。首先,他出身低賤,生活極其困苦,形成了頑劣而的性格,很敏感又充滿仇恨。第二、時勢造英雄,他們幾個拜把子兄弟,都是草莽出身,經過長期的戰爭,養成了殘忍狠毒的性格。第三,受歷代封建皇權思想影響,始終認為國就是家,一切都是朱家的,唯我獨尊,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所以,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天下。第四、還是受封建思想和農民意識束縛,唯恐他人奪天下,用暴力維護皇權,因此,亂殺無辜,兔死狗烹。第五、也是清理障礙為其孫子接皇權而大開殺戒。第六、後宮中以馬皇后為首的一班人,陰險毒辣,盡獻讒言,是有功之臣盡受殘害。



墨爾根阿信


客觀說,一方面,朱元璋是史上懲治貪汙最嚴厲的皇帝,使天下臣民休養生息,他是一個偉大的君主;另一方面又樹天下臣民為假想敵,也是中國歷史上殺功臣良將最多的一位君主。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朱元璋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自古以來,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嚴明,晚年偏好誅殺,使得一代開國元勳很少有善始善終的,這就是朱元璋的缺點。


promise新德


如果讓一個要飯的得了天下,那麼他最害怕的是失去。

至少二十五歲以前,朱元璋也不叫朱元璋,而是叫朱重八,他也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坐擁天下。

參軍的簡歷也只能是這樣:

姓名:朱重八

年齡:25歲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

籍貫:濠州鍾離

民族:漢族

學歷:小學未畢業

家庭情況:父母早亡,尚有一兄

宗教情況:曾為皇覺寺僧人

工作經歷:從南到北託缽化緣三年,瞭解風土人情,有豐富的社會閱歷

動盪的年代讓年少的朱元璋渴望和平,而對造成動亂根源,朱元璋深惡痛絕。

同樣,飽受飢餓折磨的朱元璋對糧食有種深深的依賴感,崇尚節儉成為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一年的主旋律。

這些都是他的紅線,誰逾越了這條紅線,就超出了他的心理容忍線,結果可想而知。

1353年至1368年,朱元璋忙於拉攏勢力,到處奔波,消滅敵對勢力,征戰十五年,基本一統,但北邊的殘元勢力還未被剿滅。

此時的朱元璋,心裡想的是如何得到天下,所以軍隊紀律提到了第一位,就算是其手下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最終也沒有避免殺頭。

1368年,40歲的乞丐成了皇帝,自尊心和如何鞏固江山成了首位。

貧困出身,乞丐經歷,在朱元璋的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烙印,自卑心由此而生。朱元璋曾想在官牒上寫自己祖上朱熹,奈何無法圓通,最後不了了之。

元朝死在了權貴集團和貪汙腐敗,這點朱元璋是知道的。而自己的兒子朱標又太仁慈,肯定壓不住,所以誰要是結黨營私,誰要是動了大明的根基,那對不起,不管你戰功如何,那都是連根拔起。

於是,開始殺人了,文官集團的厄運從此開始。

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圖謀不軌的罪名,將宰相胡惟庸誅殺,並屠滅三族、株殺其“黨羽”共15000多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經77歲的前任功臣宰相李善長一門七十多人,以協助胡惟庸造反等名義全部誅殺。

1392年,白髮人送黑髮人,朱標死了,病死的,才38歲,而朱元璋已經64了。

朱元璋心理崩潰了,最鍾愛的孫子朱允炆才15歲,而武官集團還基本完好無缺,功高蓋主,於是又起了殺心。

1393年,朱元璋以“謀逆”的罪名,將大將軍藍玉以及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全部處死,前後“族誅者萬五千人”,幾乎將整個大明帝國的開國武將集團殺了個精光。

朱元璋以為這樣就安穩了,以為他孫子沒危險了,虛不知,禍起蕭牆的日子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