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該寺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已有千餘年曆史;主祀郭聖王,歷代以來接受過多次敕封;寺中保留古老祭典儀式,體現獨特地域文化

詩山是閩南著名僑鄉、南安五大古集鎮之一。在該鎮西北角鳳山(郭山)之麓,坐落著一座廟宇巍峨的千年古寺——鳳山寺,廣澤尊王信俗在這裡世代相傳,甚至遠播重洋。蒼茫的歷史與和煦的當下交融,為古寺映射出尤為神秘的文化線條,鳳山寺依山而建,山門峭立,氣勢雄偉。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侍郎何喬遠瞻景留詩

聞名遐邇的鳳山寺位於南安詩山鎮境內,該寺原名郭山廟,又名將軍廟、威鎮廟。這裡四面青山為屏、綠水成帶,加之草木陰翳,古時曾被列為詩山十八景之冠。明代工部侍郎何喬遠訪友至此,曾留下“佳節登臨興欲飛,虛臺獨上遠巍巍。陰沉林氣幽人語,蒼翠山光逼客衣。楓葉晴嵐還不動,葉苗秋晚正應肥。主人愛客清樽滿,十日流連歸未歸”的絕句。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鳳山寺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主祀郭聖王,迄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郭聖王,俗名郭忠福,生於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打小就是一個心地善良、孝順父母的乖巧孩子,時人稱他為“郭孝子”。16歲(虛齡)時,有一天,郭忠福上山為母採藥,坐化于山上大樹藤蘿上。鄉人感其孝德,建廟祀之。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威鎮廟》內曰:“出南安縣治之北八十餘里為詩山,詩山十二都之巨村為社山村之北,可二里許為郭山。山有廟,廟有神,郭其姓,名忠福,居山下,以十六歲蛻化于山之古藤上,里人異之,又以其屢有靈應,因建廟祀之。”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千百年來,鳳山寺流傳著眾多關於郭聖王的古老而優美的傳說故事,如“托胎轉世”“大孝成神”“晨昏侍母”“十三太保”等,為鳳山古寺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以致這裡人文襄聚,至今儼然已成道、釋、儒三教合一的仙境聖地。歷代以來,名人墨客紛至沓來,多有題詠,以志景仰。在現今詩山鎮的詩山公園內,還保留著郭聖王的故居遺址,讓人多了瞻仰神蹟的好去處。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宮殿式建築氣象莊嚴

鳳山寺依山而建,寺院內多有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如前殿、主殿、大雄寶殿、太王殿等,以及鐘鼓樓、齋堂、聚金亭等附屬建築物。據傳郭聖王坐化成神之後,從皇宮滅火到護國抗倭,從愛民濟世到治病救災,屢屢顯靈,神名遠播。宋至清以來,敕封連連,歷代褒封至“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因此郭聖王又被稱為“廣澤尊王”。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鳳山寺山門峭立,寺匾“鳳山覽勝”格外醒目。前殿神龕內供奉著廣澤尊王神像,形塑特殊,方臉童顏,白眼黑珠,平視前方,左足下垂,人謂這是其坐化時的姿態。神龕上方有一黑底金字匾額,上書“保安天下”。“保安”二字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朝廷敕封的。左右有柱聯:“是泉南第一峰,毓此真靈原間出;為忠孝無雙士,同茲彝秉勿他求”,聯文據載出自清末進士、詩山書院山長黃爾漚之手。

主殿內香火繚繞,東西各有一個夾室。東夾室內祀尊王、尊妃像,門匾書曰:“威德恆昭”。據鳳山遊覽區管委會主任黃仕群所述,這裡就是古時郭忠福坐枯藤化身之處,後來才就址建室;西夾室供奉釋迦牟尼、南海觀世音金身。寺廟殿宇疏以庭院,繞以牆垣。垣屋翼於左右,為寺眾聚納之處。各殿屋脊簷翼為釉面陶雕的飛禽走獸,廊下翔龍蟠柱、麒麟石獅拱衛其間,斗拱之上“飛天樂伎”翩翩飛舞,朱牆碧瓦,雕樑畫棟,氣象莊嚴。鐫刻於牆上的歷代名人詩詠、題詞,更為古剎增添了文化氣息,使古寺熠熠生輝。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也曾為鳳山寺親題“鳳山古寺”“大雄寶殿”匾額。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歷史上多次敕封爵號

南宋《郭山廟記》是記載郭聖王信仰的重要史料。寶慶二年(1226年),在當時的郭山廟外,曾立有一塊《郭山廟記》碑。碑文為惠州教授王胄所撰,由狀元宰相曾從龍親筆所書。此碑明時已佚,不過碑記內容卻被人錄於文獻之中,故得以流傳。此碑記包括兩部分的內容,前半部分記載郭聖王的生平及坐化後被奉為神靈的情況,後半部分記載郭山廟兩次興修的概況。這碑記證明,在宋代確實已存在著祭祀郭聖王的廟宇。繼《郭山廟記》之後,從明到清的資料裡,大到方誌、府志,如《八閩通志》《泉州府志》《閩書》等,小到文人詩歌遊記,都有關於南安十二都郭聖王(廣澤尊王)信仰的記載。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郭聖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顯跡”應是發生在南宋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宋建炎中,寇逼近,境民禱於神。一夕大雨,溪漲,寇不能渡。有衣白衣乘白馬者,誘賊他去,攻具飄蕩殆盡,賊亦多溺死,邑以無事。”人們認為是郭聖王顯靈拒寇,這也可能是後來郭聖王被尊稱“將軍”的根源。由宋至清,郭聖王在幫助朝廷平定倭寇、山賊、土匪方面,屢有建樹。

依現今掌握的資料看,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和慶元年間(1195年—1201年),朝廷對郭聖王都有敕封。在《宋會要輯稿》中載曰:“郭將軍祠,在泉州(府)南安縣,紹興六年十一月,賜廟額威鎮,十三年十二月封忠應侯。”傳說南宋敕封廣澤尊王的詔書有3份,但不幸的是,這3份敕書皆毀於明嘉靖末年的一場倭患中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據康熙十一年(1672年)劉佑編撰的《南安縣誌》所載,郭聖王在南宋的最高爵號是“威鎮忠應孚惠廣澤”,但清同治年間永春知州翁學本的《請封碑記》又稱是“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而清人楊浚所纂《鳳山寺志略》則稱是“威鎮忠應孚惠武烈廣澤尊王”,或是因前朝史料佚缺之故,表述不一而足,殊難分辨。

廣澤尊王在清代也受過敕封。同治年間,有土匪謝險“嘯聚何山寨”,四出焚掠,為害一方,官兵數次圍剿無果。翁學本出任知州後,決意剷除此患。於是他便“齋沐躬詣虔禱”,向廣澤尊王祈求庇佑,而後出兵剿匪。結果在廣澤尊王“神靈默相”的護佑下,一舉搗毀匪穴,後來還抓獲謝險並將他正法。事畢,翁學本便向朝廷請求敕封郭聖王。同治九年(1870年),朝廷敕封郭聖王“保安”二字,這在《請封碑記》中有詳細的記載。此碑現尚存於鳳山寺內。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勸忠孝衍生和諧力量

在廣澤尊王信俗中,“孝”被推至極高的地位。清光緒三年(1877年)出現了《廣澤尊王勸孝文》:“世間所不缺者五倫,人生所切要者忠孝……如能痛改前非,就家庭中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實心盡力,從五倫中真誠無憾,則為天地間之完人矣。”不僅諭示世人“孝”的重要性,而且把孝順與否作為賜福或懲罰的標準。

在所有“顯靈”故事中,廣澤尊王也更願意去幫助那些遵從孝道之人,如“同治二年,惠安莊姓,到寺進香,沿途蛇行,三步一叩,或問之,曰老母病三年,百藥罔效,嚎泣不已,願以身代。夜夢神持藥二丸,令其母吞之,頓愈。”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應該說,民眾出於傳統理念,將廣澤尊王信俗與孝道合一,“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從而誕生和諧的力量,也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

據黃仕群介紹,閩臺兩地傳統風俗中都有給孩子“過16歲生日”的習俗,這正是源於廣澤尊王信俗。廣澤尊王於16歲昇天為神,再投胎出世,於是閩南一帶父母為祈求子孫平安,在孩子出生之後,多至廣澤尊王廟祈福,並舉行“拜契”儀式,請求郭聖王、聖王媽、七孃媽等諸神庇佑,至16歲那年七夕時,於家中做完16歲儀式後,再至廟中向諸神“謝恩”。經“謝恩”“洗契”等成人禮之後,也就意味著孩子開始邁入成人階段。後來這一民俗傳至臺灣,蔚然成風。廣澤尊王信俗雖然是地方文化,但同樣蘊含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尋根溯源的民族文化認同,以及行孝、行善,對自己、家庭、社會負責的人生態度。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尤庇遠人”惠澤四海

明清時代,閩南人大量向臺灣、東南亞等地移民,同時也將廣澤尊王信俗帶至世界各地。據介紹,廣澤尊王的神祐作用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尤庇遠人”,不但保護他的家鄉民眾,還特別保佑離家遠行的移民。這從一個側面客觀地反映出明清時期閩南地區社會人員流動的增加和工商業活動日益頻繁的社會現象。對於郭聖王的神通,民間有“白目佛,益外境;越遠求,越顯靈”之說,故郭聖王深受海外華僑的崇拜。舊時華僑出洋前,都不忘到鳳山寺走一趟,或請一尊郭聖王木雕神像,或帶一面鳳山寺令旗,或取一包香灰帶在身邊,有的華僑甚至在僑居地興建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鳳山寺”“保安宮”“廣澤尊王廟”等,如新加坡的鳳山寺、越南同奈邊和的鳳山寺、馬來西亞吉隆坡巴山鳳山寺、菲律賓加牙鄢省亞巴里社的大千寺廣澤尊王廟……這些廟宇的興建,既是祈望家鄉神靈護佑平安,也是一種鄉愁的寄託。

“千年皓月掛藤蘿,去古來今一剎那”。時至今日,廣澤尊王信俗依然完整保留了古老的祭典儀式,其巡境的民間藝術豐富多彩,體現了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據悉,“廣澤尊王信俗”早在2011年便已入選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懷古溯今 南安鳳山寺已有千餘年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