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玄奘取經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中國歷史研究所


公元626年,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射殺太子李建成與么弟李元吉。一時間朝廷震動,萬民不安。為了安撫人心,穩定君臣,太宗在當時的大興宮,後唐睿宗景雲元年改稱太極宮的皇宮之中舉行大型的文藝表演活動,邀請社會各界知各人士參加,以茲撫慰。

是夜,有一芳年和尚,妙齡二四。生得玉面紅唇,倜儻純潔。只見他端坐天庭,表情莊嚴而肅穆,內心寧靜而聖潔。這時,在群座中央的舞臺上,忽見一個印度娘們妖嬈嫵媚地邁著碎步顛上舞臺,當然,當時還只能叫她天竺姑娘。

只見她薄衫貼肌,玉膚如脂,面若嬌花,眼若紅火。在她朝著人群閃著玉兔般的眼睛的片刻,正好與和尚溫燙的眼神相對,然後她嬌羞地露出羞怯的表情,只那一剎那,和尚的魂魄徹底被她攝走了。只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不久,那天竺娘們就回去了。然後和尚相思成疾,欲見無緣。正好自己也想去印度弄兩本好書看看,因為中國的佛經錯別字實在是他媽的太多了!

於是他就去了印度。到了印度後,他住在那爛陀寺。老方丈很看重他的才華,和他有一場驚世駭俗的辯論,老方丈問他,

“你覺得中國女人好還是印度女人好?”

他回答說,

“印度的女人適合上床,但中國的女人適合過日子。”

老方丈又問了他第二個問題,

“如果你媽跟你女朋友同時掉水裡面了,你會先救誰?”

玄奘淡淡地回答說,

“你問這是你媽的個皮問題!”

玄奘在印度待了十七年,後來他回到了大唐,翻譯了許多重要的佛教典籍,為中印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他晚年的時候,曾有一個弟子小心翼翼的問他,

“師傅,你年輕的時候不是去印度找那個肚皮舞娘嘛,你咋去了沒找她?”

玄奘淡淡地說,

“印度人太多了,不好找啊。就算找到了,早就讓別人日過了,別人日過的女人我不要。”

小說《大唐高僧取經原因新探》





騎驢去高考


玄奘取經的真實目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1、玄奘的心中一直對佛法存有疑惑,他想徹底讀懂佛法,他想知道“佛的本性是什麼!凡人最終能否成佛?”佛教典籍中沒有確切的答案,也沒有一個高僧的解釋令他信服,因此他想去遙遠的西方尋找答案。

2、公元625年,玄奘在長安遇到了一個來自異邦的高僧“波頗”。波頗在長安講經說法,心事重重的玄奘從波頗身上迅速體悟到印度佛學的智慧,感受到佛學發源地的魅力。在玄奘的年代,來自印度的佛經並不齊全,再加上翻譯的曲解,對佛法的誤讀司空見慣。“佛法的真諦究竟在哪裡呢?”玄奘的內心依然充滿疑惑。波頗告訴玄奘,印度有一個叫“那爛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學府。“那爛陀”有一個叫戒賢的高僧通曉一切佛法經論,是當世的佛學大師。波頗的出現,像黑夜中的明燈,照亮了玄奘迷惘的心靈。玄奘決定前往印度,在佛教的發源地尋求佛法的真諦。

3、為了匡正經典,弘揚佛法,他下決心去遙遠的西方取經學法。




王大毛是美女


玄裝取經的目的有以下說法:

1.《西遊記》說

唐僧舉辦水陸法會時,觀音菩薩問他是否會談大乘法,正苦於學不到大乘法的唐僧,虛心地向菩薩請教,菩薩便指點他到西天取大乘經以普度眾生。於是玄奘向請求,踏上取經的征程。唐僧的目的是真要取經。

2.求取真經說

玄奘對西行取經一直嚮往之,因為之前很多人已經西行求經,這其中東晉僧人法顯不僅成功取經且撰寫了《佛國記》,這便激發了玄奘取得佛教經典的熱望。唐武德九年,玄奘在長安遇到來自中印度的那爛陀寺權威佛學家戒賢的弟子——僧人波羅頗密多羅,他能記誦大小乘經典10萬頌。玄奘激動不已,親自登門請教。玄奘聽他說戒賢深諳百家佛學經典,且正在那爛陀寺講學,便堅定了西行取經的決心。目的就是為了取真經。

3.取經躲禍說

既躲避災禍,又求取真經,一舉兩得。

玄奘率領僧眾舉辦水陸大會,替唐太宗超度亡靈。這個時候,玄奘本已僧人眾多,其勢力不小,而唐太宗又大倡佛教,天下皈依佛門者眾,佛門信徒不斷增加,玄奘勢力範圍就進一擴大,加之其父親是文淵閣大學士,外公是當朝丞相,這等勢力更是引人注目,叫人聯想。作為一國之君的唐太宗必然心生憂慮,雖然玄奘是為大唐皇帝超度,為百姓祈福,但是這等勢利會不會危及朝廷安穩?唐太宗心有不安。

玄奘少年有為,18歲就能帶母親一封書信,到京城找外公殷開山,調動萬馬千軍,救出母親、奶奶,還讓父親陳光蕊的沉冤得以雪恥。少時即有此能量和智慧,又是唐王御弟,現在麾下又聚集了大量僧眾,誰能保證這個僧人哪一天起了謀反的心思,大唐王朝不就危也?

所以,唐太宗忌憚玄奘勢力,思前想後,聰明的唐太宗乾脆慷慨地賜玄裝以“僧綱”:“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還穿了錦斕袈裟,拿了九環錫杖,趁著玄裝急於西天取經,順水推舟,對就要取經的玄奘說:“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就這樣,不僅不動聲色地就把玄奘打發了,而且還落了重視宗教、傳揚文化之美名,一舉多得。

而玄奘又是何許聰明人也,他或許早看出了唐太宗的心思,趕緊出走,既圓了取經之夢,又遠離可能的殺身之禍,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4.玄裝取經的意義

玄裝為了心中夢想,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生髮出了強象徵意義:人,只要有理想,有崇高的目標,就得經歷千難萬險,戰勝一切困難,不達目的不罷休,就可以取得成功。雖然道理很淺顯,誰到知道,但也是玄裝取經帶來另外的價值。


音準不準


我來回答,其實玄奘取經的真實目的,就是取真經!原因如下:

一、面對唐代經濟社會的高度繁榮,思想激盪,各種思潮也大量湧入,中原急需一種社會各階層都能接受的哲學思想體系來“療心”之法。而道教等很多宗教的哲思,過於玄奧,普通百姓無法理解。這是玄奘去取經的最大動力。

這裡有一個誤讀需要指出,儒家思想在宋代以前,並沒有居於中華文化的主流地位,也不是官文化。隋朝雖然設立科舉制度,但和後來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唐太宗曾經想定國教,但因各種派別無法平衡,才定了個道教第一、佛教第二。但這也可以看出,宗教在當時的影響力是超過儒家思想的。而且據記載,當時各種大、小宗教有上百種,也可見思想只紛繁複雜。

二、玄奘取經以前,三十多歲,他已經是洛陽著名的高僧,有相當的地位和造詣。可見玄奘的悟性非一般人能比。也正是玄奘悟性太好,佛學又是必須要實證的。在失修實證和弘法中,玄奘感受到了過去通過民間逐漸傳入中原的佛法已經支離破碎、誤讀很多。這是隻有高僧才可以看到的境界。於是,玄奘渴望得到真正的釋迦穆尼的佛法。只有一個信仰真理的人,對探求真理才具有如詞巨大的勇氣和毅力。

三、玄奘取到真經後,在天竺講經三年,儼然是大師級別。但是,玄奘面對真正的佛法,對中原百姓的大愛之心促使他毅然攜帶數百部佛經回到中原。10餘年的艱辛回到故土,玄奘的壯舉,震動整個中原。感動了唐太宗。之後得到唐太宗的高度賞識並大力支持翻譯佛經。玄奘又開啟了翻譯佛經造福中土百姓的旅程。但遺憾的是,直到死,也沒有翻譯完。但是,玄奘的敬業精神、翻譯的佛經之精闢、準確,迄今依然是華夏古文化的瑰寶!。(有相當部分原版評本已經流落海外,國內多是之後再版的,)

這三點,就是玄奘取經的目的和最終完成取經壯舉的精神源泉。

玄奘給華夏後人留下的精神財富是巨大的。毛主席對玄奘西行的壯舉也是給予極高評價,說它“堪比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這裡需要指出:道教是專門指導人修仙的,只適合出家人,並不適合普通人。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都是治國之術,是為帝王服務的。墨家思想只適合短缺經濟下的社會大同,也不適合經濟高度發展的唐代。而只有佛教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接受和喜愛的道德思想體系。所以,說玄奘以造福中原百姓為取經的目的,是一點不為過。而且,在玄奘大師精神的感召下,漢傳佛教湧現了一大批的以造福眾生為己任的高僧,鑑真大師東渡日本、慧能大師南下華南,都是以普度眾生為已任的。漢川佛教在東亞的影響力,至今不衰。這裡面都有玄奘大師注入的偉大精神元素有關。

不懂得哲學的人,很難懂得玄奘的聖人境界和讓人敬佩的堅韌不拔、虛懷若谷!以及他對中土百姓和中華民族的大愛無疆!


秋宜聲


玄奘為什麼去西天取經,先從他小時候說起。

玄奘生於602年,現在的位置是河南洛陽,俗姓陳,自幼聰慧好學,對佛學頗有造詣,在這我只想說,是時代造就了這樣一位偉大的旅行家和探險家。

13歲時剃度出家,當時對僧人的要求還是很高的,可見玄奘在佛學上的天分,後又去到洛陽、四川等地,在這一時期,也就是他決定要到天竺求學之前。他也走過了全國很多的地方講經說法,在當時玄奘也是個很有名氣的僧人了。

於是,自然問題就來了,佛教自然是由天竺傳來,而且經書多不用漢文而用梵文,對於玄奘來說,他急切的想把經書的內容直譯給眾人,苦於當時沒有谷歌翻譯這些逆天的軟件,他就萌生了去那裡遊學求經的想法,而天竺僧的到來更是把這個計劃注入了催化劑。

那時是626年,唐剛建國。當他把這個想法說給唐太宗的時候,唐太宗是極力的反對。當時的唐朝狀況可謂是窮困潦倒,剛建國嘛,一個字窮,所以我個人猜測,由於民眾得不到物慾上的滿足,唐太宗再把玄奘這個寶貝送出去,他要翅膀硬了不回來 ,誰來講經說法,來撫平民眾和欺騙民眾呢?那對我大唐來說可救損失大了。

可見唐太宗也是個謹慎之人,但是玄奘可不管他說什麼,心意已決,隻身出塞。這時是公元628年。玄奘出行如果按照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窮遊,不,可能連窮遊都算不上,你以為唐太宗就這麼放過他了嘛?你以為他身邊真有仨徒弟?你以為他是風風光光的騎著白龍馬走的嗎? 唐太宗哪會放過他啊!

這一路的艱辛恐怕只有去《玄奘法師傳》和《大唐西域記》裡去體會和尋找了,小弟沒讀過,自然不知。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玄奘去取經就是為了學習佛法和梵文回來做個翻譯家去翻譯經文的。他去西天取經也不是唐太宗派他去的,也沒有電視上剛一開始唐太宗對玄奘含情脈脈的說“寧念本鄉一捻土,休戀他國萬兩金”的橋段,他可是到處派人追殺玄奘呢,要不我說,是時代造就了玄奘。不過玄奘真是個偉大的人,只有看過了才會體會到。


周不二說


跟恩邀請。妙色蓮花妍來回答:玄奘取經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真實的目的:大的來說,是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小的來說,是追求至臻佛法,解除自己內心的困惑。

這個有大量的史料可以證實,在玄奘本人編寫的《大唐西域記》和他的弟子們寫的《三藏法師傳》裡,都有明確的記載。

這裡妙色蓮花妍想說的是:和上一個回答,講說佛教門派,大小乘之分,有一些不同的意見和補充,是值得思考的:

1、玄奘確實是看到佛法有很多矛盾的地方,這個入了佛門的人都是能夠感覺到的,可是玄奘所找尋到的答案就被大家所認可了嗎?未必。其中如果說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之爭,玄奘認可哪一種呢?當然是大乘。為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2、我們知道,玄奘是非常認可彌勒佛的唯識派理論的,他取的主要是彌勒佛的經。併發願往生兜率天彌勒菩薩身邊,侍奉彌勒菩薩,親身聽取教誨。那麼彌勒菩薩的經又屬於大乘還是小乘呢?

3、玄奘還取回來了一部影響非常大的經,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部經影響非常的巨大,是眾多佛門弟子都認可的一部經書,哪這部經是大乘還是小乘的呢?

4、所謂的上座部和大眾部之分,猶如是保守派和改革派,這裡面的矛盾和衝突,是在所難免的。關於佛教的教義,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就存在。這裡面的情況,可參考妙色蓮花妍的文章。主要是關於《大乘妙法蓮華經》的內容。然而玄奘又是不太認可的,他主要認可彌勒佛的經。

回答一下以上的問題:

1、玄奘為什麼認可大乘?既然跑到了印度,佛教的發源地,可是看到的景象並不讓他滿意,因為教派的分裂更為嚴重。在眾說紛紜中,只有彌勒佛的經,是有定論的,是有體系的,是有一條明確的路可走的。而且彌勒菩薩現在還在講經中,只要你能發願往生兜率天。也就是說,其實這個矛盾,知道玄奘往生,都沒有解決。

2、彌勒佛的經和佛所講的經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佛講經一開始是善巧方便,結緣眾生,所以在後來講《妙法蓮華經》時歸為結緣法,戲論法。然而這些法卻被小乘人當成了經典,拒不接受大乘經典。那麼彌勒佛剛好相反,因為有了釋迦牟尼佛的開宗立派打好了基礎,彌勒菩薩可以直講自己的佛法。

3、觀世音菩薩也是一樣,他的《心經》看似直來直去,可是也是建立在釋迦牟尼佛佛法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是根本就沒有學過佛法的人,看《心經》,你連一句都看不懂。因為《心經》是高度的概括。

4、上座部和大眾部之間的分裂,造成了小乘和大乘之分。其中有人說:“大乘是吸收了一些別的宗教的東西,組合而成的。”這話看似對,其實是錯的。表象是對的,一定會吸收一些對的東西,可是實質上,如果不明白什麼是大乘,就是根本上是錯的。

佛在《大乘妙法蓮華經》上說的非常明白,諸佛出世,就是為了宣說一部《法華經》,前面的種種鋪墊,都是為了引導到這部經當中來。為什麼後來大乘佛法在中國這麼受歡迎,是因為中國本身不具備像印度那樣根深的守舊思想,容易接受正確的觀念。

釋迦牟尼佛在宣說《大乘妙法蓮華經》的時候,還有一些比丘當場離席,給佛難堪,並說要去宣揚真正的佛法。就可以看出,離開佛去宣揚真正的佛法,這是什麼頑固的思想?嚴重和扭曲到了什麼程度?

5、佛說了什麼?為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原來此經最是難解難信,因為《法華經》只說了一句核心話:盡虛空遍法界只有一尊佛,一個人,一個念。信了的人,哪裡還會有大小乘之分?信了這句話,哪裡還會有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觀世音菩薩之分?所有的經典都是《法華經》,《法華經》又是所有的經典,這就不矛盾了。

總結:所有說,玄奘得到的答案,並不能被所有人認可,其實他內心的矛盾看似解決了,其實沒有。他還沒有取到真經。真經就一句話。

要說取經,阿彌託佛可謂是取經第一人,他走遍了所有的無量佛土,向所有無量佛請法,最後得到的結果只有一句:阿彌託佛!阿者空也。彌陀者有也,佛者空有不二也。也就是《法華經》的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時間萬法,無外乎心,就只有這一句而已。懂了這一句,就取得了真經,不用勞苦萬里,不用發願往生,什麼都不用,因為你自己就是一切!就是阿彌陀佛!


妙色蓮華妍


反對其他答案,你們憑什麼能看到唐僧玄奘心裡所想?妄加揣測?我們判斷唐僧玄奘取經的目的,有且只能有一種方法,看真實歷史上玄奘取經做了什麼回來做了什麼,我們只能依據他做了什麼來判斷他的目的,因為我們不會讀心術,

先上結論,玄奘取經,是為了修煉瑜伽!

第一,玄奘取經,他在自己寫的大唐西域記裡面說的清楚,就是為了去取瑜伽論這部經書,

第二,玄奘取經回來以後_創立了中國佛教八大宗之一,瑜伽宗!

第三,學瑜伽論,講瑜伽論,創立瑜伽宗,那你說他去印度取經為的不是瑜伽是什麼?!

唐僧玄奘,一個心中只有瑜伽的男人

補充一下:玄奘大師回國為了好好研究瑜伽教瑜伽,是向朝廷申請加入嵩山少林寺的,少林寺環境那當然更適合他研究瑜伽教導瑜伽,皇帝李世民沒有同意,強迫他回京都寫大唐西域記和翻譯佛經,我國史書和唐太宗實錄有完整記載,當年要是在玄奘要是能留在少林寺,那多美啊!




東北虎男323


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大師不懼艱難前往天竺取經,其中東晉僧人發顯撰寫過《佛國記》一書,這些事蹟讓玄奘法師心生嚮往。另外還有兩個原因促使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第一、當時中原的佛法以小乘為主,大乘佛法的經典很少;第二、佛教經典傳入中國以後,各人對他的理解和翻譯不一樣,在東晉時期甚至出現了“心無義”的異端邪說,玄奘法師是本著追根溯源的態度,前往印度的。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玄奘法師很幸運的在長安遇到了印度僧人波羅頗密多羅,他是印度那爛陀寺戒賢的弟子,能夠記誦大小乘經典10餘萬頌。玄奘得到波羅頗密多羅的指引後,下定決心西行求法。

玄奘求法並不像《西遊記》記述的那樣是李世民公開許可的行為,當是唐朝剛剛建立沒有多久,面對西邊的少數民族的虎視眈眈,大唐只好採取封閉對外官道的策略,玄奘出行是偷渡出關的,在途中歷經各種磨難依舊不改求法初心。

玄奘法師抵達那爛陀寺的時候,年已過百的戒賢大師依舊在此主持寺廟,據說他是故意留壽等待玄奘取法,玄奘在此學習5年之後,又四處遊學,周遊印度10餘國,虛心學習,佛法有成之後,玄奘又回到那爛陀寺向戒賢法師彙報學習情況,受到極大讚揚。

公元642年唐貞觀十六年,印度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行佛學辯論會,邀請玄奘為論主,參加辯論的人有五印十八國王,三千大小乘佛學弟子以及外道兩千人。玄奘在此辯論中大獲全勝,之後戒日王又邀請玄奘參加五年一度,歷時七十五天的大法會,會後玄奘帶著大量的佛教經典返回故國。

當印度各王聽說玄奘要回國的消息後,都千方百計的想要挽留他,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就為他造一百座寺院,就算如此優厚的待遇,依舊沒有動搖玄奘歸國的決心。

他回國後,致力於組建僧團開始翻譯從印度帶回來的真經,這一下總算在中原建立起完備的佛學體系,正本清源,我們最熟悉的《心經》就是當時玄奘法師重新翻譯的版本,之前的《心經》翻譯版本很多,大家都不能理解其深意,到了玄奘法師的時候才將各路學說全部歸為一統,我們今天學佛讀誦的佛經,其實都是玄奘法師那時翻譯的。

您的問題回答完畢,“王庶文講壇”致力於文化領域的創作,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願意去了解、學習和闡述,如果您感興趣,歡迎關注。


王庶文講壇



玄奘取經的真實目的有弘揚佛法答疑解惑,還有著一定的政治使命感和經濟意義。


1 《大唐西域記》記載弘揚佛法,解答心中困惑


在大唐西域記和弟子的三藏法師傳中都寫到,玄奘發現佛法的矛盾之處,有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之爭,玄奘希望能夠弘揚佛法答疑解惑也可以理解。玄奘法師在學習了600卷的《大般若經》後,如何修行?就必須去學習另一部由彌勒菩薩著的《瑜伽師地論》。玄奘取到真經是必然的“果”,為了這個“果”就產生西行千辛萬苦漫漫長路。



2 玄奘取經堪比張騫班超有一定政治使命


如果單從弘揚佛法看,似乎玄奘取經的意義已經足夠大,但在唐朝時期的歷史背景看,唐僧取經還有政治色彩和經濟意義。在封建王朝歷史軌跡中,需要對百姓群眾進行教化,宗教有這樣的意義。同時,從玄奘西天取經,完成大唐西域記的撰寫,又顯現其強烈的政治使命感,記錄個人所見所聞又和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結合起來。




3 大唐西域記撰寫風土地理


如果純粹為了取經學法,歸國首要是翻譯範文佛教經典,他卻開始寫大唐西域記也就是遊記,還是以世俗人的眼光去書寫西域中亞和南亞等國的風俗地理和交通等,究竟玄奘為什麼這樣寫?


可以看看玄奘取經的背景,那個時候唐太宗在積極擴張,始終無法打服西突厥。這時候唐太宗最需要的就是了解突厥西部的地理交通,當時有一部西域圖記作為參考,但還是需要更詳細的地理資料。此時的玄奘卻正好走遍了西突厥的這些國家,包括高昌 焉耆等又來到西突厥的可汗王庭,從天竺沿著崑崙山北麓而行,對西域諸國風土人情道路交通都很熟悉。


這時的玄奘一面弘揚佛法,也有著大格局大視野,對政治利益衝突有了更深的瞭解。這時候唐太宗讓玄奘撰寫西域遊記,並沒有明說為了打擊突厥。玄奘卻很是明白這本書的意義。

於是他從個人和國家民族利益出發,看似寫所見所聞以及風土人情卻帶著自己的政治使命感。並對當時的唐朝瞭解西域有很大的幫助。這樣的遊記和其他遊記相比有大不同。


寫在後面


唐玄奘取經的真實目的,有弘揚佛法,也有了解西域風土人情地理的政治經濟目的。雖然後者在一開始並不是主要目的,但卻實實在在達到了讓唐太宗時期更瞭解西域,制定經國方針的目的。


常年的艱辛跋涉,心中有自己的信念火種,不僅可以獲得最初的夙願,還可能實現更大的影響和人生境界。看看我們日常堅持寫作,也許也是如此吧,堅定信念,認真寫作,會有更大的收穫和境界提升,不僅有術更有道的提升。



怡話人物


除去神話故事。玄奘取真經的目的只有一個。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陸續傳入中國。在達摩祖師之前已經有好多印度和西域的僧人來傳過教。而達摩祖師是傳教士中最深入中國內地,也最傳奇的一個人物。南北朝時期佛教一度達到鼎盛時期。皇帝帶頭信教,幫著建立寺院。後來幾經衰退,到了隋唐,戰爭逐漸停止,國力空前繁盛。佛教也有皇帝牽頭,將是作為國教。然後這時卻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唐代不像現在,有電腦,有手機。雖然印刷術已經處在世界先進水平。但最流行的還是抄書。抄書都是人工抄錄的,時間久了,傳下來的同一本書內容都不一樣,不知哪個是正本。僧界極為苦惱。而信眾更是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佛教的不二信眾唐三藏受不了了。覺得佛教的經典被扭曲的太嚴重了。國內找不到佛經源頭真本。隨發下大願,要前往西天大雷音寺取得真經回來。以正佛宗。好的出家人講究的是發大願,不撒謊,立大志,益眾生。功德最大的就是法佈施。而佛法都在經書之中。所以翻譯經書,追本溯源,這是捨身取義的大功德。要想在佛教界做出點事來,必須得做的常人不做的或者做不了的。那會信佛的太多了,和尚也太多了。競爭很激烈。

還有一點就是唐三藏幹一行,愛一行。他是真的喜歡佛教事業。甘願為了佛教事業奮鬥冒險。

於是三藏前往西天求取真經。

而三藏取經之前,已經有很多和尚前做過和三藏同樣的事情。只不過他們功德不夠圓滿,都犧牲在了前去或回來的路上了。

而這個事情不僅讓三藏做成了。而且回來後他也一刻都沒歇息,一直在翻譯佛經。直到圓寂。

可以說三藏這一生都奉獻給了佛教事業。後世的佛教的興盛離不開三藏的功勞。所以說唐三藏太偉大了。偉大到走了好幾個長征。而且好多時候連個伴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