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在這次疫情中突然不「頹廢」了?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在這次疫情中突然不「頹廢」了?

面對這次的疫情,曾經「幹啥啥不行」的年輕人,變成了最守規矩「怕死第一名」。

無論是積極做好防護老實在家待著,還是在抗疫初期就開始一遍遍宣傳各類知識,說是「怕死」,但知乎君覺得更是一種抗爭。

曾經說起當代年輕人,大家都說自己很「喪」、「頹廢」,動不動就「不想活了」,但是在這次病毒事件中大家卻表現出了「生的渴望」,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化?原因其實很簡單。

頹廢的本質在於,對於無意義感的徹底投降。一旦有意義,有被需要感,任何年齡任何職業都能活得不喪。

知乎網友這麼說道:頹廢的本質在於,對於無意義感的徹底投降。

我在電梯裡經常會看到送餐的工作人員,有一次是節假日,我看到一個十歲左右的男童拿了好多菜自送,衣服穿得破破爛爛的,我覺得他一點也不頹廢、悲觀。但最近一個留美讀博的朋友告訴我他很悲,覺得這輩子很多美好都經歷到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想要自殺。前者雖然很窮,但是他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養家餬口。因此儘管他可能花很多時間在幫家庭分擔上,學習成績也不一定很好,但他可以很有使命感,過得很踏實。後者衣食無憂,但是整天覺得沒有人需要他,沒有人被他需要,這種社會隔離的背後其實是心理隔離。

事實上,現在你別看這些 90 後、00 後頹廢、悲觀得要命,要是真的面臨戰爭了,估計各個都昭和了。為什麼呢?因為有意義。有什麼意義?群體性的意義。

人類會因為缺乏意義而失去動力,這也是很多人上學不好好聽課好好學習的原因。畢竟數學學會加減乘除就行了嘛,為什麼要學微積分?語文學會 5000 個字詞就好了嘛,為什麼要學文言文?假設這種無意義感充斥到生活每個角落,人就廢了,徹底喪了。幹好幹壞一個樣,活著死著一個樣,人怎麼能不頹廢?

所以中產最容易悲觀頹廢,因為有錢維持吃飯穿衣嘛,又有二次元、遊戲,不想生小孩,因為不被誰需要,也不需要誰。之所以這次病毒事件中能表現出「生的渴望」,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它給無數年輕人描繪了一種群體性的必要使命感。

大家看最熱血的群體年輕人,都是生活在什麼年代?日本是昭和,德國是德意志,中國是抗日救亡,美國是珍珠港被襲擊、諾曼底登陸,戰鬥民族是保衛斯大林格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央視出的紀錄片《幼童》,看他們被政府送到國外留學時是如何努力、如何優秀的。不是一個人優秀,是群體性的優秀,甚至有讀書太用功讀死的。

這次病毒事件,其實就是一場國家性的動員。這種動員對於年輕人的主要刺激就在於——覺得自己是有用的,有意義的,不可替代的。

於是,你會看到 90 後的女生戴上口罩和防護服奔赴前線,00 後的男生穿上軍裝維持秩序;你會看到無數年輕人向自己家長科普冠狀病毒的危險性;你還會看到整個微博的熱榜被社會新聞屠榜,愛豆只能見縫插針。

這就是底層的原因。這是因為每一次群體行為之中,並非是「個體的生存欲」在作祟,而是「群體的使命感」讓年輕人體會到了意義。

年輕人的自救行為,其實更多是在保護身邊的人,包括向長輩們宣傳科學知識。事實上這個理論可以適用所有人。一旦有意義,有被需要感,任何年齡任何職業都能活得不頹廢。這真的和錢不錢的關係沒那麼大。比如上海張文宏在演講的時候就說:不是說我們是聖人或是品德多麼高尚,我們就是覺得要幹這個,不幹這個夜裡睡覺都睡不著。在往裡面深究一下,可能就要挖到「社會為什麼不需要那麼多年輕人而讓他們活得很頹廢」了。這個話題,可以去其他地方找到答案,特別是馬克思的幾本著作。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一旦沒有被社會所需要,也就是社會意義上的死亡了。將死未死的人,看起來才頹廢、才悲觀。

你去觀察沉迷於遊戲中的人,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比如他們可以幾天不洗澡,吃泡麵,一天睡很少,其餘時間都在網吧裡打遊戲。比如某地方的大神,工作一天可以玩三天。這種人在社會評價上是喪得不能再頹廢了吧?

但他們在遊戲中又是非常積極的,為了升一級可以重複做很多操作,為了換一個皮膚可以把工資氪進去,為了擊敗敵人可以整天研究技巧和攻略。

比如吃雞去靶場反覆練習,看主播直播等等,簡直勵志無比。說句實話,如果他們能把這股雞血勁頭放在某些工作中,很難不做出點成績出來。

是什麼掩蓋了這種現實和虛擬的差別呢?日本宅文化有個名詞叫「現充」,意思是現實生活充實,遠離二次元和遊戲(也有解釋是現實生活像充值了一樣)。

可見在生活中你如果被需要,存在感強,活得有意義,你就不可能喪。你在生活這個頹廢得不行,但是在遊戲中被需要,存在感強,活得有意義,你就更可能沉迷於遊戲。所以頹廢和生的渴望(雞血 or 熱情)一直都不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