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有人說當代新詩是作者比讀者多,你意下如何?

領袖詩人盧偉宗


你好,我是八風吹,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題目雖是誇張說法,卻說出了新詩的囧況。

新詩因形式自由用詞肆意看起來比舊體好寫,實則不盡然。新詩和舊詩之比,彷彿自由博擊比之拳擊,前者雖手腿腳組合攻擊並用規則少,後者看似規則多尤其是腿腳不許做出攻擊,但步法的靈活度卻是基礎實力所在,因此兩者一樣,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是速度、力量與技擊術的綜合運用水平的較量,要想奪取各種冠軍,兩種技擊手腿腳哪一個都不能有短板。

新舊之論亦可從此說,新詩要想如舊體一般言簡意賅倒不一定能意美境界兩兼顧,但要想寫出新意新美來,同舊體一樣,委實不容易。

因為形式上奔放自由,新詩最初簡直成為了漢語表達的革新先峰,除了胡適大旗,現在仍屬大眾級別的有徐志摩、戴旗舒等等等等十幾人,經過近百年時代變遷,新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因時代風潮幾乎成了當時青年一代的標配,現在所謂的年代流派其實就是當時青年人人讀詩寫詩的現象遺留,由於人人都能扯兩句,導致好作品好詩人好作品傳來傳去能數得過來的仍然就那麼幾十首十幾人,具體就不多舉例了,說幾個耳熟能詳的聊作充數吧,比如舒婷、海子、汪國真等等。

網絡時代的語境下,各種流派詩人滿天飛,如伊沙自稱稱的唯一出路就是口語化,其他純屬自取滅亡。儘量伊沙流的詩有的甚至直白的不堪入目,但不能否認他們一流的詩並沒有丟棄詩的意蘊:精神關懷。

詩的亂像背後,其實既是時代發展必然,又是自媒體的對時代的自我適應。既然人人都有強烈的表達慾望與訴求,畢竟人都會說話,那人人寫詩就不足為奇,所謂作者比讀者多,其實是說沒人關心“面到底朝不朝大海”,“關心糧食和蔬菜”倒更真實一些。

但話又說回來,儘管真實的生活中充滿了鄙俗和不堪,但如果沒有對自己和他人生活與內心詩意的表達,可以說生活就變得徹底不忍卒讀,生命也會變得難以堅持,因此,可以不去讀詩,也可以不用詩去表達,但最好還是在心裡默默的扯上兩句,那是送給自己的愛撫和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