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根柢學問”在何?


“根柢學問”在何?

1920年5月4日,魯迅先生《致宋崇義》信中的一句“無根柢學問,俱是空談”,讓我索思不已。

到底什麼是“根柢學問”呢?我結合閱讀魯迅並加以自己讀書與工作歷程而覺悟,以為三個方面的“根柢”最為緊要:

一是“歷史根柢”。魯迅先生遵從祖父之教自幼閱讀《鑑略》“知道從古至今的大概”,後多讀正史並廣泛涉獵野史,積澱了自己的深厚學問為人根基。我在四十歲以後的工作歷程中日益覺悟歷史的要害,特別是專業史對於職業生涯發展的支撐力作用,可謂一種“微妙的覺醒”,後來“惡補”小學至中學缺失的“歷史課欠債”,更加明確“史學根柢”的至為重要——“論從史出”,不僅僅是史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原則,其實一切學問、工作和人生都應遵循這個基本原則,否則,不就是“忘記經驗與教訓”的作為?所以,無論何人,真正要在人生道路上發展好自己,都應自幼開始,注重中國通史、中國文學史、中國哲學史和自己所學專業史的“歷史根柢”的不斷紮實建築,如此才能真正使自己做成一個鑑往而開來的發展之人。

二是“理論根柢”。作為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文學理論“根柢”何來?我所見之的是,自幼的《山海經》奠基,後來是《嵇康集》《唐宋傳奇集》《古小說鉤沉》研習整理功力,再到日本廚川白村、鶴見祐輔等著作的苦心翻譯,構築了紮實的“理論根柢”,由之也才有了創作的自由和偉大的文學著作。我個人40年的工作經驗與教訓則是: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是很難超越自我而發展出傑出人生的。換言之,人之所以為凡夫俗子,就在於自己沒有超拔的理論支撐。

三是“經典根柢”。魯迅先生自言,“四書五經”是讀得很早很熟的。其《古籍序跋集》更可見其在古籍閱讀上所下的功力,特別是系統鑽研《後漢書》《嵇康集》等。這在今人,除了專業工作者,是為多數人所少有的學問為人作為。坦誠地說,僅僅是讀完教科書的大中小學畢業,不僅知識是單薄的,人生作為也是缺乏重量和重力的。沒有“經典根柢”——“我注六經、六經注我”,何以言談文章而有“引經”的精彩,何以“據典”而說事、做事、成大事?無論古代經典、現代經典還是本專業的經典,個人都應該是必修幾部的。

一個人的“歷史根柢”決定性其“看法”——看得深刻“理論根柢”決定性其“想法”——想得透徹“經典根柢”決定性其“做法”——做得穩健。三者有機結合,構建為一個人三維立體的過硬智慧、素質和能力。如此之人,在為人、做事、處世上,是少有“空談”的。

“根柢學問”在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