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當你們第一次和第二次看完《肖申克的救贖》,感悟有何不同呢?

黑菠蘿侃劇


黑暗孤獨中只有思想

 

真正不滅的希望在哪裡。也許,僅僅只是在我們自己心裡的那一念之善罷了。

當我們心存著仁慈,以平常之心去對待所有對我們公平或者不公平的事情。

不管我們遇到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我們總能泰然處之並且找到通往救贖的天堂之路。


好音樂熱評牆


我應該是第二次看《肖申克的救贖》這個電影了,記得第一次看應該是在大一的時候,知道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十大影片之一,而且排名很靠前,就看了看。現在想想當時看過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角很聰明,意志力很強,最後越獄成功。但是昨天靜下心重新看了一遍,又一次被影片的強悍震撼了,震撼的不是華麗的場面,而是影片從不同的人物刻畫出來不同的角色,從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人性的各個方面的特質。現在從各個主要角色說說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人物安迪

那麼年輕的年齡已經是一個銀行的副總裁,從入獄後幫獄警和典獄長做賬逃過國家稅務,而且是合理的逃稅,身上的才華無疑顯露出來,試想沒有金融方面的專業技能,他能走到那一步不得而知,所以我從他身上看到了我們工作中的所需要的——專業技能。

從安迪入獄後,他自己說他有個業務愛好就是擺弄些石頭,所以向瑞德要了個小錘子說是打造雕刻些小石頭,但從後半部分我們能看出來他的真實目的是為了鑿洞,但是鑿洞是多麼困難的事,但因為他業餘愛好地質學,發現了獄牆的結構一鑿就掉大塊,所以決定鑿洞越獄,在這裡我看到了另外一個點就是——業餘愛好。

縱觀影片前後,安迪的成功你會發現離不開一些人物,好朋友瑞德給他搞的工具,錘子,掛像等,通過自己努力在獄警和典獄長那換來的綠色通道和特殊待遇,及出獄後生活所需要的錢,從新來的湯米那裡得知自己妻子死去真實原因等,從幾個點裡我們看到了——團隊協作。

其實我們從安迪的身上都能看到一個標籤就是——希望,原話為:心懷希望是件好事,也許是最好的事,心懷希望就永遠有希望。記得中間他對瑞德也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就是: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這也是這部影片給我們最大的感觸之一,用我們職場的話就叫——遠景目標。





書單推薦官


一、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贖》時間過去很久了,記得當時最為深刻的感受是:

為安迪含冤入獄,備受囚犯和監獄長的欺負而無奈;

被安迪花了20多年鑿通暗道,最終得到自由的結果震驚;

還為他與獄友瑞德在海邊相聚感動,湛藍的大海,陽光沙灘,二人相擁自由,給人力量。

二、第二次重新看的時候,看懂很多。

1.萬物之中,希望最美。

影片中有很多經典臺詞,尤為喜歡的一句是,《肖申克的救贖》的作者斯蒂芬•金所說的:“萬物之中,希望最美;最美之物,永不凋零。”

影片中主角安迪被指控槍殺妻子和其情人,被判處兩次無期徒刑。

含冤入獄,暗無天日,獄友都說:在肖申克不要抱有任何希望,因為那隻會讓人痛苦。

安迪卻每天夜裡在牆壁上鑿洞,用一張美女海報遮住。

誰也沒料到,20多年後,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他從自己鑿的洞中爬出,穿過漫長的下水道,擺脫了那段黑暗之途,重獲自由。

美國史學家羅伯特曾提出一個羅伯特定律:“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

沒有困難可以打到你自己,除非你一直消息或者倒下去。”

遇到過困境,跌進過谷底,才會對希望二字有所理解。

很喜歡豐子愷說過的一句話:人間的事,只要生機不滅,即使重遭天災人禍,暫被阻抑,終有抬頭的日子。

安迪用自己的行動,成功救贖了自己,也讓幾十年後出獄的瑞德,重新拾起生的希望,沒有像老布一樣,因為出獄後與社會脫節,在恐懼中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心有希望的人,才會激發出生的力量。

2.活在世上,最好有一技之長傍身。

安迪入獄後不久,被“三姐妹”騷擾,多次反抗多次被暴打,看起來處境糟糕透了。

但是不久後轉機來了。他在修繕監獄樓頂時,聽見獄警聊天,其中有一人被交稅的問題困擾,安迪因為之前是一個大銀行家,所以通過自己的專業能力幫獄警解決了這個問題,後來很多人前來找他,包括卑鄙貪婪的監獄長。

安迪就這樣,一步步改變了自己在監獄中的處境,也一步步通過自己的計劃讓貪婪卑鄙的監獄長最終得到該有的懲罰。

因為對地理的瞭解,對石頭的研究,他用了20年的時間,打通暗道,而非獄友口中說的幾百年。

人生在世,福禍難料。任何時候,如果有一技之長傍身,才能幫助自己在萬變中找到應對的辦法,去改變自己的處境。不至於陷入窘迫,被命運裹挾著,成為生活的奴隸。

你對人生付出的努力,所學的知識,培養的能力,都可能是未來幫助你脫離困境的最有利的武器。

3.世上所有牛逼的背後,是別人熬不了的苦逼。

入獄的安迪,看到了同來的囚犯一夜之間被獄警打死,大概是在那一刻,他開始在心裡籌謀著這條救贖之路。面對無期徒刑,沒有讓自己淪陷於所謂的高強體制化。

因為他深知,一個人不能讓自己的心空著。要有所希望,才會有未來。

所以,

他依舊保持著自己喜歡雕刻石頭的愛好,

堅持寫信申請款項,成功在獄中成立起圖書館。

通過自己的方式為獄友們贏來啤酒時,自己坐在屋頂的一邊微笑。

正如他堅持每天黑夜中拿起那把藏在聖經中的鶴嘴鋤。

他用二十年的時間,白天忙忙碌碌,夜晚鑿壁,為自己鑿通了自由之路,自我救贖。

世上所有的牛逼,背後都有你熬不了的苦逼。

置身監獄,唯一能夠證明自己無罪的證人,被滅了口。

眼看人生無望,安迪卻並沒有放棄。選擇自救。

人生就是如此,萬般皆苦,唯人自渡。

你熬過的苦,最後都鋪成了你要到達的路。

你的每一份努力,都會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

影片中有句經典臺詞:要麼忙著生,要麼忙著死。

人的一生,只有努力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才可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否則,只能是遲早按照自己生活的去想。

當遇到人生的瓶頸期,或者人生的低谷期,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徒手鑿出一束光,闢出一條路,不管人生的風暴將自己捲入怎樣的驚濤駭浪,靠自己的力量以主人的身份上岸。

共勉。


木魜石心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講述了銀行家安迪,以謀殺妻子及妻子出軌的男人為罪名被捕進入肖申克監獄。在監獄收穫摯友瑞德。並在得知自己被冤枉卻申訴無門,又遭典獄長威脅的情況下。通過挖通的牆,鑽過下水道逃出監獄。並檢舉了典獄長,最終典獄長自殺身亡。安迪去往太平洋小島。好友瑞德在出獄後找到了他,兩位好友最終相見,開始新的生活~

第一次看這部劇時年紀太小,無法體會其中深刻的含義,只是可惜,安迪這樣有才華的人,同時感覺典獄長太可惡了。再次觀看時敬佩安迪的勇氣,羨慕他的智慧。在這世上屈服於現實的人太多,大都覺得無法改變,也放棄了希望,自暴自棄苟且偷生,等待死亡來臨。而安迪沒有氣餒,開始一系列並“奇怪”的行為,在監獄的圍牆裡行走卻像是在逛公園,因為他愛撿石頭,雕刻小物件,他說人心總有個地方觸碰不到,原來他始終懷抱希望。十九年,所有人都意想不到,安迪已經開始反抗,他所做的一切都有鋪墊,只是等待著時機的到來,就這樣消失了~

電影中讓人困惑的細節在整部電影結束後豁然開朗,所有當時覺得突兀的地方都有了合理的解釋,讓人驚歎安迪的人物形象詮釋的如此豐滿。

其次,劇中那些出獄的人,無法再融入外面的生活環境。體現的淋漓盡致。未知的世界,變化的環境,周遭的人,物都使他們恐懼,而他們也沒有足夠的勇氣重新認識,融入世界。這便是安迪選擇去往太平洋小島的原因,他在救贖自己的同時也救贖了瑞德。

影片很棒,值得第一。





布丁157785420



拔了角的Deer


我來唱唱反調吧。

我第一遍看《肖申克的救贖》的時候,和大家一樣,內心滿滿地震撼,主人公安迪堅守希望、珍惜友情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但是又過了一些年再看第二遍的時候,那種震撼竟然減弱了,反而看到了很多套路,而且這些套路都是好萊塢電影慣用的,下面分四個方面來說說。

  • 人物設定。主人公安迪一上來就蒙冤入獄,這其實是一個常用的編劇技巧,就是開篇就把人物置於弱勢地位或者絕境,以喚起觀眾的同感,增加人物的感染力,同時為人物命運變化製造懸念。隨便舉個例子就很多了,例如《荒野生存》、《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阿甘正傳》,甚至是新晉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等等。上述影片無一不是把角色置身於觀眾難以體會的絕境之中,賦予其觀眾無從感受的經驗,然後慢慢進入劇情。如果大家留心的話,很多電影的人物設定都是這個思路。
  • 人物關係。核心人設確定之後,就要圍繞他設置其他角色。一般來說,有兩類角色是必須要有的,一個是敵人,一個是盟友,這個理論在很多編劇書裡都講過。具體到《肖申克的救贖》這個片子,盟友就是瑞德,而且瑞德是個神通廣大的傢伙,能夠給安迪提供越獄用的所有東西,讓劇情合理化,片尾處的重逢則將主題進一步昇華。另一個盟友是布魯斯,他獲釋之後在監獄外自殺,不但讓觀眾加深了弱勢人物身上的共感,而且推動了劇情,讓安迪更堅定其越獄的決心。如上兩個盟友對劇情和主題都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敵人就是那夥兒虐待安迪的變態獄友,他們加深了觀眾對安迪的同情,並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置身在安迪那裡,以加深影片的感染力;另一個敵人是監獄長,他充當著最後通關要打的大boss角色,是所有懸疑冒險類電影都必須要有的。如上人物關係設置基本是所有電影都共通的,《肖申克的救贖》也沒有例外。
  • 故事節奏。影片的節奏也很符合商業片風格。情節線跳躍自然流暢。例如安迪剛入獄就遇到變態獄友,然後變態獄友被打殘,然後出現了能夠幫自己洗清罪責的小夥子,然後小夥子被獄長謀殺,然後布魯斯出獄自殺,然後安迪堅定越獄……影片劇情張弛有度,時刻牽動著觀眾,顯示出極強的情節掌控力。
  • 主題思想。影片主題思想雖然能夠通過劇情給予觀眾極強的震撼,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口號,而且很多其他商業電影都有類似的主題傾向,就連《變形金剛》、《復仇者聯盟》等爆米花電影也有相似的主題。

綜述,《肖申克的救贖》原著故事作者斯蒂芬·金本來就是個商業作家,所以,改編而成的這部電影也只不過一個成熟的商業片罷了。


偷換流年


《肖申克的救贖》看了不下於5遍,就像看大話西遊一樣看很多遍,看的次數越多越能感悟很多,少年不知此中意,再看已是意中人。

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贖,最直接感悟就是監獄的可怕,老實規矩做人,不能盲目做事。最後被冤枉入獄,但憑藉自己卓越能力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從而使自己越獄成功換個身份用監獄長的錢過新的生活。

再看一遍,突然發現監獄不是讓人害怕地方,雖然可怕,但是裡面每一個人都不會帶著偽善的面具跟你交流,喜歡你就是喜歡你,不喜歡就找茬或不跟你交集。

不得不提裡面的監獄長和獄警隊長目的明確,監獄長對主角好,是想讓主角幫他管理自己所賄賂漏稅的錢,主角不做就會軟硬兼施。獄警隊長雖然沒有監獄長有錢,但是為了少納稅,主角利用法律漏洞鑽空子幫他少納稅多拿錢,主角一次不幫就得捱打。後來主角就幫他們偷稅漏稅,獲取他們的信任,讓自己可以實施自己的計劃越獄。

能讓人害怕的是刑滿釋放無所適從的心,這不影片裡就特別介紹一個人老圖書館長,身強力壯進去白髮鬢鬢的出來,政府發配工作超市裝袋子,上廁所打報告,這讓主管不自在,監獄裡習慣了忘了如何在社會從新生活,感到周圍人異樣不自在,老館長最後選擇自殺逃避。這是也刺激主角他不想這輩子在監獄。

總的來說,社會是有制度的是有法律的是有道德的,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正義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一個習慣的養成,想改變真的很難。從小培養好的習慣真的可以受益終生。

一個人自律很重要,知識讓自己擁有更多的選擇。






一起看貓頭鷹


《肖申克的救贖》作為一部位居在豆瓣等著名影評網站的榜單前位的電影,具有著它獨特的電影地位。它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肖申克從無辜入獄到最後自我救贖的故事。然而在這裡我想說的並不是肖申克,而是一位在影片中佔據不到十分鐘的一個小人物,那位走出監獄上吊自殺的老人—— 老布。

你無法想象一位在監獄裡生活了幾十年有著他的朋友,管理著圖書館,大家尊重他,他有著自己的身份的老人走出監獄後的茫然無措。出獄後他在超市中當著收銀員,被人嫌棄,無法適應這改變後的社會規則。最終他走向自我的解脫,在上吊的門欄上留下了“brook was here”,他想讓大家記得他來過。瑞德說:“他只不過是被體制化了,在這兒,他是個有地位的人,一個有教養的人,到了外面,他什麼都不是。但我得告訴你,這些圍牆很奇怪,剛來的時候,你會恨它,慢慢你就會習慣它,日子久了,你會發現你離不開它,那就是被體制化了。”然而在監獄中不止老布一人不想離開監獄,有的甚至傷害同類為了繼續留在監獄裡。在監獄中的每一個人都試著去尋求生存法則,然後逐漸去適應它,當他們處於這個叢林中生活下去,最終他們被同化了,這就是體制。就像大自然的物競天擇般,適應了體制生活你就生存,脫離了體制你就失去了自我,被淘汰。在同一年有著許多同類型的電影,《阿甘正傳》就是其中的一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理論一直延續到至今。當今大火的996的工作制,9點上班,9點下班,一週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無疑壓迫著當代想出頭的年輕人,不付出超越別人的時間和努力,怎麼成功?你不努力,你就不會成功,你拼勁全力,你可能會成功。這是成功法則,而作為員工似乎已經默認了這個理論,於是犧牲自己時間,無償加班,消耗自己。適者生存,為了生活,我們在體制規則裡默默承受,不敢懷疑,抱怨也不會過明天。  

或許,我們應該開始反抗?還是選擇繼續原來生活?

關於體制化的心理解讀:心理學中有一個社會化的概念,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範、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徵,適應社會並積極作用於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個人成長就是一個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程,也就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所在環境會對我們規範相應的行為和思想。但是因為某種原因,比如移民、比如入獄,人們需要再社會化,就是重新學習相應的規範——老布從在正常生活中的狀態再社會化到適應監獄,從恨、習慣到依賴的過程就是再社會化的過程,然而當年邁的老布走出監獄需要再一次再社會化的時候,他有恨卻沒有習慣,由於無法融入高牆外的世界才最終選擇了自殺。

習慣是個很可怕的東西,現在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如何能做到不斷適應社會,不與時代脫節,乃吾輩之責!

其實每一次看懂的都不一樣,至於怎麼個不一樣,各自觀看後自然會懂,其意無法言語。好了,喝過雞湯,我們就去奮鬥吧,該適應就適應,該突破就突破!





帥羊羊


光明不滅,昊天永存

第一次看,是在上大學的時候看的,那會剛上大二,剛剛喜提人生中最貴的一份電子產品__筆記本電腦。於是迫不及待上網搜索好看的電影,便有幸看到了《肖申克的救贖》。

第一次看,基本就是故事情節。不得不說,它設計的很精彩,主人公安迪以及獄中好友瑞德的那種純粹的友誼,電影都刻畫的細具人心。

最喜歡的情節便是安迪藉助雷電鑿開下水道逃生那一段了,簡直就是匪夷所思。內心深處那強烈逃出生天的渴望由來已久。總會見到光明的那一天,因為光明不滅,昊天永存。

第二次看 你拿詩和遠方和苟且鬥,你永遠鬥不贏的。因為苟且有一萬種需求,一萬種痛苦,而詩和遠方只有一種快樂。

安迪從一開始,就沒有想到過要在這周遭混黑的監獄裡苟且偷生。他要做的就是要和這群人鬥下去,不嘗試,怎麼又會知道自己不可以呢。

非常幸運的安迪的智商非常高,並且他自身也有一技之長,這是他和監獄長為代表的群人所鬥爭的資本和驕傲。內心足夠堅定,不要痛苦的活在這裡,外面的世界才是屬於安迪。鑿開下水道逃出生天打破監獄牢籠的安迪才是真正的自我,才是有詩和遠方的安迪。

當然自己出去了,我不能忘掉自己的好友瑞德,也要拉他一把。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認為這裡就不是單單的我們再說安迪和瑞德之間那純粹的友誼了。我們更要談談“佛心”。也就是善心。安迪是有這樣的“佛心”的,也正是基於這樣的一種“佛心”才會有後面我們看到的瑞德。

很精彩的一部電影,生和滅就在一念之間。你若盛開,萬花聚來。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不要輕易放棄,嘗試去努力,去博一下,萬一就成了呢,對不對。所以,相信自己,你可以的。加油💪









南宮樸邪


《肖恩克的救贖》這部片子讓我看了好幾遍,百看不厭,說一下我對這個片子的感悟。

1.信念。安迪進監獄或許對他而言真的是一件很崩潰的事情,因為他與妻子和情夫的死一點關係也沒有。再後來以及被同性戀人欺壓。但他始終秉承心中的信念,不管是開始建造圖書館,還是為典獄長做假賬,他有他心中的原則與目標,難得的是身處監獄,經歷過那麼多苦難還能保持這顆初心而不被人性所消磨。

2.自由。最初安迪嚮往自由可以從他請“同事”們喝啤酒那裡看出來,他靠在牆上露出的微笑,瑞德說這是難以言喻的微笑,陽光灑在安迪和他們的臉上,他們好像是一個自由人,不被管轄和約束,彷彿在裝修自己的房頂。第二個就是他越獄,人性真的太可怕了,如此渴望自由的他,最後一點希望被典獄長所磨滅。他開槍打死了唯一的證人,是因為他害怕安迪出去後揭發他做假賬的行為。所以安迪選擇逃跑,在他眼裡是多麼美好,一個沒有記憶的地方,他想重新來過。爬過骯髒惡臭的下水道,這真的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不過經歷過那麼多的磨難,或許這對安迪算不上什麼,但最震撼的是他逃出來後對著天空,盡情的陶醉,享受自由的沐浴與洗禮。

3.體制化。為什麼布魯克斯在聽到自己要被假釋時如此絕望,以至於他甚至想殺人來繼續待在監獄裡,如果換做剛入獄不久的新人或許開心的跳腳。在監獄裡呆了五十年的他,早已經習慣了監獄的生活,在監獄裡,他是一個圖書管理員,一個賣書人,他認識大家,大家也尊敬他,他擁有存在感,而出去社會,他只是一個有前科的罪犯。所以他選擇上吊死亡,不奇怪,正如瑞德所說“恐懼讓你淪為囚犯,希望讓你重獲自由。”布魯克斯太恐懼了,一個以前尿尿都要打報告的人,怎麼適應這個社會,他之於社會彷彿是一個初生的嬰兒,畏首畏尾。體制化很典型的例子除了監獄就是學校,日復一日的學習,晚自習,同步的作息,只是相對來說比較輕微一點。

4.知識改變命運。安迪逃獄成功畢竟只是個例,因為他掌握著知識,他是少數的高學歷的人,他可以利用他所學的知識換的啤酒,換的監獄裡較好的待遇,換得圖書館管理員的職位,他還幫助了很多囚犯取得高中學歷,他會做賬,精通專業知識才能一舉扳倒典獄長。他熱愛地質學,所以能打通隧道,逃跑出去。他能在逃跑後給自己製造身份證件從而生存下去。知識太重要了,所以學習是終身的事情,他可能在不經意的地方幫到你很多,總之學習!沒錯!看了這個片子突然很喜歡我的專業,可以做賬是多麼酷啊!

5.堅持。一個小錘子,瑞德以為要六百年才能打通的,安迪用了幾十年就成功了。他能堅持承受這些苦難也是很難能可貴的了。還有他堅持自己的愛好,雕刻,這是他百無聊賴的生活中的小點綴。6.友誼。只要真心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安迪和瑞德的友誼真的太可貴了,最後他們相見擁抱的那幕非常感動。關鍵是好朋友的嚮導作用,在彼此絕望的時候能夠拉對方一把,後來的瑞德也沒有像布魯克斯一樣死去,完全得益於安迪。這就是大概我能get到比較大的幾個點了,總之紀念這個片子沒白看,外國片看的本來也不多比較感人的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和肖申克的救贖,全篇貫徹的點就是希望與自由。

如果您覺得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可以幫我點個贊,關注我哦,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