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活在這個世界你才知道有多美好,“華晨宇視界”後記

在我們這個西北邊陲的小城市,由於在城市邊緣,信號不好,住的樓層低,有時想聽聽立體聲廣播也成了一個美好的奢望。

於是有時有機會在市裡。閒暇時趕緊拿出收音機,聽交通廣播,聽音樂臺成了一個嗜好。

因為好多音樂,好多好聽的歌曲都是主持人精選過的,比自己在家瞎搗鼓省事多了。

在某個冬季,來到了海南。

每晚睡覺前都要打開收音機,聽著音樂就進入了夢鄉。

突然有一天,已是午夜時分,睡夢中被一陣美妙的音樂聲音驚醒,那是一種什麼聲音呀,太美妙了,從來沒有聽到過。

那震撼的和聲,獨特的嗓音,奇美的伴奏,聽完一曲,已淚滿衣襟。

一晚再也睡不著了。

後面知道了那個歌者,名字叫朴樹,那晚聽到的歌曲名字叫《生如夏花》。

於是就一直比較關注朴樹,聽他的新作,關注他的一些生活花絮。

網上的信息有時說的也挺有意思,說他"是個孤獨的人",一天把自己關在家裡,"閉門造車"。

沒錢花了,就出來"透透氣"。

個人認為,這個人確實比較有才氣,作品產量很少,有些一旦問世,必是精品,極品。

是歌壇的一股清流,渾身上下透著一種傲骨。

實際上不管搞什麼文藝創作,經典作品都有自己的影子,換句話說,是在寫自己。

比如路遙的那篇長篇鉅著,寫完後費盡了最後氣力。

這也是一種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一種形式吧,不是那種"牆頭草"。

因為是真實感受,所以很快能被人接受。

朴樹的《那些花兒》《生如夏花》,實際上也是寫的自己和那些"花花草草"畢業後各走他鄉,重逢又離合的不捨和無奈。

也許還夾雜著自己巨大的感情投入。

透過《平凡之路》,我們也彷彿看到了他自己由沉淪到奮起,找到了自我的艱辛過程。

前兩天沒事幹,有個視頻題目說某個人的改編《平凡之路》超過原作。

點擊進去,這一看不得了,一下不可收。

這可能就是網上傳說的所謂一下就掉進了"坑裡"吧。

一般說來,最經典的名著最難改編。

因為已經到頂峰了。改的再好,一般人還是接受原作。

改的差強人意,馬上網上引來一片罵聲。一般人不會冒此風險。

華晨宇的改編把人一下帶入了另一個境界。

他的改編好多被放慢了節奏,對演唱者是個巨大的考驗。

他的改編,有好多地方是顛覆性的,是站在巨人之上的又一次創作。

《平凡之路》被放慢了節奏,當加入的和聲突然響起,演唱者雙手高高舉起時,一下調動起了觀眾的情緒,可能很多觀眾和我一樣,淚水會一下奪眶而出。

怪不得一個德國老爺爺看後說道,要向德國觀眾推薦,同享歌曲的美妙。

"天堂"的改編也是被放慢了節奏,可以說被動了大手術。

原著裡的"呼天搶地"被改變得很寧靜。

配上演唱者的天籟自然發聲,優美的表演動作,給人一種自然生動神奇之美。

看到幾個外國視頻,外國人看完後,都在說一個詞,My god!My god!

《孩子》改動不大,最大的變化可能就在最後的和聲處理上,疑為天人之作。

三首大作來回看,來回聽。

自己承認是個淚點比較低的人,那一天,淚水無數次打溼了眼眶。

六七歲時就缺少了父母的照顧,晚上手抱玩具作為保衛自己的武器。

躺在被窩裡,瑟瑟發抖。

直到有一天,電視裡突然傳來的美妙音響一下被打動,從此音樂之門被打開,漸漸也發現了自己的音樂天賦。

華晨宇的世界無疑是孤獨的。

從小就開始學習樂理知識,練習器樂,面對牆壁來回練習單調的曲目。

直到成名後,還在為自己的一個創作,把自己關在屋裡不知道多少天。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國家的科學家為了航天事業,在實驗室,在航天場,沒有家人的陪伴,孤獨且快樂著。

還有許多科學家為了早日能研製出疫苗,抗擊疫情,正加班加點,夜以繼日地工作。

還有各行各業為國努力的人們,忍受著寂寞,響應國家的號召,少出門,少聚集也是對國家做出的最大貢獻。

特別是奮鬥在一線的防疫、抗疫的醫務工作者,面對有可能的死亡,好多人毅然拋下可愛孤獨的孩子,需要等待照顧的孤寡老人,大疫當前,奮勇前行。

網上有人說華晨宇的歌看似複雜多變,實際上不外乎"幾部曲"。

吟唱、突然鬼叫、rap、鬼叫、切回吟唱"。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實際上太低估了藝術家的創造能力。 我們知道,任何建築都會由沙石、玻璃、鋼鐵、水泥組成 。 但我們看到的建築很多都是不一樣的,因為設計師會根據開發商的要求、土地面積、當地地質條件、地理位置等等去設計。

同樣道理,編曲者會根據歌詞表達的意境,歌者自身的條件等等去編排設計。

所以我們聽到的歌絕大部分是完全不一樣的。

華晨宇的歌曲裡面被設計了很多元素,美聲、流行、搖滾、布魯斯、戲曲,情景劇、甚至花腔女高音也被植入其中。

在好多歌曲中間也加入了大段的RAP。

昨天看了"歌手",突然發現一首"不插電"的歌曲裡面竟有美國鄉村音樂的影子。

在美國田納西州,那個叫做納什維爾的地方,許多遊人遊覽完帕特農神廟,又參觀了被稱為"南方哈佛"的範德堡大學。 最後,必然會走進市中心,去探尋那個被稱為鄉村音樂的發源地,那個被播放了幾十年神秘的音樂電臺。

在美國孟菲斯,有個名字叫普萊斯利的白人歌手,將美國鄉村音樂與布魯斯結合起來,創作了第一首搖滾歌曲,因此,孟菲斯被稱為"搖滾的故鄉"。

根植於中國文化,裡面又夾雜了很多搖滾等外國人喜聞樂見的元素,這幾年華晨宇在國外網站混的風生水起,有的點擊量超過幾千萬。

看了很多國外視頻,有的人看完後一直在說amazing 、 Very very very well。

在翻看華晨宇的視頻中,有一幕印象深刻。

在準備發聲時特別聲明,準備要出"怪聲了",實際上就是給人一個準備,別給"嚇壞了"。

在發聲的過程中,被導師無情打斷。要知道,孕育好的感情突然中斷,也許再也找不回那一刻的感覺。 孤獨的孩子,比較怪異的小孩,也許後面隱藏著巨大的能量。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發現,我們的孩子是孤獨的,有些地方很怪異,有些想法太出人意料。

那麼,請讓他"她"們大膽地講出來,我們需要做的也許就是靜靜地傾聽。 傾聽也許就是對他"她"們的最大呵護。

尤其是我們的孩子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我們的耐心傾聽也許改變了孩子的一生。

在一檔電視節目中,有看到一箇中年婦女,小孩要出國留學,婦女開始反對,最後同意留學,前提是學費,所有費用要自己掙。她還美其名曰,置之死地而後生。

看完後太吃驚了,那個孩子還是個女的。

如果外國人這樣做,沒啥感受,因為那就是他們的"所謂文化"。 要知道,那要承擔多大的壓力呀。

我認識的樓後的一家也有類似情況,但那家為了小孩出國,把唯一的房產變賣,自己借住親戚家,把小孩送去了澳洲。

我佩服和感謝這樣的母親和父親,因為這樣做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 不論小孩的結局如何,馬雲不是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我們對待那些"孤獨"的孩子,他"她"們需要的也許不是太多的玩具,好看的衣裳,太多好吃的美食,可能需要的是一聲溫暖的問候,和太多不一樣的陪伴。

比如晚上時刻陪著做作業的父母,覺得是一輩子最驕傲的事,實際上那就不叫不一樣的陪伴。

也許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是"指引"的一種方向。

有一次打羽毛球,碰上了一個熟人,寒暄過後,知道對方是高手後很高興,自己是初級,要求對方跟自己打一場。

不想對方一口回絕。

當時不理解,事後很感謝對方。

在工作中,我們有時也發現,單位有怪異想法的人,比較有才的人,慢慢就會跟人疏遠,最後變成了孤家寡人。

慢慢明白了,這樣的人實際是對你的最大尊重,如果你的思想跟他有很大的出入,探討問題就容易發生衝突,不是弄得尷尬,就是傷和氣。

除非你是一張白紙,由他畫,由他寫,還要弓下你的身段,丟掉你的一切,去虛心學習。

這也就解釋了像華晨宇這樣的孩子,有思想,敢作為,有各種怪異的想法,做出的歌曲也很異類,好多人不接受的現狀。

更為可怕的事,這類的小孩包括很多成人,由於長期孤傲,不被人理解,會患上憂鬱症。

憂鬱症有多可怕,華晨宇有個歌詞裡這樣寫道,想過離開,以這種方式存在,是因為那些旁白,那些姿態,那些傷害。

在我們那個剛出現流行歌曲的年代,我們為了一首鄧麗君的歌曲,到處找她的磁帶。

一旦找到了,趕緊提著錄音機到處亂竄,倒帶子複製。

鄧麗君給我們那一代人從心靈深處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也許那時我們就是一群比較老的追星族吧。

網上曾經有過許多報道,甘肅的一個女追星人,為了看劉德華演唱會,散盡家財,把父親也逼得跳了海。

有些人說華晨宇的歌不僅要聽,而且要看。 他的歌在各種優美自然的動作下,在音樂的配合下,有時呢喃低語,有時高音撼動天地。

有時運用氣聲,有時又有各種怪聲裡夾雜著鼻音。

他的發聲自有個人的天賦,是天生的,有些人即使練一輩子,也不會發出那樣的聲響。

他的歌曲裡運用的和聲也是我聽到的最美的,技術最到位,最能打動人的。

實際上最厲害的還是他的假聲,低吟淺唱,有恩雅那樣空靈的迴響。

最佩服的是他有一首歌,全程或是假聲或是類似假聲的聲音,讓人痴迷,讓人陶醉。

他的歌唱風格,正是白居易《琵琶行》裡的那句"小玄竊竊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真實寫照。

最難得的是他的每一首歌,都是用心在唱,用心靈與人溝通,用生命在唱歌。

難怪有個巴西的聲樂老師在看了他的演唱後,不無擔心地說,小心喉嚨出問題。

最讓我敬佩的是,有一首歌,唱到哽咽,滿眼淚水。 一般情況,可能感覺唱不下去了,唱砸了。

沒想到,下一秒鐘,一下子像迸發的火山,唱出了最高音。 太意外了。情感投入太巨大了。

我們需要像華晨宇這樣的歌唱家,像他這樣的表演歌唱才華,是我們地球人,全人類的財富。

我們不要那種幾乎病態的追星族。

我們有時需要做的也許就是靜靜地打開電視,打開收音機,讓我們即刻聽到那世界最美妙的聲音,給我們自己再來一次感動。

當今全世界的有識之士都在一帶一路的倡導下,實現著各自國家的夢想。

我們的文化要先行。文化是個最好的溝通橋樑。音樂無國界,文化無國界。

我們需要航天的科學家,也需要解開我們生命密碼的生物、醫務工作者。

我們也需要像華晨宇這樣的文化使者。

請勇敢地給予這樣的人以藝術家的稱號吧!

儘管他們看上去還如此年輕,像我們自己那可愛的孩子。

在藍色的蒼穹之下,整個地球正遭受著史無前例的疫情煎熬。

青山依舊,江河奔流,萬物生長。

籠罩在我們頭上的霧霾即將散去。

好想愛這個世界呀,活在這個世界是那麼的美好。

孤獨的孩子,孤獨的世界,正在遭受疫情折磨的人們,以及和各種病魔勇敢戰鬥的人們,只要勇敢、堅強活下來,世界多美好。

讓我們一起傾聽這個世界最美好的聲音!

(此文敬獻給一線的防疫、抗疫醫務工作者們,以及為所有抗疫做出努力、貢獻的人們)重大聲明,本文為作者手機幾天一字一句碼成,為了寫好開頭,打動讀者,就醞釀了好幾天,直到找到感覺。請珍惜作者的勞動。華晨宇本身就是個爭議人物,不喜勿噴,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