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離開新會種植,還叫新會柑嗎?

新會柑,又稱大紅柑,學名茶枝柑,皮肉兼用、藥食同源是新會柑的最大的特色,她是新會柑農在700餘年的漫長種植歷史中,從芸香科柑橘屬大紅柑中篩選出來的優秀品種——大種油身來種柑制皮,成為名揚四海的新會陳皮。

離開新會種植,還叫新會柑嗎?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的會城、三江、大澤、司前、雙水、羅坑、崖門、古井、沙堆、睦洲、大鰲、銀湖灣十二個街道辦、鎮、管委會。

離開了以上產區,新會柑和新會陳皮還“新會”嗎?小編說了不算,以下是轉載自新會質監官方微信公眾號的內容,請仔細閱讀,正確合理地使用新會柑和新會陳皮的國家地理標誌,共同保護正宗新會柑和新會陳皮。

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新會柑、新會陳皮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為有效保護我國的地理標誌產品,規範地理標誌產品名稱和專用標誌的使用,保證地理標誌產品的質量和特色,國家質檢總局於2005年發佈了《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其中對專用標誌的使用有以下明確規定:

一、會城

會城街道辦是新會區的中心市區,歷代為新會縣縣治,曾為岡州州治,一直是新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通信和貿易中心。

會城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銀洲湖畔,北枕圭峰山,南望銀洲湖,瀕臨南海。會城是一座千年古城,歷史文化積澱濃厚,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曾孕育出著名學者張撝、黎貞、陳獻章、梁啟超,地窪學說創始人陳國達,嶺南古琴派創始人黃景星等名人。

主要種植區有梅江、東甲、天馬、大洞、茶坑、天祿、仁義等。

離開新會種植,還叫新會柑嗎?

二、大澤鎮

大澤鎮位於新會區中西部,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長年溫和溼潤,無霜期長(氣候)。

三、司前鎮

司前鎮位於新會區西部,南瀕潭江,為廣東省270箇中心鎮之一。司前鎮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當時的新會縣司前鎮河村一帶置平夷縣,屬交州南海郡,也是今新會縣地置縣的開始。

四、沙堆鎮

沙堆鎮位於新會區的東南部,銀洲湖的東側,境內河網密集、物產豐饒,向來有著“魚米之鄉”的美譽

離開新會種植,還叫新會柑嗎?

五、古井鎮

古井鎮位於新會區南端,靠近銀洲湖出海口,銀洲湖深水航道貫通全境。

六、三江鎮

三江鎮位於新會區東北部,西南瀕臨銀洲湖,有江門河道、虎坑河道貫通全境。

七、崖門鎮

崖門鎮位於新會區西南部,地處珠江水系崖門出海口,湖岸線長26公里,有大中小型水庫17座。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優質水果和海洋水產品生產基地。

八、雙水鎮

雙水鎮位於新會區西南部,西部有古兜山綿亙,屬丘陵山區,最高峰鍋蓋尖676米,北部、東部屬潭江下游沖積平原。一年四季明顯,氣候溫和,熱量充足。

九、羅坑鎮

羅坑鎮位於新會區西部,潭江下游,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明顯,氣候溫和。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同時擁有3座著名的寺廟:桂林寺、道北寺和雲峰寺。

十、大鰲鎮

大鰲鎮位於新會區東南部邊緣,地處西江下游磨刀門水道沖積而成的一個江心島(大鰲島和大嶼島)。屬於低沙田地區,全境無山,一覽平原,河網交錯,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四面環水。

十一、睦洲鎮

睦洲鎮位於新會區東部,鎮內北部是平原,其他為半丘陵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境內河網縱橫交錯,土地肥沃,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無霜期長。

十二、銀湖灣溼地公園

銀湖灣溼地公園是新會原來的圍墾區,位於銀洲湖出海口西側,北靠古兜山脈,南臨南海,保存了完美的溼地原生態環境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融江、海、湖、田、山、水於一身,形成了珠三角難得的一塊黃金寶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