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2020年茶葉資源渠道如何對接?

me耳朵


渠道有很多種了!你們想對接什麼渠道取決於你擁有什麼資源?!

茶葉渠道分:傳統市場渠道,比如專業批發市場,各大城市或產茶區小縣城目前來說都建設有茶葉市場!芳村茶市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專業批發市場,商家雲集,各種茶類、茶器齊全,成行成市,頗具規模,機會很多,但競爭激烈!保守估計佔據茶葉流通領域6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很多有產地資源想對接的渠道!

其次是零售渠道,這個就有太多細分了!這個取於你的定位!

布衣君想特別說的是:互聯網渠道,不管是網紅帶貨還是社群經濟,伴隨互聯網購物的發展,體驗更加豐富、物流快遞更加便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互聯網購買茶葉!

更多茶葉相關知識,關注:布衣遇上茶


布衣遇上茶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中國人自古以來有喝茶的好習慣,春天來了,都到自家山上採摘鮮葉,回家去青炒製成綠茶,自家山上的茶加上自己動手做的,當然放心了,味道反而退居其次。隨著種茶製茶的工業化,原始做茶的不多了,由於做茶技術的發展,先進設備的使用,茶的品質更加有保障,口感更加穩定。但是,每個做茶人對新技術的理解及應用不同,導致每個廠家做出來的茶口感肯定不一樣,在我們安化黑茶的茯磚茶裡表現特別突出,百家茶百個味,其中味道不錯的只有少數,所以茶葉資源渠道廠家的選擇很重要。

第二個茶葉資源渠道選擇自然是原料的產地、時間了。高山茶比田間茶好太多了,好茶必須山上的,山上茶內含物豐富,由於山上氣溫較低,茶的生長週期較長,產量低很多,但吸收土壤,空氣中的養份肯定就更多。山上茶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氣溫較低,冬天可以殺死部分害蟲,來年茶園根本不用噴灑農藥,不擔心農藥殘留。每年各時間段的茶品質差異很大,春茶當然最好,其根本原因還是跟高山茶為什麼好的原因一樣一樣的。

所以我不認同現在茶葉同質化嚴重,從表相的價格來看同質化嚴重,但從品質來分析,茶根本沒有同質化一說,就上述的做茶工藝技術影響的口感就千變萬化了,加上產地山頭及採摘時間等更沒有同質化,同一個人做的同一批茶都難做到同等品質。可想而知,茶葉資源渠道的挖掘不是件簡單的事,但是很重要的事,還是從我說的上述兩點找渠道吧,批發也好,各人喝的茶也好,都遵循這兩點。


茶出芙蓉


茶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同質化嚴重,產品之間沒有差異化優勢,在同質化競爭的條件下,血拼價格或價格欺詐,成了茶行業的兩大戰場。特別是這幾年湧顯出的摡念茶、文化茶、功能茶等,對市場的傷害還是大的,消費者喝過之後沒有達到預期,也就漸漸的失去信任。其實年年歲歲花相似,渠道是永恆的,萬變不離其宗。

而消費者期待最迫切的就是改變,而改變的這個源頭是在茶田。希望更多的人把更多的精力用到田間,這種改變才是根本的。農業工業化帶來的傷害不止是一代人的健康,而是長久的。許多六十歲以上的農村人說起茶就充滿懷念,回念那種曾經縈繞心頭的滋味。那時的茶沒有化肥農藥可用,用的都是綠肥,茶樹邊長滿青草,草叢裡跑著螞蚱,也沒有那麼多的小綠葉蟬。當時的茶樹是叢栽的,沒現在在這麼密。現在一畝地種五六千棵茶苗,甚至更多,你可以想象一下,這個密度茶樹的個體會長好嗎?沒有好的個體,哪來好的群體,沒有好的群體,哪來好的茶葉?


九龍玉春


在今年疫情還比較複雜的情況下,原生態茶葉的採摘面臨著多方面考驗。渠道也就比往年複雜的多,很多人今年都在問我今年的茶業行情如何,說實話,很難評估。茶葉的生長與生產是有期限的,採摘成了重頭戲,是與人直接關係的,疫情期間,採摘工人的引進成了問題,單憑地方之力是不行的。所以目前情況下茶行業的情景是不容樂觀的。


人茶共浴


2020年茶葉資源渠道對接好多都是在玩直播上對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