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黃帝內經》中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血才是生命的根本,其他的東西都是圍繞著氣血而運行的。


氣是什麼


從中醫學上講,氣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既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具體物質,又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總稱。這裡的“氣”都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有的人受了重傷,旁人會探一探他的鼻息,如果“沒氣了”,就表明這個人沒有生命了。常言道:“人活一口氣”,也常形容人活著為了“爭一口氣”,這些都是我們要講的“氣”。


氣的來源很多,有來源於父母的先天之精氣、來自飲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氣和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通過肺、脾、胃、腎等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而生成。氣在人體內是不斷運動的,不斷出入、升降於各個臟腑、孔竅之間。人體所需的精微物質需要通過氣的運動傳輸到身體各個部位;人體新陳代謝之後形成的廢物、水液等變成汗、尿、便等排出體外,這一過程也依賴於氣的作用。


氣的不足稱為氣虛,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於調養,或久病耗損所致。氣不足則其推動、營養、防禦等功能減弱。


血是什麼


血,即血液,是循行於脈管中的富含營養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血主於心,藏於肝,統於脾,佈於肺,根於腎,有規律地循行脈管之中,營運不息,充分發揮灌溉一身的生理效應。我們攝入的營養物質都依賴於血液運輸到身體各個部位,所以脂肪、肌肉等的形成都依賴於血的灌溉與濡養作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長得白白胖胖的,就證明這類人的飲食質量很好,血液中的營養物質非常豐富。


血虛又稱血液不足。造成血虛的原因有生化乏源、失血過多、久病耗損等。


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


氣和血是人體內的兩大類基本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處於很重要的地位。兩者都來源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腎中精氣。氣和血一陰一陽,氣無形而動,屬陽;血有形而靜,屬陰。氣有溫煦推動的作用,血有營養滋潤的作用。氣是人體的動力,血是這個動力的源泉,二者關係密切,不可須臾相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


中醫有“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之說,氣與血一向是焦不離孟的關係。血若無氣的統率和推動,就無法到達身體需要的地方;氣若無血作為基礎,氣就變成了身體裡的邪火。氣虛,人就會疲乏無力、氣短懶言、食慾不振、頭暈目眩、面色蒼白;血虛,人就會心悸失眠、形體消瘦、皮膚乾燥、面色萎黃。


氣血兩虛是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氣血兩虛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化生障礙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


中醫治病需“求之根本”,就是要尋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並針對其根本原因進行治療,這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之一。氣虛補氣、血虛補血,即是氣血虧虛時的主要治療原則。


如何 “補”呢?補法又稱為補益法,是運用具有補養作用的方藥,以益氣強筋、補精益血,消除虛弱症候的治療方法。補氣適用於脾肺氣虛、倦怠乏力、少氣不足以息、自汗、脈虛大等症;補血適用於血虛或失血。


中國人的氣血,用中國式的方法來補


和西醫比起來,中醫對生命有其獨特的認識,那就是經絡和穴位。經絡內連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百骸;穴位(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邪氣所克之處。當臟腑有疾病或邪氣侵犯人體引起氣血功能失調時,也會在相應的腧穴上出現病理反應。


穴位不僅可以治療所在部位及其鄰近器官的病症,還可以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距離臟腑、器官的病症。運用針刺、艾灸、刮痧、拔罐、按摩等方法刺激作用於腧穴,可以達到疏通氣血、調和陰陽、通暢真元、邪去正安的治療目的。


人體上的穴位有很多,功效各不相同。我簡單總結了 10個常用於補氣的穴位和10個常用於補血的穴位,需要時進行按摩、艾灸、刮痧、拔罐,病時可治療,無病能保健。掌握了這些穴位,勝過醫生開藥方。


人體10大補氣穴位


脾俞穴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位置:人體的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


作用:外散脾臟溼熱之氣。


足三里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陽明胃經。


位置:在小腿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外開一橫指(中指)。


作用: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健脾和胃、祛病延年。


膻中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任脈。


位置: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作用:集心包經氣血,可以緩解氣滯、氣逆之心肺胃病、乳病。


關元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任脈。


位置:在下腹部,肚臍直下3寸。


作用:補攝下焦元氣,扶助機體元陰元陽。


氣海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任脈。


位置:前正中線上,臍中下1.5寸。


作用:溫陽益氣、化溼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


湧泉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少明腎經。


位置: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笫2、 第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作用:益精補腎、滋養五臟六腑。


太溪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少陰腎經。


位置: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


百會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督脈。


位置: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作用:醒腦開竅、安神定志、昇陽舉陷、通督定癇。


肺俞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位置:在背部,笫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調補肺氣、補虛清熱。


懸鐘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少陽膽經。


位置:位於小腿外側,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作用:洩膽火、淸髓熱、舒筋脈,平肝息風,舒肝益腎。


人體 10大補血穴位


血海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太陰脾經。


位置: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作用:運化脾血,引血歸經。


天樞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陽明胃經。


位置:在肚臍左右2寸的地方。


作用: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


三陰交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太陰脾經。


位置:在小腿內側,足踝骨的最高點上3寸處。


作用:調和氣血,補腎養肝。


隱白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太陰脾經。


位置:在足大趾的內側,趾甲旁邊0.1寸的位置。


作用:調經統血、健脾回陽。


髀關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陽明胃經。


位置: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作用:理氣和胃、健脾除溼、固化脾土。


下關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陽明胃經。


位置:在面部,在顴骨下緣中央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中。


作用:通經利竅、舒經活血、促進新陳代謝。


期門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厥陰肝經。


位置:該穴位於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作用:健脾疏肝、理氣活血。


章門


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歸經:足太陰脾經。


位置:該穴位於人體的側腹部,當第11肋遊離端的下方。


作用:協調五臟,調節肝臟和胃部的氣血。


說明:足三里、關元兩穴補氣、補血功效兼有,此處不再重複列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