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采,反對基督教是因為“上帝已死”?

尼采是一位既偉大又危險的思想家,他被評價為西方思想史上公認的“第一號危險人物”。

這樣的稱謂作為缺乏哲學傳統的中國人而言,實在是不好理解,中國思想起源於《易經》,在“周禮框架下”達到巔峰所有思想都追逐實用,在中國任何實用都離不開“仁義”的內核,所有的解釋彈性也被這兩個字框死,這也就是中國思想與西方思想的最大區別。

之所以說尼采是第一號危險人物,大概是與他那些邪惡粉絲有關,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位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對尼采的崇拜近乎於痴迷,他甚至將《尼采文選》作為墨索里尼的60歲生日禮物送出。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采,反對基督教是因為“上帝已死”?

尼采的思想語言本身來說確實具有很大的解釋彈性,這讓他的思想很容易被各種立場所利用。傳說尼采死後,他妹妹在編輯“尼采作品”,就夾帶了種族主義的私貨,無論這個傳說是否真實,至少可以反應一點:尼采的純思想是很容易被曲解的。

不過尼采的思想本身確實就具有粉碎信念的力量,您可能聽說過他的“上帝已死”、“超人理論”,他這些理論究竟是要表達什麼呢?如果不瞭解尼采的性格,也確實難以解釋。我們就先來看看尼采的生平與性格。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采,反對基督教是因為“上帝已死”?

叛逆的尼采

尼采的生平是叛逆的,他一生都在與世俗爭鬥。比如尼采反對基督教,可是他本身就出生在一個宗教氛圍很濃厚的家族,他家祖上7代都是牧師。尼采4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從此他身邊就全是女性:母親、妹妹、祖母、姑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長大後的尼采,並沒有表現出賈寶玉那樣對女性友好而曖昧的態度,而是出奇的敵意。比如他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你要到女人那裡去嗎?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采,反對基督教是因為“上帝已死”?

尼采的叛逆不但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在學術上他也不走尋常路、他20歲上大學,25歲就任職教授,應該是德國曆史上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按理說尼采應該是一個典型的學院派,可是他偏不。

在大學任教10年後,他實在受不了體制內的生活,在所有人的反對下毅然決然的辭去了工作。之後的10年尼采用自己的方式開展研究,他的寫作風格也一改以往的學院風格,毫不顧忌學術規範,用一種近乎散文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讀起來妙趣橫生,發人深省。

公元1889年45歲的尼采陷入了精神癲狂的狀態,直到56歲去世。他在去世前知道自己的思想是超前的,說道:“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有的人是死後才出生的”。這句話似乎也在昭示著尼采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力。

尼采學術真正走向巔峰並不是在他生前,而是死後,可以說他的思想深刻的影響了整個20世紀,韋伯就曾經說過自己最重視的兩位前輩,一位是馬克思,另外一位就是尼采。

以上就是尼采的一生,從他的人生中我們可以感知他的離經叛道,那麼他的思想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就從上帝已死開始講起吧。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采,反對基督教是因為“上帝已死”?

上帝已死

“上帝已死”似乎是尼采最為重要的品牌標籤,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是基督教的反叛者在歡呼上帝已死,世界將要改變,人們將要進入新時代。有這種理解完全是出於我們的斷章取義,這句話還有後面,全句為:

“上帝已死,是我們殺死了上帝。這個全知、全能、無所不在的上帝,已經倒在了我們的腳下。我們這些人類有史以來最殘忍的暴徒,如何能才清洗身上的血跡?”

您如果認真的讀這段話,會發現“上帝已死”根本不是在歡呼,而是在沉痛的宣告“上帝已死”,確切的說這一切都可以解釋為什麼尼采出生在基督教家庭,卻最終成為基督教的堅決反對者。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采,反對基督教是因為“上帝已死”?

基督教是整個西方世界的道德基礎和人生寄託,原本有著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這種信仰在尼采看來應該是真誠的,是不容做假的。但是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的他,發現人們對上帝的信仰是虛假的,並不真實,所以他痛心疾首地發出“上帝已死”的感慨。

“上帝已死”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它牽扯到人生意義和道德,尼采並沒有否認上帝,而是反對人們虛假的信仰。虛假的信仰讓生命的意義偏離,從而陷入到虛無主義,這是尼采最為痛心的事情。

在尼采看來基督並不能夠直接“拯救人類”,而是告訴大家“應該怎樣生活”,基督的門徒卻曲解了上帝的意思,不僅沒有好好的“生活”,反而用一套複雜高深的教義限制了人們的生存條件,這是一種虛假的思想,人們用這樣的方式來信仰上帝,實在是自欺欺人。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采,反對基督教是因為“上帝已死”?

虛假的思想

尼采一生世俗對抗的就是這份虛假的思想,他也是理解尼采離經叛道的關鍵詞,尼采將它稱為“在物理實體之上的形而上學”。尼采最終概括這種虛假思想有三大信念: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後還有一個更真實的本質世界;相信這個混亂的世界實際上是有目的的;相信這個紛亂多樣的世界背後有一種統一性。

這三點歸根結底就是在說一句話:在真實的世界背後,存在一個蘊含更偉大意義的世界。尼采是否定有這樣世界存在的,也認定形而上學是人們為了彌補內心的虛弱所編造而成。這種安慰是一種毒藥,最終會帶來惡果。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采,反對基督教是因為“上帝已死”?

從這一點來說魯迅應該也是尼采的忠實粉絲。尼采認為:人為了慾望努力拼搏本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人總會遭遇各種不幸,為了緩解痛苦和卑微,宗教居然宣揚禁慾是一種高尚的行為,這導致了人們可以用否定慾望來逃避拼搏,從而逃避那些負面的感受,但是這本身就是不幸的。



在尼采看來慾望是真實地,也是正當的,在追求慾望的時候遇到的挫折與痛苦,也必須要直接面對它們,就像魯迅先生說過的:“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在尼采的觀點裡,魯迅這樣的人是誠實的英雄主義,堅決不會用否定慾望的方式,來逃避痛苦。

如果人為了逃避痛苦而否定慾望,就會生活在虛幻之中,就是虛假思想:把生活的希望寄託在一些人根本不曾看到過、摸到過、聽到過、嗅到過的虛幻之中。尼采說的“上帝已死”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將這種虛假的思想打破,按照人應該有的方式來生活。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采,反對基督教是因為“上帝已死”?

好了關於“尼采為什麼說上帝已死”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尼采說的“上帝已死”並不是一種狂歡,而是哀痛於人們背離了上帝賜予的生活方式,將宗教演化為了繁瑣的儀式;第二、尼采的一生都在與虛假的思想對抗,所以顯得離經叛道。

好了,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

“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