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不管書法還是其他藝術,廣大百姓不認可就不是好藝術,您認同嗎?

聖圖書畫


認同!

我們先從古人創造的“藝”字,體會一下華夏先民如何理解“藝術”,再說一說“藝術”是什麼!

《說文》解釋:藝,種也。《詩經》南山篇裡有:藝麻之如何,衡從其畝。《孟子·滕文公上》有:樹藝五穀。這些都說明,“藝”之術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活動、而且是人類生存的技能。還可以從“藝”字本型來看:

甲骨文的“藝”(下圖兩個均是“藝”字的造型)字的右邊是人躬身伸開雙手的樣子,左邊是土地上有禾木,整個字來看十分形象地說明了人類的種植活動的樣貌,《詩經》“藝麻之如何,衡從其畝”是也。

隨著漢字的演變,小篆(下圖左)的“藝”字加上了“艹”字頭,仍保持著基本的形狀,同時也可以說明藝術的環境在鄉野,換我們現代人的說法就是“藝術創作要深入生活”。隸書(下圖右)字型變方,字的變化較大,但還是可以看出“藝”字所反映的人類種植活動之藝術,也就是說“藝術”始終是為人民服務的。

到了魏晉南北朝漢字楷化出現,字型更方、更美,更易於書寫和辨認,這一改變是歷史性的文化積澱與發展。

下圖是智永所書的“藝(藝)”字:

這樣的楷法,歷史上各時期書寫者所書寫的風格雖然各有千秋,但都秉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滄桑變遷,大浪淘沙,漢字書寫文化始終通行不易。歷史上被稱書法家的所書所寫,是受到古往今來雅俗共賞、高度認同的,都是漢字書法史共有的智識、書法的藝術。

書法千年傳漢字,紙壽千年載書法。書法之所以被稱為藝術,是因為文字是人民創造的、書寫之“法”也是人民創造的,所以藝術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未嘗須臾脫離人類生活的技藝,是之為藝術。

現在通常意義的藝術,是人類生產力不斷進步,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生產活動之餘精神生活的自然需要,是人類精神追求的產物,藝術種類的多樣性,是為滿足人類不同追求而衍生的出來的。

藝術是人類獨有的,是人類勞動過程中創造的賞心悅目的物質的或者非物質的提煉。但不管什麼樣的藝術,都是要展示於人民面前的,要由人來評判的,好的藝術可以流傳千古而不衰,像《詩經》之為藝術,就是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的直接反映,那簡潔的文字今人讀來即刻穿越千年,體會當時的人類的生活場景,如夢如幻,妙不可言,這才是真正的藝術魅力。

譬如,音樂是人類聽覺的藝術,一首器樂作品樂或聲樂作品能被受眾認可,就是成功的藝術作品,反之則不能苟同。即便創作人為作品運用了多少專門的“巧”手段,畢竟成功不是靠討巧眾人。作品是不是能流傳,能不能被傳唱,便是藝術最好的試金石。

又譬如,書畫是人類視覺的藝術,一幅繪畫作品或書法作品好不好,是要鋪開來讓人品鑑的,也是要讓廣大的百姓來評判的,因為“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便作者多麼大膽的“創新”,只要符合大眾“法眼”就是成功的藝術。

所以,不管是什麼門類的藝術,廣大群眾認可的,就能在廣大群眾當中流傳,就是好的藝術。反之就不是。


水易平3186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藝術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是為工農兵服務的。這是方向,是原則。藝術既有大眾藝術,又有專業藝術。不同的分類,不同人群的賞識。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稱之為大眾藝術,也稱民間藝術,比如秧歌舞,剪紙,雜技,腰鼓,地方戲曲等等。而專業藝術呢,比如芭蕾,油彩畫,水墨畫,書法,篆刻等等,屬於專業性的,是一部分人欣賞的藝術。文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而書法從歷史上看,基本上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的專利。解放後,隨著文化普及,勞動人民才接觸到書法。而書法作品的優劣又被一些所謂的專業人士攬權。對於小編出的題目,引來過多爭論。各抒已見。





一葉小舟82704


當然不對!

藝術、舞蹈、音樂等文體類,還就是分為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場合不同、受眾不同、藝術分類不同,有得就是通俗,有的就是高雅!

有些鄉間小調,俚語打油小曲,確實是難登大雅之堂,但街坊鄰里喜聞樂見,這叫通俗藝術!



有些藝術門類,如:美聲唱法,確實又是曲高和寡,玩的高雅。

實事求是的講,我就是聽不懂美聲唱法,我聽著就像“捱打時的吼叫”,但不能因為我是門外漢,我就敢去否定這是門高雅的藝術。

相聲實質也是通俗藝術,若相聲登大雅之堂,笑點必然變低!因為相聲的土壤還就是民間小茶館,這是相聲的土壤!


再說硬筆行書,我對硬筆行書的看法,硬筆行書就是通俗藝術!

它很難高雅,它的欣賞者,是最廣大的普通人和愛好者,雅俗共賞,實用性強才是它的生命力!


比如:硬筆若只追求高雅,那麼,能雅過軟筆書法嗎?能把硬筆作品登堂入室,掛在客廳嗎?

當然不能!所以說,硬筆若只追求高雅,註定是死衚衕,倒不如趁早練毛筆!

硬筆表現力有限,作品尺幅有限,只追求高雅的硬筆書法,是註定沒生命力的!

在星巴克的漂亮的小姐姐,若是吃著煎餅就著大蒜,你聽著就不舒服吧?

而剛做完農活,田間休息的大叔,悠哉的品著咖啡,或是高腳杯紅酒,這場景也不多合適,是不是?

大蒜、咖啡,各有各的舞臺,各有各的土壤,離開自個的舞臺,生命力就不強了!


行書一點通


認同,不但我認同,從古到今,很多先賢的經典書法和名畫都會被老百姓認同的。老百姓不認同的東西不會是好東西。你的書法和繪畫不被大眾所認同,只能自我感覺良好,孤芳自賞,夜郎自大。古代先賢的書法,上至皇帝老子,下至平民百姓,誰說不好,誰不喜歡?唯獨當今一些自稱大師的、臉皮厚之又厚的人的書法作品,背離傳統,胡塗亂抹,花樣翻新,醜態百出,這些人的書法,有誰能喜歡?讓誰去認同?廣大人民群眾不喜歡的東西肯定不是好東西。








於明暉書苑


一、能做到雅俗共賞是最好了。

二、但是,真正專業書家的東西不能被老百姓認可,也不能說書家的水平低。

三、讓人喜歡,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美”,而美是多元的。比如譚盾的音樂,在專業領域、國際領域知名度非常高,但老百姓不見得懂,所以也難喜歡,這很正常。

四、其實,各種藝術,是需要“場景”的。比如:

一個非常醜怪的書法不被人民群眾作為書法所喜歡。但是,這種書法用到了一個古裝電影上作為電影名稱書法了。咦!這字放在這裡老合適了。





老跨鬥


我說句實話吧:普通老百姓90%是沒有審美能力的,只知道跟風,當下流行什麼他們就去追什麼。梵高活著時候畫賣不出去,死後幾百年人們才理解他的藝術,所以題主的觀點並不成立。




錢文錢文


不是的,大眾從來不會定書法的好壞,都是大師創造一種審美,然後大眾被動接受的。

不要把大眾想得多偉大高深,在沒有互聯網時,大眾更沒發言權。現在有互聯網了,但大眾的發言都淺顯,甚至謬誤。



阿肯之花


不管書法還是其他藝術,廣大百姓不認可就不是好藝術,您認同嗎?

首先,我給予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的理由是:一、真正藝術家的作品,不需要認可只需要欣賞。二、真正藝術家的創作就是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智慧極限,由於其特殊性,不容易在短期內被廣大百姓認可(那些由利益集團,有意花重金製造轟動效應惡意炒作的,除外)。

下面,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詳細闡述自己的理由。

一、真正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不需要認可,只需要欣賞。

1、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的創作是非常個性化的。他的作品,不需要被他人認可(包括任何組織與團體),更不需要參加各種賽事活動。如果真正的藝術家去參加了,他就必然會去迎合組織者,制定的各種標準和審美要求,從而在整個完成的過程中,失去自己的藝術個性。這是非常不符合藝術規律的做法!同時,也是為了獲得某種榮譽、利益的一種刻意的行為和表現。

2、真正的藝術家不需要別人的命題,他只為自己的內心體驗和情感服務,這樣才能保持自己內心的真實體驗與採用自己真誠的情感去表現。否則,就很容易地刻意地去欺騙(詐)他人、團體、組織及社會,這於他的品格養成,是很成問題的。我們知道,不是賽事、獲獎或者是團體、組織的召喚,成就了凡高、畢加索、黃賓虹、吳冠中等先賢,而是藝術家通過畢生的努力、不斷地創造出自己不同凡響的、極具個性化的、大量的作品,正是這些作品畫出了"個個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表現出了的他們所獨有的情懷,從而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引起了我們情感的共鳴,感動了我們,得到了我們的欽佩、尊重和敬仰。

往往還有一種更加不可思議的現象:他們的作品,一開始幾乎都不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所認同,相反地還被行業中所謂的“主流文化”排斥於外。僅就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好的藝術作品,保持個性化的重要性!可不是嗎?沒有誰會喜歡天天只穿一種類型的衣服、餐餐只吃一種食物,天天只唱一首歌、只做一個動作......果真那樣,準瘋!

3、一件藝術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它是藝術家內心的情感的不斷地積聚,即使從表象化看似一揮而就的完成,其實,它的這個過程卻是很漫長。這不是故意神秘化地為其掩飾,其中的奧秘非過來人不可知也。

君若不信,儘管試試,哪怕是一次小小的作文。來自於心靈的聲音,惟有從心靈去感知!由此可見,別說是評論、批評,僅從“用心欣賞”這個層面,就需要大家先經過一番認識、再到理解的過程,才能學會真正意義上的欣賞!這也是人們經常感嘆的知音難覓!人生如此,藝術亦然!

4、一個民族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文化,人們得到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指引,走出了刀耕火種的生活、走出無知無識範圍,養成了一種可貴的人文情懷,進入了世界文明的時代。殊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卻又漸漸地轉向虛榮、推崇強權,奉崇金錢,漠視文化的重量、賤踏藝術的尊嚴!

殊不知,低俗的人格,終將引導其人的毀滅;由人組成的民族,也從於此理。我相信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二、真正藝術家的創作,就是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智慧極限,由於其特殊性,不容易在短期內被廣大百姓認可(由財團有意花重金炒作的,除外)。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下面以中國書畫藝術家的創作為例,加以詳細闡述)

1、眼下的中國書畫界,在一些人浮燥的心態引導之下,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亂象(搞書法者更甚)……搞書畫的人很多,真正在用心創作的人,卻是很少、很少!尤其是那些在體制庇護下而成名的所謂的"名家"和從"名家班"裡面混出來的人,他們所謂的"作品",是在借鑑和模仿的基礎上,用重複的手法,把一套現成的模式固有化地"畫"出來。同時,那些所謂的 "名家"們,也在重複著自己,模式一直沒變,偶爾略加變化一下的僅是圖式而已;有的人甚至幾十年,都在一成不變地套用自己的那個模式,表現手法根本上沒什麼本質上的變化。山水還是那個山水,花鳥還是那些花鳥,還自欺欺人地美其名為:風格。

2、當然,那些多如牛毛一樣地在沿用和抄襲古人(或者別人)的模式和筆墨者,就更不值得我們一提。我們完全可以說,沒人阻擋你去學習與繼承,那是你選擇的自由。古人若是有知,還真會為你白白地活著而沒有自己的作為感到害臊!別把學習與繼承的作業,當作是自己的作品,"創造性"地來實施著自欺欺人、偷樑換柱的騙子伎倆!我們完全可以說,你的作為,與藝術創作沒有絲毫的無關!不要老是拿著學習與繼承來說事!我們知道:學習和繼承,是一種方法,但它絕對不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唯有發展和創造,生於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真正的藝術家,才能無愧於先行者。

3、真正的書畫家,其創作過程是與眾不同的!成熟的作品,是他鮮明的、獨特的個性展示,是他幾十年來孤獨地、不斷地摸索和創造出來的結果。他每件作品的那個創作過程,都是他自己內心沉澱下來的獨特感受!此時此刻的心境,更有一份極其私密的主觀性伴隨其間,是絕對不可複製的,任何一點來自外界干擾的微妙因素出現,都會驚醒他自己對夢境的體驗和追摹……我不敢想象那些把創作過程展示出來的朋友,他們的那些經過按導演要求美化後,被自己刻意地表演出來的那個作品創作過程,還有多少自己真實的感情在內!

4、說到這裡,我感到可惜的是,當年王羲之書寫《蘭亭序》時,怎麼就沒給支個攝像機什麼的,退一萬步,哪怕來個手機拍照也行,省得他回家為此重寫了十幾遍,終了都因無法種復原那種狀態而放棄!《蘭亭序》無疑是傑作,那些重寫了十幾遍的,只是一堆廢紙。

5、當然,我不想在這裡為筆會的舉辦,提供理由!魏晉之時風,非時下所能比擬!當然,我們知道顏真卿書寫過《祭侄稿》,我們也知道,趙無極畫畫時,連他的妻子都不讓看!

6、書畫家,不要把自己當演員,不要把畫畫當雜耍,不要把作業當作品,不要去模仿重複自己的作品,不要重複自己的昨天……今天,忽悠了你的粉絲,明天,粉絲就不會把你當成偶像!

7、書畫家的作品,就是藝術上不斷地創造和進取的證明!沒有任何一件作品,能讓一個藝術家一勞永逸!藝術的神聖殿堂,更沒有名家身後那一大批模秀"畫家"的表演平臺!我們知道:個性在發展,作品也一定在變化!正是這種一直在變化著的生命力,才是創造力的象徵,才是藝術創作的真正價值所在!

8、學習藝術知識,繼承藝術傳統和創造藝術作品,我們應該提倡發揚這麼一種精神:我們要向科學家對待科學的發明創造,那樣地認真、嚴謹和智慧;我們要像體育運動員刷新人的體能極限時,那樣地刻苦、努力和拚搏!

9、藝術家的創作,就是要不斷地挑戰自己智慧極限!

三、結論。

我認為:通過以上這兩個方面的闡述,足以證明“好的藝術作品,由於它的特殊性所產生的欣賞方面的高難度,不容易為普通百姓所接受、所認可”的道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附圖

李福林中國書畫藝術作品欣賞

圖一 書藝作品《妙可通神》

圖二 寫意畫《 雲 嘯 》

圖三 書藝作品《探幽索隱》

圖四 寫意畫《獨立寒汀圖》

圖五 書藝作品《山雲海月情》

圖六 寫意畫《 驛 外 》

圖七 書藝作品《微月半隱山》

圖八 寫意畫《 飛 天 》

圖九 書藝作品《捨我其誰矣》











北京李福林


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首先對於這個結論個人不太認同

書法藝術或者其他藝術,都是有較高修養與學識創造出來的極具個性魅力的成果。那麼個性魅力一是無法全面複製,而是受眾圈子有異,能夠欣賞的人必定也是有相同審美標準,愛好,以及相同價值觀的一群人。

對於一件藝術品的審美,一是取決於創作者自身的與品味與技巧,另外也取決於觀眾的個人喜好和這一領域的學識的積累。

本人正好自學書法兩年多,對於書法的美與醜也一直在做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每一種字體都有人喜歡有人厭,這些都取決我們對書法學習過程中的積累和認知,瞭解的越多,審美標準越高,對於一幅字的評價越客觀。

每個人看待一幅藝術作品都有很多自身的特定條件限制,比如職業,學識,價值觀,實際效用等。個人認為藝術與實際生活應保持一定距離,同樣看一棵古松,木材商看中其木材的實用性,醫生看重其是否可以入藥,園藝師看重其枝叉造型,不同的人看待美的取向是不同的,不可做到千人一面。

藝術本質來說是屬於小眾審美,廣大老百姓的審美觀念並不能代言他的實際內在價值,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真正偉大的藝術都是稀有的,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長河遺留下來的財富。不可因為每個人自己的審美就決定她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樣是不客觀的。

[祈禱][呲牙][呲牙]


媛媛懣懣


不被人民大眾認可的藝術都不是好藝術嗎?不被人民大眾認可的藝術是否是好藝術先不說,但我知道能被人民大眾認可的藝術肯定是神品。

只要是欣賞及評論藝術作品,就需要有文化修養,自身的眼界。畢竟像書法作品《蘭亭序》這樣的神品太少,就一件而且還是摹本。即便是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我相信有不少人欣賞不了它的美,甚至是一些書法愛好者面對《祭侄文稿》時,也說不出子醜已卯。鄭板橋的六分半書,則會有更多的人欣賞不了它的藝術高度。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書法,繪畫,,,,,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藝術活動中去,不多說了,晚安了朋友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