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如果不曾有漢字出現,中國還會是現在的中國嗎?

偉大的安格斯


中國的由來;“中國”一詞是怎麼來的?

古之“中國”並非今之中國。“中國”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周朝,當時的華夏民族因為擁有了相對先進的農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領導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禮儀制度。

他們看周圍的四夷仍舊在裹著樹葉獸皮靠打獵為生,於是感到一種優越感,開始熱衷於將自己與四夷區分開。

正是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人們將華夏民族所居住的區域稱為“中國”,意即中央之國,其是相對於周邊的南蠻、東夷、北狄、西戎而言。

這時的“中國”並非指一個國家,而是一種地理與文化概念,其意與“中州”、“

中夏”、“中原”、“中華”差不多。就地理範圍而言,“中國”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西周時期,“中國”泛指西周極其附屬國所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到東周時期,隨著諸侯國的膨脹,楚國佔據的湖北、四川等長江流域地區也被包含在了“中國”之內;秦漢時期,“中國”進一步擴大,基本包含了今天的除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外的地域。

漢代之後,人們通常將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此,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為取得漢人的心理認同,往往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北魏後自稱“中國”,將南朝叫做“島夷”;而當時的南朝漢人政權雖已逃到南方,仍以“中國”自居,稱北魏為“魏虜”。又如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中國”在古典文獻中有時還被用作諸如京城、中原地區、天子直接統治地區、國內等意。


漢字的出現是一種文化的記載中的衍生一種形式,沒有漢字還會衍生出另外一種方式和文字來取代。無論是何種的記錄方式,我們的中國依舊會是現在的中國,無論是現在和將來都會是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大的中國。


國學趣舍


晚清民國以來,漢字文化圈的幾乎所有國家都曾經出現過“廢除漢字運動“,中國、越南、韓國、日本都出現過。中國在晚清民國時代也出現過“漢字廢除運動”,漢字廢除運動也叫漢字拉丁化方案,也就是說把漢語變成拼音文字。
有人說,漢字變成拼音文字了,那怎麼區分那麼多的同音字?完全沒法閱讀啊。注意,漢字拉丁化方案不是我們現在的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僅僅是為了注音的,相當於英語的音標,而不是字母文字,如果變成真正的字母文字,則拼寫方案要複雜一點,另外還要增加詞尾的曲折變化,儘量的使用長句子。這樣漢字拉丁化方案才能實現。
下面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漢字拉丁化方案。
明末清初的時候,西方傳教士早就開始了漢語拼音化的方案,他們為了學習漢字和傳教的需要,開始系統的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1605年意大利人利瑪竇的《西字奇蹟》具有開創性意義。1626年耶穌會士金尼閣出版的《西儒耳目資》是最早用音素給漢字注音的字彙,所用的拼音方案是利瑪竇方案的修正。
1840年以後,由於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方人需要對中國的一些地名和人名進行拼音化才能放進他們本國的文字,這個時候,中國缺少官方性的、成系統的漢語拼音方案。對於漢語拼音化的要求逐漸提上議事日程。
1867年,威妥瑪(Thomas F. Wade)創立了一個拉丁化的威妥瑪拼音,威妥瑪拼音對漢字的拉丁化起了重要作用,以後的拼音方案都參考了威妥瑪拼音,威妥瑪拼音比我們現在的漢語拼音要複雜,看上去更像字母文字,如:Peking(北京)、Taichi(太極)、Taoism(道教)、I Ching(易經)。
192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國語羅馬字,特點是用字母的拼法來表示漢語的聲調,拼寫的變化比較多,如果一直推行下去,大有取代漢字之勢,但是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存在的時間比較短,這套拼寫方案沒有普及開來。
我們來看看國語羅馬字,茶 char、同 torng、神 shern、羊 yang、黃 hwang。國語羅馬字的特點是用字母表示音調,而無需用符號,如:ai、air、ae,ay就是ai的四聲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繼續推行漢字拉丁化方案,我們現在的漢語拼音就是漢字拉丁化方案的“試運營”,但是漢字拉丁化方案最終沒有實現,最後形成了簡體字的折衷方案,這樣持續了將近100多年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最終被迫放棄。
晚清民國時期,提倡漢字拉丁化方案的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學者,如魯迅、林語堂、錢玄同等人。為什麼他們提倡要廢除漢字,把漢字變成字母文字呢?因為他們認為漢字難學、難認、難教,中國人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學語言文字,這樣就束縛了科學的發展。因此當時比較著名的一句口號就是:“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為什麼提倡了幾十年,漢字還是沒有被廢除呢?這就不得不說一下漢語的特點,語言和文字是互相影響、互相發展的,由於漢字單字比較複雜,所以漢語向來是一個字一個意思,很少用兩個以上的字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詞語,漢字單字複雜,所以漢語的語法簡練,沒有多少曲折變化,漢字的詞尾也不需要增加曲折變化來表示詞性和語法。如果漢語的語法和詞尾都有曲折變化,那漢語不得了,簡直沒法書寫了,因為單字就很複雜了,如果再添加別的東西,那會更復雜。
漢語和漢字互相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了,民國時期突然提倡漢語拼音,其中遇到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同音字怎麼區分?比如清水、蜻蜓、青山都用“Tsing”,那麼文學意味立刻沒了。有人說這三個“Tsing”可以用不同的拼法,用不同的拼法來區分什麼是清水的清,什麼是蜻蜓的蜻,什麼是青山的青,可是這樣一來,漢語拼音就複雜了,把漢字換成了字母還需要背單詞,這和背漢字有什麼區別?而且漢字換成了字母,就必須多使用長句子和詞組,另外還需要在詞尾增加一些東西用來表示語法和詞性,這樣一來這套漢語拼音遠比漢字要複雜。
因為以上這些現實的原因,所以漢字拉丁化方案一直沒有實現。更何況,廢除漢字還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那就是文化的割裂和斷層,字母文字一旦普及開來了,後代的人就看不懂漢字了,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是用漢字寫的。
韓國廢除漢字以後,就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沒法區分同音字,所以韓國的身份證人名的後面都要用漢字寫,否則同名的人太多了。韓國的一些法律文書也是用漢字寫的,這樣更正規,不會產生歧義。廢除漢字以後,韓語的文學性大大的降低,因為韓語中70?字是漢字詞,這些漢字詞最後變成了拼音,通過拼音完全沒法瞭解詞的本意,所以在韓國想當文學家,必須懂漢字。另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的割裂,韓國在二戰以前的歷史都是用漢字寫的,現在的韓國年輕人如果不懂漢字,根本就看不懂以前的文化典籍。這也是近些年來,韓國要求恢復使用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的原因。

超級科學奶爸


這個問題,如果不曾有雞,我們怎麼吃蛋?那不還有鴨和大鵝嗎?




十四阿哥郎春濤


這取決於你對中國的認同核心是什麼 。如果你把漢字看成中國認同的核心,則無漢字即無中國。反之亦然。

一般來說,文字語言構成民族認同的核心。漢字固然有缺點,但是也有優點,滿足了漢語的表達需求。廢除漢字並拉丁化的建議,更多的是一種怒其不爭的激憤之言。


缺氧不缺激情


如果沒有崑崙和青藏高原便沒有黃河長江;如果沒有黃河長江也便沒有其形成的中下游階地和平原;如果沒有上述高原和江河現有的國土可能大面積都是海洋;如果……就沒有中華民族形成的根基,也就沒有古老的農耕文明;如果壓根就沒有這片土地和文明,華夏、中國、文字或漢字都無從產生。我把你的如果擴大、從根上“如果”是否更能說的透些?!


崑崙139100429


有沒有漢子,和會不會有現在的中國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今天的中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而這個結晶的產生漢子只是其中一個工具。

漢子只是人與人傳遞信息的媒介,這個媒介可以有無數種方式。

假如中國沒有了漢子,可能會出現別的什麼字,比如秦字,唐字都有可能。

不會對我們的今天有太大影響吧[酷拽][酷拽][酷拽]


一笑萬年長


在我看來,漢字的出現並不是一種偶然,他是一種必然。


尋城鹿鳴


文字是一種文化或文明的記錄者,也叫活化石,如果沒有文字,文化或文明就會消失或滅亡,或者被別的文化同化,我中華文化五千年綿延不斷就是有我們的方塊字的記錄傳承,生生不息,流傳千古。


韓朋家講易經


如果不曾有漢字出現,中國還會是現在的中國嗎?我的回答是:該提問者這個假設提問不成立。

漢字的出現:是伴隨著我們華夏民族的祖先一樣,完全是先天性的自然生態、天然自然資然,自然而然地應運而生的,是天賜自然科學法則和規律、規範字的漢字。

有遠古、上古華夏民族,就有漢字,有漢字,反過來講就有遠古、上古的古華夏民族,即中華民族。如果沒有漢字的先天性自然生態的產生、誕生,就沒有先天性天賜自然生態華夏民族的產生和誕生,兩者之間是同樣、一樣的相輔相成、生死相連的天賜生態自然科學法則和規律。

是古華夏的神州大地天然自然資然生態,天生造就了、成就了華夏民族,天生造就了、成就了漢字…………

如果沒有漢字,我們今天的中國一切都無法談起,一切天然生態系統發生了根本性的、本質上的變化和變通,很難想象蛻變成了什麼形象和樣子…………“也許不復存在一切”,這是我們不可否認的自然科學法則和規律。


袁聰


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我們中華文明薪火相傳5000多年,是有一定因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