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

山間泉溪


看到這樣的問題,必須要說幾句,培養小孩什麼最重要?有人說知識,有人說品德,我以為都不是,是性格。因為這是我的切身感受,我就是身上的一些性格特點非常不好,自己有時候都煩自己,因此我太瞭解性格的培養對小孩子的重要性了。

性格決定命運,性格主宰人生。

小孩子要培養什麼樣的性格那?

首先要培養孩子自信的性格。

自信的人活潑。自信的人在其面容、姿態和言行舉止上,都會表現出一種活潑的生氣,顯得對生活充滿信心。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和體驗心理學家的這種評價。自信的人不但自己充滿生氣,而且會給周圍的人帶來一種生機勃勃的氣氛,帶來一種樂觀的鼓舞。

其次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性格。

吃苦是成功的基石,任何事情想要獲得成功,必須經過奮鬥和努力,沒有吃苦精神就無法到到達成功的彼岸,也不能嚐到成功的喜悅。古今中外,凡成功者都是在實踐和艱苦的環境中磨練出來的。既然要做到吃苦,就要先認識吃苦,因為認識的深度決定行動的力度。在學習、生活中,我們要意識到吃苦是一種財富,是一種資本,是一種素質,那麼就要在自覺的學習、生活中堅持。

怎麼培養孩子自信和吃苦耐勞的性格?

孩子為什麼不自信?那一定是身邊否定的聲音太多了。時間長了寶寶就變的自卑膽小不敢嘗試新的挑戰,害怕失敗害怕被嘲笑,活的小心翼翼。很不幸這樣的父母太多了,打壓式的教育已經在我們心裡根深蒂固,殊不知父母隨口的你行不行?你怎麼那麼笨?這些父母否定的聲音讓你的孩子成年後很難自信滿滿的肯定自己。

孩子為什麼懶惰?最主要就是大人的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情大人都想到前面,試問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吃苦耐勞?


切身感受,泣血感言,孩子的培養,切不可唯學習論。學習是可以後期彌補的,但性格,孩子長大了,就不好改了。


寶爸萌娃


我是三個孩子的父親,老大老二是女兒,大的十三歲,現在在一所封閉學校讀初一,學校管吃住,半月回家一次,因為學校管吃住,每月生活費不能超過50元,但只要學校開家長會,我再忙都會開車四百多公里趕到學校;老二六歲,是堅決不能玩手機電腦,每天兩小時練字換算;三兒剛兩歲,因為他模仿我抽菸,吐菸圈,二十多年煙齡的我把煙戒了,三個孩子小到言談舉止,過馬路紅綠燈,走人行道……大到為人處世。正人正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永久的榜樣!做人,給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正覺然


看了網友們的評論,我覺得大家都是深有感觸的。看樓主似乎是一個醫生,平時工作應該挺忙的,如果妻子的工作也忙的話,那就一定要注意多花一點時間陪陪孩子。我周圍有很多小時候父母忙著工作,沒時間照看,搞得長大了跟父母沒得感情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做很多叛逆的事情,泡吧、喝酒、抽菸,最後成績也不好。他們做這些就是為了要吸引父母的注意。如果不及時糾正,最後可能高中都沒有唸完,就離開校園外出打工了。

而在學習方面,我身邊很多同學,初中成績往往不咋的,但是一到了高中,懂得要努力了,要考個好大學了,成績蹭蹭地往上漲,甚至考個全年級第一的也有。

所以,我認為小孩的培養,品格和習慣很重要。品格要尊敬父母,理解父母的工作,尊重他人,也懂得自尊自愛,要獨立。習慣方面,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早晚刷牙,吃飯要等長輩先動碗筷,時間規劃要合理,每天有一部分時間是專門的學習時間,有一部分時間可以隨便玩。多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

總結一下就是,小孩的培養品格放第一位,愛國愛家愛父母。習慣放在第二位,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能吃苦耐勞,不斷挑戰自己。知識放在第三位,只要成績不會太差,到了高中完全是新的知識體系,可以重新努力的。再說初中和小學的知識並沒有多少,複習也很快的。


Lyngie


相信很多人都會把“品格”排在首位,我也覺得“品格”是孩子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但今天我不想從這方面去闡述。

我想闡述的話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培養那些方面的東西?”我覺得應從這幾方面去培養孩子:


懂得感恩,方能遠行

今晚飯桌上我九歲兒子的一句話,讓我這個作為父親的感覺壓力很大,教育還未到位。那孩子是說了一句什麼話呢?他說:“外婆,今晚桌上沒有我喜歡吃的菜。”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生活中很多事他就認為是理所當然。如外公、外婆的痛愛、爺爺、奶奶的寵愛、爸爸媽媽辛勤的工作還有幫他洗衣、做飯等。“感恩”在他的心裡還沒有萌芽。但不懂的感恩的人,怎能遠行。


運動常伴,強身健體

我是一個喜歡運動鍛鍊的人,所以在耳濡目染下,我兒子也喜歡上了運動,這點我很欣慰。常運動,確實能強身健體,但更多能帶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能培養人一種“不言棄、不言敗”的精神。

好的習慣,受益終生

習慣包括生活中的習慣、學習中的習慣,從小能養成這些良好的習慣,將使人受益終生。

閱讀習慣,適合潮流

現今對孩子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從小讓孩子養成喜歡閱讀,無功利性的閱讀,對孩子今後的人生大有裨益。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做到面面俱到,方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對社會有用的人。


初中物理芮老師


我是一個在中學二十幾年的老班主任,還是一個青少年問題諮詢師,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專心研究教育實踐的老師,所以我對這個問題可以說上兩句話:

一個孩子到了中學,基本上就差不多定型了。所以我可以回過頭告訴小學老師或者家長關於什麼是最重要的。

第一個最需要培養的是和父母的親密感。孩子只有和父母有了親密感,父母的話孩子才可能會聽,也因此孩子在學校裡也會渴求和老師建立親密感,師生關係良好,老師講的話就像父母講的話那樣,能聽得進去。

為了培養父母和子女的親密感,肯定是需要家長親自帶孩子,家長不親自帶孩子的帶來的問題太多了,因為沒有親密感,以後孩子沒辦法接回到父母的手上,孩子內心不接納父母,父母說得再也道理的話他們也聽不進去,父母的愛在他們眼裡也是可疑的,他們想的只是儘快地回到撫養人身邊獲得一種熟悉環境的安全感,而不是呆在父母身邊。

更嚴重的我也看到,父母和子女之間關係淡漠到只有法律和血緣關係而沒有情感關係。

第二個注意點: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固然要注意成績,但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還很多,比如習慣。到了初中,一些學生抽屜裡書本放得整整齊齊,一些學生抽屜簡直就是垃圾堆,固然這和小學老師有關係,但是和家庭不讓孩子做事情不培養孩子收拾東西有直接關係。比如有計劃做事情的習慣。現在很多家庭,做事情都不讓孩子做,孩子連事情都沒有機會做,更不用說做事情還要有計劃。到了初中之後,帶這樣的學生很累,什麼事情只有老師吩咐他們才會做,沒有大人招呼,就是一根木樁戳在那兒。更不用說那麼多的學習習慣。這些都是比成績重要。

還有一些德行方面,主要注意培養和別人分享合作的行為習慣。不願意和別人分享合作人短時間內似乎有好處,但是長時間他的發展就會受限。現在自私自利學生太多了,但是對學生來說,他們也很討厭自私自利,他們認為別人不滿足他就是自私自利,自己拒絕分享給別人是自己的權利,這些都是家庭教育存在比較大的欠缺,是家庭成員對子女的需要過度滿足和優先考慮引起的,對於自私自利的學生,老師也不待見,一般老師都會想在學生之間維持一個平衡,對於自私自利的學生,老師想的是,他們這麼能為自己打算,我如果不把這些好處給不爭不搶的學生,這些不爭不搶的學生會餓死的。

第三個問題是老師們最深惡痛絕的地方:用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來帶孩子。撫養孩子是累的,但是當父母必須得拿出時間,陪孩子,而不是把孩子暴露在電子產品下,許多家長只要孩子不鬧騰,管它是電視還是手機還是ipad,甚至花錢給孩子買電子產品,然後又要求老師嚴格控制電子產品,我一般都會問:這手機又不是學校給的,是你給的。

也就是說家長為省去麻煩用電子產品來哄孩子,現在要老師去解決他的後遺症。

要培養一個學霸千辛萬苦還要機緣,而培養一個學渣太容易,只要給他一個手機。


門前海藍藍


1、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兒童時期應努力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包括作息習慣、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等。孩子在早期養成了正確的生活習慣,後面的學習和生活就會簡單不少。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忽視了對這些良好習慣的培養,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長大後再要求也不遲。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有孩子已經上初中了還是丟三落四,不會收拾學習用具,桌面亂糟糟的......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後很難糾正,這些不良習慣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2、從小就樂於讀書的好習慣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認同學習應該是一件終身的事情。終身學習的基礎就是要有閱讀習慣,自發地從各種書籍裡汲取營養。

現在的童書市場比以前繁榮很多,各種好書層出不窮,親子閱讀的理念也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得到很多父母的贊同,不少父母已經開始在育兒之路上踐行起來。

在兒童時期就開始培養起閱讀的習慣,會比成年後再來培養容易得多,也會更容易在無功利性的閱讀中發現閱讀的樂趣。當一件事是有樂趣的,那麼離成為一種習慣就不遠了。

3、良好的抗挫折習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地會遇到困難與挫折,對此孩子通常會用哭、鬧、耍脾氣的方式來面對,作為父母,應該通過積極的引導來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挫折,讓孩子們明白: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只要我們勇敢面對,一切困難都會煙消雲散。

父母可以用講故事、看視頻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抗挫折培養,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勵志”小故事,使孩子能夠正確看待挫折,從而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抗挫折習慣。

4、旺盛的求知慾和學習習慣

求知慾和上進心,就是對知識的學習具有一種內在的渴望,按照我們的話說,就是“愛學”。孩子只有“愛學”,才可能“學好”,並持續地保持好成績。

作為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兒童階段,注重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5、具有一定獨立生存的好習慣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成長,對父母產生過強的依賴心,一旦離開了父母這個保護傘,便不知所措。

是滴如何才能讓孩子學習獨立生活呢?父母應從吃喝拉撒睡玩運動等作息規律培養;也要學會照顧自己、整理內務,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更要培養孩子在學校、自然、社會、公共場所中的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能力。


視覺志尚


我有一個女兒,經常遇到大家常見的問題,比如女兒不按時睡覺,不喜歡吃菜等等。曾經也是各種生氣和鬱悶。所以一直在尋找適合的教育方法。時間越久,越陷入各種不安。怎麼女兒還是老樣子。直到看到有一本書,才知道,原來女兒的問題首先是我的問題。那麼接下來想和大家分享分享。如有不對,希望指正。
你記得這樣一個場景嗎?當孩子拿著裝滿水的杯子走過來時,你可能會認為,“水很有可能會撒出來”。於是,你叮囑他不要把水撒出來。可沒過多久,孩子真的沒有拿穩水杯,水撒了一地。這就好比有一個說法說的“父母可以預知未來”。這意味著當不好的後果很有可能會發生時,多數父母都能預感到。

要怎樣才能減少這樣的負面後果發生的頻率呢?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麥肯錫前諮詢顧問,《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75條黃金法則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的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談到,作為父母最好能以正面的方式關心和指導孩子,敢冒適度的風險,幫助他認識世界。比如,我們可以嘗試說“緊緊抓住杯子,讓水待在杯子裡”。而不要說:“不要把水撒出來了。”你看,我們的初衷沒變,但是效果會很不同。
艾麗卡•雷斯切爾的《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75條黃金法則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雖然看上去有75條黃金法則,但是法則之間相互關聯,實用性強。艾麗卡•雷斯切爾在書裡引用的大量案例十分常見,對於想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父母而言,是一本難得的實用指南。在閱讀前,不要對“優質”父母有偏見,艾麗卡•雷斯切爾只是希望父母能從正面管教、理解孩子行為、尊重孩子等方面讓為人父母的我們和孩子能相處得很親密,又不失去家長威信。
我總結了這本《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的三個重點,想和大家聊聊,當然,更多精彩的內容還是需要大家翻開書本細細品讀。

一、 要做優質父母,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維持一段關係就像是兩個人在跳舞。如果一個人變換了他的舞步,另一個人也必須要跟著變換。”
大約在15年前,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和丈夫決定領養一隻狗狗。因為他們沒有養狗經驗,又怕狗狗臨時出現的情況讓人不知所措。於是他們決定參加一個狗狗培訓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狗狗培訓班竟然很少提及如何培訓狗,講的更多的是如何訓練主人:如何像狗狗一樣思考,理解狗狗行為背後的想法,以及怎樣以學習和成長的方式和狗狗友好相處。
意思就是說,要想讓狗狗改變行為習慣,就要先改變自己。同樣,這樣的理念也試用父母的養育過程。我們見慣了對著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卻很少看到能主動改變自己的父母。艾麗卡•雷斯切爾說,我們不做完美父母,但要做優質父母,就要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自己不良的說話方式、惡劣的態度,降低說話姿態等。
二、 要做優質父母,不做完美父母。
有這樣一種父母,尤以母親常見。他們認為如果不把所有時間精力花在家庭上,就特別內疚。所以,他們拒絕參加所有能放鬆自己的活動,除了家人還是家人。力求完美的他們可能已經筋疲力盡,卻不好好照顧自己。
其實,作為父母的我們要留出時間愛自己,這樣做也是在給孩子樹立榜樣,讓他明白他人的需求也很重要。要做學會平衡自己與他人需求的父母,不要失去自我,不要犧牲太多。比如,週末參加一場姐妹聚會、有空的時候去做一次SPA。
當然,我們在向優質父母前進的過程中,還需要多演練。在此過程中,必然也會導致失敗、挫敗甚至失望。正如這句名言所說:“培植一棵樹的最佳時機是在20年前,但第二好的時機就是現在。”所以,別苛求。能行動,能進步,能改變,就好。
三、 要做優質父母,一定要重視親子關係。
“地產業有一句話格言:真正重要的是地段,地段,還是地段。類似的,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關係,關係,還是關係。”《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75條黃金法則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有一個核心觀點:無論學習多少黃金法則,最重要的是要參與孩子的成長,全身心地關注孩子。建立一個相互尊重和關愛、強烈而充滿愛的積極親子關係。有了這樣的前提,艾麗卡•雷斯切爾總結的75條黃金法則才會變成有力工具,才會墊定家庭幸福的基石。
你可以想象一下,和孩子的日常互動如果持續很多年是否能為你和孩子,甚至是家庭的幸福打下基礎。如果不能,那你就需要作出適當的改變,並且從現在開始行動。
如果,你對自己的養育方法不太滿意,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沒有效果不說,還讓自己筋疲力盡,不妨打開艾麗卡•雷斯切爾的《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75條黃金法則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讀一讀,會讓你對養育方法大開眼界,但是要記住,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反覆的引導,同樣的,父母的成長也需要反覆演練,加油。
我是子鵑,希望你能喜歡我的分享,歡迎留言和分享。

我是子鵑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也就是說三歲開始,孩子在個性特點,心理傾向慢慢形成雛形,對今後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小孩的培養什麼最重要呢?我認為當然是培養習慣最重要啦!

1、生活習慣

生活是人生第一課,也是最基本的課程,生活習慣的好壞,不僅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兒童綜合素質的體現。

2、文明禮貌習慣

禮貌看起來是種外在行為的表現,實際上它反映著人的內心修養,體現一個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識。

3、道德習慣

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兒童才能和別人友好相處,積極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具有高度責任感,將來才能成為社會上成熟可敬的人。

4、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兒童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有很大的影響,與兒童的成材直接相關。它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

5、口語交際的習慣

家長或老師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有"教育"的覺悟和意識,引導孩子用普通話交談,說規範的語言,培養孩子準確把握語言的能力。


峰158513373


關於孩子的教育,推薦家長可以讀一讀《從卡內基到常春藤--好性格讓孩子受用終生》這一本書。

首先這本書講的就是家長的對孩子的教育,每一位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將來有好的生活,能上名校,能有好的性格和好的發展。

在這一本書籍中講到的是一對母女,母親谷永青在央企從事管理工作,女兒陳彧高中畢業後考入美國常春藤盟校——康奈爾大學,2016年加入美國著名的諮詢公司,從事戰略諮詢工作。

書中主要講述了谷永青科學地規劃孩子教育問題,用卡內基溝通理念將性格非常內向的女兒培養成開朗、自信的精英的故事。之所以受到許多的讀者們歡迎,是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當代家庭教育案例,裡面沒有高深的教育理論,對於家長而言淺顯易讀、可操作性強、接地氣。

  本書中分為母親篇和女兒篇兩個視角,在母親篇裡面分享了自己對孩子的規劃,共有3個重要成長階段即:

一、童年時期

這個時期需要讓孩子健康成長,養成好習慣;

二、少年期

這個階段需要抓好孩子學習的同時,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塑造性格,通過練習演講克服自卑,增加自信;

三、高中階段

對於孩子出國留學以及留學期間的指導,指導女兒迅速適應新環境,成為常春藤精英的心路歷程,是當代的“傅雷家書”。

而女兒篇則是陳彧的視角,作者向讀者分享了自己在高中和留學階段的精采生活,跨文化溝通和構建良好人際關係的感悟。

這一本書適合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家長和留學生閱讀。著名的華文卡內基大師黑幼龍先生、夏明傑先生、青島二中校長孫先亮先生、留學大咖燕定美中教育的高燕定先生均為本書寫了序。

關於小孩的培養,品格、習慣或者知識等等,到底什麼最為重要?

我個人想說的是,其實教育整體是既複雜又比較簡單。但需要父母們堅持不管外界發生什麼,我們需要做的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去思考、去關注孩子的教育、給到孩子最適合的教育。

一、父母需要了解現在國內的教育情況

目前教育已步入智能時代,我們培養孩子的哪些技能最重要?需要父母深度思考和對孩子的觀察、性格瞭解、興趣培養、長期交流。

二、培養孩子能夠立足社會的基本素質

個人認為在當代包括未來最適用的基本素質有一個人的自我成長與管理意識、積極思考的能力、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遵紀守法、懂得尊重、感恩、自愛和自謙。一個人的優良品行或品格更為重要,更能和諧自然,更能適應當下社會。


LENKAFEIME


對於孩子的培養,最重要的就是人品和習慣了。

在人品上來講,需要讓孩子成為“人”,知道人應該有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形成正常的三觀,形成正確的道德標準,成人是個最基本的標準,其他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

需要爸爸媽媽一直去教導孩子,在生活裡身體力行,給孩子做好榜樣。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孩子正確引導。包括餐桌禮儀,行為規範,待人接物,同情弱小,同理心,自我保護能力等等,做家長的都要及時滲透。千萬不能覺得孩子只管好學習就可以了,別的不用孩子管,高智商低情商也不是啥好事。

從習慣上來講,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個基礎,打好學習習慣的基礎,等於助力司機上路的跟車教練,孩子的習慣養好了,將來可以自主做事,讓孩子自己事半功倍。

還需要良好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這些是伴隨孩子一生的基礎,事關孩子的健康和身體,健康的生活方式能讓孩子管理好自己的身體,知道自己身體的極限,為自己工作生活做好身體基礎。

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也很重要,能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呢,管理好自己的方方面面,有條理的去做想做的事。

強大的學習能力,抗挫折能力,也都非常重要,讓孩子在未來保持競爭能力,保持心理健康。

暫時想到這些方面,歡迎大家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