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院線已“停擺”36天,疫情之下“復工”是影院的一廂情願嗎?

院線已“停擺”36天,疫情之下“復工”是影院的一廂情願嗎?

生活要繼續,影院復工是一個必然發生的事情,只是不是現在

院線已“停擺”36天,疫情之下“復工”是影院的一廂情願嗎?


1月23日,武漢宣佈封城,國內電影行業也在這一天被按下了“暫停鍵”。春節檔7部電影“消失”、全國影院陸續宣佈關閉,到今日(2月28日),電影產業已經停擺了36天。有人試圖讓一切重新開始,但是按下“啟動鍵”的時間到了嗎?

近一個星期,輿論市場上陸續出現了影院準備復工的消息。2月23日#影院復工準備#等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該話題迅速挑動了公眾疫情下緊張的神經,閱讀數達到3.2億,“電影院都敢開了?”

院線已“停擺”36天,疫情之下“復工”是影院的一廂情願嗎?


而話題發酵的起因,是2月22日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發布的《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技術分會關於電影院復工準備工作的建議》。建議中影院復工的放映設備、放映間溫度、溼度等提出具體要求,如對影院空調系統進行清潔消毒、配置3D眼鏡消毒設備等,並建議仔細排查放映間設施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放映。

這雖然只是一個“復工準備工作建議”,並不是真正的影院復工通知,但是公眾從這份建議裡感受到了院線乃至整個電影行業對於復工的躍躍欲試。這種“建議型試探”迅速遭到了排斥, “電影院倒也不必要這麼著急開門吧,密閉空間人群密集,傳染可能性很高”。

但是官方的“復工準備建議”並未停止,三天後(2月26日)北京市電影局聯合北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了《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北京市電影行業復工防疫指引(1.0版)》,指引中提出了影院復映初期需要進行隔排隔座售票、消費者實名登記、工作人員佩戴口罩進行體溫測量等要求。

院線已“停擺”36天,疫情之下“復工”是影院的一廂情願嗎?


依舊只是一條復工指引,但卻直接激發加深了公眾對影院復工的牴觸情緒。2月27日,北京市政府官方對影院復工進行回應,表示北京影院尚不具備開業條件。而深圳多家影院也表示尚未收到復工通知。

以目前消息來看,影院復工的準備指引到具體落實還有段距離,公眾的焦躁情緒稍稍緩解。

但是對於院線和電影產業而言,這個復工消息像沙漠中的人看見了一座虛無的綠洲一樣,海市蜃樓美麗又殘忍。

低價甩賣、開展外賣業務,

疫情下院線何時盼來黎明?

現在國內院線處境如何?從票房層面而言,春節檔臨時撤檔、二月原本熱鬧的“奧斯卡季”被迫流產,三月院線市場動盪不定,損失了多少票房收入?

僅以2019年為參考,2019年第一季度票房(包括春節檔)達到187億,比2018年相比下降16億左右。2020年春節檔一度被稱為“史上質量最強春節檔”,二月進口電影中也不乏《多力特的奇異冒險》《婚姻故事》《小婦人》《刺蝟索尼克》等商業IP電影,三月原計劃中也有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等電影,2020年國內第一季度電影票房保守估計不會低於2019年。

那麼從營收層面,187億票房能給院線們帶來多少收益?從萬達電影、橫店影視、幸福藍海、金逸影視四家龍頭院線2019Q1營收情況來看,去年Q1國內院線由於市場冷淡、觀影人次下降等因素,處在“看天吃飯”的狀態,大部分公司都出現營收下降的情況,但是四家公司公司累計營收也達到59.59億。

院線已“停擺”36天,疫情之下“復工”是影院的一廂情願嗎?


而這其中院線的營收可以大致分為票房收入、賣品收入與廣告收入。以萬達電影而言,其觀影收入與廣告收入毛利潤一直不穩定,2018年年報顯示,萬達電影觀影收入、廣告收入和商品、餐飲銷售收入毛利率分別為10.33%、68.6%和59.67%,其中商品餐飲銷售是最具盈利能力的業務。

換句話說,大部分院線在票房收入之外,是靠影院內爆米花、可樂等零食飲料、餐飲休閒收入、電影衍生品銷售為支撐的。

而 在今年電影市場停擺,院線無電影放映的情況下,大部分院線也選擇以影院賣品為突破口。2月開始,全國各地影院陸續開始低價售賣爆米花、烤腸、可樂、雪糕等囤積賣品,推出零食秒殺、貨物清倉等活動,以自主配送或者外賣平臺合作等方式進行銷售。

2月18日,萬達電影、金逸影視等院線陸續宣佈將展開電商業務,通過當地影城微博或微信,公眾可以進行線上購買,選擇多款零食大禮包。

院線已“停擺”36天,疫情之下“復工”是影院的一廂情願嗎?


這無疑是院線停擺良久,窮途末路之時作出的自救行為。通過賣品的低價售賣儘量獲取收入,減少成本損失,但這些收入相對於Q1整體營收的缺失顯然是杯水車薪。

外界也對電影市場與院線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幫扶。一部分來自官方,北京、上海等地陸續出臺了補貼舉措,如北京市對今年春節期間受疫情影響未能如期上映的京產影片,給予一次性宣傳發行補貼,對今年春節前後處於集中創作期、受疫情影響而暫停的重點項目,給予創作製作特殊補貼。

另一部分是跨界平臺的合作。近期阿里影業聯合餓了麼,推出了“影院賣品外送”業務。影院通過餓了麼平臺,搭建線上售賣的渠道,利用餓了麼的線上售賣和外賣送貨物流進行院線賣品線上銷售。

院線已“停擺”36天,疫情之下“復工”是影院的一廂情願嗎?


據瞭解,目前萬達影城、太平洋影城、博納影城、金逸影城、蘇寧影城、恆大嘉凱影城等近20個影管公司已與阿里影業達成合作意向。用疫情期“萬物皆可雲”的語境解釋就是,院線開始“雲賣貨了”。

雖然在儘量減少損失,但是所有人都明白,這不是一個高效且可持續的方法,疫情還未離去,黎明尚未到來,影院方等待的曙光還埋在雲層裡。

冷思考,近期影院復工

可能遭遇的N種阻礙

退一步,如果現在影院進入復工階段,是否又能迅速回歸正常運行狀態?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國內電影市場處在清空狀態,院線排片安排處在荒蕪狀態,3月份市場上能夠進行放映的電影有多少尚不可知。如《奪冠》《唐人街探案3》等原本預定春節檔上映的大體量電影,背後出品公司眾多,票房市場上求穩不求快,對檔期與票房反饋有著一定要求,影院復工初期上映的可能性並不大。

從成本來講,影院開業就要開始計算營業成本,放映設施、人工成本、物料宣發成本等,同時這是一個牽一髮動全身的情況,媒體報道,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1萬多家電影院,每個電影院平均提供50個就業機會,全國從事電影院行業的服務人員達到30-50萬,包括保安保潔、設備零食採購供應、工程物業修理保養、電影製作發行等,影響的人群達到100-200萬。要達到正常運營的情況,影院周邊的餐飲休閒設施也需要運營起來,牽涉到的人群遠比預想中多。

而根據官方公佈的復工準備指引,影院需要進行全面的消毒,隔排隔座售票。在維持票價不變的基礎上,電影每場觀影人次人為降低,想要達到正常收入水平,只能選擇增加放映場次,但這顯然是一個入不敷出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消費市場的反應。雖然業界一直預估,疫情結束之後各個市場必將迎來一波報復性消費紅利,但是這個紅利迎來的前提是“疫情結束”。近期內,消費市場對各行業復工都存在一定排斥心理,電影消費雖然逐漸成為年輕人群的主要消費方式之一,但是並不屬於必要消費,尤其影院這類空間封閉、人流密集的線下消費場所,消費心理很容易被疫情風險衝散。

院線已“停擺”36天,疫情之下“復工”是影院的一廂情願嗎?


同時,疫情期間線上娛樂市場迅速增加,遊戲、線上影視、短視頻等用戶流量爆發,不難預料,比起冒險進行線下消費,一部分人群仍會選擇維持“雲端生活”。

那麼剩下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推著各大院線公司被動洗牌,誰能等到春天來臨?萬達電影、橫店影視等龍頭影投院線尚且能支撐過這場災難,但是中小型影院就在面臨大考。

據瞭解,2018年以來,國內近2000家影院被迫關停,不少影院都處於虧損運營狀態,而不少三四線城市小影院通過春節檔支撐絕大部分業績收入,這次疫情過後,一部分影院或許被無聲地留在了2020年這個春節。

生活要繼續,影院復工是一個必然發生的事情,只是不是現在。海市蜃樓出現了,也意味著終有綠洲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