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為什麼有些專家鼓勵農民進城變成城市居民?而不是搞好鄉村規劃,讓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

山青水秀人家


原因很簡單,農村人均佔有農田太少,已經不能滿足農民對日常生活的開銷,因此家家都有在外打工的人,鼓勵那些在城市經商或打工以及辦企業的農民進城落戶,讓他們的家人享受城市的福利(指教育、衛生、以及配套的社區服務等)。農村人口少了,集約化、規模化農業生產才能發展起來。我們不要擔心農民進城了沒人種地,而是要擔心農民這個群體怎麼樣提高收入水平和養老問題。專家的這種想法是對的。


人善天助


請注意,有些專家鼓勵農民進城,基本上都是三,四,五線所謂的買辦專家們。你看到過北,上,廣,深等有一個專家鼓勵農民進城嗎?說個題外話,我們說了多年的農業機械化,從超英趕美提出,經過多少年,付出多少代價,可是改革開放以後,沒幾年農業機械化成了。想一想吧!


用戶4189135886126


他是在說空話,有些專家是假專家,他又沒錢給農民每人五百萬,農民進城,通過這一次武漢災難,人們又有一個新認識,城市人口密度大,發起災情也最快,城市高樓大下,有好處也有壞處,杭州就出現了,富人雖有錢,買了那麼高價們樓層,說是防火,,連一般民房還不如,他要知是這樣,後悔了一倍子,有些城市密度人口太多,上下班走還走不了,我國應該重視城鄉協調發展,


用戶1760816414991


這些專家鼓勵農民進城買房,這些磚家頭腦有問題。農民一年收入不了幾萬元,又沒有退休金,和養老保險。就農村的每人每月一百多的養老保險能夠房貸,還有取暖和物業費嗎?農民就是農民,我們農村條件也不像以前了,每家也都蓋了新房,有車也有些存款。沒有城裡人那樣大福大貴但也大部分人家奔了小康。這要是進城買房以後日子能像現在這樣的生活水平嗎?



馮志光


我們這個社會最大的癌症就是不努力不主動適用社會變化的一些憤子,提這問題的就是這種人。城市化是農業社會進化到現代工業化的需要,是社會的自然選擇,專家有這樣大的能力,這樣大的號召?城市化當然是城市發展,農村衰落。你想把人口留住,能夠留住?人口留在農村幹什麼?種莊稼?還是生產工業品?或者搞服務業?人口留在農村種莊稼留了幾千幾萬年,農民們富裕了嗎?我們現在的農產品消費只是佔個人消費的很少量,只是種莊稼,誰提供其它東西?農民只是提供農產品,你用這些少少的糧食蔬菜水果能夠交換多少東西?而且,我們都是農民的話,我們都只有同樣的東西,你與誰交換?你怎麼富裕?

工業和服務業的特點就是需要規模,城市化的特點就是規模發展。農村如果規模發展也就成了城市了,所以你想你的村子發展工業服務業,其它的村子同樣會衰落。

你希望國家投入把你的村子建設得與城市一樣,問題是國家有這麼多資源嗎?國家拿什麼給你投入?國家的財政稅收現在是工業和城市服務業的勞動貢獻,農村取消了農業稅,政府要為你花錢要依靠城市財政稅收輸入,你想留在農村當寄生蟲嗎?

財政是國家的重要資源,需要高效率的使用,人口集中才能夠高效率的使用。例如,成都市的公交車只是需要一塊錢,而且還可以轉換三次不需要才花錢。這看來是福利,可是公交公司卻是因為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太多,並沒有虧錢。農村能夠因為自己的使用讓公共設施實現不虧?用的人太少,農村的投入不可能賺回來。農村的公共設施建設全依靠政府財政投入,城市有巨大的稅收收入,它的投入是依靠自己,不是國家,這一點提問題的人應該自己明白。

我還是主張我們應該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到城市去給國家和自己做貢獻,農村的土地集中少數農民手裡。農業也應該規模發展,農民規模發展才有好收入,有了好收入,農村的建設就不會只是依靠國家,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家庭建設得城市一樣。


蓉城草根財經


主要的原因還是需要的農民進城刺激經濟,帶動貨幣流通;對於中國的廣大農民,其收入基本都存儲在銀行,貨幣流通基本為零,農民進城,其收入和支出基本都是增加的,這就促進了貨幣流通,增加社會財富。

無論現階段的安居工程還是大學擴展,其本質都是政府主導下的促進貨幣流通的手段;讓廣大農民進入城市,增加基礎交易數量,同時增加貨幣流通次數。

我國城市基本都是選擇地理位置較高的區域建設的,農村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地理位置影響;北方大多數農村地區當初沒了躲避戰亂所處地方都比較偏僻,基本沒有繼續發展的潛力;同時農民進城也有利於集中管理。


瓦倫木


我說下我的個人觀點:

首先,鼓勵農村人,應該是農村富裕勞動力進城,它的好處是更快的推動國家城鎮化建設,有城必須要有人啊,有人可以增強城市消費活力和創造動力,還有城市建設的房子去庫存,你在城市待久了就紮根了,實在扎不了根,都漂十幾二十年了,你還會種地嗎?你孩子還會種地嗎?已經習慣了成立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呆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這部分人就成了城市的遊牧人。

其次,既然出去的很多年輕人回不了農村,全國的村空心化在所難免,合村並鎮在所難免,村裡老年人百年後,農村徹底空了,剩下的就是少說的農村家庭,這些家庭有可能會成為家庭農場主,目前來說田地規模性的出租承包也在所難免,慢慢會集約化管理,會實現農業現代化,會出現農村經紀人,會出現農場主,慢慢土地再次改革。

最後,農村人口再大規模市民化,但是農村還是要發展基建和人文居住環境的,美麗鄉村建設,這些都是國家政策的傾斜,最後會有一些有先進思想有學識的農村青年搶佔農村發展的堡壘,會大有作為,錢途無量的。



東莞老三哥


城鎮化是發展方向,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也是必然趨勢。。土地就那麼多,還會越來越少(城市發展必然會先用土地),隨著機械化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原來幾個人好幾天才能做的事現在一個人一會做完了(如翻地、灌溉、除草等等),而且原來需要壯勞力才能做的事現在老弱病殘都可以做了,那麼農村的勞動力到哪兒去?到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城市去就對了!


濟南虎子哥


想搞亂中國,敢趕快讓農民進城,只要有半數成為市民,不出二年,讓你亂成一鍋粥!不信試試?幾千年的文化積澱,絕對不會拿來西方的所謂經驗,硬靠在我們這裡。



馬增振1


【慶雙與三農同行】為什麼有些專家鼓勵農民進城變成城市居民?而不是搞好鄉村規劃,讓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這既是社會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需要,也是從農村的現實出發,值得深思。

從包產到戶到現在已近四十年,在這三十多年中,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農村,由集體勞動轉變為一家一戶的單幹,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農業生產積極性。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化的突飛猛進以及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大多數農民走出農村,進入工廠工作和參與城市化建設。有的農民在外面掙到了錢以後,就在城裡買了房子定居,成為了城市裡的農村人,從此再也沒有回到農村。而有些農民由於農村老家有牽掛,沒有在城市定居,但平時卻很少回農村老家,只有在老家有事或者逢年過節才回老家一趟。

──這種現狀實際上已經表明了他們得以生存的地方是城市,而不是農村。換句話說,他們已經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只是戶口薄上是農民的身份而已。而這種現象,隨著農民種土地不划算,還會有更多的農民變成城市中的農村人,這是自然現象,不可阻擋,也不需要專家助推。

從我國的國情來看,農村雖然廣闊,土地面積大,但是農村人口太多,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日新月異,現代化、智能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農村種土地的人數就會越來越過剩。然而,時代在進步,傳統的產業也將轉型,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一些專家提出讓農民進城變成城市人,是符合我國國情,也是審時度勢,有高瞻遠矚的。

一個國家,城市的興旺發達是標誌著國家的繁榮昌盛,就像普通老百姓在富裕了之後建起的高樓。抬頭看看外國,一些國土面積並不大的國家,人家卻建設了世界上數得著的大城市。而一些大國家,經濟發達的國家建設的世界級大城市自然就不用說了。那人家是怎麼想的呢?為必人家傻嗎?

然而,我國擁有十幾億人口,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疆土上,儘管國民經濟總量躍居世界前列,但到目前為止,有幾座在世界上數得著的大城市?當在電視節目中看到別國在空間站上俯瞰地球時,被那些鑲嵌在地球上的大城市璀璨奪目的景觀深深的感撼了。

毋庸置疑,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應該搞好鄉村規劃,讓農業實現現代化。而這麼多年,中央每年的一號文件都在關注“三農”,重視“三農”並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對我國農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工業及一些新興的支柱產業正在崛起,世界格局也在發生著改變。國家要發展,民族要興旺,總不能只重視農業而不發展工業以及一些新興的支柱產業。而當前的農村,從戶口薄上看到有八九億農民,但實際上農業從業人員究竟有多少?農民種土地不賺錢,希望糧食漲價,但從國際糧價中不難看出,不但現在糧食不會漲價,就連今後仍然也難以漲價。那麼,還會有多少農民願意留在農村種土地?而再過二十年,農村中的土地誰來耕種?怎麼耕種?怎麼實現機械化?

筆者本人也是農民,在農村中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深知農民的艱難,勞動了一輩子,也許老無所依。也希望在農村擁有土地,待年邁之後歸隱山野,盡享田園風光。──這也是絕大多數農村人的真實念想。但從民族大義出發,不能只顧個人的眼前利益而忽視民族大義。只有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立於世界民族的不敗之林,才是子孫後代之幸事。

一些專家提倡農民進城變成城市人,對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實現現代化和城市化建設以及國家的進步具有現實意義與長遠謀略,值得人們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