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國演義》裡劉備為啥會有那麼多人支持?他有什麼優點?

琲琲


1.籠絡豪傑,深得人心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這是他性格中遠遠勝於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佔據北方大部,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軍事上都佔有明顯的優勢。但曹操行事殘暴,時常就屠城,劉備行事多與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劉備寬仁;曹操狡詐,劉備忠厚;曹操篡漢,劉備扶漢,因此,劉備深得人心。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2.識人善用,君臣融洽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儘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佔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3.堅忍不拔,終成大事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到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並以禮相待,後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卻被劉表暗地裡提防,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4.寬以待人,心胸廣闊

  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再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並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身居高位,有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所以後世人都以寬以待人評價劉備。





落單的候鳥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關於劉備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支持,有一下幾個原因。

—.劉備是漢室宗親。劉備在跟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總是說自己是“山中靖王之後,孝景皇帝之玄孫”,並且得到漢獻帝的承認。劉備一直打著“復興漢室”為旗號,所謂名正言順。當然他的宗親問題一直都爭議,我們在此不做討論。

二.禮賢下士。亂世之中,諸侯之爭,也是人才之爭,能招募天下英才為已所用,自然能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劉備三請諸葛亮,因此的到“三顧茅廬”的古典,就是最好的證明。

三.不忘初心。劉備起兵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勢力弱小,不得已先後屈身於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割據軍閥。征戰時,劉備也多次兵敗而面臨絕境。但其總能振奮精神,越挫越勇。

劉備的優點有以下幾點。

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仁德。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仁德。

以知人善用為例:劉備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輔佐他,得到了諸葛亮,如魚得水,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礎,還有就是劉備沒殺過大臣,沒殺過手下,在劉備手下的人可以隨意發表言論 。以感情用事舉例:因為想報二弟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置江山社稷於不顧,不聽諸葛亮等謀臣的勸阻,貿然負氣出兵。結果被東吳打得大敗而歸,自己無顏再回成都見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四川省東部奉節縣東的白帝城。


福爾摩小黑


從公元184年—公元207年的二十三年間,劉備人馬一直不過是千人、數千、萬餘。真正算的上一方諸侯的也只是據有徐州那一年多時間,人馬有數萬人。劉備收聚的文武人才有:關羽、張飛、趙雲、陳到、簡雍、劉琰、孫乾、麋竺、麋芳等。歷來成就霸業者明主加三傑缺一不可。劉備是明主,這個是不容質疑的。三傑是股肱、謀主、爪牙。股肱指的是輔佐帝王的重臣,如蕭何。謀主指的是出謀劃策的謀士,如張良。爪牙指的是戰克之戰,如韓信。劉備的這些人才中關羽、張飛、趙雲、陳到稱得上爪牙。但並沒有股肱和謀主。簡雍、劉琰、孫乾、麋竺、麋芳等人。雖然是人才,但並不是俊傑。簡雍、孫乾、麋竺的才能主要是在外交上。劉備就曾派孫乾、麋竺使袁紹、劉表。簡雍最大的功勞是勸降劉璋。麋芳倒是文武雙全,不然劉備不會讓他守江陵。



從公元184年——公元207年二十三年間,劉備還是一事無成。劉備是魚,一直不能鯉魚跌龍門,因為沒有水。就是劉備沒有股肱和謀主。沒有一個為其規劃戰略計劃的人。反觀曹操、孫權他們是有的,而且對將來的路是很清晰的。這也是劉備雖然有雄才,但終一事無成。劉備奪蜀時,曹操這邊就有人認為不能成功。丞相掾趙戩認為劉備不會用兵,每戰必敗,每經常逃跑,怎麼能奪下蜀地。而丞相參軍傅幹則認為以劉備之雄略,諸葛亮、關羽、張飛三位人傑輔佐,肯定能奪下蜀地。公元215年曹操攻下漢中,劉曄就勸說趁勝攻蜀。劉曄講: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就是說諸葛亮有丞相之才,能穩定蜀人心。關羽、張飛為將,據險而守。那樣我們就沒有辦法了。



曹操徵徐州時,呂布偷襲兗州。要不是程昱保住三城,曹操連家都沒有了。曹操就是讓程昱鎮守後方,足兵足食。劉備也是讓諸葛亮鎮守成都,足兵足食。而劉備當年據有徐州時是讓張飛、關羽守後方,結果徐州丟了。小說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問劉備:吾久聞明公大名,何故至 今猶落魄不偶耶?劉備只得說命不好呀。司馬徽:不是。那是因為將軍您沒有俊傑輔佐。劉備講:我武有關、張、趙,文有孫、 糜等。司馬徽講: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若孫乾、 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雖然是小說,但道理是對的。據襄陽記司馬徽向劉備舉薦的俊傑是諸葛亮和龐統。



劉備在荊州待了數年,有次上廁所看見大腿髀肉了,感慨而流淚。劉表感到奇怪,於是詢問。劉備講:我常常身不離鞍,大腿上的肉都消失。現在不能再騎,大腿內側肌肉生。時間飛逝,年紀也將老了,而功業沒有建立,所以悲傷。從劉備這段話是非常渴望功業,情感上非常失落。劉備一直沒有自己的戰略規劃,但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從來沒有人對劉備這樣講過。諸葛亮的隆中對的規劃內容跟東吳、曹魏的謀士的一些規劃建議都有相同之處。那是因為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劉備於是跟諸葛亮情關係越來越好,好到關羽、張飛等舊人都有意見。劉備對他們講: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就是說劉備把自己比做魚,諸葛亮是水。魚有了水自然就活了,能暢遊。 那麼多人追隨當時非常弱小的劉備,我認為有以下原因,即劉備的優點。

劉備是英雄:

公元199年的時候有一天曹操突然對劉備講: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所以劉備馬上決定要跑了。在曹操看來整個天下能稱得上英雄的只是劉備跟他。而實力強大的袁紹,曹操根本看不上眼。曹操一生中看得上眼的只有劉備和孫權。劉備投曹操時,手下謀士也認為劉備是英雄。以程昱為代表主張除掉劉備,因為劉備有英雄之志。魏書:或謂太祖曰: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曹操當時猶豫不決,於是詢問郭嘉的意見。郭嘉認為不能殺,劉備勢窮來投,卻殺之。以後還有誰願意歸附。當時曹操聽了大笑,說明曹操也不願意殺。公元199年袁術要北投袁紹,劉備請求去阻止。曹操當時答應了,郭嘉、程昱都趕來勸阻。當時劉備已經帶兵離開許昌。劉備到了徐州下邳,同行的紀靈回去後,劉備殺掉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劉備則返回小沛。徐州諸郡縣皆叛曹操響應劉備,人馬數萬人。劉備派孫乾去見袁紹,兩家聯合。曹操派劉岱、王忠等率軍攻打劉備,敗而回。劉備要跑是因為他是英雄,不甘於居人下。當年曹操丟失兗州時不投袁紹的原因是一樣的。赤壁之戰前孫權不投降曹操也是這個原因。劉備、曹操、孫權投降,富貴一生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他們都想建功立業,不會居於人下。諸葛亮使吳時,孫權就問劉備為何不投降。諸葛亮講劉備是英雄,就算功業不成。那是天意,怎麼能做曹操的下屬。



公元199年八月,曹操進軍進軍黎陽。派臧霸等入攻打青州。九月,曹操返回許都,分兵守官渡。十二月,曹操又率軍進駐官渡。公元200年正月曹操決定親征劉備。當時諸將都反對,他們對曹操講:跟主公爭天下的是袁紹,如果我們打劉備時,袁紹進攻該怎麼辦?曹操對他們講劉備才是真正的人傑,現在不趁他立足未穩時去打,一旦他在徐州建立穩固的政權。將來就是我的大敵了。郭嘉也力勸東征劉備: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郭嘉當年也曾在袁紹手下效力,但認為袁紹不能成事才離開。郭嘉看不上袁紹,卻看重弱小的劉備。曹操打劉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他跟袁紹開戰的時候,劉備很有可能在後面捅他一刀。曹操親征,劉備大敗而逃。按照魏書的記載劉備認為曹操不會打他,後來聽說曹操親自來了。劉備帶著數十騎去觀察,看見曹操旗幟。劉備馬上拋棄眾人跑了。我認為劉備確實去看了,也確實跑了。但不是還沒打就跑。當年劉備只有兩千人就敢援救徐州,現在數萬人難道不敢一戰乎?曹操打劉備時,袁紹真的沒有行動。 劉備在袁紹待了一段時間,覺得袁紹也不能成事。劉備對袁紹講去聯合劉表,於是帶著數千人去豫州汝南郡。



公元200年十月官渡之戰以曹操勝告終。曹操立馬調頭親自率軍去打劉備,可見曹操始終把劉備作為頭號對手。三國志: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公元207年曹操準備遠征烏丸,諸將皆反對。理由是劉備必定勸劉表偷襲許都。郭嘉力主徵烏丸,劉表也不會聽劉備的。而劉表也確實沒有聽劉備的。曹操遠征烏丸回來,劉表才後悔。如果當時據有荊州的是劉備,曹操必然也不敢遠征。劉備也必然會偷襲許都。曹操諸將不怕據有荊州的劉表,而懼實力弱的劉備。因為他們都把劉備視為英雄。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徵荊州,八月劉表去世。當時荊州文武皆勸劉琮投降。劉琮還是想保全荊州,傅巽說服了劉琮。傅巽當時講:如果劉備不能打敗曹操,敗不能保全荊州。如果劉備能打敗曹操,則劉備不會做將軍您的手下。荊州有十萬人不能拒曹,卻把包袱甩給只有數千人的劉備。 劉琮投降曹操,並不敢告訴劉備。後來才派宋忠告知。劉備只得率眾南逃,派關羽率水軍順漢水直下江陵。



曹操怕劉備佔據江陵這個要地,輕軍速進到襄陽。得知劉備已經走了,曹操親率五千騎兵急追,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餘里。可見曹操始終把劉備作為大敵,在南郡當陽縣長坂追上了劉備。關羽率水軍接應劉備,到江夏郡夏口跟劉琦匯合。劉表去世時,東吳魯肅覺得形勢嚴峻。魯肅對孫權講:劉備是天下梟雄,如果劉備跟劉琮他們同心協力。我們就應該跟荊州結盟抗曹。請讓我去荊州弔喪,勸說劉備安撫荊州人跟我們一起抗曹。魯肅把劉備看作英雄,直接勿略劉琮。魯肅晨夜兼行在當陽長阪碰到劉備,勸說跟江東聯盟抗曹。 公元208年十月、十一月曹操安撫荊州人,大嘉封賞。這時無論是曹操也好,還是其謀士、諸將等,並不把江東放在眼裡。他們所顧慮的唯有劉備耳。當時眾人皆認為孫權必懼而殺劉備。程昱則認為孫權雖然有謀,但不能獨當一面。劉備有英雄名,關張都是萬人敵。孫權肯定會資助劉備以對抗我們。劉備得到孫權的資助,要擊敗就難了。十二月曹操親自率水陸軍打劉備,打江東只是順便的事。三國志:公自江陵徵備、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曹操是把劉備做為對手。曹操從華容道衝出時大喜,諸將皆問原因。曹操講:劉備確實是我的對手,但還是計劃不周,如果早點來華容道放火,我就死在這裡了。劉備確實放火了,只是曹操已經走了。


後來曹操給孫權書信講:我燒餘船自退,讓周瑜徒獲虛名。 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很多人認為功勞主要是周瑜,其實不然。當時周瑜是三萬人,劉備也有兩萬人。從三國志和其他史料的記載,劉備的功勞也不小。三國志: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劉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備(劉備)、瑜(周瑜)等復追至南郡。吳書曰: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公元210年曹操得知孫權把半個南郡給劉備,並默認劉備據有荊州南部四郡。當時曹操正在書寫,筆都掉到地上。三國志: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劉備),方作書,落筆於地。曹操會如此緊張的原因在於劉備這個英雄一旦有了地盤,將來會成為大敵。所以當初劉備才據有徐州,曹操棄袁紹而東征。曹操擊敗袁紹,又立馬南征。在劉琮已投降時,立馬急追擊劉備。在荊州還沒有完全安撫,順江徵劉備。三國志:公(曹操)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諸葛亮對劉備的評價是英才蓋世、雄才蓋世。當時無論是曹魏還是東吳那邊的人都認為劉備是英雄。

劉備得人心:

三國之主創立基業,劉備是最艱難的。因為他的起點最低。曹操其祖父曹騰三十年間侍候過四任皇帝,還推舉過不少賢士。其父曹嵩曾花一億錢買三公之一的太尉來當,說明曹家富的流油。曹操起兵誅董卓時,夏曹兩個家族相助。又有大批士人相助。豫州名士任峻帶著宗族跟隨。荀彧、程昱、毛玠、戲志才(郭嘉之前的謀士)等紛紛相投,鮑信把兗州送給曹操。孫權就更好了,父兄留下一批文武人才,又有現成的地盤。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但已經是遠的不能再遠了。連爵位都沒有了。其祖父不過是縣令,其父不過小吏。到了劉備時已經淪落為販履織蓆。漢中之戰時劉備派劉封率軍挑戰,曹操就曾大罵:賣履舍兒。劉備有後來的成就,也得益於其母。家境雖然不好,其母還是讓劉備讀書。當時跟同族劉德然、公孫瓚一起在大儒盧植那裡學習。劉備並不喜歡讀書,反而喜歡狗馬、音樂、美衣服等。劉備不喜歡讀書並不是不讀,只是不是為成為大儒而讀。 劉備起點低,對人才更加渴望。諸葛亮在隆中對講思賢若渴。加上其出身不高,也不會有門第之見。


公元184年黃巾之亂暴發,朝廷無力征討,只得讓各州郡募兵征討。劉備集結了一些人馬跟隨校尉鄒靖討黃巾。鄒靖曾跟公孫瓚一起討胡人,也許是因為這層關係。關張也是在這時候跟隨劉備的。劉備跟關張同床而睡,跟兄弟一樣。關羽在曹操那裡時,曹操知道關羽不會留下。曾讓張遼詢問。關羽講我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會背棄。劉備依附公孫瓚時,結識了趙雲。趙雲也有意為劉備效力。後來趙雲以兄喪離開,劉備知道趙雲不會回來。劉備抓著趙雲的手告別,當時趙雲講:終不背德也。意思是講我肯定不會忘了你(劉備)的恩德。公元200年劉備在袁紹那裡時,趙雲馬上去鄴城。劉備對待趙雲也是同床眠臥,這跟關張的待遇是一樣的。趙雲不投袁紹和離開公孫瓚,卻選擇實力最弱的劉備。趙雲投公孫瓚時,兩人有一段對話。趙雲講我是從仁政所在,離開而投劉備也是如此。


公元208年在當陽長阪趙雲保劉禪和甘夫人,當時有人對劉備講趙雲已經投曹操。劉備認為趙雲不會背棄他。郭嘉、傅乾等人曾說劉備得眾心(寬仁),所以手下願意拼死效力。 劉備在擔任平原相時,郡民劉平曾派人刺殺。刺客不忍心下手,把劉平的事告訴劉備。魏書倒是記載了刺客不忍下手的原因。劉備當時不知道是刺客,對待他非常好。只要有人來投,無論出身劉備必然厚待。魏書:備(劉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公元194年陶謙去世,臨終前交待麋竺等人讓劉備掌管徐州。麋家是徐州的大族,世代經商。在呂布偷襲徐州後,麋竺把家產都資助劉備。曹操為拉攏麋家,表麋竺為嬴郡太守,麋芳為彭城相。但兩兄弟都棄官,跟著劉備顛沛流離。關張、簡雍是公元184年左右開始跟隨,麋竺、芳、孫乾是公元194年開始跟隨,趙雲、陳到、劉琰是公元200年開始跟隨。這些人跟著劉備顛沛流離十多二十年。他們跟劉備依附鄒靖、毌丘毅、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劉備征戰多年功業不成,自己都感到悲傷。他的依然對劉備不離不棄。


劉備在荊州時,豪傑紛紛歸附劉備。劉琮投降時,劉琮部下紛紛投劉備。劉備往南逃時,荊州士人紛紛跟隨。三國志: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益多。琮(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先主奔江南,荊、楚群士從之如雲。劉備得到荊州四郡後,連淮南雷緒都帶著幾萬人相投。雷緒並沒有就近投孫權。三國志: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既使是在曹魏效力人,曾經在劉備手下都感恩。不知道什麼時候北方流傳劉備死了,眾人皆賀。袁渙獨不賀。因為劉備擔任豫州牧時曾舉薦他為茂才。公元223年投降魏國的黃權得知劉備去世,也不賀。公元219年東吳偷襲荊州時,習珍宏兄弟偽降。公元220年時舉七縣起事,並聯合武陵太守樊胄。後糧、箭皆盡,習珍對部下講:受漢厚恩,不得不報之以死。諸君何為者?然後自殺。受漢厚恩當然不是漢朝,而是指漢中王劉備。



蜀漢雖然在三國之中最弱,但依然偏霸一方多年。蜀漢滅亡時諸葛亮子瞻孫尚、張飛孫遵、趙雲子廣、傅彤子僉、李恢侄球、黃權子崇等人皆戰死。司馬炎評價:天下之善一也。劉禪投降後霍峻子弋、羅蒙子憲各保一方。劉禪投降的消息傳來他們的反應:(羅憲)乃率所統臨于都亭三日。(霍弋)弋素服號哭,大臨三日。(姜維軍中)將士鹹怒,拔刀砍石。據漢晉春秋霍弋不投降的原因是要看魏國如何待劉禪。漢晉春秋:若主上與魏和,見遇以禮,則保境而降,不晚也。若萬一危辱,吾將以死拒之,何論遲速邪!當年霍弋他父親霍峻去世時,劉備帶著眾人親臨祭拜,並在墓地留宿。公元264年劉禪去了洛陽並封為安樂公。霍弋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劉禪對他們並沒有多好。羅憲因得罪黃皓貶官。霍弋要北上勤王,劉禪不許。他們還在為劉禪著想,原因在諸葛亮出師表: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劉備)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意思是說他們這些受劉備之厚恩,想要報答在劉禪身上。


小鴻哥


三國時期為什麼劉備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呢?因為

劉備是英雄

在一般人心目中,劉備是很窩囊的。他的本事,一是會跑,二是會哭。這是《三國演義》給我們的印象。其實這是誤解。

那麼為什麼說劉備是英雄呢?首先,劉備有英雄之志。《三國志·陳登傳》記載,劉備在荊州的時候,曾經和劉表一起討論天下英雄,說到陳登。一個名叫許汜的人說,陳元龍(陳登字元龍)架子大,不講禮貌。鄙人到下邳見元龍,元龍半天不和鄙人說話,然後自己去睡大床,讓我睡小床。劉備說,

足下素有國士之名,可惜並無國士之實。現在天下大亂,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麼樣呢?“求田問舍,言無可採”,這正是元龍所不齒的,他為什麼要和足下說話?這也就是碰上元龍了,還算客氣。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樓,讓足下睡在地上,還說什麼大床小床!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劉備不但有英雄之志,而且有英雄之氣。劉備也是個豪氣沖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髮衝冠拍案而起的時候。比方說那個“督郵”,就是劉備打的,不是張飛打的。同樣,由於性格的原因,或者鬥爭的需要,劉備沉默寡言,不動聲色,不像曹操那樣高談闊論,眉飛色舞,肆無忌憚地表現出英雄本色。但這不等於說劉備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動聲色甚至忍氣吞聲的背後,仍然盪漾著一股英雄氣。這種英雄氣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裡的。

劉備有英雄之氣,是因為他有英雄之魂。這個“魂”,表現為他的堅忍不拔。劉備起兵以來,一直不順,可以說是人不窩囊事窩囊,幾乎沒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們何曾見過他垂頭喪氣?只見他屢敗屢戰。可以說,赤壁之戰前,劉備一直寄人籬下,而且頻繁地更換投靠對象,不斷地在敵我友之間周旋。換了別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許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煩了,甚至早就自殺了。然而劉備卻一直隱忍了下來。

劉備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也有英雄之義

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袁紹對劉備有一個評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這個評價,應該說是準確的。

劉備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英雄之義,難道還不是英雄嗎?

總結

正是因為劉備是英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人支持他。


壹零壹肆


1:才華卓著,劉備年輕時遍訪名師學藝。

2:瞭解民間疾苦,同情貧苦百姓,得民心。劉備出身貧寒,年輕時曾四處遊歷,中年又奔走各處,對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和諸侯紛爭造成的百姓困苦,有很深的認識。

3:把匡扶漢室,救民疾苦的使命扛在自己肩上,由此在道義上得到了忠於漢朝的士大夫們的同情和支持,也得到中下層百姓的愛戴。

4:以漢朝皇室後裔自居,又得獻帝認可,在法理上佔據優勢,使自己立於正義的高地,為民辦事,殺伐征戰名正言順。

5:求賢若渴,愛惜人才;禮賢下士,以真心實意打動人才。

6:知人善任,寬以待人。

7:能屈能伸,百折不撓。

8:光明磊落,不趁人之危。

9:對天下大勢有清楚的認識,政策措施得當。





南公懿


首先劉備是正統的皇室宗親,名正言順!其次,劉備具備很多優良品質,為人忠厚,重感情,講義氣,心繫天下,一心想要匡扶漢室!再有,劉備善於用人,招賢納士,重視人才!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得天時地利人和!


範先生愛吃菜


首先劉備有一張很好的名片,大漢皇叔,這個在那個戰火綿綿群雄逐鹿的年代可謂是獨一無二,打著保漢除奸的口號可謂是一呼百應。而來劉備為人確實仁義,即便有人說他的仁義是假的,但最起碼他能做出來。打個比方劉備在徐州時給百姓田地,見面賦稅,知道他離開徐州時,徐州百姓都捨不得他離開。這一點可以看出劉備還是得人心的,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三者劉備手下的關張趙等一眾武將,各個可謂萬人敵,從士兵角度考慮誰都希望自己的將領有名氣 勇猛善戰。 結合這些來看,我覺得劉備得人心得眾助,是有他的道理的!


隨風啊


回答這個問題得清楚一句話,得人心者得天下。劉備本身有心懷天下,心繫民眾之主。再加上他有君王后遺的血統。重要的是文武雙全,所以人設主要的建立是他自己最清楚不過的事。他很好地用嚴格的自侓與自己良好的人設組織了自己優秀的核心團隊,結合這個核心團隊廣結英雄豪傑,佈施仁義道德,做足君臣之禮。所以在大家眼裡劉備稱得上是德藝雙馨的人物。所以民心所向


道法自然飛哥


我也挺喜歡劉備的。

他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劉備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如愛民愛材、寬厚仁義、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誠。《三國志》評論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盡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不二,誠君臣之聖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俠,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爾。”所以他能將一大批優秀的政治、軍事人材收為己用。


小馬畫月牙Y


三國時代戰亂紛飛,要想招兵買馬,囤積實力必須得有一定地位和背景,否則寸步難行,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也正因為這個背景,劉備才能順理成章組建自己勢力,展現自己抱負,不然他一個賣草蓆的怎能稱霸帝業,說到劉備此人他的性格是多元化的,也是當時環境所造就的。

籠絡豪傑,深得人心。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識人善用,君臣融洽。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儘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佔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堅韌不拔,終成大事。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到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並以禮相待,後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卻被劉表暗地裡提防,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寬以待人,心胸廣闊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並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身居高位,有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

綜上所述,劉備其實是個很難有架子的人,他是以真正的個人魅力和實幹業績籠絡人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