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國演義》倘若徐庶沒有離開劉備頂替了諸葛亮的位置,那麼劉備的結局會是什麼樣的?

可樂男孩


歷史是沒有如果的,這個問題就如同問二戰時期德國真的製造出了原子彈,世界歷史是不是會被改寫?要知道,當時德國的科技水平領先全世界,以致於德國二戰戰敗,美國和俄羅斯都來爭搶德國的科學家,所以爆發了後面的冷戰。不過嘛,有時候學習歷史也需要有想象力,所以就有了《三國演義》這樣如此恢宏的鉅作。歷史是一面鏡子,我雖然沒有重新寫一部三國的實力,但我希望我下面的分析能夠給你們更多的啟發。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人和事,那就是諸葛亮和他的《隆中對》,我們不是歷史中的人物,所以不能假設,但是我們可以用歷史中的人物進行假設,我覺得這是我學習歷史的很好的一種學習方法,也分享給大家。



首先要說明一下當時的情況,在劉備得到徐庶的時候,只有關張趙等武將;而曹操已經擁百萬之眾,收斂天下人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天下牛耳;江東孫權已立三世,國險民附。這是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劉備要逐鹿中原,中興漢室,則需先取荊州、益州保其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派軍出秦川,收北方,定天下。

這種三步走的謀略站在軍事的角度來講,完全可以實施,當時能提出來的人應該不只是諸葛亮一人,為何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其一,徐庶和諸葛亮是同學,並且在當時諸葛亮隱居山野的時候,自比於管仲樂毅,只有崔州平,徐庶認可,可知他們是同路人,這就相當於馬雲開始創業的時候,沒人敢給他投資,但是孫正義就相信他。再一個徐庶出山的時候,水鏡先生說了,徐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應當能輔助好劉皇叔成就功名大業,可見其才能,後來的首戰也體現了這一點。




其二,就是一個人的性格,如果硬是要做個對比,我覺得徐庶更加像荀彧,因為他們都是很有才能並且都能不讓功高蓋主,會處理主公以下的人際關係,自己的位置很明確。有句話說得好,聰明的人不應該讓別人看出他的聰明。




其三,蜀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是首先因為經濟上無法與曹魏抗衡,大家可還記得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話,蚍蜉撼樹,這是永遠不能成功的。第二是蜀國地廣人稀,益州雖然易守難攻,但也給軍事行動帶來了不便,無法組織大的軍事力量北伐,只能是自保。諸葛亮想以個人的力量,復興漢室,但大勢所趨,諸葛亮無法改變,第三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東漢的政治制度,同時也繼承了許多的弊病。在諸葛亮主政時,吏治還算清明。到諸葛亮死後,由於後主劉禪的昏庸,吏治混亂,百姓賦稅繁重。



綜上所述,如果讓徐庶替代諸葛亮的位置,劉備也不一定會是這個樣子了,起碼在性格方面還有用兵方面會比諸葛亮強些,成大事者首先在於人,人最重要的還是性格問題。但同時也要看對手,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與他生在同一時代,是榮幸也是遺憾,想幹大事兒是好事兒,但是要付出代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