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當前中國機關事務管理研究中的前沿問題——資產管理、層空關係和集中統一方式


高鵬程 | 當前中國機關事務管理研究中的前沿問題——資產管理、層空關係和集中統一方式


摘要:當前我國機關事務管理研究領域仍有諸多前沿問題有待深入研究。在資產管理方面,廣義黨務機關的資產管理、機構變動情況下的資產管理和土地使用權資產管理是需要著重研究的問題。在不同層次機關和所處空間地域方面,駐地政府參與上級機關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同一空間地域機關事務中通用服務整合、垂直機關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異地辦事處機關運行保障以及採取集中辦公方式的規劃問題是需要著重研究的問題。在機關事務運行保障所採取的集中統一方式中,組織集中統一方式、技術集中統一方式和內部市場交易集中統一方式是不同的方式路徑,如何將這些不同的路徑應用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構建相應的發展戰略,也是需要著重研究的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有著五個正式政治層級體制的國家,各類機關構成了我國國家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機關事務管理遍佈五個層級的所有黨政機關,呈現分散運行狀態。隨著國家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黨政機關的機關事務管理所消耗的財政經費也不斷增長。粗略地估算,目前這部分經費的總規模已達到數萬億人民幣左右,與伊朗這樣的中型規模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相差無幾。機關事務管理為黨政機關提供和維護辦公空間等物質條件以及各類通用服務,就此而言,機關事務管理對於保障黨政機關的正常有序運行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對於國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對於人民群眾獲得黨政機關服務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近三年來,機關事務管理領域的科學研究論文出現了明顯的增長。學界從機關事務管理的發展歷史、現實狀況、基本理論和經驗實踐等方面展開研究,尤其是對機關事務管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未來發展途徑等論題上已有頗多建樹。隨著對機關事務管理領域科學研究的逐漸深入,一些深層次的理論和現實問題也不斷浮現出來。


本文試圖就當前機關事務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前沿問題進行一定討論,以期學界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度的研究。

一、機關事務管理中的資產管理問題


在機關事務管理研究領域中,資產管理問題是目前較為複雜的問題。具體而言,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黨務機關資產管理、機構變動下的資產管理和土地使用權資產管理等方面。


本文在廣義上使用黨政機關這一術語,黨政機關包括黨務機關和政務機關兩大類型。所謂黨務機關是指包括中國共產黨機關,各民主黨派機關,工會、共青團和婦聯人民團體機關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會議機關在內的各類機關,其中中國共產黨機關是執政機關,其他機關為參政、輔助執政機關,本文將這些機關統稱為政治機關。所謂政務機關是指包括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所產生的人大常委員會機關、人民政府機關、監察委員會機關、人民法院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機關,這些機關也可統稱為國家機關或者政權機關。兩大類黨政機關系統參見圖1。

高鵬程 | 當前中國機關事務管理研究中的前沿問題——資產管理、層空關係和集中統一方式

圖1 黨政機關系統


第一,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黨務機關係統應獲得與國家機關同等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其序言中寫到:


一九四九年,以毛澤東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長期的艱難曲折的武裝鬥爭和其他形式的鬥爭以後,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

……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戰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貫徹新發展理念,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憲法不僅闡明瞭中國共產黨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過程中的歷史作用,也對當前中國共產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即執政地位進行了明確規定。2018年對《憲法》第一條第二款進行了修訂,在“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後增寫一句,內容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在遵照現行《憲法》第一條第二款的這一重大補充修訂上,不僅我國當前的法律體系有待予以深入全面落實,而且在政府職能、行政體制保障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上亦應得到全面檢視和落實。具體就機關事務管理而言,以國家力量來保障黨務機關運行,進而保障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所必須要從事的工作,是現行《憲法》第一條第二款修訂增加部分的應有之義。即是說,黨務機關和政務機關在獲得國家財政支持的機關運行保障上是完全一樣的。此外,現行《憲法》序言對人民政協、民主黨派、工會、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政治地位也進行了規定,故此這些參政、輔助執政組織的機關亦應獲得同樣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並完全符合現行《憲法》宗旨。


第二,在機構變動的條件下對機關資產實施有效管理,也是機關資產管理面臨的長期難題。中國黨政機關構成的系統多達五個層級,機構變動方式非常複雜,多個維度的交疊構成高度複雜的組織,其變動可能引致機關相關資產的流失。具體來說,機構變動至少存在以下四個維度:(1)機構在不同類型組織之間的轉制維度,即特定機構在行政單位、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單位、企業單位和民營非企業單位五者之間的轉制;(2)機構隸屬關係的變動維度,其中包括特定機構層級的變動,也包括特定機構變更其上級機構,其中包括屬地管理和垂直管理之間的變動等形式;(3)機構在黨政兩個大類機關係統之間的轉換或同屬於黨政兩類機關的維度,如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情況等;(4)特定機構的設立、分立、合併和撤銷的變動維度。前兩個維度為中央集權制國家獨有的維度,第三個維度為社會主義國家獨有的維度。上述多個維度上機構的變動,會引發機關事務所管理資產尤其是不動產的變動,進而引發機關資產的流失。


第三,機關土地使用權資產由於市場價值巨大,對其進行嚴格管理非常重要。與企業相比較而言,根據現行土地法律規範,各類機關取得土地使用權資產的方式是無償的,而且沒有使用期限的限制。由於現行土地管理法規所採取的確權方式有制度漏洞,仍存在著機關土地使用權資產大幅流失的可能性。1994年文件《國家土地管理局、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關於加強中央國家機關使用土地的管理的請示》(〔1994〕國土(辦)字第42號)曾這樣寫道: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和政府機構的改革,在土地使用和管理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最突出的是缺乏統一管理,土地資產流失嚴重。由於土地管理比較分散,很多環節失控失管,使不少土地、房屋流出中央國家機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一些機構多次變動,土地、房屋權屬不清,嚴重影響了土地管理工作的開展和土地的合理使用;在歷次機構改革中一些行政部門劃轉為企、事業單位,還有的成立了一些公司或其它經濟實體,但仍無償佔用著中央國家機關的行政土地和房屋;二是一些單位利用行政劃撥取得的土地進行合資、入股等經營活動,使國有土地資產大量流失,特別是有些部門和地方房地產開發公司不經產權單位同意,以無償的形式,任意徵用、佔用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土地,不僅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而且也直接影響了政府機關工作的正常運轉。據我們對中央國家機關五十三個單位的調查,至少有三十四萬平方米的土地(一百八十六處,房屋面積達十四萬平方米)被徵用,中央國家機關投資建設的一百多萬平方米統建宿舍的房屋產權被侵佔,其中有八萬多平方米被地方房管部門出售。還有十九點八萬平方米的商品房未發產權證,只有使用權,這些問題仍在繼續發展。就連國家領導人居住的小院也被劃入小區開發之內。由於中央國家機關的土地和房屋大量流失,造成行政用地逐漸萎縮,在今後的房屋建設中不得不花大價錢購置土地和房屋,加重中央財政負擔。這些問題如不加以解決,不但給中央國家機關的正常工作與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也阻礙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健康發展。


由此可見,中央機關土地使用權管理尚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相信各類地方機關也一定存在著類似的問題。土地使用權資產市場價值高,機關土地使用權資產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流入市場,將導致土地使用資產在未經規範的情況下市場化、貨幣化和金融化,進而引發對實體經濟、貨幣經濟甚至對國家外匯產生扭曲衝擊,其負面後果不容小覷。


綜上所述,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的資產管理領域,廣義黨務機關的資產管理、機構變動下機關資產管理以及機關土地使用權資產管理等領域都是機關事務資產管理領域中牽涉面廣、政治影響大、錯綜複雜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加以逐步解決。


二、機關事務管理中由層級和空間地域關係引起的問題


在機關事務管理研究領域中,有關機關層級和機關所處空間地域之間的關係(簡稱為“層空關係”),往往在機關事務管理領域中產生各類衝突,進而引起機關事務管理中的諸多難題,這些難題也是需要加以深入研究的前沿問題。與聯邦制國家明顯不同的是,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職能權力並不是在層級上進行簡單的絕對分工了事的,中國集權制國家的職能權力在所有維度上都存在變動調整的可能。中央集權制在職能權力的全維度調整能力,可以生成更多的職能權力模塊,有利於對職能管理對象實施更恰適的管理,有利於構建更加全面、更靈活的組織權力架構,但是由於職能權力的縱橫交錯,又不可避免地使機關事務管理受到空層關係所產生的張力和衝突的影響。機關事務管理所服務的對象是整個黨政機關系統,作為支持服務性的內部組織,機關事務管理機構如何更好地適應中央集權制國家職能權力的全維度調整,而不僅是在特定機關在層級和空間區域上出現變動的情況下被動地跟隨變動,亟待深入研究。


第一,駐地政府是否應當以及如何參與對上級機關駐本地分支機構的機關運行保障的問題。在至少存在著三個層級及以上的中央集權制下,特定地方政府轄區範圍內往往存在多個層次的上級機關派駐本地的分支機構。對於上級機關而言,這些特定地方政府可以稱為駐地政府。這些上級機關派駐本地的分支機構可能是新設立的,也可能是從他地轉來本地的,亦可能是本地機構劃歸上級機構的,甚至可能是本地機構與上級機關的分支機構合併組成的。上級機關在本地派駐分支機構,需要一定的機關事務保障予以支撐,這就需要相應的辦公地點、就要使用交通工具、要有就餐條件乃至需要公務員的住宅安排,進而又需要必要的土地使用權劃撥和商業用地安排等條件。由此,駐地政府在何種程度上參與上級機構駐本地分支機構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就面臨著多種選擇。駐地政府可以以管理者的身份,採取像對待其他類型組織一樣的方式對待上級機關分支機構,上級機關分支機構在本地的機關事務獲取資源方式,可以完全採用商業性或者說市場經濟方式。駐地政府也可以採取與本級機關同樣的機關事務保障方式,對上級機關駐本地分支機構進行集中統一保障。當然,駐地政府也可以在這兩種方式之間選擇某種中間狀態的運行保障方式,亦可對機關事務保障中的某些類型條件和服務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第二,在同一地區存在著多個層級機關的情形下,機關運行保障所需要的通用服務是否要進行必要的整合,從而降低不同機關的資源局部冗餘,提升全局效率效能。實際上,在同一地區存在多個層級的各類機關是機關空間地域分佈上相當普遍的現象。上級機關駐地(不是上級機關分支派駐機構的駐地)是多層級機關在同一空間地域同時存在的最普遍現象,首都、省會(自治區首府)、州府(行署駐地、盟府)和城關鎮等上級機關駐地是其中最典型的地方。以首都北京市為例,在某個特定街道的轄區內,除了街道機關之外還可能存在著區、市和中央三層級的各類機關,構成四層級機關同處於同一空間地域內的狀況。在這樣的情形下,機關運行保障所需要的交通服務、就餐服務等通用服務,是否仍有必要以機關層級為區隔,各自保留本級機關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中的通用服務,是否可以對不同層級的通用服務進行必要的整合,採取更加集中統一的方式降低冗餘、提升效能?


第三,在政府序列機關中存在著諸多垂直機關,這些垂直機關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如何與駐地政府提供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進行銜接結合,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在我國五個層級的政府序列中,存在著多種類型的垂直機關。從垂直層級的數量來說,包括五層級垂直機關、四層級垂直機關、三層級垂直機關和二層級垂直機關等類型。根據垂直機關在五個層級中所處的位置又可進行詳細的類型劃分。如國家稅務總局是五層級垂直機關,而中國人民銀行、省級市場監督管理局都是四層級垂直機關,其中,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央四層級垂直機關,省級市場監督管理局為地方四層級垂直機關。有關垂直機關的全部具體類型參見圖2。垂直機關多為政府機關中的執法型機關,出於法律政策執行統一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通盤考慮,才將它們設置為垂直形態。然而,受到執法對象、業務條件約束,它們的機關運行保障方面在很多方面都不同於一般政府部門。如,海關機關多設在國家邊界、口岸、機場等地,而類似水利部門的流域委員會機關多設在所在流域中的某個城市。也就是說,這些垂直機關的設置在邏輯上受到其執法對象的空間地域性的制約,其機關設置的分佈具有各自的特徵,駐地政府如何參與到各類垂直機關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中值得深入探討。例如,對於本轄區的所有中央垂直機關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某省級政府是否應當統一規劃在本省的中央垂直機關的機關運行保障,對這些垂直機關的土地使用權資產進行統一管理,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可以繼續進行深入研究。


第四,各層級不同類型的機關可能會向本轄區以外派駐辦事機構,這些辦事機構的機關事務保障也須進行有序管理。一方面,下級機關向上級機關駐地派駐辦事機構,在當前時代仍有其必要性,由此即帶來相應的機關運行保障問題。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方機關向上級機關駐地派出辦事機構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的“湯沐之邑”。在交通不發達、距離遙遠的情況下,數千年來我國地方一直有向上級駐地派出辦事機構的歷史傳統。現代交通的飛速發展,雖然使地方能夠縮短克服遙遠距離所消耗的時間,但是由於現代社會的高度複雜性,這些辦事機構不斷獲得新的職能和工作內容。另一方面,無上下級關係的機關之間,地方機關尤其是政府機關基於本地的經濟社會原因,也會向某些特別的異地派駐辦事機構。如,全國幾乎全部的省市都在上海市、深圳市設立了派出辦事機構,這多半是由兩地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決定的。由於特定業務的原因,某級機關可能向轄區外的異地次級機關駐地派駐辦事機構,如雲南省就向廣西壯族自治區湛江市派出辦事處,這多半是由於湛江市是距離雲南省最近的國內港口。這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機關向異地派出的辦事處,構成了規模龐大的辦事處網絡。這些辦事處在派駐地的活動同樣需要辦公空間等物質條件,同樣需要交通、餐飲、宿舍乃至土地使用權等物質條件和服務,也就是說需要特定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予以支持。對於某些特殊的駐地城市來說,辦事處、聯絡處的規模數量相當龐大,從經濟角度來說它們的機關事務保障需要大量的經濟資源予以支撐,甚至在本地形成了“辦事處經濟”。如何提升這部分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的效能,上級政府和駐地政府如何對這部分辦事機構有效加強監督,也屬於層級和空間區域關係對機關事務管理產生影響的研究範圍。

高鵬程 | 當前中國機關事務管理研究中的前沿問題——資產管理、層空關係和集中統一方式

圖2 垂直機關的類型譜系


第五,對於處在同一空間區域內同一層級機關而言,在採取集中辦公的方式上也有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從層級的層次上來說,市(州、盟)、縣(區、旗)、鄉鎮這三級基層機關採取集中辦公的方式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的,這些層級機關所處空間地域多為中小城市,人口密度相對較低、可用土地充裕、城市的騰挪空間較大,採取黨政機關集中辦公的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機關事務管理的效率和效能,甚至還能優化本地城市規劃發展,驅動經濟增長,帶動城市轉型升級。然而,對於首都、大部分中東部省會、計劃單列市以及部分規模較大的地級城市來說,強行要求採取集中辦公的方式,由於城市內的騰挪空間較小,短期內達成集中辦公條件的目標所耗費的成本可能是巨大的。此外,由於某些類型的機關因為工作性質、工作對象所處位置等,參與集中辦公也並不合適。影響機關集中辦公的因素不僅是機關之間的空間距離關係,直接為民眾提供服務的機關還需要在城市各處設立政務大廳辦理民務。為方便民眾就近“一站式”辦理有關手續事務,降低整個社會的經濟成本,在空間地域上要求這些政務大廳必須是分佈式的。上述情況都要求,處於同一空間地域中的不同機關應根據本地機關層次的多寡、所處城市的規模大小、特定機關的工作性質以及為民服務的便利性等多種因素,通盤考慮機關採取集中統一辦公、分佈式集中統一辦公的格局和規劃。這也就是說,在一般的城市規劃中,應當包括基於機關事務運行保障角度考慮的統一的城市機關運行保障的空間規劃,這是當前城市規劃管理實踐中通常缺失的部分。


正是由於機關層級和空間地域關係的衝突和張力,致使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管理過程中出現了大量較為深層複雜的情況,這些複雜情況和因素對機關事務運行保障過程中實現國家治理效能的提升提出了很多難題,有待通過深入研究加以解決。


三、機關事務管理中集中統一方式的有關問題


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黨政機關系統提供優質高效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服務,無疑是個世界性難題,其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都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未曾遇到過的,並無諸多前例和經驗可以參照。由於中國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可以對涉及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的諸多維度、多重主體以及各類組織之間關係進行調整,致使機關事務運行保障所服務的對象存在著比其他國家多得多的變數。同時也要看到,雖然機關事務保障所服務的對象變數多、服務要求複雜,但是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組織作為機關內部的特定組織,其本身也可以進行調整,來適應服務對象的這種複雜變化。採取集中統一方式將機關事務運行保障過程中的效能潛力激發出來,某種程度上就是適應機關事務運行保障新形勢可以採取的重要方式和方法。在這些方式方法上如何取捨,也是學界有待進行深入研究的。


在機關事務運行保障領域,採取集中統一的方式全面提升國家治理效能,在當今時代相較以前的計劃經濟時代、信息技術大發展以前的時代,具備更好的外部條件。這些環境方面的變化為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的集中統一化開闢了更加寬廣的道路,可以通過不同的路徑選擇和戰略規劃予以實現。


一方面,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的集中統一方式存在著主體上、技術上和彼此交往關係上的多維度路徑,這些路徑並行不悖,可以獨立或者組合選擇應用。首先,從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的組織主體角度來說,同一層級可以採取集中統一方式運營服務於同級全部機關的機關運行保障業務,具體採取何種組織方式可以進行選擇。具體而言,至少存在以下四種形式的機關運行保障組織的集中統一方式:(1)採取“一個機構、多塊牌子”的集中統一方式。在這種模式下,機關運行保障機構實際上是同一機構,但該機構擁有多塊機構牌子,根據不同的業務需要使用不同的機構牌子,類似目前黨校和行政學院的模式。(2)採取委員會的集中統一方式。由不同類型機關中主管機關運行保障的領導組成統一的機關運行保障委員會,統一指導本級機關事務運行保障業務。(3)採取領導小組的集中統一方式。由本級的某個領導人擔任領導小組組長,統籌指導協調本級機關運行保障事務。(4)採取立法方式指定中央及國務院有關部門作為主管部門的集中統一方式。各地方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自身範圍內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組織的集中統一方式。


其次,還可以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統籌整合機關運行保障服務。技術路線的集中統一方式與組織路線的集中統一方式不同,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完全可以結合起來。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包括互聯網、5G、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為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的現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條件。辦公場所的使用、車輛交通服務的調度、餐飲服務的定製、辦公物流的分配送達等具體服務,都可以通過現代化的信息系統進行管理,不同類型機關內部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組織也可以作為用戶,通過這些信息管理系統參與到機關事務運行保障整合中來。信息技術線路上進行的集中統一方式是獨立於組織方式的集中統一方式的,兩者不僅並行不悖,而且還能相互促進。採取組織上的集中統一方式,最終也必將採用技術上的集中統一方式。


再者,在同一空間區域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機關之間可以共同建立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的內部市場的集中統一方式,使它們通過內部市場交易來調劑所需要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資源條件,降低各自儲備的資源冗餘、設備空間閒置和服務人員工作量不足等狀況,進而整體性地提高治理效能。建立內部市場機制,就要求不同機關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組織必須優先使用內部市場,內部市場調劑不成功的才可以轉向外部市場,以此來保障內部市場中資源的最大程度利用,降低空轉耗費,如保安的應急調動、招待場所的使用、交通工具的使用等等。


組織集中統一方式、技術集中統一方式和內部市場交易集中統一方式這三種路徑選擇,彼此並不矛盾,反而能夠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機關運行保障的整體效能。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空間地域內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採取何種集中統一方式上在不同階段可以選擇不同的路徑。


另一方面,在將不同集中統一方式納入機關事務運行保障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層級上,可以採取將不同集中統一方式路徑納入統一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的策略和戰略中。針對當前中國整體機關事務運行保障領域在不同類型機關、不同層級、不同空間地域和不同的機關事務運行保障條件及服務都處於高度分散的狀況,將發展改革部門、財政部門和各機關事務管理部門協同起來,制訂全領域範圍內的集中統一規劃發展戰略,殊為必要。


四、結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在此基礎上,要“完善國家行政體制。以推進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著力點,……健全部門協調配合機制”,要“優化政府職責體系。……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還要“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使政府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更加優化、權責更加協同”,這些重要決定對深化機關事務運行保障領域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我國黨政機關的直屬組成部門,機關事務運行保障所使用的財政資源已不再是小數目,深化機關運行保障體制改革已經是推進黨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實踐的發展也對機關事務運行保障的科學研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同步發展,才能助力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


本文刊發於《理論與改革》2020年第1期,為方便閱讀,註釋與參考文獻從略。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