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和同事的月薪都5000元,給你個選擇,你的月薪到1萬元,你同事兩萬元,你願意嗎?為什麼呢?

你是甜甜甜過初戀


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問題,當我們把它作為一個選擇題擺出來時,感覺選擇“不願意”的一定是小學的數學沒學好!(而且,我個人認為:別人薪酬比自己高本身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至少說明自己在這裡的薪酬是有突破的可能性的)。但是,在真實的職場中,這個簡單的算術題卻很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決定。所以,孔子在《論語·季民第十六》 中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

不要簡單地認為:這樣想的人是沒有腦子!這其實是人的本能,這個本能還有一個特別高大上的理由,就是——喜歡問為什麼,並且希望有一個理由。

在《蔡康永的情商課》一書中,作者為我們演繹了這樣一個情景:

在原始社會的時候,一個孩子去河邊喝水,結果被鱷魚叼走了。孩子的家人非常不能接受,於是就很想知道“為什麼是我的孩子被叼走了,而不是別人的孩子”,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會發現:在什麼時間、什麼樣的河裡可能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這是我們通過問“為什麼”得到的答案和啟事,也就是知識。知道了這個知識以後,顯然就會想怎麼辦?比如避開容易被叼走的情況、多大以上的孩子才能單獨去河邊或者有工具可以嚇走鱷魚等等,這也是會積累成知識甚至曆法、規矩、發明、儀式等等。

回到題目中,本來,我們認為“同工同酬”是職業裡的基本準則,現在“同工不同酬”啦,自然要問“為什麼會這樣”;但仔細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發現:我們的能力是一樣的、付出是一樣、結果是一樣的,但就是回報是不同的。那麼,“同工同酬”的認知就崩塌啦,不知道怎樣才能獲得更高的收入,這其實會讓人們失去方向、失去標準,會委屈、感覺不能接受也是很正常的反應。

所以,我認為無緣無故地“同工不同酬”是破壞職場規則的做法,的確會引起人們的不滿,甚至人員的流動。

如果我們屬於比別人低的這一類,該怎麼辦呢?

但是,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看起來“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如果我們恰巧屬於比別人低的這一類該怎麼辦呢?

1.客觀點,也許是有理由的。

看起來“同工不同酬”不一定是沒有理由的,比如有的單位確實會根據學歷來劃分薪酬登記,有的單位會有工齡方向的規定,所以,即便大家做一樣的事但薪酬很可能是不一樣的。而且,也許對方的確有比你更強的能力、做的比自己好,我們往往會看到自己的付出卻看不到別人的付出,所以,擺脫心理不平衡的首要一點就是客觀一點,綜合評定別人的優勢。看到差距,才容易成長。

2.主動點,跟領導溝通薪酬的標準和希望加薪的建議。

希望升職加薪並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我們也可以主動跟領導溝通希望自己有更好地收入。但這一步的時候,不建議直接說:為什麼XXX比自己工資高,這會讓對話直接變成
“對抗”,反而得不到有用的信息,重點是問清楚加薪的標準和建議,這種語境下,雙方都比較輕鬆,反而會給一些靠譜的建議。

3.眼光放遠一點,薪酬歸根結底還是要看自己整體競爭力。

所謂合理的薪酬並不是只跟自己的同單位、同崗位同事對比,還要跟社會上崗位平均薪酬進行對比,跟自己可能拿到的offer進行對比。如果,我們出去以後確實能夠拿到更好地薪酬水平,心裡有底了,跟領導談也就有底氣啦;如果出去以後反而不如現在,那麼,現在的重點當然不是跟誰比,而且真正提升自己啦。

4.大膽一點,跟領導談薪資。

在相關因素都瞭解清楚,特別是自己有底氣之後,當然可以大膽地跟領導談薪資,明確自己的薪酬期待,展示自己能夠為公司做的貢獻。如果領導可以給出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案自然是皆大歡喜,如果不能的話,那也不妨多一些其他嘗試,也許這裡真的不適合你呢。

總結:別人薪酬比自己高本身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至少說明自己在這裡的薪酬是有突破的可能性的。但是,真正遭遇這類情況內心往往首先表現出來的是委屈、覺得不公平,所以本文有4個具體建議,按照這4個建議去做更可能提升咱們的薪酬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