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靠職稱調動起來的積極性與發展事業所需要的積極性有多少一致性?

rcl5782


1、大多數學校和教育部門領導是支持職稱工資的,因為職稱制度正是他們弄權亂權,以權謀私,管理教師的法寶和工具。

2、評上了高級職稱但沒能力沒良知的人一定會支持職稱工資的,因為這些人要麼自認為高人一等;要麼自認為水平有限,不能與大多數教師公平競爭。

3、評上了高級職稱且有能力有良知的人應該會支持教齡工資的,因為他們深知職稱評審的艱辛與貓膩,更能體會職稱制度的官僚本質。

4、絕大多數基層一線教師肯定會支持教齡工資的,因為同行同命,同工同酬,天經地義,而職稱制度卡名額,限條件,一朝評上,終身享受,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已經嚴重背離了教育的意義和勞動的初心。

5、有良知且深入基層調研的專家應該會支持教齡工資的,因為他們真實地體會到了職稱工資帶給教育事業的傷害;看到了由職稱工資制度所引發的爭名奪利,沽名釣譽,唯利是圖正在逐漸侵蝕著教育的根基,給一代又一代教育人帶來扭曲的價值觀和貪婪的人性造成的惡劣影響。


飛天舞028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一說到教師的職稱,很多老師氣兒就不打一處來。因為很多老師認為靠職稱是不能調動老師的工作積極性的,而且評評職稱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弊端。比如什麼都是領導靠前啦,領導評職稱都是優先啦,評上了以後就不幹活了,不教課了,成績倒數第一了,如此等等。

那麼我們可以反過來問一下。不靠職稱,那靠什麼調動老師的工作積極性呢?現實一點說那就是工資。應該怎樣發放老師的工資呢?簡單點說就是乾的多,拿的多。

我們可以再反過來想一下,教育教學是一件複雜的工作,他既不能單純的靠時間來考核,也不能像工廠一樣靠計件兒來評價。認識不到教育的複雜性。把調動老師工作積極性,一切歸咎於職稱,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

我們不能否認,有的領導先評上了職稱,很多老師就沒有機會了。其實想一想,這個問題就像有的領導先當了領導,並不是其他人都能當領導一樣。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有的老師為了自己的職稱就會積極努力的工作,充分發揮自己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這對於教育教學來講完全是一件好事兒。我們不能否認這些老師的積極性主動性。評上高一級的職稱,也是對自己工作的一種認可,也是對自己職業教育生涯的一種認可。其實想一想有時候一個教師一輩子都評不上高一級職稱,其實是挺可悲的。這裡邊兒固然有制度的原因,體制的原因,其實也有自己的原因。評職稱每一級都有很多具體的條件和限制,教師的工作很多時候就靠這些具體的條件和限制來評價。只有符合了這些具體的條件和限制,你才能夠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

當然限於制度和體制的原因,每一級的職稱都有具體的名額和數量的限制,分配到學校當中也有不同的名額和數量的限制。既然有條件數量名額的限制,那在評評老師的職稱時就不可能是一刀切,也不可能是大鍋飯。

從現實的情況看,對職稱制度有意見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年輕老師。其實這是忽略了老師的職業特點,教師的職業不像醫生,教師是越年輕越受學生喜歡,而醫生則是越年老經驗越豐富,教師到了一定年齡,雖然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限於體力精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教學過程當中,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肯定不如年輕老師所取得的教學成績,也不一定能夠拼得過年輕老師。這是現實。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老教師做曾經做過的工作。不能否定老教師評上職稱了就不幹活了。其實按教齡分配工資,也是,老教師領的多。

所以我個人認為, 把調動工作的積極性,一切歸咎於職稱問題;或者說支撐是一種萬惡的制度,這恐怕是找錯了方向。

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做教師應該源自於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積極努力的工作找準方向,職稱問題也就不是什麼問題。

謝謝歡迎評論。


致遠語文


所謂“積極性"是指一個人發自內心地想幹工作,而且想幹好工作。

就教育行業而言,教師職稱是對教師工作水平和業務能力的肯定,並且與工資待遇掛鉤,某種程度上是教師職業尊嚴的體現。沒有晉升到某一級別的職稱時,教師會努力工作,爭取早日晉級;獲取了某一職稱的教師,還會努力工作,爭取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所以從職稱設定的本義看,職稱還是有利於調動教師積極性的。

然而,在現今教師職稱評審工作中,出現了許多不好的現象。在許多地方的職稱評審方案中,有重榮譽、重論文、重課題,輕工作實績的傾向,導致許多教師不把主要精力用在提高教學質量上,而是用在投機取巧爭榮譽、發論文、找課題上。這樣的職稱評審導向,不利於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反而會打擊教師的積極性,教育部門應下大力氣改變這一導向。

另外,教師議論最多是許多老教師評上高級職稱後,要求減少工作量或不再教課,似乎積極性下降了。其實,為一名年輕教師,大可不必與之攀比,應當以一種寬容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畢竟這些老師曾為教育事業奮鬥過,年紀大了,因身體原因少一些工作量也在情理之中。青年教師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幹好工作,在職稱晉升上一定會快速超過老教師。

歡迎“關注"作者繼續交流!


王營評教育


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點:一、都對教師的工作有促進,同時也帶動了學校整體工作;二、都促進了教師個人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不管教師是出於哪種心理,都會為之而努力,客觀上都會促進教師的成長和進步。不同點:為晉升職稱所調動的積極性是急功近利的,因而是片面的,追求的是結果而很少注重實質;而發展事業注重的是個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它既求結果更要有實質。


初中語文王老師2


個人今天認為可以調動積極性。關鍵在於職稱的含金量,職稱工資認可條件。這裡我只說基礎教育。職稱含金量指聘上職稱的條件,現在文憑氾濫,好多地方解決在職職工的文憑問題都是認定一個什麼大學,隨便學習一下。教師論文哪問題更多,因為教師論文自己寫發表不但沒有稿費還要自己花錢,不如給錢寫發一起。再說年度考核評優,現在很多校長都會當了為了應對職稱評審優就給需要的人。獲獎證書應該說比較硬核,如果是教育就會出現挑學生排斥後進生的老師,不過這樣的老師往往容易獲獎,任勞任怨服從工作安排不容易獲獎。所以職稱怎麼才有真正的含金量是大問題。還有就是職稱認定後工資問題,現在職稱聘了沒問題了很多高職稱教師都快成為隱士了,因為他們什麼追求,反正工資不會少。所以職稱工資應該有效應的工作內容和質量。


雪域孤松3


過去在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工作的時候,周圍沒有一個人為職稱而設計科研項目,只是為事業成功做不懈的努力!一個有事業心的人,無論是做科學研究還是搞行政,一心為事業成功而努力工作,職稱認可不認可,那不是自己的事!典型的事例,就是袁隆平和屠呦呦!還有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許許多多在各條戰線上的優秀工作者和為國家犧牲的戰士們,他們哪一個是為職稱、為榮譽而為的?


滿都拉圖46242307


有短時間的一致性。

聽說某個學校老師去年定了副高,今年的網上學習都不參加了。他說:我已經定級,學了也沒用。專注自己的小賣部,上課也是敷衍而過。

在沒定級之前很積極,現在就像一個1️⃣放完氣的輪胎。

職稱讓很多老師物質化,在短時間內有效,長久來看反而是教師思想物質化的催化劑。一旦得手👋,放縱自我。

教師培訓應該以思想培訓為主,社會輿論也應該積極樹立,師德師風典範,並給與豐富的資質獎勵。

一個沒有事業心的人,專業知識能力再強,也做不好工作。


鄉村老九


個人認為除了少數只為名利的人之外,職稱對兩個一致性的作用基本一致。

職稱能夠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可能已是共識,未評上的教師對職稱詬病甚多,認為職稱打擊了教師工作積極性便是反面例證。而對於整個教育發展的積極性如何內生並加以發揮,是要經過較長的工作實踐隨著思想認識的提高才能具有,而具有這種積極性的前提條件便是積極地從事較長時間的教學工作,而職稱引發的工作積極性就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工作中只求無過或者馬虎了事,是永遠也領悟不到要為教育發展具有積極性的。

舉一反三,其他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的職稱也是如此。因為事業單位的工作一般不能量化,主要靠從業人員積極性的發揮去推動去做好。


用戶4613735273404


網上要求廢除職稱的,都是年輕人以及沒有評上職稱的。年輕人沒有經歷教學工作的歷練就想拿高工資。沒有評上職稱的都是由於各種原因在學歷及 教學競賽中落伍,沒有吃到葡萄,反說葡萄酸。試想,哪份工作如果沒有競爭和壓力能有好的成績?如果只憑工齡就能漲工資誰還去好好工作?理想主義落地才能接地氣,。


衝哥230577365


職稱制度旨在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因此,職稱評定方案,通常會有德能勤績四個方面,其中包含了工作量、教學成績、課題研究、群眾測評、論文發表、獲得榮譽等內容。就是說,當一名老師要想晉職稱時,就必須在工作的這些方面有突出的表現。從這個角度上看,想晉職稱所需要的積極性,與發展事業的積極性具有一致性,就是說,你想晉職稱,必須通過事業上的表現來實現。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僅僅把職稱當作調動積極性的工具,就會出現問題,因為一旦職稱晉級到頭了,目標就沒有了,動力也消失了,幹勁就下來了,現在出現的高級職稱退居二線現象,嚴重影響了其他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雖然不普遍,但也不容忽視。

所以,學校管理者不能單純把職稱晉級作為調動老師積極性的手段,還是要從教師的事業發展方面著手,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學校領導要激發並保持老師的工作積極性,就要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鼓勵並創造條件,積極搭建平臺,培養老師一步一個腳印,成為課堂教學有特色、班級管理有方法,學生歡迎,家長滿意,社會聲望高的名師。

在營造培養名師的氛圍下,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職稱評定,讓優秀者既有榮譽,又能獲得利益。這就能讓廣大教師專心事業發展,始終保持旺盛的工作熱情,學校也自然得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