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漢字由繁體到簡體有哪些演變規則?

老陶瓜帥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遺產。漢字發展到今天,大約有56000個,但日常用的漢字,只有約2500個左右。

漢字傳說是倉頡創造出來的。倉頡長著四隻眼,上面兩隻觀察日月心辰,下面兩隻觀察山川鳥獸,他根據萬物的形象,創造了漢字。

象形字是指直接描畫實物形狀的漢字。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用簡單的筆畫符號指示出更抽象的概念。形聲字是通過一個象形字表示字義,再加上表示聲音的字或符號,組合成新字。會意字是用兩種以上的圖畫,組成一個合體字,表達新的意思。

從早期的甲骨文開始,漢字經過幾次比較大的變化,最終形成了橫平豎直、四角方折的方塊字,並留傳下來甲骨文、金文、纂書、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等優美的字體。由於漢字用彎折變化的線條組成,無論是刀刻,還是用毛筆書寫,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此,各種漢字字體都產生過大量傑出的書法作品。

漢字由繁體到簡體、由不規範到規範,經歷了一個簡化的過程。從纂書到隸書,是最關鍵的一次簡化。草書和行書中的很多字體,實際上也是簡化字。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後,為了方便統一使用,國家制定了《簡化字總表》,進一步規範了簡化字


粘杆侍衛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魏晉南北朝時發展出了楷書,唐朝時流行,我國的繁體字型基本穩定,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之初文盲率為80%以上,為了發展各方面的事業,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了掃盲運動。

在1956年國務院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原則主要有三個:一是隻對已有漢字簡化,不再造新字;二是優先選用社會上比較通行的簡體字;三是原字不復雜的不再簡化。

簡化方法以錢玄同先生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共七種:一是採用筆畫簡單的古字,二是將草書楷體化,三是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偏旁,四是僅保留原字有特徵的部分,五是保留原字輪廓,六是將原來的形聲字換成簡單的聲旁,七是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併為簡單的那個字。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文盲率在2015年時降到3.6%,簡化漢字的功勞不可磨滅。

希望對你有幫助。


青青吾心


從漢字誕生以來,漢字的簡化是一種趨勢,雖然有的會變得更復雜難寫,但總的來說,簡化是主流。

中國漢字的簡化,從甲骨文時代就開始了。而今天所說的簡體字和繁體字,只是相對而言,古代有古代的簡體字和繁體字,當代有當代的簡體字和繁體字。當代的簡體字,是建國之後才倡導的,大的簡化工作有兩次,一次在五十年代,一次在七八十年代,但第二次簡化沒有成功,無法推行。

漢字簡化(繁體字簡化為簡體字)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三千多年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繁體字曾在積累和傳播文化知識方面功績卓著。但是,繁體字有三個缺點:難讀、難寫、難記。漢字一共有近6萬個,常用字也有4500多個,要一個個都記住當然很困難,而繁體字筆畫繁多,要記住就更加困難。

所以,為了便利書寫和認記,漢字必須遵照“約定俗成、穩步前進”的原則進行簡化。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簡字數,廢除同音同義不同形的異體字。如確定“煙”為規範字,而“煙、菸”為異體字。廢除不用。1955年我國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員會公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廢除了1055個異體字。二是減少筆畫。1964年我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公佈了《簡化字總表》,共有簡化字2238個,把平均每字16到19畫的繁體字簡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畫的簡化字,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天其書法


總體來說,漢字簡化其實就是把大部分字用草書代替了!如果是真正簡化古人還在前面!我們始終在模仿,從沒有超越!我覺得是我抬不起頭!











止兒文學


漢字繁體是篆書為最。(:象形符號畫書列外),春秋戰國時的仿畫書可謂畸變。但異體字造構亦是最多的。入漢後,漢初的篆變隸書是簡體書的雛形,至漢中後期隸書成熟體己進一步簡化字形。及楷書行世,書體的簡化基本定格。此時的楷書體,:南北每有不同-,北碑體多異體字,為此後文字簡化留下淑本。及至新中國勘定簡化字,大多源於古代己有的異體字。:或變革中的隸書草書,甚至是篆書。只要有可簡化的,均可納入審查範圍。:只是不惜當時未能做到凡繁則簡,留下了許多尚是繁的文字。如鼎。'(隸曹全碑已簡其下部分僅二豎左撇右捺共四筆)。寡。(下部已簡化無分),現代簡化的:無(無),唐人抄經中便已有。等等,簡化是合理的,也是歷史文字的逐漸改革發展的必然。:


一斗樓



陳若V06


表形、表意和形聲的內涵必須保留的前提下進行簡化,形簡而神不減。


六季如歌


草體、異體、俗體是參考標本


汝州王國成


簡潔易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