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新冠肺炎疫情對成都市食用菌產業的影響及對策建議——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當前,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已成為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其對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助農增收、保障市場供應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期,如何繼續保持食用菌產業生產規模化、菌種優良化、品種多樣化、資源持續化,從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並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冠肺炎疫情對全市食用菌產業的影響

成都市是四川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食用菌主產區,食用菌主導品種主要有羊肚菌、姬菇、雙孢蘑菇、大球蓋菇、毛木耳、金針菇、海鮮菇、杏鮑菇和平菇等,還有一定規模的珍稀食用菌。這些品種中,除工廠化生產為全年生產外,毛木耳制袋時間為當年11月至次年1月份,其餘品種絕大部分制袋或播種時間為9至11月份。毛木耳的出耳時間為5-8月份,其他大部分食用菌出菇時間普遍為上年11月到當年3月份。儘管除毛木耳和工廠化食用菌外,大部分食用菌制袋或播種受疫情影響不大,但正值1至3月份出菇期的所有食用菌都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食用菌產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大部分食用菌處於採摘期而多數熟練勞動力正在進行嚴格的居家隔離,只有生產經營者自己操作,導致很多產品無法及時採收,產品品質受到嚴重影響,同時制袋企業復工滯後,致使生產無法正常開展;二是大部分食用菌以鮮銷為主。受疫情影響,餐飲行業基本處於停業狀態,導致產品需求大幅下降,加上市場的嚴格管制,很多食用菌產品無法正常上市銷售,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如姬菇正常價格為6-8元/㎏,疫情期不到4元/㎏。大球蓋菇正常價格為6-10元/㎏,疫情期不到2元/㎏;三是食用菌加工企業無法正常開工。產品無法及時進行鹽漬或乾製加工,也導致部分產品損毀。上述3個方面最終導致生產者的利益嚴重受損,初步估算,每畝產值下降5000至10000元不等,嚴重影響生產利潤,對生產經營者的打擊嚴重。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對策及建議

隨著近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產品滯銷現象開始逐步緩解。除生產經營者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外,我們認為結合未來農產品加工銷售和質量控制體系建設,食用菌產業只有從建立系統的抗疫和抗災機制入手,通過“留後手”來應對自然災害和疫情的影響,才能確保生產經營者的基本利益,保護生產積極性,進而確保市場的穩定供應。

(一)強化食用菌產品的初加工體系建設

在滿足鮮銷的前提下,大量配置食用菌初加工設施設備,對鮮銷不暢或因集中上市或疫情、災情積壓的菌類產品及時進行鹽漬或乾製處理,確保食用菌產品能鮮銷即鮮銷,不能鮮銷或季節過剩即進行及時的初加工,通過產品初加工儲藏來保護生產利益並調劑市場供應。相關區(市)縣政府應將食用菌初加工設備列入農機補貼範圍,同時通過項目形式在食用菌主產區建設若干菌類產品初加工中心,切實解決農產品的初加工儲藏和保障供應。市內科研院所也應主動作為,在設備的引進、改進和新型設備的研製上提供有效科技支撐。

(二)通過現代機械設備的應用提升食用菌生產效率,減少對勞動力的嚴重依賴

隨著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和競爭,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大部分為50、60甚至70歲人員,年輕勞動力直接從事農業的數量大幅減少,農業不能再像過去一樣依賴密集勞動力來進行生產活動,必須轉變生產方式,從嚴重依賴勞動力轉變為有效利用多種機械設備、智能設備,這樣才能大幅提升食用菌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像初加工設備一樣,建議相關區(市)縣政府將食用菌機械設備的引進、研發與推廣應用列入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並將食用菌機械設備列入農機補貼的範圍,補貼力度視財政狀況而定,越是高效率設備,補貼力度越大。同時,市內科研單位應整合資源,大力開展菌類採摘設備、除草設備的研製與應用推廣。

(三)生產品種上,儘量選擇鮮銷和初加工乃至深加工兼備的品種,同時注重珍稀食用菌品種的推廣應用,大力提升產品附加值,確保生產者的利益

科研院所要將工作重點和科技支撐方向調整到保障全市需求供應(如鮮銷與加工兩用品種、珍稀食用菌)的新品種新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廣。市級財政及科技、農業專項資金應進一步加大項目立項支持。

四)大力推廣農業保險,對食用菌生產者進行全方位的政策性保險支持

過去成都市很多地方對食用菌保險開展了有益的嘗試和積極的推廣,但從保障供應的角度來看,各級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門還應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將食用菌保險覆蓋到所有食用菌產區和生產經營者(政府備案),保障生產者的利益少受損或不受損,從而維護生產者的積極性,確保市場的有序穩定供應。

三、近期急需開展的工作

(一)及時開展生產調查,制定詳細的生產計劃和政策、技術方面的扶持措施

近期,隨著疫情的減輕和復工復產的大力開展,建議以科技服務小分隊(科技特派員)方式,在市農業農村局的牽頭下與保險部門人員一起開展生產調查,儘快制定詳細的生產計劃和政策、技術方面的扶持措施。

(二)各主產縣應抓好羊肚菌、姬菇、平菇和大球蓋菇的田間管理

羊肚菌種植業主應抓好田間水分管理和大棚內溫度調控,避免廂面過幹,避免春季升溫帶來的棚內溫度過高造成進一步的生產損失。同時及時對汙染廂面的汙染斑塊撒施生石灰覆蓋,對發生菌蠅、菌蚊危害的廂面採用低溫時段(當天下午至次日早上)在廂面加蓋薄膜並放置磷化鋁的方式進行悶殺。未出菇的地塊應及時打好出菇重水(浸透土面5㎝左右)進行催菇,以便及時收穫產品。

姬菇和平菇種植戶應做好蟲害預防措施,調控好棚內溫溼度,抓好3月份出菇的最後時機,儘量降低生產損失;大球蓋菇種植戶應做好栽培棚內的溫溼度調控,避免溫度過高,或溼度不足,造成出菇減少;金針菇種植戶應做好栽培棚內的溫溼度調控,避免近期因春雨過多,溼度過大,造成的金針菇品質下降,應抓緊最後20天左右的黃金時間採收好產品,儘量降低生產損失。

(三)通過生產調研,進一步明確應對疫情和其它自然災害的科研攻關方向和目標

通過科研院所深入農業生產一線開展調研,提出加強資金扶持、注重行業管理,優化佈局結構、發揮科技作用,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推動加工型企業升級,加強服務體系建設、保障流通企業高效運轉的意見建議,形成生產銷售明白圖表,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四、新冠肺炎疫情後的生產建議

(一)抓好夏季出菇食用菌的播種或菌袋培養和出菇管理工作,具體品種包括平菇、鮑魚菇、榆黃蘑、林下竹蓀等,以補充市場供應。

(二)抓緊制定秋冬季食用菌生產計劃,重點抓好羊肚菌、平菇、姬菇、杏鮑菇、海鮮菇、雙孢蘑菇、毛木耳、金針菇、大球蓋菇和香菇等食用菌生產計劃,確保秋冬季食用菌的生產穩定和市場供應。

(三)通過進一步加大食用菌生產機械化設備、產品儲藏初加工設備的推廣應用,有力推動全市食用菌產業的結構性改革和升級發展。

(四)儘快建立健全食用菌產業政策保險機制,並實現全產業覆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