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街電、私有化真的能救聚美優品?陳歐的“獨角戲”還能唱多久?

街電、私有化真的能救聚美優品?陳歐的“獨角戲”還能唱多久?

2月26日,聚美優品發佈公告稱,已與母公司和買家達成最終的私有化協議。根據協議,買家將立即開始要約收購聚美優品所有非買方擁有的已發行A類普通股,價格為每股2美元或每股ADS 20美元的現金。公告發布後,聚美優品股價一度大漲26%。

聚美優品表示,預計私有化將於今年第二季度完成。完成後,聚美優品將成為由母公司全資擁有的私有公司,其ADS將不再在紐交所上市,這也意味著,聚美優品屆時將從紐交所退市。

聚美私有化之路溯源 尋找新出路

這並非是聚美優品的第一次私有化,聚美優品的私有化序幕,早在2016年2月就已經開始,陳歐提出要以7美元的價格對聚美優品進行私有化,但當時受到了股東們的反對而失敗,因為7美元的私有化價格還不及發行價(22美元)的三分之一。外界認為陳歐此舉是“蓄意私有化”,並且有套現的嫌疑。

在第一次私有化以失敗告終之後,2019年6月聚美優品的私有化“戰役”再次打響。在天貓、京東還在為618年中大促忙碌的時候,聚美優品宣佈將在未來12個月內實施最高1億美元的股份回購計劃。消息公佈後聚美優品股價一度大漲18%。對於品牌來說,有時候資本市場是理性客觀的,一時的股上漲總是很短暫。截止6月3日收盤,聚美優品市值也僅為2.88億美元,股價較發行價跌了89%。

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裡,以化妝品垂直電商起家的聚美優品,一直在尋找轉型的新路徑,私有化可以算作聚美優品的自我革新的方式。但是,在私有化完成之後,聚美優品的前景會變得順暢起來嗎?如何重新與資本市場建立信心?

瓜分互聯網紅利擺渡垂直電商

聚美優品算是陳歐二次創業的項目。陳歐從小就是別人眼中的學霸。他16歲那年就獲得新加坡教育部獎學金(SM2),就讀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

從美國斯坦福畢業回國創業,斯坦福大學師弟戴雨森毅然退學,與陳歐一起回國創業。另外,南洋理工大學的學弟劉輝,放棄價值百萬美金的股票回國,與陳歐再度創業。他們首先選擇的是遊戲方向,創業項目是在社交遊戲中內置廣告。很快發現,他們搬來的國外模式在中國行不通。

當時的團購熱潮席捲中國各個領域,團購網站多達上千家,號稱“千團大戰”,連各大門戶網都參與其中。陳歐發現中國的廣大女性消費者對於線上購買化妝品的信心不足,而且國內市場線上化妝品行業沒有領頭羊企業存在,而且各團購網上都看不到可信的貨品來源。對化妝品行業而言,能否贏得用戶對品質的信任才是關鍵。抓住這一痛點,以正品、限時低價為定位的聚美優品前身,團美網2010年3月上線。

在2010年9月,為了進一步強調團美在女性團購網站領域的領頭地位,深度拓展品牌內涵與外延,團美網正式全面啟動“聚美優品”新品牌,並且啟用了“Jumei”全新域名。自從聚美優品前身上線後,他們的業績開始大幅增長,到了2010年的時候年銷售額破2000萬。

2011年3月,聚美優品銷售額突破1.5億,同時也獲得了收到來自紅杉資本的千萬美元投資。紅杉的加入再次給了聚美優品加碼直類女性化妝品的底氣。電商發展進入深水區,聚美優品優雅轉身、自建渠道、倉儲、物流,自主銷售化妝品。以團購的形式來運營垂直類女性化妝品B2C,慢慢也就形成了現今聚美優品的運營模式。

在化妝品垂直電商剛剛崛起的時候時,公眾對於網購化妝品更為關注化妝品是否是正品。當時的陳歐憑藉自己在微博上的影響力,以“為自己代言”的口號為聚美優品賺的不少知名度。

2014年5月,聚美優品正式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開盤報價為27.25美元,收盤價為24.18美元,較22美元的發行價上漲近10%,市值超過35億美元。陳歐成為紐交所220餘年歷史上最年輕的上市公司CEO ,其所持股份市值超過11億美元 。

轉折臨至靠什麼“續命”?

2014年算得上是聚美優品的轉折點了,喜憂參半。

街電、私有化真的能救聚美優品?陳歐的“獨角戲”還能唱多久?

2014年7月底,一家名為祥鵬恆業商貿有限公司店供應商通過偽造品牌授權書和報關單等,在聚美等多個電商平臺銷售假冒服裝和手錶。雖然陳歐強調“假貨風波只是聚美的第三方手錶業務,而非核心化妝品業務線“,但資本市場並不買帳。雖然聚美優品在網站上的公開道歉,也難逃連續4個月股價下跌的噩運,同時接連遭遇美國多家律師事務所的起訴。

假貨風波對聚美優品帶來了嚴重的運營危機,2014年12月,陳歐在暴怒之下宣佈“剁掉整個奢侈品部門”。隨後聚美優品重整業務結構,砍掉了接近一半的第三方業務,轉為自營模式。

除了自身業務條線受阻之外,天貓也瞄準了化妝品市場開始大幅度進軍,先後與與知名化妝品品牌合作,歐萊雅、雅詩蘭黛等國際巨頭陸續在天貓開設品牌旗艦店。就在聚美優品營收下滑的同時,天貓美妝的營收數據正在逐年上升。

同時,隨著網易考拉、小紅書、唯品會等其他電商平臺的迅速崛起,消費者在猶豫不決時邁向了其他電商平臺。即使聚美優品用犧牲高額利潤來挽回消費者,也依舊挽救不了頹勢。2015年,聚美優品市值蒸發60%。3年流失120個億,聚美的品牌地位受到了衝擊,也因此流落到了三流電商的位置。而且,資本市場也對聚美優品產生了信任危機。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就聚美遭受外界負面不斷襲來的同時,創業時的左膀右臂,劉輝和戴雨森先後離開。2013年,“301大促銷”因劉輝負責的網絡和倉庫出現問題,導致聚美優品合夥人之間不和。當年“801促銷”,聚美優品的物流便改為原亞馬遜高管負責,而那時劉輝就已經離開聚美。而戴雨森也在2017年7月26日因個人原因離開聚美優品,隨後戴雨森也發文確定,並表示將加入真格基金擔任合夥人。

聚美優品曾經的“三劍客”只留下陳歐在微博唱“獨角戲”。

共享充電“續航”聚美 能否挽救於“水火”

2017年的共享經濟浪潮襲來,就在共享經濟還不太明朗的時候,陳歐展現出了敏銳的嗅覺,毅然收購了街電。儘管很多人都不看好這個市場,陳歐用自己的眼光證明了共享經濟的前景。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18年街電共享充電寶營收超8億元,營業利潤約3700萬。此外,有相關數據現實,2019年上半年,在中國共享充電寶用戶份額中,街電所佔份額為40.5%,排名行業第一,累計用戶量達1.07億。

街電、私有化真的能救聚美優品?陳歐的“獨角戲”還能唱多久?

街電的收入囊中,可以說為聚美優品帶來了“續命良藥”,一度扭轉了近幾年來飽受外界質疑的現狀。讓一直遊走於三流電商之列的聚美得以喘息的機會。

但不能說陳歐就沒有了危機意識。即便是2017年,本科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陳歐也曾透露,有打算去東南亞創業,把中國任何一種移動互聯網模式複製過去,都很有前景。

最近五年來,聚美優品一直在尋求轉型良機,進行了多次業務調整,接連跨界進入電商以外的領域。然而,可能商業的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吧,就在你抓住一根強有力的稻草想努力翻身的時候,“疫情”的巨浪又“恰逢其時”的襲來。

最後,我們翻看了陳歐的微博,他的最後一條微博是這樣寫的:“新年快樂!新的10年肯定會更好的,對吧?”

街電、私有化真的能救聚美優品?陳歐的“獨角戲”還能唱多久?

這句話有點像是在答覆自己,過去的十年是中國互聯網行業飛速發展的十年,陳歐帶領著聚美吃到了互聯網流量紅利,經歷了高光時刻。未來的十年,要怎麼走或許至今仍在他心中是個問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