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防護用品“宜昌造”特殊時期顯擔當

努力轉產,湖北省宜昌市的企業十天轉產護目鏡、三天轉產防護服。

擴大產能,日產N95口罩20萬隻,日產一次性醫用口罩50萬隻。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為生命護航的特殊“戰役”。

從沒有一條N95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生產線,到日產20萬片N95口罩、2000件防護服、2000副護目鏡,戰“疫”當前,“宜昌製造”把功夫用在刀刃上,彰顯出宜昌企業在特殊時期的物資保障供應擔當。

首批“宜昌造”送達一線

2月23日上午,湖北省宜昌高新區生物產業園,湖北康泉醫療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派忙碌景象,工人們忙著打包護目鏡準備運往抗疫一線。在正壓生產車間裡,工醫用隔離面罩也在加緊生產。

“轉產之後,我們加班加點趕生產。”公司總經理曹軻說,須在3天之內將3萬個面罩如約交付。

四天完成註冊,十天實現轉產,康泉醫療科技填補了宜昌醫用護目鏡的生產空白。

“目前生產的第一批防護物資已送往了一線。現在每日可生產2000副護目鏡與10000個隔離面罩,在3月10日前,6000副護目鏡與10萬個面罩要全部趕出來。”康泉公司總經理曹軻說,能為防疫工作出點力,縱使企業有困難也必須克服。

該公司主要從事醫用高分子材料等相關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銷售,生產醫用多功能引流導管等產品。疫情發生後,在醫療防護物資極為緊缺情況下,康泉醫療主動提出轉產醫用護目鏡與隔離面罩的意向。經宜昌市經信局、高新區管委會研究,決定由康泉醫療承擔起醫用護目鏡與隔離面罩的生產任務,並迅速成立工作專班,為企業提供保姆式全方位服務。

經多方協作,4天時間完成一類醫療器械備案證的申請,同時緊急組織工人返崗、訂購模具等原材料,經過10天的轉產籌備,2月13日試生產出首批醫用護目鏡與隔離面罩樣品。

3天轉產醫用防護服

“疫情就是命令,我們醫療防護服嚴重緊缺,醫護一線人員面臨風險與日俱增……”2月1日,一封“請戰書”提交到宜昌高新區管委會,華強科技公司主動提出:轉產醫用防護服。

華強公司是國內醫藥包裝龍頭企業,可產品線並無防護服。在轉產決心面前,橫亙著巨大困難,“設備不夠、無原材料、無員工、無後勤保障……”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冬民說,“先幹起來,邊幹邊解決生產中的困難。”

原材料不夠怎麼辦?想辦法從全國各地找,在上海、廣州等地成立專班,一車車原料調配進來;設備不齊怎麼辦?全力採購,還是不足就去借;人手不足怎麼辦?動員保障工人復工、工人轉崗。

72小時內,企業聯繫90多名工人返崗,購置生產設備,制定技術標準……2月3日下午,首批30名工人緊急上崗試產。42歲的劉春華便是這特殊生產線上的一員。當天一大早,她收拾好行李,坐專車從夷陵區趕到公司開始工作。“非常時期,我們要盡微薄之力,這裡封閉式生產,防護安全和食宿都挺好。”

目前,華強已生產數千件訂製防護服,第一時間交付醫療機構。

首戰告捷,企業又有了新任務:抓緊生產緊缺的一次性防護服。

2月15日,生產車間裡,工人們在無紡布邊角料上一遍又一遍練習覆膜,確保蓋住所有拼接處的針腳。經緊急協調,從仙桃訂購來兩批緊缺的無紡布,可生產1萬套一次性防護服。從猇亭星宇公司“借來”10臺熱風機,全國各地訂購的50臺熱風機即將發貨。康泉醫療公司“支援”來專業滅菌設備……人手、設備、材料等問題,在政府職能部門協調下一一化解,本月底醫用一次性防護服的日產量可達2000件。

百萬餘片 N95口罩支援前線

2月2日深夜零點,奧美醫療公司車間燈火通明,總經理彭習雲說:“疫情當前,要想盡一切辦法,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滿負荷生產。口罩生產線24小時不停機。”

1月21日,口罩生產線180多名員工全部返崗,最先復產的一次性醫用口罩,目前最大產能已達到日產50萬片;最為緊缺的醫用N95口罩,在2月1日投產,2月5日至8日每天生產6萬隻,8日至12日10萬隻,12日至17日16萬隻,18日開始20萬隻。

最困難是原材料,N95口罩的生產,離不開高標準濾芯、熔噴布等核心原料。如果不能及時供應,生產就成為無米之炊。

宜昌、枝江兩級政府成立專班,進駐企業提供,組建醫療保障、物資供應、交通運輸等多個服務小組,全天候跟進,提供“保姆式”服務護航。枝江市經信和商務局安排專人前往安徽等地為企業爭取濾芯等原材料。

“熔噴布在宜都可以就近供應。”宜昌欣龍衛生材料有限公司位於宜都,接到救助信息後,該公司第一時間召回員工,目前每天生產兩噸熔噴布,定向供應給奧美等醫療器材公司。

從恢復生產至今,奧美公司累計向省疫情防控指揮部保供一次性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數百萬片,N95口罩百餘萬片,每天穩定向宜昌供應18萬片一次性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