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原創首發」傳習錄學堂:對話——孔子、王陽明



「原創首發」傳習錄學堂:對話——孔子、王陽明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評述】

事情,做還是不做?

戰爭,打還是不打?

生意,做還是不做?

研究,是研究還是不研究?

……

這些問題,困惱很多人,但人又不得不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若沒有解決,可能給人帶來不可饒恕的錯誤。比如趙國棄用廉頗,而改用趙括,對嗎?

不對。為什麼不對?

「原創首發」傳習錄學堂:對話——孔子、王陽明

今日頭條素材庫

因為戰爭該不該打根據的是存亡。所以,現在很多人所謂的武統臺灣,只是一種情緒。統一固然重要,但人民的幸福生活更重要。所以什麼時候統一臺灣,依據的是把破壞降到最低的情況下(不影響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情況下),才可能進行。再比如做生意,兩個人合作,你投入更多,但對方卻比你賺的更多,你是否還願意跟對方合作?面對這個問題,有些人就會有情緒,總覺得自己吃虧,不願意跟對方合作。這種情緒對嗎?不對。為什麼不對?因為,就生意來說,只要有賺錢就可以了。至於誰賺多,誰賺少,根本就不是問題。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了什麼?

說明做與不做,起碼要無害才能決定做與不做。

那無害是什麼?

是無惡。那無惡是什麼?

是良知(王陽明說無惡就是善)。那良知又是什麼?

是善。那善又是什麼?

善是有利無害。那什麼是有利?

是利人。利人是什麼?

是利己亦可,利人也可,利人利己更是可以。

「原創首發」傳習錄學堂:對話——孔子、王陽明

今日頭條素材庫


那什麼是無害?

不害己,亦不害人。坦言說,傷害自己成全別人是很難的,當然傷害別人,成全自己也不可能長久。

所以,決定我們做與不做深層次的因素是善(無惡),是良知。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自然明白了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正是什麼?是善,是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