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最近工作调岗了还在适应期,一直没更新。

只挤出时间把最近很火的纪录片《中国剩女》看了。美国PBS电视台出品。

两位以色列女导演历时四年,追踪拍摄了三名在北京打拼的女性,以及她们面对婚恋压力时的态度和决策。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本来没那么着急,但是网上的资源在不断减少。再不看,怕删没了。

看完有点奇怪,没发现有什么犀利到要删除的。

大部分情节你肯定熟悉,有些话或许都原样听过。甚至三位主人公里,也有你似曾相识的某某人。

邱华梅,34岁,来自山东农村,在北京做律师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蔡琪,34岁,来自高知家庭,电影学院助理教授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徐敏,28岁,来自城市小康家庭,电台播音员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在这三位主人公里,华梅是出场时间最多的。她的第一次亮相,就是去见世纪佳缘的工作人员。

友情提示还没看的读者,最好把弹幕关掉

一边倒的观点非常影响你的判断。

工作人员指出了华梅在相亲竞争中的弱势,“首先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美女,其次你年龄真的很大了”。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弹幕骂声一片:

“她以为她是谁!”

“怎么能这样侮辱别人!”

“你自己长得就很好看?”

几百万粉丝的女性励志大V愤怒的发了条微博diss,但她不到三十岁就跟比自己小几岁的海归男友结婚,也没注册过婚恋网站。

我不觉得她发条微博,就能跟恨嫁女性共情了。

婚恋网站的顾问,如果不是为了骗高价会员费,而想尽到一个网络红娘的责任的话。

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位新客户用脑子里的尺子比一比。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可以改造一下。

这把尺子就是所谓的大众标准。

中国男性的择偶大众标准:白瘦幼,身高160cm以上,性格温柔,家庭不拖后腿。

有人又要问了:为什么不鼓励她做自己呢?

问的人可能没想过,华梅女士的择偶要求到底有多高。她自己可能也不知道。

“另一半需要尊重女性”包括“当我选择不生育的时候,对方愿意尊重我”。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已经劝退一半男性了。

大家可以随机找身边的男士做个调研,一半可能都估少了。

没有歧视丁克的意思,我自己就是。

每次我跟介绍人说,maybe我不会生小孩的时候,对方不是大为惊讶,就是委婉的说可以先培养下感情,后面再慢慢讨论。男方需要时间考虑。

观念问题没什么好考虑的,愿意就是愿意,不愿意就是不愿意。一上来聊跟三个月之后聊,没啥太大区别。

既然都去相亲了,也不能先谈情说爱三年再展望未来,对吧。

还有一个细节,华梅和朋友们聚餐,一桌人听她义愤填膺的吐槽家人。

等到她的朋友附和她的不屑,她却突然爆炸了,“如果你(对我家里人)说出一丁点儿不好听的话,那你就别说了”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这场风波以朋友道歉收场,不知道是因为现场的摄像机,还是她们已经习惯了。

或许华梅确实有过人之处,但如果我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她,我选择跟她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

我不会跟拎不清的人做朋友:你来诉苦,我跟你共情,结果你跟我翻脸,有毛病?

这种原生家庭高于一切的习惯,一定会代入亲密关系。

简而言之,就是性格不好。

年龄,收入,性格,家庭背景......筛选项目越多,可选的越少。

我觉得那个顾问有个词用的很准确,“婚恋市场”。既然是市场,双方就要谈供求,中介也得谈成功率。

一个方案成功率1%,收益1万;

另一个方案成功率99%,收益也是1万。

如果你是中介,你会推荐哪个方案?

如果那个成功率1%的方案收益再翻10倍,决策或许不同。而这位工作人员没有上来先说点“你总能找到更好的”的p话,再建议她加钱选一个更高端的套餐。

以现在婚恋网站鱼龙混杂的程度,已经很良心了。

很多女生一听到不好听的话,就会上升到歧视女性、贬低女性尊严的高度。

这是相亲网站,人家凭自己的经验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谁有空搞人身攻击,diss了有钱赚还是咋的。

没准还会因为缺乏服务意识被投诉。

如果你只想享受恋爱,不想要小孩,想要男主内的生活,想要不那么大众化的生活方式。

那就自己去找。别去世纪佳缘浪费时间。

华梅在片尾去了法国留学,目前定居在德国,一个很不男权的国家。画面中她在空旷的户外,悠闲的骑着自行车,和三三两两的陌生人打招呼。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这就是个很适合她的决定。

她在中国挺难找对象的,这点不需要粉饰。有能力选择适合她的土地,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第二位女主角蔡琪出身高知家庭,患上帕金森的父亲耗尽大半家产后去世。

她在即将迈入三十五岁的关口,选择了小三四岁的农村男友迅速结婚生子。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即使用世俗的配对眼光去审视她的婚姻,仍然是低嫁了。

不太喜欢小孩的她遵从了丈夫的意愿,生下了女儿,在广州经营着一家三口的生活。

她反复用了一个词描述自己的婚姻,“妥协”:

“你要为你的婚姻做出妥协”

“(生孩子)是我当时对他做的妥协”

“我当时觉得可以生个孩子糊弄糊弄他”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同时,她也承认自己的生活没有婚前有趣。

但作为一个“享受当下的人”,她认为现在的自己是幸福的。

蔡琪是这部纪录片里情绪最少的人,她谈论自己的时候,永远像在说一个很遥远的故事。

她心里有没有对生活的不甘?我不知道。至少我感觉她的逻辑非常自治。

她渴望成家又筹码不多,那就做出取舍,迈入婚姻的殿堂。

虽然我很不认同为了取悦另一半而去生小孩,但那是她选择的人生。

求仁得仁,我佩服。

最危险的,往往是看似拿着一手好牌的人。被迷茫害得打了个稀烂。

比如片中的第三位女主角徐敏。

北京户口,有车有房。长相也是细眉细眼温婉可人。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这种条件的女孩子在相亲市场上,绝对不会无人问津。为什么会陷入成为剩女的焦虑?

答案藏在她和家人的关系里。

摄制组安排了一次她和心理咨询师的对谈。当被问到“如果(相亲对象)条件都符合你的预期,但是你妈妈不同意,(你不同意的几率)占多大比重”

她说,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吧。

“我每找一个,她都觉得人家不好”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谈着谈着,也就黄了。

这是一个承载了50岁妇女意志的青年躯壳,在相亲场上玩碰碰车。

母亲不仅仅是母亲,还是她的遥控器。

遇到那个母亲想让她嫁的人之前,就只能先单着。

一路挑挑拣拣中,晃到了28岁。

小时候一惹母亲生气,就被丢在路边,还不准哭泣。

在残留的泪痕中,可以看到被抛弃的恐惧给她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不惜用自己的终身大事去取悦母亲。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当她终于在母亲面前释放了情感,想讨个说法来弥补内心的淤伤。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母亲脸上却是一脸的不屑。

有多少《中国剩女》不重要,重点是你想不想结婚

骂完不知好歹再拜拜手,“我不跟你说了”。

留下一脸失望的女儿扬长而去。

徐敏的故事在纪录片中落笔最少,4年过去她有没有找到自己和母亲都满意的另一半,片尾也没有说明。

我身边的徐敏简直太多了,面容姣好,工作体面,一到婚姻问题就转向,提出的条件不知道是自己想要还是母亲想要。

相亲到最后才匆匆离场的,往往是她们。

同为北京女孩,我在大学里最经常刷的国产电视剧,就是《奋斗》。

文章演的向南和李小璐演的杨晓芸一见钟情,却遭到女方家里的反对。

这对鸳鸯反而越爱越激烈,杨晓芸趁着妈妈起夜上厕所的功夫偷出了户口本,两个人偷偷去派出所领了证。

家长知道后大骂了一顿,也就不了了之了。

结都结了,木已成舟,就算了吧。

徐敏可能做梦都没想过,她有偷户口本结婚这个选项。哪怕只是在脑子里闪一下。

她还在等待母亲主动跟她说,“对,是妈妈当年错了”。

妈妈爱你,你去过你自己想过的生活吧。”

然后才能展翅高飞,去选择自己真心欣赏的爱人。

假如这一天永远都不会到来呢?

这位母亲面对摄像机镜头,连象征性的说句软话都不肯。

那往后的日子,就别指望她突然醒悟了。

有些人的固执,一辈子都改不了。不值得为它赔上一辈子。

我也曾经是心里藏着很多恐惧的人。二十几岁的时候,也哭着抱怨我爸妈从小就没给我足够的安全感,让我不能自信的去爱。

我爸当时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

我们已经老了,就算当年做错了,也别再让我们改变了。“

”你现在明白了,那就自己改变吧。”

没有drama,没有全家抱头痛哭的戏码,但我明白了一件事:

我从来不需要谁的告解,才能去开启未来的路。

只要我不束缚自己,我就是自由的。

不是每份爱意背后,都要有一句“我懂你”的嘶吼。

放手本身,就是无声的温柔。

所以我用近乎冷漠的口吻去剖析律师姐姐为什么相亲屡战屡败,去戳破电台主播与母亲和解的美梦。

我曾经也是剩女,也在“这辈子可能孤独终老”的恐惧中迎来了自己的30岁生日。

大龄女性在婚恋上的压力,我懂。那种蚀骨的煎熬和自我怀疑,我也懂。

每次回忆起来,我都不希望这种感觉再降临到任何人身上。

但这种压力,还没大到只能靠抨击才能抒发情绪的时候。

但你还有能力控制它是否存在,存在多少。

与其抱不平,不如展现更多的可能性。

你可以选择一个更适合你的赛道,也可以选择去适应现在的规则。

更可以放弃不玩。

一切的尝试,都要让你的选择看起来清晰一点,再清晰一点。

有多少剩女都不重要,重点是你到底想怎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