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羅馬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龍叔話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種話題基本沒有辦法回答。

古羅馬分為東羅馬和西羅馬,滅亡的原因各有不同,而且都非常複雜,不能一概而論。

以西羅馬帝國滅亡為例,主要還是內戰和外敵入侵。

第一,內戰。

羅馬的一整套共和制度被破壞以後,內亂也就難以制止。

所謂皇帝制度,很容易引起內部的爭權奪利,內戰和暗殺。

比如公元235年,羅馬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被暗殺後,實力派政客爭奪皇帝寶座,

其中,在275年皇帝奧勒良被暗殺到戴克裡先繼位之間的十多時間,至少有8位皇帝被殺,而兇手都是其所屬的軍隊。

西羅馬陷入長達50年的內戰,國力嚴重消耗。

第二,外敵。

西羅馬有很多強大的敵人。

比如強大的波斯帝國,羅馬皇帝瓦勒良率領7萬大軍東征波斯,結果被敵人擊潰,瓦勒良本人都被俘虜。

四世紀基督教會的記載中,描述了瓦勒良受俘後的遭遇:每當波斯國王沙普爾一世要乘馬時,便命令羅馬皇帝趴在地上,當成沙普爾上馬的腳踏板。瓦勒良一直維持著俘囚的身份,最終病死在波斯。

而波斯只是其中一個敵人而已。

比如西哥特人打不過匈奴騎兵,逃到西羅馬境內。但西羅馬當時國力已經衰弱,驍勇善戰的西哥特人發現羅馬徒有其表,乾脆叛亂奪權。

阿德里安堡戰役中,5萬羅馬大軍被6萬哥特戰士幾乎全殲,皇帝瓦倫斯受傷後逃入一座茅屋,被哥特人放火活活燒死。

而強大的日耳曼蠻族不但南下入侵,腐敗的西羅馬已經無力阻擋。他們的帝國軍隊很多就是日耳曼蠻族,真正的羅馬人已經不願意打仗。

公元410年,哥特人的領袖阿拉里克就攻破了羅馬城,在城內殺掠三天,大獲全勝。而羅馬城遭到了嚴重的毀壞。

公元439年日耳曼蠻族汪達爾人大軍,在公元455年再次攻破羅馬城。羅馬城遭受毀滅性破壞,殘餘市民還剩下7000人。西羅馬帝國皇帝也被殺。

至此,西羅馬其實已經名存實亡。

475年,蠻族領袖歐瑞斯特趕走西羅馬皇帝尼波斯,扶植自己的兒子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為西羅馬皇帝,由此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第三,經濟問題。

古代西羅馬帝國的控制區比較貧瘠,同掌握蓬勃商業的東羅馬帝國無法相比。

在當時農業技術低下的情況下,這裡的農耕收入和簡單遊牧收入,難以維持西羅馬帝國如此龐大的軍隊和行政機構。

以西羅馬帝國的士兵為例,國家常備部隊是應該完全脫產,還要享受很高的待遇,家屬也有撥款。

但西羅馬帝國實際上無力支付這些錢,尤其是國家陷入連綿戰亂期間,軍費開銷更是一籌莫展。

這種情況下,他們被迫轉而僱傭日耳曼和其他滿族作為士兵,因為他們的薪水比較低。

此舉實則是引狼入室。就像五胡亂華前,晉朝允許大量胡人進入中國北方居住生活,最終導致後者叛亂奪權,直接在漢人地盤起兵,非常方便。

這些蠻族士兵最終實際控制了帝國的軍事力量,西羅馬帝國也就等於滅亡了。


薩沙


羅馬帝國的覆滅是一種長期歷史進程導致的多種原因。

首先談論政體:早期羅馬是由“共和國”組成的民主政體,但是由於長期軍事擴張造成政治壓不住“軍權”的情況。於是就出現了“三巨頭”軍事三足鼎立的局面,當有一方巨頭倒下時(克蘇拉),另外兩支巨頭凱撒與龐貝之間爆發了羅馬內部的內戰,最後凱撒獲勝建立起了“獨裁”政體。

第二點,就是後期的羅馬帝國著重培養的基督教發展壯大,神權壓過了皇權,導致羅馬帝國的權威不復存在了!羅馬帝國後期出現了一個皇帝叫君士坦丁皇帝,他看到內亂不斷的羅馬,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思想控制,就像中國的儒家思想治理中國一樣。大家都吃齋唸佛唸經,誰還有心思動亂嘛!精神安靜了,國家就穩定了,思想決定行動嘛!所以君士坦丁大帝就大力培養耶穌的基督教,讓每個羅馬人都信上帝。

直觀的來看是因為外族的入侵。但是仔細研究也不難發現,當時的羅馬帝國內政堪憂,國家統治者和元老院貪婪殘暴,作為共和制國家,當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將普通人民的政治權利全部排除。

同時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也使國家軍事、財政等實力極大的被削弱。作為橫跨地中海的大國,其領土和交通要道被許多國家覬覦。長期的殘暴統治也激起了普通大眾的不滿,總得來說更多的是因為羅馬的內政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長江樓主人



提起羅馬帝國,大家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作為歐洲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而被中外孰知。

羅馬帝國早期只是一個意大利半島希臘移民建造的一個城邦國家,名字叫羅馬城,其早期的統治範圍十分有限。大家都知道,早期的世界上除了東方的華夏文明,歐洲同時期最發達的文明就是希臘文明瞭。而作為希臘移民的羅馬人,自然就比意大利半島周邊的土著要更文明的多,所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對周邊土著的征伐,羅馬的統治範圍就漸漸擴大。早期的羅馬是共和國,政權由元老院共同統治,而後期經過王政時代,帝國時代,東西羅馬分治時代,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佔,羅馬正式滅亡。


對於羅馬的滅亡,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西羅馬:

①軍隊模式的改變。早期的羅馬軍團,四處征戰,僅僅靠幾萬人就征服了大量的領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早期的羅馬實行全民皆兵制度,羅馬公民都要在軍隊服務幾十年,而他們的鎧甲和刀劍都是自己購買,隨著羅馬人越來越富裕,所以羅馬人對自己的生命也很看重。鎧甲都是自己出資購買,誰也不希望自己因為鎧甲質量差而送命,所以鎧甲都置辦最好的。但是西羅馬末期的羅馬,由於領土廣大,大量使用僱傭兵,羅馬人自己已經不再參軍,而是僱傭蠻族僱傭兵和職業軍人,並且鎧甲武器集中配備,由於後期羅馬帝國腐敗嚴重,導致武器鎧甲質量較差,據出土西羅馬鎧甲可以看出,西羅馬末期的鎧甲甚至不如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鎧甲質量好,鎧甲的甲片變薄,變形嚴重。

②蠻族大遷徙。西羅馬末期,席捲歐洲的蠻族大遷徙開始了。早期的羅馬帝國境內,各蠻族本身就對羅馬人充滿仇恨,羅馬人對待蠻族不把他們看做羅馬公民,而是極盡剝削壓迫之能事。結果導致蠻族起義不斷。早期的羅馬帝國還能應付這種起義,而後來,由於蠻族漸漸的學會了羅馬人的作戰方式,並且從羅馬人那裡學來了先進的武器鎧甲製造技術,所以蠻族漸漸的也變得文明瞭。西羅馬末年,從中亞來的匈奴人席捲了歐洲大陸,匈奴人是遊牧民族,騎馬射箭技術高超,很快便把羅馬邊境的哥特人打敗,哥特人為了逃命紛紛向羅馬境內逃竄,這造成了羅馬滅亡的隱患。後來汪達爾人竟然派兵攻擊了不落之城羅馬城,羅馬最後滅亡於蠻族之手。

③供水系統。據民間野史記載,羅馬的滅亡和其供水系統有關。羅馬城包括一些大的羅馬城市的供水管路都是實用的鉛管,因為鉛便於加工,人們認為鉛可以延年益壽,羅馬人吃飯甚至也使用鉛做的酒杯,飯碗,但是鉛會造成生育困難,導致嬰兒夭折等一系列害處,據羅馬史記載,羅馬城在西羅馬帝國末期,確實出生的人數越來越少,特別是羅馬人,數量越來越少,這造成羅馬後繼無人,也是滅亡原因之一。

④昏庸的帝王。羅馬的末代皇帝昏庸無恥。當時的羅馬,受到匈奴的攻擊,西羅馬最後一個能打仗的猛將埃提烏斯聯合了汪達爾人,哥特人等蠻族,終於打敗了上帝之鞭匈奴首領阿提拉。埃提烏斯回到羅馬城,受到了羅馬人的歡迎和稱讚,其為人正義,富有才能,受到羅馬人民的愛戴。後來埃提烏斯多次打敗匈奴人,汪達爾人,等蠻族,阻止了他們的入侵,一度有復興羅馬帝國的希望。但是西羅馬昏君瓦倫提尼安害怕埃提烏斯會奪取帝位,便謀殺了埃提烏斯,但是這無異於自斷臂膀。後來當蠻族入侵時,再也沒有將軍可以去鎮壓蠻族了,羅馬城被攻陷,又過了幾年,整個西羅馬帝國被大大小小的蠻族瓜分,西羅馬滅亡。


東羅馬:

關於東羅馬帝國的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一樣遭受著蠻族的入侵,而東羅馬帝國的皇帝相比西羅馬要開明多了,東羅馬的能打仗的將軍也比西羅馬多,並且由於東羅馬位於東邊,相對遠離各歐洲蠻族,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甚至一度收復了被蠻族佔領的羅馬城和老家意大利半島,君士坦丁大帝全盛時期大部分恢復了羅馬帝國的疆域,但是其繼任者表現平平,導致東羅馬帝國也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後來東羅馬帝國作為十字軍的前鋒同穆斯林作戰,但是由於西方盟友的退出,導致後來東羅馬帝國的領土漸漸被新興的穆斯林國家佔領,等到君士坦丁十一世統治時期,其領土已經分割成不相連的幾部分,連首都君士坦丁堡都被奧斯曼土耳其包圍,而帝國其他地區的增援和西方盟友的增援又過不來,後來奧斯曼土耳其包圍了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最後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親自參加戰鬥但是由於補給被切斷也無力迴天,君士坦丁堡被攻陷,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雖然當時的東羅馬帝國還有其他小部分不相連的領土,但是他們看到皇帝都戰死了,首都也被攻陷了,乾脆自立,或者加入了其他王國,羅馬帝國徹底滅亡。歐洲歷史上很多公國都是羅馬的領土獨立而來的。


忘川星玉


羅馬帝國覆滅的原因相當的複雜,直到今日,史學界依然未就此達成一致,總的來說,羅馬帝國的覆滅與其頻繁的內戰、軍事政變以及經濟崩潰有關,至於蠻族入侵、公民沉溺享樂以及鉛中毒這些,不過是附著在前兩個主因上的次要原因。未能處理好軍隊和政權的關係,以至於軍隊做大,內戰不斷,終於耗盡了羅馬的國力,使其走向滅亡。

一、軍人亂政,內戰頻繁使羅馬國力大損

羅馬共和國時期,並不存在軍人亂政的問題,那時的羅馬實行義務兵制,由公民自備武裝參加戰鬥,戰鬥結束後則回鄉務農,這是一種兵農一體,基於國家榮譽而制定的軍事制度。由於此時羅馬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脫產軍人,所以軍人亂政也就無從談起。

但是到了共和國後期,由於戰爭越來越頻繁,使得很多軍人長期無法回家,進而紛紛破產,共和國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大貴族的奴隸莊園不斷擠壓小農的生存空間,使得羅馬的大批公民成為了無產者,此時,能夠自備裝備的富裕農民已經不復存在,要想維持羅馬軍隊的實力,就必須進行改革。當時的羅馬將領馬略進而實行了募兵制,募兵制不要求兵源擁有財產,凡是強壯健康的公民都可當兵,而裝備則由國家統一購買、統一配發。

馬略的改革取消了兵源的財產限制,並且將羅馬的裝備制式化,軍隊職業化,大幅增加了戰鬥力,新的羅馬軍隊很快便擊敗了日耳曼人,之後的凱撒、奧古斯都以及他們的繼任者,都繼承了募兵制,致力於建設一支專業的軍隊。羅馬帝國的鼎盛,就是得益於這種讓軍隊高度專業的募兵制。但是凡事都有利弊,雖然募兵制讓羅馬軍隊戰無不勝,卻也產生了一批脫離生產的軍人和軍閥,這些人依靠戰功積累聲望,並日漸影響朝政。

共和國末期的蘇拉、凱撒就是典型的軍事獨裁者,他們不再依靠選舉,而是依靠軍事政變奪取政權,羅馬由此成了一個軍事獨裁國家。羅馬帝國建立後,軍事內亂一直充斥著帝國的歷史,僅僅100年間,羅馬就發生了數次全國性的軍事內亂,幾乎沒有一個王朝能穩定傳過三代。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依靠選賢任能的養子繼承製維持了近100年的和平,這種制度通過將在軍隊元老院都有聲望的權貴定為繼承者,使得皇帝通常也是軍中頗有威望的將領,從而避免了內亂。

但是五位賢帝中的最後一位馬可奧勒留卻打破了這一原則,將皇位給了自己的兒子康茂德,康茂德在軍中毫無根基,又施政無方,從而被推翻。從這時起,羅馬就陷入了近300年的軍事內亂中,在羅馬中後期,幾乎每十年就會有一場軍事內亂,密集時比如3世紀危機,甚至有28位皇帝死於軍事政變。就像賽維魯皇帝對他的兒子說的:誰都可以不管,唯有軍隊不行。足見軍隊在羅馬後期的勢力。羅馬人在內亂中殺死的自己人遠多於蠻族殺死的羅馬人,頻繁的內戰耗盡了羅馬的國力,徹底摧毀了帝國的基石。

二、蠻族入侵與軍隊的蠻族化

羅馬3世紀以來,由於氣候變冷,北方的蠻族開始入侵羅馬邊境,此後的200多年,蠻族一直沒有停止向南遷徙,並且規模一次比一次大。

剛開始,羅馬軍隊還可以擊敗蠻族,守衛邊疆,但是到了公元4世紀,由於一個世紀以來的頻繁戰亂、經濟崩潰和人口銳減,羅馬軍隊已經無力應對蠻族入侵,而頻繁的軍事內亂也讓羅馬皇帝對羅馬人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後期的皇帝們,如君士坦丁大帝,紛紛任命日耳曼蠻族作為自己的貼身衛隊,日耳曼人雖然野蠻,但是他們更加忠於皇帝,只要皇帝付足薪水,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的為皇帝而戰。

這種任命蠻族的趨勢越來越成為主流,隨著與羅馬社會的接觸增多,很多日耳曼人都被羅馬化了,他們為自己的羅馬身份而自豪,並願意為羅馬而戰。羅馬後期,尤其是1西羅馬,幾乎完全依靠這些歸附的蠻族進行維持。比如西羅馬的兩位大將:斯提里科和埃提烏斯,他們都被稱為最後的羅馬人,但實際上,兩人都有一半日耳曼血統,兩人的日耳曼身份往往使得他們可以招募蠻族部落為帝國而戰。

現在很多人將蠻族入侵作為羅馬主要的滅亡原因,但實際上,大部分入侵羅馬的蠻族仰慕羅馬文化,並願意為羅馬而戰,他們中的大多數不僅不願意摧毀羅馬,反而願意去維持他。西羅馬的覆滅,更多是源於其統治的失敗和經濟的徹底崩潰,公元476年的奧多亞可僅僅是不願意在扮演羅馬人,維持這個形同虛設的帝國罷了。

至於匈人,直到公元4世紀末才進入歐洲,而此時歐洲的蠻族入侵已經持續了接近200年,因此,匈人並不是導致蠻族入侵的主因,實際上,匈人自己也是氣候變冷被迫南遷的。

三、經濟崩潰、瘟疫橫行與西羅馬的崩潰

頻繁的軍事內亂和蠻族入侵使得羅馬很多省份生靈塗炭,這在西羅馬尤其如此,東羅馬可以依靠君士坦丁堡天險抵擋大部分蠻族,而西羅馬卻近乎無險可守。

到了公元4世紀末,西羅馬已經是經濟凋敝,人口銳減,由於基本的治安都無法保障,橫跨整個帝國的貿易網絡近乎絕跡,依賴貿易的城市也迅速衰落。在農村地區,很多農民不斷逃到大貴族的莊園,尋求庇護,他們通過出賣自己部分的人身自由換取大貴族的保護,中世紀初見端倪的農奴制已經顯現。

雖然很多人習慣將476年定為歐洲歷史的分水嶺,但實際上,遠在這之前,西羅馬已經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羅馬的繁榮離不開貿易和城市經濟,這些支柱早已在西羅馬滅亡的100多年前銷聲匿跡。

頻繁的戰亂導致經濟凋敝,經濟凋敝導致政府財政困難,無力支付軍餉,無力支付軍餉,軍隊就不斷叛亂,形成了一個死循環。這種情況下,西羅馬的滅亡已是一種必然,此時的西羅馬,與中國的兩晉南北朝極為相像,都是一個飽經戰亂和民族仇殺、經濟凋敝、瘟疫橫行的黑暗時代。

唯一的區別也許只是,隋朝重新統一了天下,而東羅馬再也沒有收復西羅馬。


沉思的托克維爾


關注一下小編,我來做回答。羅馬帝國的覆滅是一種長期歷史進程導致的多種原因。

首先談論政體:早期羅馬是由“共和國”組成的民主政體,但是由於長期軍事擴張造成政治壓不住“軍權”的情況。於是就出現了“三巨頭”軍事三足鼎力的局面,當有一方巨頭倒下時(克蘇拉),另外兩支巨頭凱撒與龐貝之間爆發了羅馬內部的內戰,最後凱撒獲勝建立起了“獨裁”政體。



羅馬早期民主的共和國制度早就形同虛設了,凱撒遇刺後屋大維建立帝制,羅馬由共和國演變成為了帝國。既然是帝國就要有人繼承,繼承人多就會導致分裂,終於,在公園前(346-395)皇帝狄奧多西逝世把國土分給兩個兒子繼承導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大陣營。帝國分裂也導致了政治與軍事的分裂,為日後滅亡埋下了禍根!



其次,腐敗。腐敗總是一切內部禍害最大的根源,羅馬帝國軍事和行政雙雙失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對政權的失控,因為它已經被各個階層的行政和軍事人員的私人利益所幹擾、架空、肢解。這種腐敗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侵蝕長達上百年。這是一幅令人恐怖的畫卷,展現了一個偉大的文明和國家、一個經過數百年艱苦奮鬥才獲得的政治文化構造體,是如何被嚴重地、無可挽回地破壞的。


鼎盛時期的羅馬


再次,外族入侵。第五世紀期間,羅馬曾經被蠻族多次入侵洗掠,領土與行省大部分丟失,而在西方的帝國最先滅亡。意大利則不斷地被入侵和蹂躪。在476年,最後一個合法的羅馬皇帝被殺,意大利和過去的羅馬帝國則被日耳曼的部落佔領。


東羅馬帝國領土

東羅馬帝國情況稍好,雖然喪失了大部份巴爾幹半島土地,但仍然能夠在遊牧蠻族攻擊君士坦丁堡之前,就將其引開並高價賄賂他們,堅強了挺至中世紀。但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最終被崛起的蘇丹奧斯曼帝國所消滅!



總體來說羅馬帝國覆滅就是:政治體制分化,腐敗,國家分裂,外族入侵,其他勢力強勢崛起等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圓子同學了


我們都知道,曾經的古羅馬帝國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強大的古羅馬帝國似乎在一夜之間就被滅國了。

其實,在我看來,古羅馬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它不成熟的帝制以及軍團制度。

隨著羅馬共和國的逐漸瓦解,以及羅馬帝國的建立,羅馬的政體也由共和制轉為專制的制度。統治者開始掌握一切的權力,公民開始喪失掉原本屬於他們的權利,由此帶來了政府的腐敗以及公民意識的淡化。

在以前,很多的羅馬人都比較自豪自己身為羅馬人,因為在那個時候他們認為它們才是國家真正的主人,可以參與到政治當中,可以去監督政府官員,可以獲得法律的保護等等。

但是在後期,腐敗加劇,國家儼然已經成為了君主以及官僚們的私有財產,公民的權利不再受到保護。公民開始和國家開始對立起來,這樣的統治在當時的羅馬顯然不能夠長久。


汪先森



羅馬帝國覆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觀的來看是因為外族的入侵。但是仔細研究也不難發現,當時的羅馬帝國內政堪憂,國家統治者和元老院貪婪殘暴,作為共和制國家,當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將普通人民的政治權利全部排除。

同時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也使國家軍事、財政等實力極大的被削弱。作為橫跨地中海的大國,其領土和交通要道被許多國家覬覦。長期的殘暴統治也激起了普通大眾的不滿,總得來說更多的是因為羅馬的內政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Z


第一點,公元211年羅馬帝國皇帝卡拉卡拉亂髮羅馬公民權,導致羅馬財政崩潰,國家沒錢啦,就是分裂的開始!羅馬帝國有個顯赫的特徵就是公民權,公民權說白了就是現在你去北京買房,買車,讀書什麼的都不用什麼入戶手續,直接搭車去就行了。而卡拉卡拉皇帝說要為了人民好,就給所有羅馬統治下的民眾發放羅馬公民權,這是好事啊,只是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就是羅馬的財政開始崩潰了。羅馬的財政收入,一個是有公民權的人交稅,另一個就是各個地方和省份向中央交稅。公民權的稅收分為遺產稅和奴隸解放稅,按照規定,遺產交給留給親人是不用交稅,給別人才要交稅。奴隸解放稅就是家裡有個奴隸,你想還奴隸自由身就要交稅。說白了就是你遺產交給親人,不放走奴隸就不用交稅了嘛,其實羅馬就是想有公民權的人多做善事交稅,交這個稅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做羅馬的官員,因此以前有公民權的人都是貴族官員,土豪鄉紳有錢人,他們不缺錢,交完稅做官多好啊,這樣做就鞏固了羅馬統治階層啊!現在所有的人都有公民權,就意味著大家不用交稅了,以前各個地方和省份交的稅就不算數了,大家都不用交稅了,至於做善事可以有做官,誰不在乎,保證自己的財富才是最重要的。這個結果就導致羅馬財政大部分的錢收不到,國家沒錢了還怎麼治理國家啊,你想再收回公民權就太晚了,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亂髮公民權導致羅馬各個地方不用交稅,把錢省下來發展自己的勢力,從此羅馬帝國內部分裂,各個勢力爭鬥不斷,此後羅馬帝國還分裂成了東西羅馬兩個帝國,羅馬皇帝經常被軍隊幹掉,因為軍隊是吃錢大戶啊,羅馬沒錢了,軍隊還不動亂嘛,就拿皇帝出氣嘛!亂髮公民權是羅馬衰落的開始。

第二點,就是後期的羅馬帝國著重培養的基督教發展壯大,神權壓過了皇權,導致羅馬帝國的權威不復存在了!羅馬帝國後期出現了一個皇帝叫君士坦丁皇帝,他看到內亂不斷的羅馬,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思想控制,就像中國的儒家思想治理中國一樣。大家都吃齋唸佛唸經,誰還有心思動亂嘛!精神安靜了,國家就穩定了,思想決定行動嘛!所以君士坦丁大帝就大力培養耶穌的基督教,讓每個羅馬人都信上帝。只是沒想到請神容易送神難啊,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剛開始還是收到成果的,大家都信上帝,思想穩定嘛,只是基督教有個規定,只要你信上帝,你的一切都要交給上帝,你的身體心靈都是屬於上帝的,基督教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後來基督教發展越來越大,甚至達到了神權壓過了皇權,教皇可以隨便指責羅馬皇帝,羅馬皇帝做錯了事,教皇要你道歉認錯,皇帝也服輸認錯。羅馬皇帝都沒有權威了,和普通人一樣,誰還服你,讓你統治啊,都對羅馬帝國沒有認同感,反正有上帝就夠了,因此羅馬帝國基督教的興起讓羅馬帝國失去了權威,統治就不穩定,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時候,誰都不願意去救,羅馬帝國不重要,有上帝就夠了!

第三點,就是羅馬帝國一直保持著奴隸制度,而奴隸制度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阻礙了帝國的經濟發展,奴隸的反抗讓羅馬大大消耗自己的精力,走向滅亡就是必然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斯巴達克斯起義,就是因為羅馬殘酷的奴隸制度,讓受壓迫的奴隸奮起反抗。在羅馬帝國的後期,奴隸的反抗運動連綿不絕,羅馬帝國就在鎮壓奴隸起義中一步步消耗自己的精力,曾經強大的羅馬帝國不復存在,成了搖搖欲墜的破樓了,只剩下最後一擊。而這最後一擊就是日耳曼人給的,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攻擊下,抵擋不住最終滅亡啦!這就宣示了曾經的羅馬帝國煙消雲散了!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羅馬帝國的衰亡並非是由外部因素所造成,而是由其內部因素特別是經濟因素造成的,

即經濟因素是古羅馬帝國滅亡的根源。

經濟上,古羅馬帝國的滅亡的根本原因源於自共和國時期便開始的不斷的對外擴張所導致的經濟基礎的變化。古羅馬共和國時,以城市為依託,但其經濟性質並不是商品經濟,而是自然經濟。到了帝國初期,莊園經濟繼續發展。當這種莊園經濟開始成為羅馬帝國的主導經濟形態時,羅馬帝國不論是擴張還是不擴張,都無法阻止其經濟形態的這種轉變。

政治上,羅馬帝國時期,羅馬政治制度最明顯的政治缺陷是缺乏明確的繼承法,因此在帝王的繼承上就出現了很多的糾紛和矛盾,此外,帝國時期,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再也不能給民眾提供參與政治的機會,共和國下的積極的公民變成了帝制下的臣民,人們對國家開始漠不關心、無動於衷,對國家穩固必要的忠誠開始削弱。羅馬政治上的動亂卻加快了帝國政治體制的衰亡的步伐。

文化上,隨著羅馬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外來種族被納入了帝國,很多外來種族被授予了公民權,和羅馬人開始混雜在一起,這種狀況對羅馬的的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文化取決於種族的特性,羅馬文明就是以種族為基礎的,而由於帝國的擴張,羅馬人和外來種族開始頻繁地相互滲透,羅馬人淹沒在了為數眾多的外來臣民之中,羅馬人的血統變得越來越不純潔,不同種族互相通婚和血統的混雜遍及各個行省。在這些血統混雜的地方,穩定的精神和道德標準都失去了。羅馬公民文化受到了嚴重的削弱,不再有一種共同的共和精神和愛國精神。精神的墮落和文化的分裂使羅馬再也沒有了高尚團結的人民。

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是一種體制性衰亡,這種衰亡不是某個帝國統治者的滅亡,而是這種帝國統治體系本身的滅亡。美國學者馬文·佩裡認為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是一個歷經數百年的過程,它並不是發生在公元476年的一個單一事件。其次,帝國僅僅是西半部滅亡,帝國的東半部則作為拜佔廷帝國而倖存下來,直到15世紀中葉。因此,沒有任何單一原因足以說明西羅馬帝國的衰亡,它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手機用戶81182905331


經濟上沒錢,全用黃金買了中國絲綢。

身體上沒勁,鉛製餐具引發中毒。

政治上沒主,民主化無法統一公民思想,專制化影響公民權利。

軍事上更新技術,無法抵禦更先進的騎兵戰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