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系列回顧:

從復活節島到馬達加斯加,從臺灣到印度尼西亞,擅長航海的南島人完成了史前世界最偉大的遷徙,將自己的文化(和人)散佈到大半個地球。儘管南島人構成了這片區域人群的主體,但在森林深處和遺世獨立的小島上及大洲上依舊生活著一些原住民,如活化石般保存著上古人類的生活方式~

密克羅尼西亞與波利尼西亞群島--太平洋的航海者們

波利尼西亞型(Polinezid)

介紹:太平洋群島中最常見的類型,居住於從美拉尼西亞群島到復活節島、夏威夷的廣大地域中。波利尼西亞人身材高大健壯,擁有棕色的皮膚,波狀的頭髮以及寬闊的下頜。關於波利尼西亞人的起源,目前主要有“出臺灣說”和“出印度說”兩種假說,他們很可能是新石器時代以來幾波南亞和東亞移民混合的結果。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強壯波利尼西亞型(Robust Polynesid)

介紹:在波利尼西亞人移居之後出現的相對晚近的波利尼西亞類型,大多擁有有搖椅型的下頜。混合了原始馬來人的成分,可能也受到了印度人群的影響。強壯波利尼西亞型常見於夏威夷、湯加、薩摩亞、庫克群島、馬克薩斯群島和塔希提(這些地區大多以芋頭、薯蕷等高澱粉植物為主食,有以胖為美的習俗)、在美拉尼西亞地區和美洲西海岸有時也能見到。(在當今摔角、橄欖球運動員中經常能見到這種類型,他們是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心中高貴的野蠻人的原形之一)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南波利尼西亞型(South Polynesid)

介紹:在新西蘭的毛利人中較為常見,在莫里奧里人(新西蘭的另一種土著,許多死於毛利人的入侵)、拉帕努伊人(復活節島的土著)以及其他波利尼西亞群島上也有發現。有些專家認為這些人非常類似於第一批移居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的波利尼西亞先民。復活節島和新西蘭是波利尼西亞人最後移居的島嶼,他們可能替代了更古老的美拉尼西亞人。由於歐洲人帶來的疾病,他們的人口急劇減少。只能從毛利人中復原此類型,儘管他們如今已經被嚴重混血。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Nesiotid型(Nesiotid)

介紹:具有類似地中海型人群特徵的波利尼西亞類型,儘管和歐洲人並沒有多少基因上的關係,但由於一些近似的特徵,從而被探險家和學者們注意。常見於薩摩亞,在馬克薩斯群島、塔希提、復活節島、斐濟、夏威夷等地也有發現,在所羅門群島、瓦努阿圖、新西蘭和新幾內亞部分區域和美拉尼西亞人混合,在東南亞的馬魯古群島,巽它群島等地也偶有發現。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斐濟型(Fijid)

介紹:Nesiotid型、原始馬來型及美拉尼西亞型人群混合的產物。外貌差異較大。分佈於關島、帕勞等地(這片區域被稱為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查莫羅人、帕勞人為代表。特徵為圓臉,較寬的鼻子和嘴唇,深膚色,黑髮,深褐色眼珠,普通身高。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密克羅尼西亞型(Mikronesid)

介紹:Nesiotid型、原始馬來型以及一些美拉尼西亞型人群混合的產物。外貌差異較大。分佈於關島、帕勞等地(這片區域被稱為密克羅尼西亞),以查莫羅人、帕勞人為代表。特徵為圓臉,較寬的鼻子和嘴唇,深膚色,黑髮,深褐色眼珠,普通身高。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馬爾加什型(Malagazid)

介紹:一種比較晚近的類型,是南方蒙古型人群和班圖人群接觸後的產物。產生於巽它群島馬來移民與東非班圖移民的接觸過程中,也受到了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的影響。常見於馬達加斯加,身高中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巴布亞和美拉尼西亞群島--亞洲與澳洲間的“黑人”們

美拉尼西亞型(Melanesid)

介紹:新幾內亞和美拉尼西亞群島的主導類型,得名於希臘語的黑(melas)和島(nesos)。可能是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間幾波不同的移民融合的產物。通常有著深棕色或黑色的皮膚,濃密而捲曲的頭髮,強壯的身材,寬大而突出的鼻子和較為突出的眉弓。儘管看上去和撒哈拉以南的人群有些類似,但他們在遺傳上的關係很遠。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原始美拉尼西亞型(Palae Melanesid)

介紹:一種非常古老的美拉尼西亞類型,相對更接近澳大利亞型人群,主要分佈於美拉尼西亞群島,尤其是新喀里多尼亞的Kanak人中,在瓦努阿圖,所羅門群島、斐濟、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東部甚至波利尼西亞群島中也曾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毛利人到來之後,他們的生活範圍大為減小。他們鼻寬唇厚,闊嘴深目,膚色較深,頭髮黑而捲曲,深色眼珠,普通身高。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新美拉尼西亞型(Neo Melanesid)

介紹: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典型類型,臉型狹長,具有寬而呈鉤狀的鼻子,膚色較深,闊嘴厚唇,頭髮黑而捲曲,身高從低到中等。主要分佈於新幾內亞南部的低地與河谷地區,在託雷斯海峽和印尼的馬魯古群島、弗洛雷斯島,澳大利亞北部也有分佈。(其實巴布亞新幾內亞原住民族群極為多元,伊裡安島山高林密,鄰村間可能就無法交流,所以內部差異極大)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山地美拉尼西亞型(Mountain Melanesid)

介紹:居住於新幾內亞山區的美拉尼西亞型人群,歷史相對悠久,與原始美拉尼西亞型存在較多的關聯。典型代表是新幾內亞高地的達尼人(細菌、槍炮、鋼鐵的作者經常用這個族群舉例)以及Moni,Ekagi,Mbowamb,Enga,Paniani,Yali等族群中,在新幾內亞低地和俾斯麥群島、所羅門群島也有分佈。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短頭美拉尼西亞型(Brachio Melanesid)

介紹:新幾內亞東部沿海和俾斯麥群島的常見類型。典型代表是巴布亞灣的Kerewo人,在布干維爾海峽,新幾內亞東部和高地也有少量分佈。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海島美拉尼西亞型(Insular Melanesid)

介紹:典型的美拉尼西亞型人群,和許多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南島語族群有關,與原始美拉尼西亞型相似,不過五官更為柔和。常見於新幾內亞東部,新不列顛,新愛爾蘭,東所羅門群島、瓦努阿圖等地,在印尼東部,新喀裡多尼斐濟以及波利尼西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菲律賓甚至臺灣也有混血後代。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Tapirid型(Tapirid)

介紹:一種矮小的美拉尼西亞類型,不同於其他矮人部落,他們與身材高大的鄰居們交流廣泛,主要居住於新幾內亞北部,在瓦努阿圖和俾斯麥群島也有發現,典型代表是Tapiro人。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Bukaid型(Bukaid)

介紹:與古代Walzenbeil文化相關的美拉尼西亞人群,一些學者認為他們具有類似班圖人(中南非黑人)的特徵,儘管他們並沒有多少基因上的聯繫。這種類型是西所羅門群島以及布干維爾海峽的主導類型,在新愛爾蘭、新漢諾威,新幾內亞西北部等地也有混血後代。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澳大利亞--遺世獨立的大陸

澳大利亞型(Australid)

介紹:澳大利亞原住民的類型,可能在智人第一次走出非洲後不久就與其他人群分開。澳大利亞型人群具有不少相當古老的特徵,他們的眉弓相當發達,鼻翼闊大,長顱型,額頭向後傾斜,四肢細長,體毛卷曲。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沙漠澳大利亞型(Desert Australid)

介紹:澳大利亞西部沙漠的類型,代表了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典型形象。面部毛髮發達(甚至於部分女性也是如此),膚色從棕色到深褐色,臉部短寬,前額寬大,有不少是金髮,普通身材。沙漠澳大利亞型的典型代表是Ngaanyatjarra人, Pintupi人和Pitjantjatjara人,他們和歐洲人接觸較晚,至今這種類型依舊比較常見。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南澳大利亞型(South Avstraloyd)

介紹:得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默裡盆地,如今已很罕見,具有一些類似原始高加索人的特徵,比如捲髮,他們的鼻子和臉部比其他澳洲土著更窄,有深褐色皮膚。在歐洲人到來前,南澳大利亞型人群是這片大陸上人數最多的類型,如今純粹的南澳大利亞型已近消失,大多以混血形式留存,典型代表是Wiradjuri,Darling,Narungga,Wirangu這些族群。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北澳大利亞型(North Avstralid)

介紹:主要分佈於澳大利亞北部和中部,具有一些原始美拉尼西亞型的特徵,膚色很深,比普通澳大利亞人更高大強壯,外形較為多樣。可能和史前的南印度維達型人群移民有關,北澳大利亞型的純粹類型見於卡奔塔利亞灣和阿納姆盆地,在整個北澳大利亞都較為多見,在美拉尼西亞群島(特別是新喀里多尼亞)和新幾內亞南部也有發現。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尼格利陀-澳大利亞型(Barrinean)

介紹:澳大利亞森林的類型,主要分佈於昆士蘭森林中,經常被稱為澳洲俾格米人,可能和澳大利亞的第一波移民有關,身高非常矮小。如今幾乎已經不存在了。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塔斯馬尼亞型(Tasmanid)

介紹:他們曾是世界上技術水平最落後的原住民族之一,分佈於塔斯馬尼亞島,體型較為嬌小的孤立類型。和澳洲俾格米型比較接近,和尼格利陀型以及美拉尼西亞型人群可能也有些關係。深褐色皮膚,身材矮到中等,純種的塔斯馬尼亞人在19世紀就已經滅亡。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世界人類圖鑑」大洋航海者:澳洲、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的平均臉

擴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