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人為什麼活著?不要講大道理,那離我太遠?

其實我不想愛你


???

還有這種問題?

你出生為人難道不活著?

你為什麼還活著?

每個人出生來到這個世上,究竟追求什麼?活著為什麼?

人為什麼活,是為成為人。

我們奮鬥一生,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被世界改變!只有在我們能愛別人,並且有機會去愛的時候,我們才成為人。

每個人都在某一個時代裡活著,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在個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不知道壓垮了多少人!

比如,如果你在這波疫情中生活在武漢又感染上了新冠肺炎,急著去醫院治療搶救自己生命,試問你為什麼要活著?

還標榜自己不接受大道理?離你太遠?無知的有理?

告訴你!你的這個問題是想自殺的人,死前問自己的問題。你就不要在網絡上提出來再去問別人了。

等你死了以後就有了滿意答案。


覺悟規律


人該如何存在?

1.向死而生:人生的意義就是沒有意義!

2.以人為本:人活著就是為活著的人活著!

3.自我意識:人類永恆的主題是想象和體驗!

1.向死而生:人生的意義就是沒有意義!

我該如何存在?這個問題是2015年的我才開始思考的,原因是這年死神分別帶走了我外婆與爺爺。外婆走得突然,那時沒有死亡意識的我從沒有想過陪伴,所以有時間看電視,賭博,聚會,就是沒有時間見外婆最後一面,這就成了生命永遠的遺憾。真的懂了人生就是不斷放下,遺憾的是沒能好好的告別。外婆走時,爺爺已經病重一段時間了。所以我想好好陪伴爺爺最後的時光,不想再重複這種遺憾了,可還是遺憾了,面對爺爺的痛苦,死亡的降臨,自己根本無能為力,那種無力感在吞噬自己。所以爺爺走時,愛哭的我也沒流一滴眼淚。因為我從心裡早已接受這結果了,不想爺爺這麼痛苦的活著。想想曾經的自己為些小委屈,小心思而哭泣,顯得多麼可笑。爺爺走後,好幾年我再也沒有哭過。從這開始我生命才有價值觀意識,我生命最重要的是什麼?

人生經不起長遠的思考,因為死亡總橫在生命的盡頭。在死亡面前,曾經所追求一切都覺得毫無意義了,短暫人生如白駒過隙,功名利祿如過眼雲煙,榮辱得失也終究殊途同歸。所有的妄念在時間面前都是可笑的!人生短暫,讓生命好像夢中夢,可笑的像一場幻覺。宇宙無限,讓自己猶如塵中塵,可悲的似可有可無。無始無終的時間和無邊無際的空間,讓宇宙一切存在終將不存在。所以無論我做什麼,人生都是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你從自我個體的角度看,人生根本毫無意義,重要的是活著的感受。所以個人追求的不是生命的意義,而是活著的體驗。因為意義是假的,但感受是真的。世界是假的,但我對世界的愛是真的。這就是為什麼我的雙眼總飽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個世界愛的深沉。現在的我變了,不為委屈而哭,只為感動而哭。可是時間還在不停走向死亡,我該如何存在才算沒有浪費生命?

死亡是生命最好的發明,死亡是生活最好的老師:死亡讓我意識到生命短暫,時間有限。從2015年後,我再以不算我活了多少年,而是反過來算我活到75歲時,我還能活多少天。算到今天還剩16560天。生命有限,讓我非常珍惜自己的時間和感受,總想讓自己時間更有價值,人生的痛苦,也是珍貴的享受。提醒自己時間有限,讓我一生都受益非常,令我在人生重大問題做出明智的選擇。因為一切的追求,一切的榮耀,一切的惶恐,一切的挫折,在死亡的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既然終究一無所有,那還有什麼理由不追隨自己的內心。不被教條束縛,不被他人左右,聽從內心的感覺,活出真實的自己。曾經思考死亡和無限讓我在極樂和極苦中反覆徘徊,每天都想自殺好幾回,給我絕望的痛苦,如果把我當時的痛苦平均分給世界每一個人,那麼再也看不見一張笑臉了。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真正有夢想的人,既能慷慨赴死,更能苟且偷生。活著更須要勇氣,因為有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使命要完成。我的人生使命是以自己有限的時間和無限想象去創造最大的人生價值。我的使命來自於,我對思想、對人類、對世界的熱愛。思想拯救了我,我就用它來拯救世界!愛與使命最能自燃人的時間,因為完全燃燒過的人生更能深刻看清自己真正愛的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在他人眼裡這是條犧牲奉獻的道路,但自己心裡明白這不過是自我救贖的人生。

2.以人為本:人活著就是為活著的人活著!

你的人生終究毫無意義,不防用你的餘生做些對他人有意義的事,這也就是你唯一有意義的事。你與我各自的人生毫無意義,但我們的存在對彼此有意義,所以人生唯一的意義是利他。沒有意義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因為自己人生無論做什麼都無意義,甚至無所謂。那麼人就是自由的,所以就可以無所顧慮的做自己想做,才有發自內心的愛。這愛是無條件對他人好,因為有條件的只是交易。愛是一顆真誠利他的心。想想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都有多少人參與分工合作,一支鉛筆都包含幾百萬人的汗水和時間。人是無法獨活在世上的,那怕獨活,也是活不好的。人活著就是為活著的人活著,生命的意義,就是用生命溫暖生命。人的價值就體現在分工協作上,分工協作就是為他人服務,也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做個悲觀主義的樂觀者,這就是所謂的: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的!

給人自由是愛人的前提,理解他人是愛人的基礎。人類科技發展已經可以探索宇宙了,但人類文明發展還是沒能瞭解他人的內心。我們對自己以及他人的內心世界瞭解程度真的不及冰山一角。我們從他人身上看見的多是自己的世界觀與需求,這就是他人不喜歡我們的理由,因為我們的眼裡只有自己。想要用生命溫暖生命,就要放下自我,給人自由與愛,他人才敢在你面前展示真實的自己。一個人要經歷很多很多的苦難,很深很深的覺悟,才能聽見遠方的哭聲,懂得旁人的不易。才能擁有一顆悲憫的心。才能徹底心甘情願的自我犧牲,正是這種愛讓人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我總結世界就兩種文化:贖罪文化與雪恥文化。贖罪文化講的是自己與自己內心之間的關係,講真誠。人生選擇無關對錯,唯有誠意與否。一定要真誠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從心而活。雪恥文化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講利他。人活著就是為活著的人活著,生命的意義,就是用生命溫暖生命!人的內在成功是:做自己最愛的事,做到最好,保持專注。人的外在成功是:你做的事能多長時間,讓多少人受益,追求利他。用《紅樓夢》主題回答,我該如何存在:人生無非空與愛,願為他人做嫁衣。

空是宇宙真相,空是萬事萬物的本質,也就是短暫存在,轉瞬即逝。

愛是人生法則,愛是一種信仰,不管經歷怎樣的人世滄桑,人間都值得你要深情以待。不怕人性的複雜讓自己肝腸寸斷。因為我不為事實真相而活,我只為自己信仰而活。

3.自我意識:人類永恆的主題是想象和體驗!

意識,就是想象體驗。人有了意識才有自我,有了自我才給人活著的感覺。人類強於別的動物?是“意識”。人類真正厲害的是“互聯主觀”,能讓人群實現大規模的分工合作,也就是想象共同體,人能想象出虛構的東西,而且還能讓人人都相信。上帝、國家、金錢、公司、三觀,這些都是人想象出來的互聯主觀。比如說,婚禮有什麼意義?如果你的配偶、父母以及圍觀群眾都相信有意義,婚禮就有意義,這個意義就是一種共同想象。人類之所以比其他動物厲害那麼多,就是因為人類發明了雙重世界。人類不僅生活在客觀世界中,還生活在想象的世界中。而且讓這個想象世界,去主導客觀世界。現在,客觀世界的東西能不能繼續存在,都取決於人觀念的選擇。

人類世界的本質,是用想象力構建起來的共同體。人類從古到今創造出的文明與科技,背後最深層最根本的動力,是以想象力為驅動的認知革命。人和神最像的能力就是想象力,看看你的身邊多是自然之物,還是人造之物。現在我們所用的生活物品多數是人想象力作用下的人造之物。如何擁有幸福?人的心理是具有扭曲現實的力量:一個真正睿智的人,就是要在這個不完美的物理世界之上,構建出一個完美的心理世界。因為幸福感是主觀的,無條件的,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身處地獄,心在天堂。眼前結局非終局,身臨何境看心境!

人類最終使命是什麼:穿越所有時空,將意義賦予全宇宙!人類是宇宙最好的觀眾,因為如果宇宙沒有人類的意識,那麼它的美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1.大漠孤火煙直,長河落日圓。

2.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

3.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人類真正重要的是時空,更久的生存時間,更大的發展空間。地球只是宇宙一粒塵埃,人類宛如井蛙,還不足以言海。人類不能永遠坐井觀天,等待滅絕。人類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讓人類足跡踏遍宇宙,成為多星球物種。只要人類敢於夢想的,就一定能夠實現。也許我的時間不足以看見那麼久遠的未來,但人類可以。時間就是人類發展的空間,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小螞蟻也能移平珠穆朗瑪峰。人類永遠保持好奇心,想象力和行動力。我們的人生及宇宙總是還有很多很多的美好,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我們的征程是星辰和大海,我們的足跡是一代代的生命和一顆顆的熱淚。











木秀宇宙


我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天晚上跟兩個同學同睡一床,其中一個同學就問過類似的問題。當時我是這樣說的:人生是為了追求快樂,為了自己和別人活得更加快樂。一晃近三十年了,現在回頭看看自己當初的回答,覺得仍然適用。不過,把“快樂”換成“幸福”,可能更準確一些。當然,那時候青春年少,對人生的體會比較單純,所以就直接想到了快樂。


文棋道


為什麼活著?因為你被媽媽降生到世上。在媽媽的肚子裡你不能選擇不出來。出來了,你還小,你不能不吃飯,吃飯了,你就活著了。等到你覺著活著沒有意思的時候,你已經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兒。看著這些令你扯心揪肺的親人,你就忍著一天一天活下去。這就是人活著的意義吧?


雪豹下山


答:因為不想死!

不接受任何反駁!

除非你說出一個你可以死了的理由!然後趕緊去死,然後讓大部分人都覺著你是正確的,在你死後大家會很欣慰的說:哎呀,你終於死了,你死的可真好啊,你早就該死了,你就不應該活著!

所以人活著,就是因為沒有找到這個理由!


王丁的爸爸


關於這個問題,困擾過我很長時間。

曾試圖尋找答案,自己思考過,但思考不出個所以然來。問過一些人,但給出的答案都不一樣。越想越多越亂,越問越多越煩躁。

深受電視,電影,小說的荼毒,總感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 之後,得有點作為,比如來拯救世界當個英雄。就算不當英雄,也該是有點意義的那種意義。總感覺這麼富有思考意義的人生哲理問題,答案不該是 “為了所愛的人,為了成就一番事業,為了更好的看看這個世界,為了吃, ”那麼簡單的答案。

直至在跟朋友閒聊中再次提起這個話題,才恍然大悟,活著本就沒有什麼理由,理由都是人賦予的。所以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非要究其緣由,那麼從大家的回答總結可得出,這人世間尚有值得留戀的人或事物,所以活著。這是其一。

之前聽過那麼一句話 “ 有些人活了一輩子,卻沒有真正活過。” 沒有值得活著的人或事,只是單純的不想死,所以選擇機械又枯燥乏味的活著。對於死亡的恐懼,所以活著。這是其二。


言言言葉一


人為什麼活著?當然是因為你還活的下去所以你還活著。如果你活不下去了,自然也就不活著了。

你說不要跟你講道理講哲學,但你卻問了一個哲學問題。你說你是不是閒的。

這種哲學問題是哲學家在思考研究的問題,並不是一般人該去思考的問題。對於普通人來說“為什麼活著”不是一個疑問問題,而是一個答案。

例如當一個父親在外辛苦打工掙錢時,他想的是“為了給孩子掙錢上學、買房、娶媳婦,所以我要活下去”。而不是說當他想清楚了為什麼活著所以他才去辛苦打工掙錢。是因為他要辛苦掙錢給孩子用,所以當你問到他這個問題時才會得到這樣的答案。對他來說他根本沒有意識到“”為什麼活著?”這樣的問題。

你之所以活著,是因為不管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環境都給了你足夠得以維持活著這種狀態的支持。有內外環境的支持,所以你可以一如既往的活著。

當你內在的環境,心理和身體導致你遭遇重大身心疾病發生時導致你想活而活不下去的時候,你活著是為了呼吸到最後一口氣。例如抑鬱自殺,例如癌症末期。

當你外在的環境,社會和災禍導致你遭遇重大災難,例如戰爭,例如車禍等,使你生命不保的時候,你活著是因為你為了呼吸到最後一口氣。

所以可以總結為:我為什麼活著?是因為你沒有死所以你活著。

其實像之所以有“我為什麼活著?”這類玄之又玄的問題,原因是一個人對自己人生價值實現與生活狀態的疑惑感與迷茫感及痛苦感導致的一種情緒和惆悵心裡。

在心理學上,類似“我為什麼活著?”這樣的問題是一種自我質疑心理。所以當你想問自己“我為什麼活著?”時,就表明你的生活狀態出了問題。要麼是生活在痛苦與煎熬中,要麼是你對自己未來感到迷茫與失望。

這種自我質疑心理,最大的危害是自信障礙。為什麼說是自信障礙而不是自信力自信心缺乏呢?

因為人的自信心自信力是人的一種天生本能而不是後天本領。人天生就是自信的,一輩子也無法改變,這就是本能。就像我們生下來就知道餓了通過哭泣可以向媽媽要奶喝一樣,先天本能。

那為什麼有的人會感覺自己自信心自信力缺乏和不足呢?就是因為這個人自我質疑的能力過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信障礙。

顧名思義,自信障礙就是一種因為過強的自我質疑自我懷疑能力阻礙自己自信本能不能正常實現的一種心理狀態。

專業知識就不講那麼多了,沒人愛看。

最後:

當你開始問自己“我為什麼活著?”問題的時候,你就告訴自己“因為我沒有死,所以我活著!”,然後給自己的生活狀態調整一下。你生活狀態好了,快樂起來了,這類玄之又玄的問題就沒有了。就不會折磨你了。


秦秦哥婚姻家庭諮詢師


一個人能想到這個問題本身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接下來是大道理,可以選擇跳過。能問出這個問題說明你還是很想借鑑至少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由這個問題產生你的三觀,三觀穩定後又會迴歸這個問題-如同一個小種子在社會這個大笸籮裡翻來滾去,裹上很多層的米粉成了個湯圓。這個湯圓裡面是花生是芝麻吃到嘴裡才心知肚明。其實這是偽命題,不是嗎?父母生育了我們這是一層-why; 我們要做點什麼這又是一層-what for 。到這裡都是偽命題!因為第一層是你無法選擇的,第二層無論你做什麼都跳不出愛恨情仇功名利祿……聽下去真命題來了:人為什麼還活著?這需要你認真的想了,我沒有消極的思想哦


語出你跺你也麻


人為什麼活著?


活著是沒有理由的,活著是人的一種本能,對死亡的恐懼就是活著的理由。


就像人出生就會吸允奶水一樣,活著出於本能。嬰幼兒出生後表現的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一個嬰幼兒不懂得“人為什麼活著”,但是他卻表現出強烈的活下去的本能。


人為何懼怕死亡?對死亡的恐懼就是活著的理由。

人是自然的生靈,在自然的生死規律下,會陷入深深的對死亡恐懼之中,關於死亡的意識一直糾纏著人們。在人的一生中,一切人生問題的產生,都是由於潛意識中對死亡的恐懼,包括死亡本身。

人們對死亡有不同的理解,也會有不同面對死亡的表現,即使有的視死如歸,有的泰然處之,表面好像不怕死,但這種表現就是在與死亡做著抗爭。

其實害怕死亡的意識一直纏繞著人們,但是人們一般情況下卻無法意識到,從而內心才平淡安然,才會活著下去。


一個心理學家做過的實驗表明:

人類具有兩個關於消除死亡意識的心理防禦機制。當害怕死亡的意識出現的時候,人就會自動啟動第一個心理防禦機制,這種心理防禦機制會去除我們害怕死亡的意識,驅散對“死亡”的注意,使人不再注意到“死亡”。而當人受到死亡的暗示時,在還沒有被人意識到的時候,第二個心理防禦機制就會自動啟動。這時候,人會出現堅定自己的信仰,或排斥別人的信仰,或盲目的自信等行為。這些無意識行為好像與死亡無關,但是人卻因此擺脫了對死亡的恐懼,或讓人認為死亡之後還會活在其他形式中,這些心理防禦機制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而使人能坦然地活著。

本能地避免死亡和對死亡的恐懼是人活著的原因。


心理諮詢師陶相敏


活著是一種本能,求生的本能。渴了,我們會找水喝;餓了,我們會找食物;冷了,我們會找衣服保暖……所有一切條件反射的動作都因為我們有求生的本能。許多的老年人非常信任、依賴保健品,就是想健康、想活著。好好活著,這是所有人的初心。

活著是因為感情。很多人努力活著,是因為感情支持的責任、擔子。非窮兇極惡之人都會有對情感的感悟能力,父母對自己的守護 、孩子對自己的依賴……這些都無法割捨,足以讓自己在萬箭叢林中披荊斬棘。

活著,無需想太多 ,努力不負此生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