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碭山湯氏家族因制瓦而聞名,嘉靖皇帝欽賜“二國公”,你道為何?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此話一點也不假,不論在古時候還是現代,這個說法都是適用的。三百六十行,不分貴賤高低,只要工匠於心,就能將某一行業做到極致,不但可以名利雙收,也可改寫自己的命運,走上人生巔峰。

在上古時期,碭山就是著名的採石場,黃帝曾到此視察過,可見名氣之大。今天我要說的湯氏就是碭山人,不過時間是在明代。這個家族憑著工匠於心的精神,將制瓦做到了極致,可以說聞名於世,富甲一方,還在碭山建造了一座湯寨。


碭山湯氏家族因制瓦而聞名,嘉靖皇帝欽賜“二國公”,你道為何?



古時候,一般名人望族所建造的寨子,都是高大有一定規模的,有東西南北四個寨門,寨子外有一條深深環繞的護城河,類似於一座城池。由此可見,當時的湯寨有多大了。

據史料記載,明朝嘉靖年間,當朝的國公爺,因為碭山風景秀麗,經常來碭山旅遊。數次受到了湯寨主的熱情招待,或許是因為湯寨主的熱情好客,或許是兩個人比較投緣,總之,國公爺與這個湯寨主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碭山湯氏家族因制瓦而聞名,嘉靖皇帝欽賜“二國公”,你道為何?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人的感情不斷加深。或許是想提攜一下友人的孩子。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國公爺就帶著湯寨主之子,進京覲見了皇帝,並上奏道,湯寨主之子是自己的盟弟,並在皇帝面前為湯寨主所作所為美言多多,皇帝龍顏大悅,便下聖旨封湯寨主之子為“二國公”。

湯寨主聞聽這個好消息,自然也是心花怒放,不惜巨資,為自己的兒子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偉,內部富麗堂皇的“二國公府”,可惜,這一切都被黃河氾濫深埋於地下。留下的只有少數發掘的遺址文物了。



碭山湯氏家族因制瓦而聞名,嘉靖皇帝欽賜“二國公”,你道為何?



最後,還有一點要告訴大家,其實碭山的湯氏,原來並不姓湯,而是姓碭。究竟這是為什麼呢?

據史料記載,在上古時期,碭山就是有名的採石場,黃帝曾經到此視察。碭山湯氏的族人碭氏,

最早的時候,都以開鑿紋石營生,憑著不怕苦不怕累,努力鑽研的拼搏精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漸漸地做到了採石行業裡的老大,後來以開鑿紋石而聞名於世。


碭山湯氏家族因制瓦而聞名,嘉靖皇帝欽賜“二國公”,你道為何?



下面先說說我國的第二條大河——黃河,有的朋友說了,這和碭山有什麼關係,和要說的碭氏有什麼關係?別急,你聽完就知道了。

歷史上的黃河,曾經流經碭山境內將近700年的歷史,伴隨著每一次河水決口,給碭山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據記載:黃河流經碭山時期,氾濫和決口就有50次之多,最終將美麗的碭山古城以及繁華的蟠龍集,深深地埋在了地下。

碭氏家族因為災害,曾一度遷徙到如今的安徽淮北市,如今若是去了淮北,還可以看到春秋時期著名的“碭田伯”、“碭張石”等古墓。


碭山湯氏家族因制瓦而聞名,嘉靖皇帝欽賜“二國公”,你道為何?



當然在碭氏家族中,也不是都幹採石營生的,也有飽讀詩書,成為碭氏一代大師的。如漢武帝時期的碭魯賜,就是有名的經濟學家,他學識淵博,深得漢武帝賞識,被封為東海太守。今天對此人不做研究,單說今天碭山的碭氏家族。

直到漢高祖劉邦在碭山起家成名,碭氏家族被冊封為“碭君”,碭氏家族為了規避天子的職位,而改為“陽氏”。誰成想一改再改。到了隋朝的時候,碭氏的後人為了規避天子的姓氏,又改為“湯氏”。這就是今天碭山湯氏家族的由來。


碭山湯氏家族因制瓦而聞名,嘉靖皇帝欽賜“二國公”,你道為何?



誰能想到,一個小地方的工匠家族,因為採石,因為制瓦,因為工匠於心,繼而聞名於世,繼而逆襲華麗轉身,或許這就是人們今天所說的,敢拼才能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