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我們是軸承生產大國,但不是軸承生產強國

軸承!它看起來很簡單、很“低科技”,然而,事實是這樣嗎?我們自稱自己是“世界軸承生產大國”,但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我們還不是世界軸承生產強國,我國軸承行業的產業結構、研發能力、技術水平、產品質量、效率效益都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軸承是一切機械的基礎,沒有軸承就沒有工業自動化。下圖是軸承的應用領域:


我們是軸承生產大國,但不是軸承生產強國

軸承應用領域



既然軸承這麼重要,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2018年,世界軸承生產企業排行榜(按銷售額排序)

1,瑞典SKF……9050億美元

2,日本NSK……2844億美元

3,日本KOYO……1732億美元

4,日本NTN……2729億美元

5,日本NMB……2227億美元

6,美國TIMKEN……2424億美元

7,德國FAG……6220億美元

8,德國INA……1615億美元

9,日本NACHI……1414億美元

10,美國TORRINGTON,1010億美元

從上面的數據看到什麼呢?世界軸承前十都是:瑞典、日本、德國、美國。而這些國家也是工業強國。我們一直說我們“科技強國”,“製造業第一”,然而,在工業最基礎的配件研發生產上,我們並沒有體現到“強”的地方,

數量第一不是關鍵,質量第一才是我們苦苦追求的。很多人覺得軸承這麼"簡單",為何我們做不到質量全球第一呢?因為:


我們是軸承生產大國,但不是軸承生產強國

軸承結構圖

1,保持架、套圈、鋼球差距。我國鋼球產品最突出的問題是振動值離散大,表面缺陷嚴重(單點、群點、凹坑等)

2,材質上的差距。合金鋼一直就是國內鋼鐵產業的短板,高端冶金技術又是發達國家對我們嚴格保密,加上國內鋼企研發上的不足,造成了我國軸承乃至工業技術的先天性的不足。

3,生產工藝的差距。生產工藝是工業技術裡最重要的環節,是一個循環往復,量變產生質變的過程。以機床為例,軸承對機床的精度有巨大的影響,高端精密軸承的以大客戶群體就是機床主軸軸承。而國產精密軸承的壽命、精度與國外軸承有著巨大的差距。

4,生產設備差距。軸承廠家與應用廠家是魚與水的關係。沒有好的軸承,生產不出好的設備,沒有可靠的機床加工不出高質量的軸承。軸承領域的強國,他們基本同時是機床強國。


如果看到這裡還是不明白軸承的影響力,我們繼續直接舉例說明:

1,航空方面。軸承作為航空發動機的關鍵基礎零部件,國外正在研發推力比為15-20的第2代航空發動機軸承,近10年來,美國研發了第2代航空發動機用軸承鋼,其代表性鋼種為耐500℃的高強耐蝕軸承鋼CSS-42L和耐350℃高氮不鏽軸承鋼X30(Cronidur30),而我們全部進口。

2,汽車方面。汽車輪轂軸承,中國目前廣泛應用的是第1代和第2代輪轂軸承(球軸承),而歐洲已廣泛採用第3代輪轂軸承。第3代輪轂軸承的主要優點是可靠、有效載荷間距短、易安裝、無需調整、結構緊湊等。我們足足落後了1-2代。

3,鐵路方面。我國鐵路重載列車用軸承採用國產電渣重熔G20CrNi2MoA滲碳鋼製造,而國外已經將超高純軸承鋼(EP鋼)的真空脫氣冶煉技術、夾雜物均勻化技術(IQ鋼)、超長壽命鋼技術(TF鋼)、細緻化熱處理技術、表面超硬化處理技術和先進的密封潤滑技術等應用到軸承的生產和製造,從而大幅度提升了軸承的壽命與可靠性。我國電渣軸承鋼不僅質量低,而且成本比真空脫氣鋼高出2000-3000元/噸,我們的差距非常大。

4,風電能源。對於風電軸承,目前中國還無法生產技術含量較高的主軸軸承和增速器軸承,基本依靠進口,3MW以上風電機組配套軸承的國產化問題還沒有解決。國外為了提高風電軸承的強度、韌性和使用壽命,採用了新型特殊熱處理鋼SHX(40CrSiMo),對於偏航和變漿軸承,通過表面感應淬火熱處理控制淬硬層深度、表面硬度、軟帶寬度和表面裂紋。對於增速器軸承和主軸軸承採用碳氮共滲,使零件表面得到較多穩定殘餘奧氏體體積分數(30%-35%)和大量細小碳化物、碳氮化物,提高了軸承在汙染潤滑工況下的使用壽命。


我們是軸承生產大國,但不是軸承生產強國



最近幾年,大家因為5G而對華為和中興而激昂,當然,華為是我們的驕傲,大家開心和自豪是應該的,但是,一個國家的強大,不能只依靠一個領域,更加不是一個企業能支撐的。它需要各個領域都一起發展,一起追趕。單一的“華為”概念需要冷卻,國家需要鼓勵和幫助其他行業出現更多的“華為”式的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