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紅顏禍水的謊言,是什麼造成了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

如今,“性別歧視”已經成為了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甚至很多媒體會用消費女性的內容來博得大眾眼球。我始終認為,中國社會對於女性的歧視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嚴重的,但絕對是獨一無二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中國五千年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很大關係。

氏族社會

氏族社會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其實氏族社會也分為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並非所有氏族都以女子為中心,但是現在一般都會認為母系社會早於父系社會。早期的人類社會生活相對單一,一個人從出生的一刻起,無非就做兩件事——生存,繁殖。生存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吃。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還不能熟練掌握種植技術,因此食物來源主要是採集和漁獵,但就這方面還不能決定女性在當時的地位。由於當時人的壽命比較短暫,要想擴大自身所在氏族的規模,繁殖自然是重中之重,這也直接奠定了女性在氏族社會中的社會地位。正如《呂氏春秋》雲:“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像大家熟悉的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都是母系社會的代表,我就不多廢話了,感興趣可以自行查閱。

從新舊石器時代的命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生產工具變革的時期,生產工具的發展必然會推動農業的發展,從種植到收割,越來越多的體力活出現了,女性在這方面自然落在了男性之後。金屬工具的出現更是直接打破了男女生產力的平衡。而且隨著氏族人口的擴大,相鄰氏族之間必然會因為領土或食物產生摩擦與碰撞,“戰爭”由此產生。戰爭中,男性往往會佔據更大的上風。從人類學會戰爭那一刻起,似乎就宣告了父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的必然。

逐漸被“女德”束縛的女性

我們必須要承認,從古至今,絕大多數婚姻的破裂,女性受到的傷害比男性大得多(說潘金蓮的朋友請去了解一下歷史上真正的潘金蓮,絕對是賢妻良母的典範,《水滸傳》中的情節是施耐庵從民間得來的“傳說”,謠言不可輕信)。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就曾經選取過《詩經》中的《氓》來展示一位棄婦的婚姻悲劇,充分體現了丈夫婚前與婚後的變化。這個故事即使放到現代,似乎同樣說得通。可能男人並不“善變”,千百年都一樣。

《氓》是春秋時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時期禮教是非常重要的,女性的戀愛與婚姻完全受到禮教、家庭(尤其父母)以及習俗的束縛。從新石器時期末母系社會開始被父系社會取代,到春秋時期《詩經》中描寫的女性已經完全失去婚姻自由,在當時社會生產發展緩慢的大環境中,中國女性的地位可以說是急劇下降。但是至少在當時,女性改嫁相對比較自由,一是綱常倫理主要是儒家所提倡,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思想並非主流;二是戰爭頻繁,每次戰爭過後,大量人口損失,允許婦女改嫁才能補充人口,同樣戰爭不斷的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甚至會把婦女作為“戰利品”統一分配,也是為了人口的繁衍,這也是曹操喜歡人妻的一個原因。

其實直到隋唐時期,關於婦女改嫁的問題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壞規矩”,甚至當時的開放程度不亞於現在,最直接也是最家喻戶曉的例子就是楊玉環楊貴妃,這裡我想就不用細說了吧。到了宋代,以朱熹為代表的學者開始重整儒家的綱常倫理。從相關文獻記載中不難看出,朱熹對於女性是很有偏見的。他認為女主內男主外是自然的規律,因而規定了所謂“女德”;而女性在文化思想領域也必定低於男性,比如對於李清照的詩作,他曾驚歎:“如此等語,豈女子所能!”(《朱子語錄》)而說到李清照,不得不說她絕對是古代女子的一股清流。建炎三年(1129年),時任江寧(今南京)知府的趙明誠得知部下準備叛亂,提前棄城逃跑。李清照對於丈夫的臨陣脫逃倍感羞恥,夫妻二人行至烏江時,李清照寫下千古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此暗諷趙明誠的懦弱(也有觀點說這首詩在諷刺南宋朝廷,個人認為這裡李清照主要是對於丈夫懦弱的鄙視)。後趙明誠去世,李清照改嫁張汝舟,然張發現李清照並無財物後便對她實施家暴。忍無可忍的李清照直接選擇“休掉”張汝舟,要知道在宋代,妻子告丈夫,不論對錯,都要坐牢三年。雖幸得友人相助,避免牢獄之災,但依然不得不佩服其敢愛敢恨的性子。

紅顏禍水的謊言,是什麼造成了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

李清照

明清時期,對女性的束縛進一步加強,其中朱元璋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了建立一個“名人之後”的人設,同時增強自己造反隊伍的號召力,安徽鳳陽人朱元璋硬是和江西人朱熹攀上了親戚。於是為了其統治的需要,朱元璋開始以朱熹的學說為正統,“女德”思想也是其中之一。同時從程朱等人的言論中斷章取義,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帶有嚴重壓迫色彩的語句,對當時及以後幾百年中國的傳統觀念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我們現在見到的“貞節牌坊”,也都是明清時期的產物。至此,中國女性已經完全被所謂“女德”束縛。而為了擺脫這個束縛,還不知要再經過多久。

“紅顏”≠“禍水”

商紂有妲己,周幽王有褒姒,陳後主有張麗華,“紅顏”似乎和“禍水”形影不離,這其中小說的影響不可忽略。《封神演義》成書於明代,《東周列國志》和《隋唐演義》成書於清代,參考上面,此時對於女性的觀念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小說難免不受當時時代的影響,情節也會略有誇張。加上當時看小說成為潮流,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知道了這些故事,“紅顏禍水”的說法也就流傳開來。

事實上,“紅顏”往往讓很多男人自愧不如。趙匡胤建宋後,為實現統一,宋軍進攻後蜀,後蜀的貴妃花蕊夫人面對亡國,寫下一首詩:“君王城上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南宋著名將領韓世忠,在當時與岳飛齊名,其妻子梁紅玉是軍妓出身,她和丈夫一同上陣,所向披靡。梁紅玉死後,得到了當朝皇帝的封賞。誰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這只不過是男人為自己的失敗找的一個藉口罷了。像花木蘭、秦良玉這些眾所周知的巾幗英雄更是無需論證。女性本不比男性差,要想真正做到男女平等,我們首先就要從能夠接受女性比男性強開始。

紅顏禍水的謊言,是什麼造成了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

梁紅玉


我本人作為男性,寫這篇文章避免不了從男性的角度出發,如果有無意冒犯,還請各位及時指出,我一定改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