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漢濱區石梯鎮丨建立“三四六”工作機制 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

  近日,石梯鎮迅速貫徹落實全區脫貧攻堅視頻會議精神,認真對照區委、區政府確定的目標任務,堅持“戶分三類看準人、對標排查找準事、對標對錶攻堡壘”的方法路徑,突出重點關鍵環節,圍繞“三個精準”“四大提升”“六個落實”的思路,紮實安排部署2020年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戰。

狠抓三個精準,夯實脫貧鞏固提升基礎

  精準實施戶分三類。將全鎮212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按照未脫貧戶和已脫貧戶兩大類。將已脫貧戶分為脫貧放心戶、脫貧提升戶、脫貧監測戶三個類別,進一步盤清底子、弄清需求、抓好落實。脫貧放心戶主要對接“產業+就業”項目。脫貧提升戶主要對接“產業+就業+培訓+金融”項目。脫貧監測戶主要對接“產業+就業+扶志+政策+部分分紅+短板補齊”項目。將未脫貧戶分為有勞放心戶、有勞缺項戶、無勞兜底戶三個類別,因各村數量不多,全部列入重點幫扶戶,主要對接“社會保障+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分紅”項目,織密織牢保障兜底網。

  精準實施需求對接。運用“一查一補兩落實”成果,逐村逐戶制定幫扶工作計劃,逐項列出任務、責任、落實三個清單,確保工作有重點、落實有措施,成效看得見。一是徵集需求。由村“四支隊伍”負責,組織各級幫扶幹部深入貧困戶,廣泛徵求貧困戶在產業、就業、易地搬遷後續幫扶、生態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精神扶貧、社會保障等項目上的需求,形成具體項目、政策清單。二是對接項目。對徵集到的戶、村需求,進行篩選研判,對貧困戶不合理、不符合發展實際和脫貧攻堅政策要求的予以剔除,分類彙總,上報區級行業部門審核,形成村、鎮、區三級項目庫。三是建立清單。建立戶、村扶貧“項目清單”臺賬,戶扶貧“項目清單”明確貧困戶基本信息、項目類別、建設內容、預期收入、實施年度、責任主體等內容,村扶貧“項目清單”明確項目名稱、建設內容、資金來源、實施年度等內容。四是分批認領。動員貧困戶結合自身實際發展和需求,根據區上下發產業獎補政策,積極參與認領“清單”項目,確保每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根據標準認領1-2個增收產業項目。各村根據發展需求,積極認領村級發展清單項目,提前謀劃啟動項目建設,推動工作落實。五是動態管理。對入庫項目因多種原因未能實施的項目,及時進行調整。

  精準管理信息數據。打通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實行數據信息共享,運用數據手段,建立常態化扶貧信息數據動態管理和信息數據預警監測。一是及時更新基礎數據。加強與公安部門戶籍信息比對,對於死亡、外遷、服刑人員,隨時做好動態調整準備;對扶貧信息系統四級指標,督促村級隨時上報,隨時錄入、隨時更新。二是動態監測困難對象。通過農戶申報、幹部關心、定期摸排等方式,全面監測各村貧困家庭的經濟收入和生活狀況變化,格外關注“檔外”有大病患者以及遭受意外災害等特殊困難家庭,做到平常動態預警監測,發現一戶、關注一戶、研判一戶。三是定期核查返貧對象。鎮民政、衛計、文化和扶貧辦等部門協同作戰,圍繞“返困不返貧”目標,隨時共同應對突發性、群體性情況,及時解決困難,防止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導致脫貧戶返貧或新增貧困戶。

狠抓四大工程,明確脫貧鞏固提升重點

  大力實施扶貧產業增收工程。按照強產業、促增收、保脫貧的思路,持續抓好經營主體培育、產業基地建設、小眾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強能等工作。一是狠抓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深化“支部+X+貧困戶”模式,重點推進園區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引進訂單農業、入股分紅、託管服務、反租倒包等經營方式,將農戶融入產業鏈,讓更多農戶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二是加快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推進以山楂、白芍、枳殼為主的中藥材基地建設,鼓勵群眾小眾發展中藥材產業,力爭全年發展中藥材達到1500畝以上,努力將我鎮打造成為以山楂為主的中藥材之鄉;積極發展柿子、拐棗、柑橘、桃子等傳統特色產業和烤煙、辣椒、花椒等短頻快的小眾產業,支持貧困戶發展養牛、養羊、養豬、養蜂,增加綠色農產品供給。加快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積極謀劃優勢農產品企業建設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建設項目,搶抓旬陽電站下閘蓄水、石張大道建設機遇,啟動謀劃一批鄉村特色生態遊建設項目,著力提升石梯對外知名度和美譽度。三是不斷完善產業利益聯結。探索實施“一家一戶”單項產業補助模式轉變以戶為單位、村集體經濟組織集中實施產業發展獎補模式,建立貧困戶發展產業與經營主體、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臺賬,探索建立集體經濟收入主要用於村級安排貧困人口尤其是老弱病殘等弱能貧困人口力所能及的公益崗位就業勞務補貼,村內小型公益事業和貧困戶自主脫貧、發展產業等小微獎補,堅決糾正集體分紅資金平均分配、一分了之等問題。

  大力實施群眾素質提升工程。堅持“志智雙扶”,統籌推進扶勤扶德。強化脫貧光榮意識,講好脫貧故事,深挖先進典型;強化正向激勵,綜合運用民主評議、“一約四會”、“紅黑榜”等載體,弘揚正能量,培育孝悌和睦家風,倡樹婚喪嫁娶新風,營造文明和諧村風。探索建立反向約束機制。對有勞動能力卻“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行為實施懲戒。動員村民自治組織主動幫助因子女不盡贍養義務老年貧困對象依法進行維權,併為貧困老人申請法律援助提供便利。

  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工程。聚焦整區摘帽、整村退出現行標準,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進一步補齊路、水、電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想盡千方百計,主動爭取新建一批產業路、通組路,不斷補齊發展短板,不斷提升區域發展的承載能力。進一步加大全鎮安全飲水的排查工作,主動出擊解決突出問題,持續抓好安全飲水運營管護,確保農村安全飲水建好、用好、管好。全力抓好煙嶺村9組等未實施低壓農網改造項目,努力爭取迎春村變壓器增容項目;協助抓好鎮轄現代農業園區用電需求,不斷提高全鎮用電質量。

  大力實施公用服務管理提升工程。推動實施脫貧攻堅與鎮村振興融合戰略,整合資源,整合力量,創新改革,建立農村公用設施維護管理長效機制,推進農村健康有序發展。按照保基本、保民生、保服務的要求,爭取上級支持,對居住20戶以上小型安置點,著力在路燈、綠化、公廁、紅白喜事理事館、排汙等公共服務設施予以傾斜支持,不斷提升安置點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集中處理”垃圾處理模式,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率。建立村級公用設施維護管理的長效機制,試點通過對“行業職責、公共資產、村級崗位、財政資金”進行合理整合,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護到位、制度保障的體制機制,保障農村公用設施持續、有效、穩定的發揮服務功能,讓整潔美麗、和諧宜居、文明新風永續傳承。

狠抓六個落實,堅實脫貧鞏固提升保障

  狠抓生態扶貧政策落實。完善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確保及時、足額兌現補償資金。進一步加大貧困村新一輪退耕還林力度,對符合退耕政策的貧困村、貧困戶實現全覆蓋。開展生態公益崗位扶貧,落實生態護林員政策,選聘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化為生態護林員。鼓勵貧困村、貧困戶將林地經營權入股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積極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種植養殖業和苗木花卉產業,帶動貧困人口持續增收。

  狠抓就業扶貧政策落實。用足用活區上出臺支持就業扶貧政策,全面鎖定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狀況,掌握就業意願和需求,最大限度減輕疫情對群眾就業增收影響。引導支持企業在華山社區、瓦廠梁安置點建新社區工廠、扶貧車間,優先安置貧困戶勞力就近就地就業。繼續加大貧困村電商站點建設力度,鼓勵電商平臺帶動貧困村村民參與農產品線上銷售,通過電商站點開展代買、代賣業務,扶持脫貧產業。

  狠抓健康扶貧政策落實。全面落實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財政補貼政策,確保貧困人口100%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完善貧困人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補充醫療保障政策體系,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此醫療保障範圍。規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落實簽約服務政策,做實做細慢性病簽約服務管理。優先為婦幼、老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開展健康服務和慢性病綜合防控。加強村級衛生室服務能力和水平建設,努力做到村民小病不出村的基本要求。

  

狠抓教育扶貧政策落實。以保障義務教育為核心,全面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完善控輟保學動態監測機制,落實部門聯保聯控責任,實施臺賬化精準管理,確保貧困家庭義務教育學生不因貧困失學輟學。對義務教育階段因病不能正常入學的,落實送教上門措施。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為重點,健全從學前一年到大學的精準資助政策。

  狠抓助殘脫貧政策落實。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納入農村低保和城鄉醫療救助範圍。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實現貧困殘疾人生活補貼、符合條件的貧困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全覆蓋。實施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優先救助貧困家庭殘障兒童。對16週歲以上有長期照護需求的貧困重度殘疾人,符合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條件的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產收益扶貧項目優先安排貧困殘疾人家庭,幫助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殘疾人增加收入。

  狠抓保障扶貧政策落實。建立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細化對象認定辦法,將符合條件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範圍,做到應保盡保。完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做到應救盡救、應養盡養。加強和改進臨時救助工作,有效解決城鄉群眾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健全農村留守兒童、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落實家庭贍養、監護照料法定義務,健全信息臺賬和定期探訪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