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罗睺寺位于灵鹫峰山脚,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1.6万平方米,计有殿堂房屋150余间。西侧是著名的显通寺与塔院寺,东与广仁寺(十方堂)为邻。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罗睺寺卫星云图

寺前有牌楼、山门、影壁,两翼是钟鼓楼、禅房、配楼,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大藏经阁(开花献佛殿),层层深入,深邃而幽古。

罗睺寺的牌楼建在通往菩萨顶的街旁,与塔院寺东门牌楼隔街相望,右邻显通寺牌楼,三楼相峙。檐下正面嵌金字匾额,题 “罗睺寺”三个大字。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从牌楼进去,迎面是2座照壁,照壁前蹲着1只石狮,雕制古朴、浑厚。经照壁左行,是一条弯曲而有坡度的小径,青石铺陈、光洁如洗,石缝间芳草青青、山花丛丛。小径两旁是红色围墙,步入其间,有曲径通幽之感。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到山门前,东南面亦有照壁。南面照壁后两株古松虬枝盘曲、浓荫蔽日。山门为一间,门额悬木匾:“罗睺寺”。进入山门,就到了天王殿院。该院有东西配楼,一对幡杆,一对石狮,一座藏式砖塔,一座钟楼,一座鼓楼。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石狮置于天王殿前的月台上。石狮基座束腰部分浮雕游龙,上下两层浮雕莲花。石狮置于基座之上,造型敦厚,饥体丰满,是清代所雕。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东南角是一座高7.5米的藏式砖塔。正方形基座,上有莲台,白色塔身,塔腹雕文殊像,故名文殊塔。这里原有一棵大松树,枝繁叶茂,顶如伞盖。历史上灵鹫峰经常出现神灯异光,且有固定路线,其顺序一般是圣光先在松树顶上显现,继而移到塔院寺大白塔的宝瓶至之上,再移至圆照寺大殿屋顶,最后消失在菩萨顶。后来松树死亡,圣光也消失了。寺主夜得一梦,按梦中佛示,将松树锯倒,主杆作了文殊殿内文殊骑狮像的塑柱,枝稍、树皮埋在原树处,建塔纪念,所以后人习惯称为松树灵塔。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东西南角分别是钟楼与鼓楼。晨钟暮鼓,敲钟击鼓,集僧众诵经说法。

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四墙封闭,仅留门洞。殿脊鸱吻、宝瓶、垂脊俱全。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笑容可掬。背后韦陀,金刚杵双手托起。韦陀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四大天王的三十二将之首。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两壁佛台上,塑四大天王。佛教认为,须弥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之,四大天王是佛教护法神。该殿四大天王的形象是:东方持国天王,脸白色,持琵琶,表示用佛乐感化众生,皈依佛门;西方广目天王,脸绀色,握紫金龙,捏药丸,表示能用天眼随时观察世间,护持众生;南方增长天王,脸绿色,持宝剑,表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北方多闻天王,脸黄色,右手持伞,左手握银鼠,表示能制服恶魔,保护众生的生命财产。

穿过天王殿院,就到了文殊殿院。院内正北是文殊殿,东西有配殿。文殊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前设月台。月台前,立石碑5通:明弘治五年(1492)1通,清光绪十八年(1892)1通,其余3通,石质漫漶,看不清内容。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文殊殿前檐下,悬木匾一块,上书“八正门”。八正门,即八正道之门。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八正道”是达到佛教最终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是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之“道”谛。

殿门两旁挂木刻对联,曰:“寺号罗睺因有佛子行迹处,殿称文殊原为大士说法场”。殿内佛台上塑文殊菩萨骑狮像。青狮横卧在莲台上,昂首竖耳,精神抖擞,跃跃欲动。文殊体态清秀,面容恬静,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乳裸露,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肩膀两边,伸出两束莲花,莲花之上,一边放着智慧剑, 一边放着经书。整组塑像体现了藏传佛教塑像的特征和风格,与青庙不尽相同。文殊两旁,左为善财童子,作膜拜状,源于佛教“五十三参”,还塑一位化老人,源于“佛陀波利传经”,右塑修罗天、于阗王。殿后墙两角,各塑一尊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像,高 1. 3米,头戴黄色尖桃帽,面容清秀,身着袈裟,两手折曲胸前,两肩上伸出莲花,结跏趺坐于莲花须弥座上。殿两壁皆置佛龛,供奉释迦牟尼佛1000尊,高13厘米;宗喀巴大师像100尊,高20厘米。下供十八罗汉,高1. 2米,通身贴金,造型优美。

伽蓝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前出廊。伽蓝殿本是纪念为佛祖施舍祗园精舍的给孤独长者(名叫须达多)和祇多太子的,早期佛寺伽蓝殿正中供波斯匿王,左侧祇多太子,右侧给孤独长者。但中国佛寺伽蓝殿大多供关羽。据《佛祖统记》卷六《智凯传》记载,天台宗祖师智凯在湖北当阳玉泉山建精舍时,曾见二人威仪如玉,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自通姓名乃关羽、关平父子。二人请智凯于近山建寺,智凯从之,寺成给关羽授五戒,自此,中国佛教寺院皆塑关羽仪像供奉。 又有一说,相传佛祖在去峨眉山讲经途中,突遇邪魔挡道,正当危急之时,见一美髯公持大刀从天而降,恶魔见状溜之大吉,佛祖不胜欢喜,即封关羽为护法伽蓝。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护法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前出廊。殿内佛台上有七尊彩塑,其形态鲜见,狰狞愤怒。这七种彩塑是:大威德金刚、玛(mǎ)哈噶(gá)拉、法王金刚、山羊金刚、吉祥天母、财宝天王、马头金刚。他们是藏传佛教的护法。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大威德金刚。其相貌如牛,面贴面,头顶头,计有九头,还有三十四臂,十六足,拥抱裸体少妇,少妇头发下垂,戴着骷髅,以作璎珞,这是文殊菩萨化身的“威德怖畏金刚”,是藏传佛教的菩萨。密宗教法云“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故名“大威德”。文殊菩萨化身之:“威德怖畏金刚”为密宗无上瑜伽宝生部之本尊。其像为九头, 三十四臂,十六足,裸体拥抱明妃罗浪杂娃。这与该殿的塑像基本一样。

玛哈噶拉,也叫玛哈玛雅,又叫大黑天神,梵名“摩诃逸罗”,为大自在天的化身。据说大黑天为战神,礼祀此神,可以增加威德,举高能胜。此神被八思巴送入朝廷,成为世祖以下历代皇帝尊奉之神。明灭元后,玛哈噶拉辗转流入满洲,受到了多尔衮的敬祀,在北京修建有多处玛哈噶拉庙。该殿的玛哈噶拉塑像为青色, 一头四臂,以骷髅为璎珞。

马头金刚,藏传佛教上下密院的护法神之一,是“慈悲观音””的化身,也可以是其他佛和菩萨的化身。其形象为马头人身,有八头的、六头的和有翅膀的。格鲁派只崇拜前两种,后为宁玛派所崇拜。

吉祥天母,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及后来印度教的命运、财富、美丽的女神,佛教发展以后,她变成了护法神。并说她是多闻天王的妹妹,有大功德于众生,故旧称大功德天。藏传佛教中,她的丈夫叫“墀(chí)布宗赞”。在拉萨,每年藏历十月十五日,僧人们要从大昭寺的吉祥天女殿抬出吉祥天女神像进行游行。相传吉祥天女在这一天,要与丈夫墀布宗赞相会。故这一天被称为“白拉日珠”,意为吉祥天女游行的日子。该殿的吉祥天女为蓝脸色,骑着黄色骡子,戴着骷髅璎珞,貌甚狞恶。显示她已降服了魔道,取得了胜利。

财宝天王是毗沙门,又谓多闻天王,是佛国里的财神。在密教中,这位天王的理财职责更为明确,故名“财宝”。

法王金刚和山羊金刚均为密教护法神,是佛、菩萨的化身。

文殊殿背后是大雄宝殿院。该院正北是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分别为药师殿和观音殿。院内有御制石碑两通。一通是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所立,刻的是玄烨写的重修清凉山罗睺寺碑文;一通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玄烨写的罗睺寺碑文。这说明康熙皇帝对罗睺寺格外青睐。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前置重檐抱厦。前檐下悬“大雄宝殿”木匾。殿内宽敞,是寺内喇嘛念佛诵经的场所。后有佛台,佛台上横列着三个须弥座,供奉“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三佛背后饰以华丽的背光。三佛前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位弟子。三世佛两旁还塑着八尊供养菩萨。

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匾两块,一块上书“慧灯净照”,一块上书“意蕊心香”。

东西配殿均面阔五间,硬山顶,前出廊。殿内原无塑像,1987年7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善男信女朝拜五台山,在这两个殿内塑了不少塑像。

东配殿称药师殿。殿内塑药师佛、长寿佛、绿度母、白度母4尊佛像。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长寿佛是藏传佛教对阿弥陀佛的称呼。绿度母、白度母都是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时所现示的化身。以颜色区分,共有二十一相,以绿度母、白度母最为常见。

西配殿现为观音殿,内塑四臂观音2尊,长寿佛4尊,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黄文殊、绿度母、白度母、宗喀巴大师、千手观音、未来佛各 1尊,共计11尊。

四臂观音,为藏传佛教密宗本尊之一,其塑像是一头四臂,头戴珠冠,两手持莲花、念珠,两手作合掌印。

莲花生大师,八世纪时印度僧人,属印度“因陀罗部底”系的密教传承。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742-797)之请入藏传播密法,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寺院——桑耶寺,是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

阿底峡尊者(982-1054),印度僧人,曾任那烂陀寺、超岩寺的住持。北宋宝元元年(1038),受阿里王子降由微之请进藏传播佛法和医学,译经授徒。是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王灭法之后,复兴佛教的重要人物。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大雄宝殿背后是大藏经阁院。该院正北是大藏经阁,东西各三间配楼。大藏经阁面阔五间,二层重檐硬山顶,上下前出廊。底层砖台正中,装一木制圆盘,上刻水浪图案。水浪之上,站立十八罗汉,盘外塑二十四诸天,四角塑四大天王。圆盘正中,装木制莲花1朵,高达丈余,花心里又伸出一支花蕾,伸入二层楼内。莲花由8片莲瓣组成,合围于外。花心内背靠背、面朝外塑着4尊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弥勒佛。木盘下设活动机关,经人操纵,绳索牵动,莲瓣或开或合,开时现莲中四佛,谓之“开花现佛”。殿后壁塑“三大士”——观音菩萨、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殿两壁布满木格,内放着由汉、藏、蒙3种文字译的 《大藏经》 各1套。开花现佛伸入二楼的花蕾,由 8个木格合围而成,每个格子供奉着一尊佛像。楼上北面摆着一个木雕佛龛,龛内供奉木刻“罗睺罗”,高80厘米,像通身贴金,面容清秀,正襟危坐,庄重严肃。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罗睺寺历史沿革:

关于罗睺寺的来由,没有统一的观点,寺庙碑文有一些记载,很多不是很可信。有一种说法说是罗睺寺的前身是唐代大华严寺的善住阁院,我认为是可能性最大的。大华严寺前身是孝文帝所建的大孚灵鹫寺,按照记载,大孚灵鹫寺曾经有十二院,规模很大。到唐高宗时期,大孚灵鹫寺仅仅剩下了东西二堂。唐高宗永隆元年(680)慧祥撰写《古清凉传》时,大孚灵鹫寺的状况见于《古清凉传》:“且今见有东西二堂,像设存焉。其余,廊庑基域,仿佛犹存。”大孚灵鹫寺在北魏时有十二院的说法来自于明代释镇澄的《清凉山志》:“大孚,弘信也,元魏孝文帝再建。环币鹫峰,置十二院。”,镇澄的说法源自何处,是否可信,我们不知道,姑且信之。有十二院的大孚灵鹫寺,规模很大,那么离显通寺仅一巷之隔的罗睺寺肯定是北魏大孚灵鹫寺的一部分,叫什么院,不得而知。

大孚灵鹫寺唐代改名为“大华严寺”,唐代时被称之为“华严疏主”的澄观国师就在大华严寺,对唐代华严寺有详细记载的见于日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圆仁记载唐时华严寺有十五院或十二院(同一本书卷二是十五院,卷三是十二院),规模很大,现在罗睺寺的位置肯定是唐时大华严寺的一部分,但罗睺寺所在的地方是哪里,我们还不知道,但圆仁提到一个院——善住阁院:“(十八日)赴善住阁院主请,到彼断中。”从圆仁的记载,我们只知道唐时的大华严寺有个院叫“善住阁院”,但善住阁院是不是现在的罗睺寺,在唐时的资料中我们找不到线索。宋时,张尚英的《续清凉传》:“遂游玉华寺与寿宁寺,还真容院。……是夕,清辉阁前,忽现群灯如连珠,诸君各叩额再拜。顷之光隐,众散。罗睺殿侧,现大白光如流星,……”,“而罗睺足迹殿及龙山之侧,两灯一时同见。”,“是日也,商英先至罗睺足迹殿,见其屋宇摧弊,年欲它日完之。其夜,足迹殿所现灯尤异,即以钱三万,付僧正奇修建。”这是我们最早在文献中看到罗睺足迹殿这样一个和罗睺有关系的殿名。张尚英住在大华严寺真容院的清辉阁,晚上看到罗睺足迹殿有灯光,第二天还到罗睺足迹殿瞻礼,看到殿宇破败,于是出钱三万让寺僧修建殿宇。宋时华严寺承袭唐代,真容院是华严寺的下院之一,罗睺足迹殿肯定是华严寺的一部分,今天罗睺寺的寺名应该源于此,殿名叫罗睺足迹殿,顾名思义是罗睺罗曾经显灵,在此留下过足迹。

那么宋代的罗睺足迹殿怎么是唐代的善住阁院呢?这是因为在《印度普化大师五台山巡礼记》 载:“二十一日,登善住阁,礼肉罗睺。叹文殊而化现真身,嗟柏氏而生圣质。”普化大师,印度揭摩陀国人,是著名的那烂陀寺的三藏法师。因为慕文殊道场清凉山,曾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 至末帝清泰三年(936)间的某年4月19日,到达五台山华严寺,瞻谒圣容。21日,他还登上善住阁院,礼谒了罗睺罗尊像。这说明了唐代时大华严寺中的善住阁院里面有供奉罗睺罗的殿宇,很可能就是宋代张尚英一再提到的罗睺足迹殿。

明代时,据《清凉山志》卷二《罗睺寺》条说:“成化间,赵惠王重建。”又据罗睺寺内现存碑文看,明弘治五年(1492)还予重修。万历年间(1573- 1620),万历母亲李太后又施以巨款重修。可见,明代时该寺深受帝王恩宠,曾大兴土木。赵惠王,据考证应该是朱瞻塙(què),是赵简王朱高燧的次子,明成祖朱棣之孙,和明宣宗朱瞻基为同辈人,并不是成化年间的。 他对善住阁院及其罗睺足迹殿的重新修建应该在宣德七年至景泰五年之间,即公元1432年-1454年间,且把它从大华寺中独立出来,改名为罗睺寺。弘治五年(1492)又予修葺。万历年间,李太后又施以巨款重修。明朝时,罗睺寺在帝王的支持下,正式独立成寺,并成为五台山著名的大寺。

清顺治十六年(1659),世祖敕蒙古大喇嘛阿王老藏来五台山,住在菩萨顶,总理番汉事务。次年,又命蒙古大喇嘛老藏丹贝住锡五台山,住持全山工作。从此,五台山吸引着大量蒙古喇嘛的到来。随着蒙古喇嘛的到来,辟罗睺寺的马坊院以供十方,曰 “十方堂”。十方堂成为一座蒙藏喇嘛共居的十方禅林。康熙四十四年(1705),圣祖敕二世章嘉呼图克图在五台山重修了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寺、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涌泉寺、菩萨顶等10寺,并将此 10寺改为黄庙,青衣僧改为黄衣僧。从此,五台山有了汉喇嘛,黄教有了确定的道场。康熙四十九年(1710)二月,圣祖第五次巡游五台山时,曾住在罗睺寺。罗睺寺在清代是五台山仅次于菩萨顶的著名黄庙。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