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河南洛宁张清华——怀念恩师杨守智

2020年春,注定是一个不幸的季节。新冠疫情蔓延,坏消息纷至沓来,一次次冲击着人们难以承受的心脏,然而最让我倍受打击的是杨守智老师不幸辞世的噩耗。一个德艺双馨、桃李满园的老人怎么会如此轻易地撇下亲人撒手人寰呢?疫情肆虐,道路阻隔,我只有宅在家里独自凭吊,扼腕长叹。杨老师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现在脑海里,他那诲人不倦的谆谆教诲再次在耳边回响。

河南洛宁张清华——怀念恩师杨守智

我是1982年秋考入洛宁师范,属于民师班。当时杨老师是我们八二(1)、八二(2)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好像比我们入校稍早一些。据信息灵通的同学透露,他是学校为数不多的大学本科生,曾在时任上戈高中校长薛怀亮的招贤纳士的大旗下大发异彩,在恢复高考的头几年,一个山区高中升学率连创新高,独领风骚,薛怀亮、杨守智等一批“右派分子”功不可没。薛怀亮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并恢复原职,出任洛宁师范校长,一向爱才如命的薛校长又一次把自己的爱将招入麾下,故而成就了杨老师和我的师生关系。

河南洛宁张清华——怀念恩师杨守智

杨老师个子不高,高度近视,走路步子大而慢,文质彬彬。但一到讲台上就精神焕发,侃侃而谈,立刻显现出博学的功底和敏捷的才思。我爱好读书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在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形成的。一次,他在语文课上讲比喻修辞手法时,举出了他自己写的一首诗《黄昏》,头几句记忆犹新:“西天,挂起橘红色的金幔帐,那是太阳的眠床。顷刻,它的梦就化成点点银星,撒在蓝晶晶的天幕上。”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使我印象深刻,至今不忘。还有一次语文欣赏课,他把自己发表在《奔流》杂志上的一首诗拿到课堂上点评,原诗叫《公社秋》,后结集出版时改为《山乡秋》,把农村金秋的丰收景象描绘的五彩斑斓,具体诗句已不记得了。我在师范学习二年,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并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都是得益于杨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峪村柏木洼有个人叫张平方,是杨守智老师的故交。他向我介绍过杨守智的许多过往,并带我到杨守智老师家里做客,还嘱托杨老师要多对我照顾一些。我看到张叔在杨老师家里很随便,而杨老师对这个地道的农民、曾经的发小不离不弃,很是随和亲切,情同手足,遂对杨老师和蔼可亲的人品心生敬慕。师范二年,我们一直住在洛宁老城的城隍庙里,杨老师也住在庙里的后殿里,也算是近邻,或倒开水喝药,或借针线订扣,杨老师及家人给了我很多方便,令我终生难忘。

1984年夏天,我师范毕业后回下峪工作,杨老师也离开洛宁师范出任洛宁县宣传部副部长。之后多年,我与杨老师很少见面,唯一的纽带便是杨老师的作品集《寻梦园》,我常放在案头,一篇篇的拜读,一次次的感动,虽然未再见面,或许老师也不会知道,你仍然在通过你的作品影响着我,教育着我,鼓励我前行。

河南洛宁张清华——怀念恩师杨守智

我和杨老师最后一次见面是2019年的春天。我和李秀武,张朋超、李便竹、梅爱花等几个洛宁师范八二(1)班的同学聚餐,梅爱花竟邀请到了杨守智老师,师范毕业35年后的又一次见面,令我欣喜若狂。杨老师老态龙钟,精神矍铄,竟然还能叫出我的名字,令我激动万分。相聚时间虽短,却在热络的氛围中加深了师生的了解,三十五年仿佛弹指一挥间,二年的师范生活如昨天一般。

杨守智老师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为师,堪称师范,桃李芬芳;为官,一身正气,堂堂正正;为文,喜怒笑骂,文采飞扬。他的逝世是洛宁文坛陨落了的一颗巨星,也使我失去了一位恩师,我们永远怀念他。

愿杨守智老师一路走好!(王嘉飞/图)

河南洛宁张清华——怀念恩师杨守智

作者简介:张清华,网名晓青,洛宁县下峪镇人。从教30余年,爱好写作,作品曾发表于《教育时报》、《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著有《百年下峪》一书。近年诗文散见于《洛宁文友》、《洛宁城事》、《永怀河洛间》、《搜狐网》及《今日头条》等媒体。其中《下峪轶事》在《永怀河洛间》连载十八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