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盡一己之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盡一己之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今天的主題是探討“我們如何盡一己之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因為大自然與我們同源,所以,天災人禍其實是在帶領我們迴歸心靈的力量。未來人類將進入所謂的集體開悟:因為你的存在,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好。


你一定要有這樣的決心:世界因為你的存在,眾生因為你的存在,地球因為你的存在,一定會不一樣,一定會改變。我們存在的目的,就是讓人類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首先,我們不要只執著於物質實相,避免像目前社會上總是在關注GDP的增長那樣,避免把物質追求變成唯一的重點。賽斯哲學思想引導大家,

從對物質的執著轉向關注精神世界、回到內在的心靈,因著心靈而產生無形的財富,並形成對世界有利的行動。


盡一己之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其實,每個人都能發自內心地幫助世界,幫助眾生。


群體事件代表了個人和集體意識的反映。每個人都有一個內我,一旦能通達自己的內我,就可以得到所有的資訊,這就是所謂的個體內我意識的神性、佛性的展現。每個人的個人意識,又會融入到人類集體潛意識裡。眾生一體,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彼此。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了解自我意識的需求,又不能任由它自我膨脹。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著有《烏合之眾》一書,其中闡述了個體與群體的心理特徵。他指出,當某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被集體的思想所取代,而表現出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群體事件代表了我們大家是一體的,沒有彼此之分。我們既是群體中的一員,又各自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要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負起完全的責任,包括所遭遇的災難。


舉例來說,颱風來臨的時候,不會選擇性地只吹走某一個家庭,而是整個地區都會遭殃。每個人都要共同承擔這場災難,也要各自去採取自己的應對方式。由此可見,個人和群體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關係。


盡一己之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比如,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我生在臺灣?這個群體事件對我的意義是什麼?是不是在暗示,我要拋棄狹隘的自我意識,回到眾生?


從耶穌的角度,眾生一體,不分國籍、性別、膚色、貧賤;從佛陀的角度,人人皆是未來佛,眾生平等。任何外界的人、事、物,原本就沒有分高低、好壞或對錯,這些都是自我意識起的分別與判斷。


再回到個人身上,我們要放棄那些執著的自我意識,談何容易?在群體事件中,你看到眾生的心了嗎?眾生的心各不相同,因此,每個人的自我意識展現出的實相也是不一樣的。


舉例來說,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他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並沒有做市場調查,他認為創新是讓一個行業成長的關鍵。他只想設計出自己心目中最好的產品,也不去追求多樣化的產品類型,只用一個產品打動人心。他打破了市場的遊戲規則,並不是去討好消費者的喜好,而是根據自己的理念吸引消費者,卻由此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盡一己之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回到我們自己,有多少人能相信自己的內心?又有多少人不會隨波逐流?


就像我在推廣賽斯哲學思想的時候,我知道人內心的狀況,知道人類未來需要如何發展,我也知道什麼力量能幫助人們改變未來。所以,我信任自己。那你們願意相信你們自己嗎?


從現在開始,信任自己存在的本質吧!賽斯哲學思想很簡單,告訴大家,宇宙從頭到腳都是有意義的,所有一切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包括天災人禍的發生、國家之間的對抗、經濟的不景氣、身體的疾病,都是有意義的。只是我們看不到生命中每件事的意義,需要繼續學習。


所有的天災人禍,喚起的是真正的同體大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比如,某些家庭也是透過經歷災難,而把成員凝聚在一起,體會到生命的甜美。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可是,我們不要每次都是在災難發生後,才採取行動去幫助別人。


盡一己之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我也經常對大家說:對於年邁的父母,多和他們聊聊天,多給一點關懷,他們就更容易遠離疾病。你要常用言語表達對父母的關心和愛,而不是等他們身患重病了,才去噓寒問暖,也不是等待臨終的時候,才開始後悔自責。


同樣,社會中的人們,也不要等災難發生了,才開始互幫互助,才能給出愛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開始練習,勇敢面對內在情感,讓內心的愛流動起來,改變人與自然的關係……


通過賽斯哲學思想的學習,請大家從現在開始,重新認識心中的善,以符合善的目的和手段,用腳踏實地的方式,不屈不撓地落實心中的理想吧。


從個人的改變開始做起,直至改變集體,最後全人類將會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請每個人盡一己之力,讓世界變得更好吧!


作者|許添盛

摘自|有聲書《我就是生活冒險王》


盡一己之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作者簡介:許添盛【臺灣】,世界知名心理學家暨精神科醫師,心靈動力學的創始人及全球傳播的使者,著作等身的心理學作家、慈善家、企業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