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還記得小時候最愛吃的粗糧是什麼嗎?

菊子美食記


80後小時候都吃過的粗糧粑粑

現在很多地方都有了新品種的玉米,比如水果玉米,黑玉米那些,而在我們山區依然種的是老品種,只有剛出來嫩的時候做幾次玉米粑粑吃,都是留著餵豬

又大又長金黃金黃的玉米棒子,完全長大的時候味道挺粗糙的,可媽媽就是不捨得讓我們吃嫩的,不過好在香味較濃

長大的玉米剝粒打成槳,要幹一點

拌上白糖或者紅糖用玉米葉包好上鍋蒸

每次蒸的時候屋裡都飄著滿滿香味

十足的粗糧飽腹感超強

缺點是口感有點粗

慢慢的嚼著著,越吃越香


炸糊烙美食


小時候基本上沒有太多的粗糧,熬粥基本上就是兩種,大米粥,大米綠豆粥,大米紅豆粥,冬天就是包穀碴子粥,裡面會有紅薯,感覺就是美味了。

但是母親偶爾會在去送麥子磨麵粉的時候,磨打一些麥仁回來,然後用麥仁熬粥,記憶中這是吃過的最好吃的雜糧粥。麥仁媽媽打的多,可以吃很長一段時間。那段時間飯量也變大了。呵呵。

我母親是個很講究風俗習慣的人,比如立春那天我們家的門栓上就會綁個紅繩子,或者紅綢子。臘月初五,我們那裡說的是五豆,這天要用五種豆子熬粥,一年吃一次,覺得真的很好吃。綠豆,紅豆,黑豆,蠶豇豆,花生之類熬滴。

到了臘月初八,母親會熬臘八粥,就更豐富了,會有大棗在裡面。吃起來黏黏滴甜甜滴。真的特別好吃,只是一年吃一次。也是每年特定的儀式感了。

清明節這天我媽媽會煮一盆雞蛋,這天不吃飯,專門吃雞蛋。家家如此,所以那天基本上要吃六個雞蛋左右才能吃飽。然後再帶兩個雞蛋到學校跟同學分著吃。我們拿頭髮分雞蛋。現在想起來,真是童年快樂的回憶。


六樓家主婦


小時候沒有喜歡吃的粗糧。七十年代的主糧都是粗糧,不喜歡吃,拉嗓子。

天天不是小米飯就是大碴子,再有就是高粱米。小米飯那個難吃,米粒非常小,滿口竄;

大碴子硬硬的非常難煮,東北人喜歡把飯豆、白芸豆混在一起煮,常常要煮幾個小時,悶它一鍋能吃兩天,湯汁粘粘的,配著鹹菜吃也比較有風味。

特別是第一次吃,感覺超好吃。但是,連著幾天吃下來,準保你的臉都成大碴子樣,而且還是常年吃,經常吃得胃疼,還常反酸水,以至於以後看到大碴子都條件反射的反酸,這輩子不吃大碴子都不想。

高粱米飯就更難吃了,除了滿口竄以外,還有點酸澀,看著就沒胃口,所以,我小時候特別瘦,十歲時只能吃直徑5公分大小的碗,半碗飯,吃跟不上就常年生病。

聽說有出血熱,我第二天一定出疹子,高燒不退,也一定要剝一層皮才能活下來,感冒就是家常便飯,真不知道我是怎樣活下來。

那時候家家如此,能吃粗糧的人家不多,有些人口多的了,連飯都吃不上。


走出大山的風


我70後,小時候家裡窮,沒有什麼不愛吃的,只要有吃的,都是最喜歡的。

小時候吃得最多的算紅薯,生紅薯,烤紅薯蒸紅薯,炒紅薯片,每頓都是紅薯絲煮飯。現在想起那個紅薯絲煮飯還特別的懷念,味道是又香又甜。



其次就算玉米了,也是各種吃法都有。記憶最深的是烤玉米了,用木杆從玉米中間穿著,點燃一堆稻杆讓火旺起來,然後就把玉米放火苗上燒,熟了以後那個香味,想想就流口水。有時燒糊了吃得滿嘴都是黑黑乎乎的。


小時候粗糧對於我來說都是最喜歡的。


店頭方方


80後偏遠山區農村的孩子,家裡比較貧困,沒有什麼習慣吃的,能吃飽就行了。

家裡特產是玉米,紅薯,土豆,就是季節出什麼吃什麼,出土豆的時候就是土豆絲裡面放幾絲麵條,炒土豆片,煮土豆,反正都是各種土豆做法……

玉米就是炒玉米,最耐餓,每次上學就會放一把在書包,趁下課就嚼一下。玉米磨成面,蒸著吃,有個笑話就是:千萬不要在吃玉米飯的時候說話,因為一不小心飯噴一桌😁😁😁玉米飯,下梅乾菜

冬天就是紅薯了,紅薯餵豬,人也是吃的,紅薯做法就比較少了,蒸著吃,然後蒸熟了就曬乾,紅薯幹,小時候不喜歡吃,長大了,吃紅薯幹那麼難,只有以前的老人做的最正😭😭😭

那時候最期待的就是外公來我們家,他是他們村裡的會計,每個月有工資,每次就會給我們帶大米過去,我們就可以吃一段時間的白米飯,而且父母是捨不得吃的,只有奶奶和我們兄妹三個可以吃的,外公幾十公里送給我們,卻捨不得😭😭😭

現在這樣不想吃,那樣不想吃,真的有一種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覺😂😂😂


曉英老師


時間90後的小時候,座標北方的一個不知名小村莊。

小時候沒有什麼更多的零食,當時溫飽已經沒有問題,不過作為小朋友還是喜歡去做一些吃的,然後很多人一起分享。雖然當時溫飽沒有問題,肉類還是比較缺乏,零食也沒有現在這麼多,所以就把目光投入到了田地裡面。

在每年收穫的季節,一群小夥伴就開始吧目光放到了田地裡面,當時種植粗糧的還是很多的,黃豆,土豆,紅薯,等幾乎每家都會種上不少,一方面是自己吃,一方面還能換油換豆腐等,也能補貼一下家裡。

當時最喜歡的還是紅薯,第一是比較常見,第二是比較高產,通常一群人,扒上兩三顆紅薯基本上就夠吃了,運氣好一顆紅薯秧子就能出來好多個紅薯,找個地方點上柴火吧紅薯放進去登上一會就能吃了。當時吃紅薯就感覺特別的甜,是童年印象中不多的美味之一。

有時候也會燒土豆和花生,不過土豆的味道不是很好,沒有甜味只能說是一般,用紅薯的時候肯定不選土豆。花生雖然好吃,處理起來太過麻煩,而且新鮮的花生沒有那麼香有著一股泥土的味道,很多時候紅薯就成了當時的首選。這些現在的小朋友可能就體會不到了。


笑夢侃美食



看海去887


應該是與玉米麵饅頭了吧。

記得是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家是農村的,家裡也不富裕,學校離我家還比較遠,大概有個10幾公里,所以有時候中午就不回家吃飯,自己從家裡帶饅頭和鹹菜,坐我前面的一個小姑娘,每天帶的都是雜糧饅頭,有時候是黃的,有時候發黑,黃的應該是玉米麵,黑的是高粱面?我也不太知道是什麼面。

我就問她好吃嗎,她說不好吃,我是那你怎麼不帶饅頭?(饅頭是指麵粉做的那種),她說她家吃不起,有面粉都加到雜糧裡面做饅頭了。我就覺得有點可憐,然後我也沒怎麼吃過玉米麵饅頭,就跟她說咱倆換換吧,她很驚訝的說:你確定嗎?可能她覺得玉米麵饅頭太難吃了吧。我說確定啊,我也換換口味。

我吃了一口,感覺還行啊,挺好吃的,還有點甜甜的,直到現在我偶爾還是會買玉米麵饅頭吃。


大喬在上海


說起小時候,回憶滿滿,不過滿滿的記憶裡好像並沒有什麼值得喜愛的粗糧,因為那會兒似乎所有種類的糧食好像都是粗糧,而且基本都是自家種的,或者是自己家沒有的糧食,就拿自己有的糧食去換鄰居家的其他粗糧;可不像現在這的食物樣樣精細。



那會兒大家吃粗糧,並不是不想吃精細的食物,而是因為精細的食物貴,捨不得吃。而粗糧則是自家種的,不要錢,便宜。



現在到好,大家的生活好起來了,家家戶戶吃的都是精加工的糧食,這會兒,我們反倒追捧起粗糧來了,美其名曰“養生”。越是粗糙的糧食,價格反倒也越高了。說是養生確實是沒錯,只是我覺得大部分都是因為好日子過久了,反倒懷念起吃苦的日子來了。

好了,感覺扯偏了,還是回到樓主的問題上來;我小時候最愛吃的是幹米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喜歡吃,而且是不要任何配菜,僅僅是米飯就能吃兩大碗呢!我還記得,每每這樣,我媽媽就說,你又吃“菩薩飯”,要多吃點菜,只吃米飯不好......說著就往我碗里加菜。



現在都成了回憶,不管怎樣,當時就感覺那樣子很幸福。

時光易逝,最後希望所有的人的健康快樂,珍惜我們眼前的人和事。謝謝!


子影


小時候吃的好多,又香,有美味,好懷念小時候的美食。

首先是玉米飯,金黃色,有種甜膩的香味,蒸,炒都好吃,蒸的玉米飯配燴的紅豆湯,(⊙o⊙)哇,美味的不行,再加上涼拌的折耳根,更是下飯菜。 炒的的玉米飯,豬油炒,拿雞蛋混合炒,都很香,配上泡的野芹菜,蕨菜,坐在夏天的院子裡,吹著風,聽著鳥兒叫,真的特別舒服。

其次是小時候叫的蝨子糕,上面有黑芝麻,如同小蝨子一樣,甜甜的,軟軟的,一小塊,和小夥伴分著吃,吃完手上還粘著有,舔一下,回味無窮

最後,真的好懷念小時候的美食,現在長大了,口味都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