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以為“電腦+手機+網絡”就能讓你在家“高效辦公”了?

2020年春節,因為病毒的騷擾,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被極大地改變了,其中也包括:居家在線辦公,成了節後廣為流行的辦公方式。

很多人說,只要有“電腦+手機+網絡”就可以在家辦公了。的確,硬件條件是滿足大部分辦公需求了,可即便這樣,還是有很多人以“居家辦公”之名,要麼睡懶覺,要麼玩抖音,要麼狂刷劇——然後,順便“辦公”。如此的辦公效率,怎能與在公司“集中辦公”相比呢?

你以為“電腦+手機+網絡”就能讓你在家“高效辦公”了?

那麼,如何確保“在線辦公”的高效性呢?筆者認為:將“在線辦公”視為一個項目來開展,是保障“在線辦公高效性”的關鍵。

為什麼將“在線辦公”視為一個項目?

與傳統的“集中辦公”相比,居家“在線辦公”具有辦公地點分散、各員工辦公環境不同、精神面貌狀態迥異的獨特性。

在線辦公,絕不僅僅是形式意義上的考勤打卡,而是隨著工作部署的展開,各員工的工作任務也是逐漸明確的,因此具有漸進明細性。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居家“在線辦公”將是一種普遍應用的辦公方式且成為常態;但是,現在它顯然只是“公司集中辦公”的臨時替代者,等疫情結束,絕大多數企事業單位還是要恢復“集中辦公”的。因此,它具有臨時性特徵。

可見,“在線辦公”是在特殊時間段裡、讓各個員工在家辦公、以便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的項目。

既然將“在線辦公”視為一個項目,那麼要確保項目的高效開展的方法就不難了,只需做到:(1)制定項目章程,召開項目啟動會;(2)用好“工具”。

你以為“電腦+手機+網絡”就能讓你在家“高效辦公”了?


制定項目章程,召開項目啟動會

“在線辦公”這個項目,各部門經理就是其部門的“項目經理”,制定項目章程,最重要的目的是“明確項目週期和項目目標”,換言之:在線辦公一週(或兩週),需要完成部門分配的工作任務。

通過微信或其它工具召開“在線項目啟動會”,通知所有部門成員參會,該會議需達到以下目的:

(1)明確此項目的總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此項目的目標應該是特殊辦公期間可以完成的,即項目目標要合理,如:線上教育行業,居家在線完成一定量的備課、教學、銷售是合理的;而要一個產品製造業的員工在家完成樣品製作則是不合理的,但要在家裡完成產品設計圖紙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將目標任務進行拆分,分配給各個成員;

(3)對於需要協同完成的任務,要明確任務時間節點;

(4)由於是集體“在線辦公”,啟動會上,還需要明確“集體溝通工具”的一致性;以防出現“A用QQ告訴B自己已經完成了某任務,待B完成下一工作;而B在微信裡苦苦等待A的信息”這種狀況。

定了目標、分配了任務,那麼就是要完成的了,而不是讓人覺得在家是“無任務、假辦公”。針對需要協同完成的任務,明確了時間節點,這樣可以防止任務因為某一成員耽誤影響項目進度。

需要補充的是,明確了任務和時間節點,“在線辦公”辦公時間上各成員可以靈活安排,而沒必要強行要求如集中辦公一樣“8點半,所有人必須在線辦公;12點吃午餐”。

用好“工具”

相比於“集中辦公”,“在線辦公”最大的劣勢在於:它難以實現“成員間隨時面對面討論問題”。“能否面對面”不要緊,關鍵在於能及時溝通,必要時,可以開會討論,而這些最為關鍵的是充分用好“工具”。如微信、QQ、飛書都可以很方便地實現及時溝通、群體會議等。

你以為“電腦+手機+網絡”就能讓你在家“高效辦公”了?

“在線辦公”實例

筆者將自己朋友、同事的一些“在線辦公”實例,在此與大家一起分享。

實例1:A是從事線上教育的課程銷售顧問,公司地點恰在武漢。武漢封城後,正月初五公司召開緊急會議,要求按照“初七上班”原計劃進行,只是由集中辦公變成了“在線辦公”。會議統計了在家有電腦的和沒有電腦人員、並確定人員了“在線辦公”的可行性(排除特殊期人員),對於沒有電腦的,公司安排緊急寄送電腦。A所在部門給他們定了銷售額目標,公司信息系統可以實時瞭解他們的完成情況,微信工作群溝通無礙。A在家隔離期已經開始隔離工作了。由於全國人民都在家,據說A近期業績還不錯呢。

實例2:B是製造業的研發人員,由於公司所在城市的“防疫管控”限制,其暫時不能返崗,只能居家“在線辦公”。他說,剛開始兩天,大家都是以辦公之名在家裡隨意辦公,沒什麼實際工作任務與成果。後來他們領導每天8:30準時開微信會議,宣佈一些任務與目標。於是,他們也都“老實”了,開始制定各自的工作計劃,並遠程指導在崗實驗人員開展研發樣品製作與測試。他說,在線辦公對於他們來講,解決了特殊時期的難以返崗工作的問題。

你以為“電腦+手機+網絡”就能讓你在家“高效辦公”了?

總 結

“在線辦公”不難,難的是如何高效“在線辦公”。把它當作項目來開展,用項目管理的思路推進工作,“高效辦公”不再難。此項目最重要的兩點是:

(1)制定項目章程、召開項目啟動會;

(2)用好“溝通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